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89|回复: 0

马庆株:“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2 22: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主题: “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
发表时间: 2004年07月10日 04时01分  
发表作者: 语文研究  
发表内容:“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
《语文研究》,1997/03,16─22,60页
马庆株 撰(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
来源:青藤书屋


-----------------------------------------------------------------------------------------------------

[提 要]  藏语中亲眼见到的与不是亲眼见到的事情表示法不同,汉语中
有类似现象,这都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感知有关,由此可以
解释趋向动词“来/去”和含“来/去”的复合趋向动词的意义
和用法,并且可以根据在“来/去”或者“X来/去”前动词的
分布情况找出动词的小类,发现它们各自的语义特征。凡是动
作造成可见结果的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X来”;反
之,后面出现“去”或者“X去”;如果既可能见到结果,又
可能见不到结果,那么在可能见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
“来”或者“X来”,在可能见不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
“去”或者“X去”。说话人主观上觉得是否可以看到或者感
觉到决定了对“来”、“去”的选择,这从一个方面表现出汉
语动词的主观范畴。这个范畴表示动作与说话人的关系和主观
方面的感知,可以说明汉语的理据性。

§0 引言
01
我们在《指人参与者角色关系和汉语动词的类》一文[1]中讨论
了与尊敬义和谦让义有关的动词小类,这种意义是一种与说话
人主观态度有关的语用功能意义,这种动词小类是一种和语用
密切相关的语义功能类,如果说这是动词的一种准语法类的
话,那么下面讨论的就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语法类了。本文将
继续讨论与说话人态度有关的动词的类。这是关于汉语动词主
观范畴研究的一部分。主观范畴是一种解释方法,可以帮助外
国人掌握汉语学习难点之一趋向动词“来/去”和包含{来/
去}的趋向动词的用法。

02
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说明“来/去”的所有用法。例如说“吃
进去/吃下去”,不说“*吃进来/*吃下来”,其中用“去”不
用“来”,不能用是否向说话人移动来解释,因为“吃”以前
吃的东西和吃东西的人有距离,“吃”是食物与动作者合二而
一的过程,动作以前食物在体外,动作使食物由体外移动到体
内,如果按照过去的向说话人移动用“X来”的说法来推论,
动词后面跟着的自然应该是“进来/下来”。可是事实并非如
此,只说“吃进去/吃下去”,不能说“/*吃进来/*吃下
来”。因此这须要另作一番解释。

03
我们从事的语法研究是语义范畴语法的研究。语义范畴语法属
于语义功能语法。语义功能语法强调语义是聚合和组合的基
础,语义是广义的意义,包括实词的范畴意义、虚词的意义、
组合成分之间的关系意义以及语用意义。功能是广义的功能,
包括结构功能、语义功能和表达功能,后者还包括语篇功能和
人际功能。语法则是聚合、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语义范
畴语法应该是现代汉语语法有中国特色的本体研究的中心内
容。

§1 汉语和藏语动词的主观范畴
11
因为汉语主观范畴的研究受到了藏语语法的启发,所以首先稍
微看看藏语的主观范畴的表现。藏语表示强调肯定亲见确知有
一系列的办法,例如现在时动词加gi─vdug表示肯定陈述第三
人称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和特指问,加gi─mi─vdug表示否定
陈述,加gi─vdug─gas表示肯定是非问,加gi─mi─vdug─gas
表示否定是非问,加gi─vdug─mi─vdug表示正反选择是非问;
过去时动词加song表示肯定陈述第三人称动作过程的特指问,
加ma─song表示否定陈述,加song─ngas表示肯定是非问,加
ma─song─ngas表示否定是非问,加song─ma─song表示正反选
择是非问。藏语和景颇语以及其他藏缅语动词后面加上去的表
示亲见确知的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2]都可以看作辅助动词,也
都是表示强调的。虽然我们看不出汉语和藏语表现主观范畴的
相应成分之间有发生学上的关系,但是在都有表示所述事实与
说话人的关系的手段这一点上汉语和藏语、景颇语还是有共同
点的。汉语和藏语、景颇语以及其他藏缅语一样,也可以用存
在动词、判断动词来表示强调。

