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03|回复: 0

女性文学对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8 18: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林丹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一、女性文学促进了对社会话语的改造

     相对于几千年来男权文学话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现代女性文学实现了两个历史使命。一是她不断地寻求用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文笔,呈现和表达自我,使自己不再遮蔽在他人的观赏、虚构、想象与塑造之中。二是她以文学的书写行为与话语成效介入了对现代新文化的创造之中。如果说20世纪初,中国的男性新文化启蒙者曾经以被压迫与被侮辱的女性形象,对女性进行了反封建启蒙,那么21世纪初的今天,女性文学则以对男权文化下两性关系状态的深刻揭示、审视与批判,从求救到自救、从他意识到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的文学话语形态,进行两性性别意识的启蒙。这对促进两性平等的社会与文化话语的建构,显然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二、女性文学对文学本体的贡献

     一是女性文学的特殊性,创造并贡献了新的文学审美经验。古代女性文学大都因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纵然诗书满腹,才华横溢,但多画地为牢,作蛮自缚,以迎合谄媚男性欲求为要。女性意识促使女性表达自我,在表达自我的前提下,艺术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展现。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生存感受、生活方式和思维形态,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涵与审美经验。从冰心的爱的哲学,丁玲的困惑,庐隐、凌叔华、冯沅君的质疑,萧红、张爱玲的揭示,一直到今天女性笔下所呈现的世界,是男性的体验、认知与书写所无法取代的、也无法抵达的区域。从审美经验、文体学、主题学、思想史、语言艺术上,女性文学都为文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女性创造。

     二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研究的贡献。女性文学的存在与成就,促进了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开展,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亦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女性文学批评所需要的产物,同时它还是人类进入能动地探索、并试图改善性别文化这个历史现象所需要的产物。“作为一个流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性别和社会性别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打破了将男性的眼光看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话,彻底动摇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传统。同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它多重角度的批评方法与充满活力的特征,开放了整个文学批评领域固定的疆界,赋予文学研究跨学科的性质和创新意识。”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有别于习以为常的男性立场、视角、观念与方法的理论话语,就很难识读包括文学在内的人类文化现象中的男权话语体系之“蔽”与“弊”,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被真正识读的女性文学。对女性文学的研究与对文学的女性主义研究,一方面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创作,另一方面推动了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二者的互动已然形成独具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话语体系。它弥补了有史以来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理论盲点,为其提供了从性别与社会性别研究出发的视角、立场、观点与方法,在文学审美的创造与解读两方面功能中,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渗透;它影响既定文学标准,对既往的文学学科的研究结构与学术导向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使文学在更深刻、更广泛、更丰富、更符合人类精神旨归的层面上重现、重读、重解与重写,成为可能。

     三、女性文学已从个体研究进入高校教学体系

     1.女性文学研究进入高校教研体系的形态。鉴于女性文学的存在与实绩,以及以社会性别为视角的研究方法的兴起,必然会引起相关教研人员的兴趣与关注。在文学教学中,它几乎也是势在必然、水到渠成地成为一个新兴的教学对象与别开生面的研究途径。在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文艺学、戏剧学、比较文学等学科中,以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可见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寥落辰星到21世纪后的雨后春笋。女性文学批评话语以意识的前沿性、文化的前卫性、跨学科的开放性、充满进取的创新性,使这门学问成为高校文学教学与研究活动中极具活力的一道学术风景。从本科到研究生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上,从学期和学位论文的选题上,从研究生专业方向的设置上,从高校师生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成果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文学研究,从早期的零星学者个体化的学术研究逐渐进入高等学府教学体系中的进程与状况。教师兼学者个体的研究兴趣、研究者之间自发组成的民间性研究机构与群体学术活动,在思想开放、学术自由的高校治学背景下,在这个推进过程中起到一个中坚力量的作用。这可以说是一股自下而上的力量,它的确成功地把女性文学研究(当然还有其它学科中的性别研究)推进到高校教学体系中,并得到广泛的认可与肯定。应该说,女性文学研究只有首先在高校教学体系内的立足并发展,才可能真正为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切实作用,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必要的坚实基础。

     2.女性文学研究进入主流化的愿望与努力。由于高校历来的教研传统,向来是以教学推动学术研究,以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在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中,学科建设既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又是其质量保障与精神所指向。因此,在包括女性文学等妇女研究进入高校教学体系后,学科建设、进入社科规划等诸项问题必然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妇女/性别研究取得学术地位的象征与研究价值的保证。否则,一是它所面临的种种非学术性困境无以解决,二是目前所取得的教研成果与局面,便会失去一个根本的依托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2001年3月,首届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表明女性学学科建设的问题在高校与学界中已拥有的共识。紧接其后,大连大学举行“妇女/性别研究与高等教育实践”国际论坛,该论坛属于一项国际合作教育的活动项目,其目的就在于要“推动妇女/性别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中国教育/学术领域中的主流化进程”,可持续发展与主流化进程,二者是相互相成,彼此推动的。同年8月,“社会性别与文学文化理论暨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讨论本学科的内涵,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此后几来年,关于女性学教育与学科建设的研讨会更是不断,它既是一种造势,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也是一股自下而上的力量。这股力量迄今为止在综上所述的二个方面的确都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09:18 , Processed in 0.0790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