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96|回复: 0

“同素异序”成语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 17: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倪宝元  姚鹏慈
来源:作者投稿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汉语中语素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一些成语从界说和义差等方面作了科学的辨正,同目前国内较流行的《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成语大辞典》、《中国成语大辞典》中的欠缺和失误进行商榷。

         一、“同素异序”成语的界说

  语素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这在成语中是比较常见的,其中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语素相同,排列次序不同,但整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丝毫没有差别。例如:雕梁画栋/画栋雕梁、甘心情愿/心甘情愿、失之交臂/交臂失之、遐迩闻名/名闻遐迩、落叶归根/叶落归根。这些都是由于语素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的意义相等、用法相同的等义成语①。它们只是同一成语的不同书写形式,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二)人们在说话作文时,为切合题旨情境而偶然变换成语语素的次序,构成它的临时变体。例如:损人利己/损己利人、穷山恶水/山穷水恶、狗尾续貂/续貂狗尾、众叛亲离/离亲叛众。这几组的后者,是由于表达的需要而临时变换前者的语素排列次序而成的形式。它们只是成语的一种修辞用法,也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三)语素相同,排列次序不同,意义不相等的一组成语,即本文所谓的“同素异序”成语。
  汉语成语基本上是四字格。“同素异序”成语从形式上看,有以下四种类型:
  1. A000型(以首条成语的四个语素ABCD为基础,后一条,第一个语素A居首),例如:点铁成金/点金成铁、党同伐异/党异伐同。
  2. B000型(后一条,第二个语素B居首),例如:窗明几净/明窗净几、创巨痛深/巨创深痛。
  3. C00O型(后一条,第三个语素C居首),例如:功德无量/无量功德、年华似锦/似锦年华、大材小用/小材大用、金刚怒目/怒目金刚。
  4. D000型(后一条,第四个语素D居首),例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华而不实/实而不华。
  以上四种形式类别中,CO00型占“同素异序”成语的大多数。

          二、“同素异序”成语的义差

  “同素异序”成语,相互间往往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或相近,或相关,或相反。它们语义上的差别就是由于语素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的。
  (一)语义相近的“同素异序”成语。它们语义相近,但又有明显或不甚明显的区别。例如:
  “学非所用”表示所学的不是所要应用的;“用非所学”表示所应用的不是所学的。两者都表示学用脱节,语义相近,但表达重点不同,适用对象有别:“学非所用”以学习方面为着眼点,偏重在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不相一致;“用非所学”以应用方面为着眼点,偏重在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与学习内容不相一致。“用非所学”有时也用来表示使用人才不当,“学非所用”则没有这种用法。下例“学非所用”不能换作“用非所学”:毛泽东同志对当时学校教育一直是很不满意的,认为思想意志受束缚,课程太机械,学非所用。(李锐《毛泽东同志的初级革命活动》)
  “忠心耿耿”形容十分忠诚,“耿耿忠心”指十分忠诚的心。二者语义相近,但句法结构不同:“忠心耿耿”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状语;“耿耿忠心”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主语、宾语。下例“耿耿忠心”不能换作“忠心耿耿”:他想到郧都,想到糊涂的熊横,想到自己的耿耿忠心没法表白,想到那些权臣们倒上为下,玉石不分……(郑振铎《汨罗江》)
  (二)语义相关的“同素异序”成语。它们语义相关,互有交叉。例如:
  “鼎鼎大名”(A)形容名气很大;(B)指很大的名气。“大名鼎鼎”形容名气很大。二者语义交叉。“鼎鼎大名”(A)义与“大名鼎鼎”相近,但前者一般只作定语,后者还可作谓语。下例“大名鼎鼎”不能换作“鼎鼎大名”:这是党委给我们新派来的副队长,大名鼎鼎,是全厂最年轻的中层干部。(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鼎鼎大名”是多义的,“大名鼎鼎”是单义的,“鼎鼎大名”(B)义为“大名鼎鼎”所没有。下例的“鼎鼎大名”不能换作“大名鼎鼎”:对周恩来同志的鼎鼎大名,我和全中国全世界许多人一样,久有所闻;但是,直到今天听你介绍,……我又有了进一步的强烈感触。(张扬《第二次握手》)
  “满腹牢骚”(A)形容心情抑郁不满,很不称心;(B)指一肚子的不满情绪。“牢骚满腹”形容心情抑郁不满,很不称心。二者语义相关,互有交叉。“满腹牢骚”(A)义与“牢骚满腹”相等(语法结构都是主谓式,谓词性),但“满腹牢骚”的(B)义(语法结构是定中式,体词性)是“牢骚满腹”所没有的。下例“满腹牢骚”不能换作“牢骚满腹”:他得罪了报社的上级,丢了官,……他怀着满腹牢骚到台湾大学教几小时的课。(巴金《怀念烈文》)
  (三)语义相反的“同素异序”成语。它们语义相反(或相对),彼此对立。例如:
  “事半功倍”表示费力不小而收获大;“事倍功半”表示费力大而收获小。二者语义截然相反。
  “男扮女装”表示男子装扮成女子;“女扮男装”表示女子装扮成男子,二者语义彼此相对。
  “同素异序”成语在语义上的联系,以语义相近者占大多数。
  此外,还有极个别的“同素异序”成语是语义相异,毫无关涉的。例如:
  “铺天盖地”的字面义是“充满整个天地,形容来势猛烈”。例如:小胡他们把第一批重伤员运过来以后,刚刚走开,他们帐篷也才挂起了一只角,暴雨已经铺天盖地地袭来了。(王愿坚《启示》)“铺地盖天”的字面义是“以地为褥子,以天为被子”,多形容作战行军时生活艰苦。例如:大娘,咱们铺地盖天睡惯了。(柯岗《三战陇海》)二者语义上风马牛不相及。
  对于语义相反、相异的“同素异序”成语,人们学习、掌握、运用时很少出差错,因而我们要注意辨析的主要是语义相近、相关的那些“同素异序”成语。

          三、成语辞典失误举隅

  《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华成语大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三部大型成语词典,颇具科学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但是亦难免有疏漏之处。本文仅就上述三部辞书中将语义相近或相关的“同素异序”成语误作等义成语(即当作一个成语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换言之,这些不同的书写形式意义、用法完全相同,在任何语境中都可以相互调换)的疏失,供编纂者再版修订时参考。
  为节省篇幅,笔者采用加“按语”的方式。
  下面每组成语里的头一个,为该辞典的主条,后边用括号标出该辞书的页码。“按”中的成语释义是我们所理解所采纳的。笔者认为下文所列各组均为不同的两个成语而不是同一个成语的两种书写形式②,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逐条用一个不能替换的实例作佐证。
  (一)《汉语成语大词典》③失误例
  1.“惨淡经营”也作“经营惨淡”(127页)
  按:“惨淡经营”形容苦心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经营惨淡”形容劳神从事,用尽心思。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状中式,用法相当于动词,可直接带宾语;后者是主谓式,用法相当于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下例“惨淡经营”不能换作“经营惨淡”:这些进步人士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惨淡经营新闻出版事业,受到反动当局的迫害。(转引自《五用成语词典》,上海学林版)
  2.“燎原烈火”也作“烈火燎原”(683页)
  按:“燎原烈火”比喻迅猛发展的不可扑灭的力量;“烈火燎原”比喻迅猛发展,不可阻挡。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主语、宾语;后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定语。下例“燎原烈火”不能换作“烈火燎原”:但一则革命已成燎原烈火,再也无法扑灭;再则端方之受命用兵,又把岑春煊所起的那点欺骗作用,一扫而光。(吴玉章《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回忆》)
  3.“满目疮痍’’也作“疮痍满目”(723页)
  按:“满目疮痍”(A)形容所见到的全是灾祸严重、残破不堪的景象;(B)指所见到的灾祸严重、残破不堪的景象。“疮痍满目”形容所见到的全是灾祸严重、残破不堪的景象。二者语义相关,互有交叉。前者(A)义与后者相等(语法结构都是主谓式,谓词性),但前者(B)义(语法结构是定中式,体词性)为后者所没有。下例“满目疮痍”不能换作“疮痍满目”:因为和“醒来”一起降临的不仅是“早晨”,还有幻灭;而面对满目疮痍,硬说那只是一场“噩梦”的结果,必欲忘之而后快,又怎能说得上已经真正“醒来”?(唐晓渡《“一瞬光中我暂住”——忆明珠评传缩略》)
  4.“妙手回春”也作“回春妙手”(750页)