12
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除了表示强调的手段,还与相对方向、态
度和主观感受有关。狭义的态度次范畴反映指人参与者角色关
系,我们已在《指人参与者角色关系和汉语动词的一些小类》
一文中讨论过了,为了比较完整地说明主观范畴,下面要稍微
提一下;为了避免大段重覆,就不再详细展开了。广义的态度
还包括相对方向,也叫主观方向。本文主要讨论相对方向次范
畴。方向包括客观方向和主观方向。客观方向一般与说话人的
态度无关,而主观方向用{来/去}表示,受说话人所处地位
的制约,形成主观方向范畴。这个范畴反映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

13
方向在汉语中用方位词或趋向动词来表示,与说话人无关的方
向是绝对方向,用方位词如“东/西/南/北/外”、趋向动词如
“进/出/过/回/开/起”表示;与说话人有关的方向是相对方向
,用方位词如“前/后/左/右/上/下”、趋向动词如“来/去”表
示。趋向动词“上/下”既可以用来表示绝对趋向,也可以用
来表示相对趋向。在动词性结构中,方向用趋向动词来表示。
从出现频率来看,主要的复合趋向动词有以下几个:

  出来 过来 回来 起来 下来 出去 下去

  “下去”既可用于实际的空间趋向,也可用于抽象的空间
趋向。用于抽象空间趋向的例如:

  你下去锻炼锻炼吧

  这里的“下去”可以是从机关、学校到工厂、农村去,或
者从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去。这种相对方向即主观方向是和态
度分不开的,例如:

  拜上 报上 呈上 递上 寄上 敬上 升上
  拔下 撤下 发下 寄下 退下

  动词后面的“上/下”在表示态度的时候可以认为表示的
是主观方位,这时就不受实际客观空间方位的限制了。例如如
果上级单位在二楼,下级在三楼或更高楼层,那么下级单位向
在楼下的上级单位报送文件的时候也就只能说“报上/送上”,
而不能按照实际空间方位说“*报下/*送下”。另外为了表示
尊敬和谦逊,对于没有上下级关系的人,甚至对于年幼者也完
全可以用“V上/V下”,“V上”是自己的动作,“V下”是对
方的动作,这样说是为了褒扬对方,贬抑自己。当动词是〔向
上〕义动词、〔向下〕义动词或者其他有移动义的动词的时
候,后面的“上/下”表示实际的客观空间方向,自然也就与
主观范畴无关了。

14
趋向成分“来”和“去”表示主观趋向,它们分别表示由远到
近和由近到远。这种移动方向是以说话人的主观看法为转移
的。动词可以根据与含{来}、{去}的趋向动词(分别简称
为“来”类趋向动词和“去”类趋向动词)补语(重读)组合
时的相互选择情况来划类,第一类只出现在“来”类趋向动词
的前面,第二类只出现在“去”类趋向动词的前面,第三类在
“来”类、“去”类趋向动词前面都能出现,当然还有第四类
在“来”、“去”前面都不能出现。本文为了讨论主观范畴,
将根据与13中所列出的几个高频趋向成分组合时的相互选择
情况来给动词划类。顺便涉及几个相关的趋向动词。

§2 内向动词和外向动词

  在上面列举出来的表示相对方向的词中,“上”、“下”
兼属方位词和趋向动词,“来/去”及其构成的趋向动词都表示
相对方向。首先讨论“进来/进去”和“出来/出去”。

21
“X来X/去”类趋向动词可以分别与内向动词和外向动词较为
自由地搭配。内向动词表示受事客体进入施事主体的如“吃/
抽/喝/吞/吸/咽/咂/嘬”(“吃”类)、“瞅/看/瞄/瞧/听/望/闻/
嗅/学”(“看”类),表示受事客体进入施事主体可以控制的
范围的如“拔/抱/扯/借/拉/买/取/娶/拽/赚”(“抱”类);表
示工具或材料进入某一个客体的如“插/戳/捣/钉/灌/渗/捅/喂/
陷/扎/注射”(“插”类)。“抱”类内向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向说话人所处的地方移动,当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后面可以加
重读的“来”而不能加重读的“去”,比较:

  我买来了 *我买去了 我赚来了一百块 *我赚去了一百块

  当主语不是第一人称时,后面既可以加“来”,也可以加
“去”。“插”类内向动词表示引起由可见到不可见的变化的
动作,后面就只能加“进去”而一般不能加“进来”,例外情
况只是在由不可见变为可见的情况出现时才会产生,这样这组
动词中就又可以分出可穿透与不可穿透的两类。“插”类内向
动词前面可以加“往(N)里”,例如:

  往里戳 往里捅 往嘴里喂 往里扎 往静脉里注射

  内向动词后面可以加上“进去”,加了“进去”就看不见
或者不能感知了。例如:

  吃进去 钉进去 喝进去 看进去 捅进去 吸进去 扎进去

  这里由于降雨量大,形成了很多沼泽,稍不注意,就会陷进去。

  当然,方向自由的位移动词如“搬/抱”等也都可以和“进
来”搭配的,动作一旦实现就可以被感知。

22
外向动词中表示由主体内到主体外的移动的如“放/呼/拉/尿/排
泄/喷/撒/射/生/吐/下”(“呼”类)、“表达/表现/唱/答/反映/
喊/回答/叫/讲/教/流露/露/说/谈/显/显露/想/写”(“表达”
类),后面一般只加“出来”而不容易加“出去”。“表达”
类外向动词后面加“出去”很受限制,只是当表示由主体可以
控制的地方移动到主体不能控制的地方的时候后面才可以加上
“出去”,如“说出去可了不得”。外向动词还包括“踹/给/
借/漏/卖/扔/搡/射/甩/送/踢/推/走”(“踹”类)。外向动词后
面可以加上“出来”表示由不可感知到可以感知的变化。可否
感知与主观条件有关。例如:

  吐出来 说出来 送出来

  我总感到她身上有一种大陆女孩子所没有的东西,想了很
久想不出来,和我一起出差的一位同志感叹说:“见到她,我
才觉得我们这些人都太缺少女人味儿了!”

  他和妻子由大海的浩淼谈到了肖邦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磅
礴的气势。

  社会种种矛盾都会在毕业分配问题上反映出来。

  在求职中,这种情绪便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了。

  推荐自己是合理的,用人单位也希望有更多、更合适的人
供它选择,这时你不走出来,就等于放弃了推荐自己的机会和
权利。反之,外向动词后面加上“出去”表示由可见到不可见
即由可以感知到不可感知的变化。例如:

  她家里有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23
有些动词含有多个意义成分,在表示不同意义时应该归入不同
的类。例如“读”、“念”表示阅读,是内向动词,表示动作
者从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读进去/念进去”有理解了的意
思;表示朗读时是外向动词,有动作者用发音器官发出声来的
意思,声音从内到外,“读出来/念出来”有念出声的意思。

§3 “V来”和“V去”与“VX来”和“VX去”
31
“来”、“去”分别表示动作与说话人的关系,是表示主观范
畴的形式手段。“来”表示向说话人的方向移动,“去”表示
向离说话人远的方向移动。表示可以向不同方向移动的动作的
动词后面可以自由地加上“X来”、“X去”,与说话人的主
观态度关系不十分大,不过也仍然与是否目击亲见有关,与说
话人的所处位置有关。当这方位不是空间时间位置的时候,就
只能理解为与主观态度或主观感觉有关了。这可以解释很多语
法现象。比如从衣兜里掏出东西,使东西从贴身的地方移动到
不贴身的地方,按说是向离说话人远的方向移动,应该说“掏
出去”,可是实际上说“掏出来”。还有“说”不表示位置移
动,“说出来”、“说出去”虽然都能说,但意思不一样:
“说出来”表示在说话人所处的环境的范围中,动作者把信息
拿出来,使在场的人能够知道;而“说出去”是把信息扩散到
说话人所处环境的范围之外,常有把信息扩散到不该扩散的地
方的意思。抽象地看,“说”表示信息在观念中的由内到外的
位置移动。如果墨守原来关于“来/去”用法的解释,不能说
明“吃/掏/说”这类动词后面“X来/X去”的用法,因而须要
寻找新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32
“V出来”和“V出去”。动词后面的“出来”可以看做表示
主观范畴的手段。“出来”前面出现的动词常见的有:

(1)扮 编 编排 变 冲洗 筹备 筹划 创办 创造 点 雕纺织 卷 炼
  拍摄 拼凑 区分 圈 染 认 设计 呻吟 生 想像 绣 演养 译
  印 预备 榨 攒 造 增加 争 织 指 制订 制造 制作准备 作
(2)安排 摆弄 拌 刨 辨别 标 表达 表现 表演 憋 补猜 裁 测
  查 拆 炒 搓 叠 冻 炖 剁 翻译 分 缝 改 概括 画教 看
  磨 闹 捏 拍 排 泡 配 培养 评 切 商量 审 审查收拾 说
  算 体会 听 闻 问 洗 想 写 修 训练 研究 砸 整理煮 装配
  装饰 追查 追究 追问 琢磨 总结 组合

  第(1)组动词表示可以造成某种结果的动作,第(2)组
动词比较复杂,它们的宾语与动词的关系不止一种。其中总有
一种是表示动作造成了某种结果,这结果是说话人可以感觉到
的,抽象地看这种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造成的结果从不可见变为
可见。它们后面不能加上“出去”。表示感知的内向动词“尝
/吃/喝/看/瞧/认/听/闻”包括单纯表示感知的和兼表感知的两
类,前者如“看/听”表示感觉器官的动作,表示从外部世界
获取信息,所以是内向的;后者如“吃/喝”,因为当吃的或
喝的东西经过口腔的时候会造成味觉器官和口腔内触觉神经的
感觉,所以可以兼表感觉。表示感知的内向动词后面可以加
“出来”或“出”,例如:

  尝出味道来/看出门道

  是不是金子,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在两千多女子中,禄东赞一眼就认出了文成公主。

  禄东赞凭他那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端庄、大方的公
主认出来了。这里的“出/出来”前面的动词表示感受,“出/
出来”表示发现,发现者是动作施事。“吃出来一粒沙子”就
是动作的施事通过“吃”这个动作发现了一粒沙子。“出来”
常常被宾语名词隔开,例如“这茶喝到这会儿,喝出点儿味儿
来了吧?”发现者不一定是施事的例子:“扎出血来了。”

  “表达/查/产生/呈现/创造/发明/感觉/画/揭示/看/露/摸萦/
弹(弹琴)/体会/显露/写/绣/织”一类动词后面只能加“出
来”,不能加“出去”。这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有了结果,人
们才能感知,因而“出来”仿佛表示完成,其实还是表示出现
的。

  “夹”类动词后面可以出现“出来”,也可以出现“出
去”。看例子:

  人们都说锯就是这样发明出来的。

  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我叫比尔赶快把羊肉片夹出来,放到酱油、醋等调料理,蘸着吃。

  钢琴有人弹得好,有人弹得不好,这两种人弹出来的调子差别很大。

  如果你不亲身实践,是很难体会出来的。

  既能后加“出来”又能后加“出去”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是不定向动词。不定向动词加上趋向动词
就可以表示确定的方向。加“出来”表示变为可见,加“出
去”表示变为不可见。例如:

  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溪水从山上流下来,草儿发了青,树枝上长出绿芽,躲在洞里过冬的动物,也都钻了出来。