  按:“妙手回春”形容医术高明;“回春妙手”指具有高明医术的大夫。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定语;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宾语。下例“妙手回春”不能换作“回春妙手”:总之,我绝不是冲锋陷阵、斩将搴旗的战士,也不是对症下药、妙手回春的医生。(巴金《谈〈新生〉及其他》)
  5.“倾盆大雨”也作“大雨倾盆”(908页)
  按:“倾盆大雨”形容很大很急的雨;“大雨倾盆”形容雨下得很大很急。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主语、宾语;后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分句。下例“倾盆大雨”不能换作“大雨倾盆”:雨浇风扫,惊心动魄;撼天动地,只听哧啦一声,伞被吹裂,倾盆大雨直接拨到身上。(黎汝清《滴血的夕阳》)
  6.“天翻地覆”也作“翻天覆地”(1122页)
  按:“天翻地覆”(A)形容情况惨痛,或程度严重;(B)多形容变化巨大,改革彻底。“翻天覆地”多形容变化巨大,变革彻底。二者语义相关,互有交叉。“天翻地覆”(B)义与“翻天覆地”相近,但前者可作谓语、状语、定语,后者一般多作定语;前者后边可以加趋向动词“起来”,后者不能。④“天翻地覆”(A)义是“翻天覆地”所没有的。下例“天翻地覆”不能换作“翻天覆地”:咱们不打不成交,一块儿干,杀它个天翻地覆,有劲吗?(张天民《创业》)
  7.“徐娘半老”也作“半老徐娘”(1324页)
  按:“徐娘半老”表示尚有风韵的妇女已近或已过中年;“半老徐娘”指已近或已过中年的尚有风韵的妇女。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宾语。下例“半老徐娘”不能换作“徐娘半老”:我忙按电铃,以为红珠一定会跑上来和我说笑。不料跑上来的是一个半老徐娘,并非红珠。(张资平《冲积期化石》)
  8.“中流砥柱”也作“砥柱中流”(1537页)
  按:“中流砥柱”是中流之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砥柱中流”是砥柱立中流,比喻人或集体独立不挠,起着支柱作用。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主语、宾语;后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分句。下例“中流砥柱”不能换作“砥柱中流”:像你这样清高,真是浊世中独一无二的中流砥柱。(鲁迅《华盖集•牺牲谟》)
  (二)《中华成语大辞典》失误例
  1.“壁垒森严”也作“森严壁垒”(70页)
  按:“壁垒森严”(A)形容军事工事坚固,防守严密;(B)比喻彼此界限极其分明。“森严壁垒”(A)表示使军事工事坚固、严密;(B)比喻彼此间极其分明的界限。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A)义是主谓式,用法相当于形容词(此成语中的“森严”是个形容词),后者(A)义是述宾式,用法相当于动词(此成语中的“森严”活用为动词);前者(B)义是主谓式,用法相当于形容词,多作谓语、定语,后者(B)义是定中式,用法相当于名词,多作宾语。下例“森严壁垒”不能换作“壁垒森严”:我们又听见了鸡啼狗吠,我们渠这边沙枣花盛开之际,生产队的蜜蜂嗡嗡地成群飞来,似乎已经抹掉了横在人与人之间的森严壁垒。(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抖擞精神”也作“精神抖擞”(325页)
  按:“抖擞精神”表示振作起精神;“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述宾式,用法相当于动词(此成语中的“抖擞”是个动词),多作谓语,一般不作状语;后者是主谓式,用法相当于形容词,多作谓语,也作状语。下例“精神抖擞”不能换作“抖擞精神”:她病忽然好了,她精神抖擞地大笑起来。(草明《延安人》)
  3.“耳目一新”也作“一新耳目”(351页)
  按:“耳目一新”表示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同;“一新耳目”表示使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同。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用法相当于形容词,“一新”不含使动义;后者是述宾式,用法相当于动词,“一新”含使动义。下例“一新耳目”不能换作“耳目一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青年、老年、工农同志、知识分子、作家们都来读的好书,一本一新耳目的书,……(丁玲《生活•创作•修养》)
  4.“寡不敌众”也作“众寡不敌”(496页)
  按:“寡不敌众”表示人少的抵挡不过人多的;“众寡不敌”表示双方人数相差大,不能抵挡。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以“寡”的一方为着眼点,偏重在“人少的抵挡不过人多的”;后者以“众寡”双方为着眼点,偏重在“双方人数力量悬殊,难以抵挡”。下例“寡不敌众”不能换作“众寡不敌”:刘部的人寡不敌众,被打伤了很多,狼狈逃回刘家集。(郭明伦、张重天《冀鲁春秋》)