  经过他们的艰苦劳动,这支“地下王国”的卫队终于雄纠纠、气昂昂地走了出来。

  另一类动词后面不能加“出去”,例如“买”,“买”是
内向动词;可以说“卖出去”,不能说“卖出来”,“卖”是
外向动词。但可以说“卖出了好价钱”,“卖”这种动词属于
交换类,“卖”的结果是货物出了手,同时又得了钱,钱出现
了。还有一些动词后加“出来/出去”似乎都可以,但是动词
和“出来”的语义关系不同于和“出去”的关系。下面句子中
的“出来”不能换成“出去”:

  一个人发了阑尾炎,医生把阑尾割了,这个人就救出来了。

  有发现义的动词后面只能加“出”或“出来”。例如:

  打 导演 提 想 引 找

33 “V下来”和“V下去”

  后面加“下来”的动词和例句如:

  掰 抄 记 记录 录 停 写 咬 摘

  这树上的嫩芽,全是我含过的,我用这会唱歌的嘴把它咬下来,沏点茶给阿祥喝,来尽尽我的心意吧!

  有一天,他叫学生把埋在地里的缸挖出来,取出树叶,一张张地抄下来,进行整理,编成了书,这书就叫《辍耕录》,意思是劳动休息时写的书。

  我们每走一段路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看看山下的风景。

  后面能加“下去”而不能加“下来”的动词是内向动词和
有〔+消失〕义的动词,例如:

  擦 吃 摁 喝 抹 吞 咽

  这顿饭我们能够吃下去。但是具体地吃,却是一口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

  乾粮和罐头摆在地上,可是谁也吃不下去,就想喝水。
  说完,他把一壶酒都喝下去了。

  有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后面可以加“下去”,表示不企望的意思,例如:

  可是,从此碧螺春姑娘却一天天瘦了下去,得了重病;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人间。

  可是如果表示〔+企望〕义,表示事物的变化向说话人的
希望的方向发展,就要用“下来”,如减肥的理想结果是“瘦
下来了”。

  向下义动词和分离义动词后面既可加“下来”,又可加“下去”。这种动词及其例句如:

  按 扒 拔 掰 剥 擦 铲 扯 抻 垂 低 搓 掉 跌 剁刮
  降 截 锯 砍 落 趴 掐 切 扔 摔 甩 撕 躺 剃 跳脱
  洗 削 卸 压 摘 拽 走 坐

  要不是他一把抓住那棵树,非从山上掉下来不可。

  山这么高,掉下去就没命了。“活”这类动词后加“下来
/下去”表示时间意义。不拟展开讨论,仅举一例:

  活下来的人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前进。

34 “V过来”、“V回来”和“V起来”
341
可以后加“过来/过去”的动词有必要分别考察,“缓/缓醒/活
/明白/暖和/救/苏醒/挽救/歇/醒/醒悟/休息”后面只能加“过
来”,有〔+企望〕义,例如:

  春天来了,大地在阳光下苏醒过来。

  悟空先把老妖婆打死,然后自己变成了老妖婆,决定用计揭穿白骨精的诡计,好让唐僧醒悟过来。

  与此相反,“昏/昏迷/昏死/死/晕”后面只能加“过去”,有〔一企望〕义。

  表示可以有不同移动方向的动作的动词如“带/调/夺/飞/流
/跑/扔/走”和可以有不同变化方向的动词如“改变”后面既可
以加“过来”,又可以加“过去”。加“过来”表示经过动
作,变为可感知;加“过去”表示经过动作,变为不可感知。
例如:

  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文成公主从这儿经过以后,河水流了过来,青草茂盛,牛羊遍地,生气勃勃。

  医生和数学教授们赶紧跑过去让他躺下。

  曹操命令士兵一齐往江中射箭,箭像雨点儿似地飞过来。

342
可以后加“回来/回去”的动词后面到底加“回来”还是加“
回去”,与说话人所处位置和动作方向有关。这些动词及其例
句如:

  搬 办 打 端 夺 返 勾 汇 寄 借 扛 买 拿
  跑 抢 取 缩 抬 推 学 引 运 找 促 走

  他们出发时曾带着两个小行李卷儿和其他许多东西,不久
只剩下换洗衣服、雨具和修车工具,别的就都寄回去了。

  怎么还要跑回去拿尺寸?

  接着二十只船就飞似地划回去了。

343
可以后加不表示时间义而表示〔向上〕等义的“起来”的动词
及其例句如:

  保存 蹦 担 顶 端 发扬 发展 浮 集中 夹 拣 结合举 撅 扛
  立 连接 联合 联系 膨胀 捧 漂 翘 升 抬 实行 提挑 跳
  挽 行动 站 长 涨 胀 综合 组织 坐

  她站起来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民族,把原来各国修的一段段的城墻连接起来。

  这些传说把许多群众的发明创造也都和鲁班联系起来。

  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比如吃面条吧,如果只用一把叉子,就很难把面条儿挑起来送进嘴里,必须用勺子或刀子来帮助。

  可是用筷子,只需要一只手可以很容易地把面条夹起来。

  就是把手握起来,但是不握紧,样子像抓,还是抓不住东西。

§4 结语
41
汉语主观范畴的表现方式有很多,包括用表示判断的动词,加
“(X)来/去”。本文只是就动词后加“来/去”和“X来/X
去”的情形作了初步的探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是趋
向成分“来/去”及其所构成的词,原因是不了解汉语的主观
范畴。不同方言中的“来/去”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许多问题
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来”、“去”分别与主观上可见不可见、可感知不可感
知有关,可以认为“来”与目击相联系。“去”与消耗义有
关,消耗义是由不可见义和不可感知义引申出来的。例如:

  吃下去一口袋粮食 搭进去二百块 花出去八百块

42
表示主体空间位移时,动词对人称有要求。当主体是说话人因
而用第一人称时多选择“去”或“V去”;当主体不是说话人
因而用第二、三人称时多选择“来”或“V来”。其余情况都
与是否亲见目击或是否可感知有关。凡是动作造成可见结果的
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V来”;反之,后面出现“去”
或者“V去”;如果既可能见到结果,又可能见不到结果,那
么在可能见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V来”,
在可能见不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去”或者“V去”。

43
主观范畴可以用来解释不少语法现象,包括向近处移动、向远
处移动,反之,向近处移动、向远处移动,不能解释本文讨论
过的许多现象。总之,说话人主观上觉得是否可以看到或者感
觉到决定了对“来/去”的选择。包括目击亲见或可感知义表
达方式在内的主观范畴,表示动作与说话人的关系和主观方面
的感知,可以涵盖过去的向近处或远处移动的意思,很有解释
力,可以证明汉语语法的理据性是很强的。
------------------------------------

附注

[1]
参加第22届系统功能语法国际大会(22nd InternationalSystemic─
Functional Congress,北京大学1995)宣读的论文,待刊。
[2]
参看戴庆厦 徐悉艰(1992)、马学良主编(1991)。

参考文献

戴庆厦 徐悉艰 1992《景颇语语法》,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杜 荣主编 1992《汉语中级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范继淹 1963《动词和趋向性后置成分的结构分析》,《中国语
文》第2期;《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6。

刘月华 1989《汉语语法论集》,北京现代出版社。

陆俭明 1989《“V来了”试析》,《中国语文》第3期:《陆
俭明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吕叔湘 主编 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马庆株 1983《现代汉语的双宾语构造》,《语言学论丛》第十
辑,商务印书馆;《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
出版社1992,1996重印。

马庆株 1996《敬辞、谦辞和;署辞》,《语言学论辑2》,北
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马学良 主编 1991《汉藏语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 还 主编 199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萧国政 邢福义 1984《同一语义指向的“动/趋来”》,《华中
师范学院研究生学报》1984年第3期;《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
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
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朱德熙 1979《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00:16 , Processed in 0.0979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