  5.“老态龙钟”也作“龙钟老态”(720页)
  按:“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龙钟老态”形容行动不便,年老衰弱的体态。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还可用“已经”等作状语;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宾语。下例“龙钟老态”不能换作“老态龙钟”:可他还不承认自己老!看他走路的样子好像很气派,却分明露着龙钟老态。(柯云路《夜与昼》)
  6.“良药苦口”也作“苦口良药”(74页)
  按:“良药苦口”比喻衷心劝告或尖锐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苦口良药”比喻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的衷心劝告或尖锐批评。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分句;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宾语。下例“良药苦口”不能换作“苦口良药”:许多人懂得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并不是人人如此。(臧克家《学诗断想》)
  7.“妙笔生花”也作“生花妙笔”(812页)
  按:“妙笔生花”形容具有高超技巧的人能创作出好作品;“生花妙笔”’比喻创作过好的书画或文字作品的人的高超技巧。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分句;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宾语。下例“生花妙笔”不能换作“妙笔生花”:在如此动人的名剧之前,我想任何一位作家,都会失去他的“生花妙笔”。(唐人《十三女性》)
  8.“滂沱大雨”也作“大雨滂沱”(874页)
  按:“滂沱大雨”形容很大的雨;“大雨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主语、宾语;后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分句。下例“滂沱大雨”不能换作“大雨滂沱”:整一天阴云翻腾,后晌时下时住,到黑夜终于下起了滂沱大雨。(柳青《铜墙铁壁》)
  (三)《中国成语大辞典》失误例
  1.“大笔如椽”也作“如椽大笔”(222页)
  按:“大笔如椽”形容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如椽大笔”形容雄健有力的文笔或气势宏大的文章。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宾语。下例“如椽大笔”不能换作“大笔如椽”:我拿起他那只木拐,在手里抚摩着。不,这不是一只木拐,是书写男儿壮歌的如椽大笔,谱写完严冬的悲怆乐章后,又谱写春天的庄严进行曲。(从维熙《白云飘落天幕》)
  2.“道貌岸然”也作“岸然道貌”(253页)
  按:“道貌岸然”形容面貌正经庄严,神态高傲。“岸然道貌”(A)形容面貌正经庄严,神态高傲;(B)指庄严的面貌,高傲的神态。二者语义相关,互有交叉,前者与后者(A)义相等,但后者(B)义是前者所没有的。下例“岸然道貌”不能换作“道貌岸然”:他那一副美髯,和他的蔼然仁者的岸然道貌,配合在一起,尤使人肃然起敬。(韬奋《患难余生记》)
  3.“老马识途”也作“识途老马”(713页)
  按:“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可以起到引导作用;“识途老马”比喻熟悉情况,可以起到引导作用的有经验的人。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指的是事;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宾语,指的是人或物。下例“识途老马”不能换作“老马识途”:我原是被花市吸铁石般吸引来的,如今有了这识途老马,正中下怀,于是忙不迭地跟着就走。(周瘦鹃《迎春时节在羊城》)
  4.“人心大快”也作“大快人心”(1021页)
  按:“人心大快”多表示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人们心里十分痛快;“大快人心”多表示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人们心里十分痛快。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用法相当于形容词,“大快”不含使动义;后者是述宾式,用法相当于动词,“大快”含使动义。下例“人心大快”不能换作“大快人心”:朝廷百姓人心大快,海内宾服。(端木蕻良《曹雪芹》)
  5.“烟云过眼”也作“过眼云烟”(1483页)
  按:“烟云过眼”比喻事物很容易消失,不留痕迹;“过眼云烟”比喻很容易消失、不留痕迹的事物。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前边可加“已经”等词语;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宾语。下例“烟云过眼”不能换作“过眼云烟”:年过七十,专心“颐养天年”,心境平静了;追名逐利,勾心斗角都已烟云过眼,江水东流!(贾荣《静悟》)
  6.“英姿飒爽”也作“飒爽英姿”(1618页)
  按:“英姿飒爽”形容英俊威武,精神焕发;“飒爽英姿”指英俊威武、精神焕发的姿态。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宾语。下例“飒爽英姿”不能换作“英姿飒爽”:她第一次从北大荒探家,父亲打量着她穿兵团服的女民兵式的飒爽英姿,许久才说:“你长大了。”(梁晓声《雪城》)
  7.“忠言逆耳”也作“逆耳忠言”(1759页)
  按:“忠言逆耳”表示正直的劝告听起来很不悦耳;“逆耳忠言”指听起来很不悦耳的、正直的劝告。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多作谓语、分句;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多作主语、宾语。下例“忠言逆耳”不能换作“逆耳忠言”:田中玉耷拉着脑袋,说:“无冕兄虽然忠言逆耳,却对我大有教益。”(刘绍棠《春草》)
  以上就三部有影响的辞书分别举了些例子,说明把一些有区别的“同素异序”成语当作等义成语看待的情况,的确是存在的。其中有的还带有普遍性,例如“中流砥柱”与“砥柱中流”,这三部辞书都把它们看作等义成语。对我们列举的其他各组,三部辞书也并不都是一样处理的。
  “同素异序”成语的义差,均由于成语语素次序不同而使成语内部的语法结构关系不同所致。其中颇有一些规律可循:(1)主谓式(含主谓型联合式)都具有谓词性功能,定中式(含定中型联合式)一般只具有体词性功能。这些结构类型不同、句法功能不同的“同素异序”成语,不宜看作同一成语的不同书写形式。例如:老马识途/识途老马、创巨痛深/巨创深痛。(2)个别与只具有谓词性功能的主谓式相对应的定中式“同素异序”成语,同时具有谓词性和体词性两种功能,因而是多义的,也不宜看作同一成语的不同书写形式。例如:大名鼎鼎/鼎鼎大名。(3)由形容词性语素充当“谓语”的主谓式,用法与形容词相当,由形容词性语素充当“述语”(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述宾式,用法与动词相当。这些句法功能有别的“同素异序”成语,也不宜把它们当作同一成语的不同书写形式。例如:耳目一新/一新耳目。(4)个别与只具有谓词性功能的主谓式相对应的“同素异序”成语内部,具有两种语法结构形式,所以具有谓词性和体词性两种功能,是多义的,不宜将两者看作同一成语的不同书写形式。例如:牢骚满腹/满腹牢骚。
  我们认为,汉语中的确有不少成语是有“或式”、“也作”的(即同一成语的不同书写形式,它们之间也就构成为等义成语)。同一成语的不同书写形式,必须是意义相同,语法功能相同,在句中能相互替换的。“同素异序”成语中就有很多是等义成语,例如:此起彼伏/彼伏此起(主谓型联合式)、茹苦含辛/含辛茹苦(述宾型联合式)、生吞活剥/活剥生吞(状中型联合式)、旁门左道/左道旁门(定中型联合式)。也有少数“同素异序”等义成语,语法结构虽然不同,但句法功能是相同的,例如:交臂失之(状中式)/失之交臂(述补式)、处之泰然(述补式)/泰然处之(状中式)、既往不咎(主谓式)/不咎既往(述宾式)。
  总之,成语中的同素异序是一种较复杂的现象:有的是同一成语的不同书写形式,有的却不是。我们必须重视成语语素排列次序的变异,必须仔细辨析鉴别,否则,就容易将一部分非等义成语误作等义成语看待,这对于正确地学习、掌握、运用成语都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注:
  ①参见拙文《等义成语四题》,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②“失误例”中极个别“异序”形式的“四字格”,是一个成语,还只是一种“活用”,笔者也有不同认识,鉴于有关辞书已将其列为同一成语的不同书写形式(但相互间意思、用法都有区别),也暂作“成语”看待。
  ③该辞典“凡例”指出:“也作”条“指与主条含义、字面均同而词序、结构有所变化者,……以及含义相同或相近而字面、结构有所不同者”。因此,本文所列举的“失误”例中,可能有的是编纂者并不认为是等义成语的,只是“含义相近”。但这种含糊的编排会使读者更“含糊”,读者实在难以从形式上分清:哪是等义成语,哪是近义成语。在运用辞典时,辞典也没有帮助读者加以鉴别。笔者认为这类“也作”容易引起误解。拙文一律作等义成语看待。
  ④参见倪宝元《成语辨析》6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笔者说明:
  原文载于《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又全文载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期。这次发表更换了个别书证。
                         2005-08-0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2 14:44 , Processed in 0.1243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