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06|回复: 4

美国人看不懂韩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7 00: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徐 贲 来源:http://xubenbk.blog.163.com/blog/static/131943154201031535331934/

    3月12日《纽约时报》上刊登了AndrewJacobs介绍韩寒的专文《写博客挑战体制的赛车手》。这篇介绍是写给美国人看的,美国读者有不少回帖。有一个回帖是这么说的:“陈腐的国家官僚统治下产生了最伟大的文学。但是韩寒揭穿了一个西方对中国的误解:中国是一个没有自由表达的极权国家。……要是韩寒出生在美国,他说不定也是千千万万不满青年中的一个,没有工作,家庭破碎,教育低下。”另一个回帖是这么说的:“韩寒说‘他们的生活与我们完全不同。这些人和年轻人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也有20多岁的女朋友,只不过他们的女朋友都是地下的。’这听上去像不像是在说我们(美国)的银行家和权力寡头。有钱的和政府相互勾结,美国跟中国一样。”

    从韩寒联想到美国失落的一代年青人,或者联想到美国的权金勾结,美国人看来并不懂得韩寒的中国意义。这是因为中美社会和公共话语环境差距实在是太大了。首先,美国人不需要像韩寒那样转弯抹角才能说出真话、“点穿”真情。他们有要说的话,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公开说出来,韩寒运用的是一种对美国人非常陌生,也不需要的说话方式。其次,像韩寒那样拐着弯,费劲地说话,难以设想在美国会有像在中国这么众多的听众给予兴奋热烈的回应。韩寒要求于听众的是一种对美国人非常陌生,也未必欢迎的听话方式,韩寒的言论充其量像是一种脱口秀,并不适合深入的公共问题讨论。韩寒的听众并不愚蠢,因为他们能辨别真假,但是他们还远远需要在民主生活中变得更智慧,更理性,更深入思考。

    韩寒的话语玩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真实话语游戏,它快捷,出其不意,但未必思虑周详。这种真实话语游戏只有在虚假话语主宰的社会中才有需要,也才有刺激,因为它是一种冒险的、被禁止的游戏。韩寒的许多听众从韩寒那里寻找的正是这样一种刺激性,甚至娱乐感,而未必是什么振聋发聩、真知灼见的新见解。但是,真实却并不是总是或只是有刺激和好玩的。韩寒又很“会说”,更加增加了他说话的刺激感。例如他说,作家协会把作家从野狗变成家狗,再变成走狗。未必真的能概括每一个作家,但确实适用于大多数的作家,所以,韩寒的“真”常常是夸张的,有刺激感的真。

    韩寒说话的“出题”和“应题”方式对美国人来说也是完全陌生的。例如,韩寒有一篇很有名的博文《城市,让人民死得早》,光在他的博客上,点击率超过了97万,评议近9千条。要是美国报刊上有一篇这样题目的文章,那必定会具体分析城市人死得早的种种原因。而光看韩寒的博文,写的则又分明不过是一则普通的车祸事故。

   如此明显“煽情”的博文,却能有如此巨大的反响,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而在中国却就有这样的事。韩寒无论写什么,都有明星效应,这个不假。但是,像《城市,让人民死得早》这样的题目,拨动的却是许多中国城市居住者焦虑不安的心弦。在美国人那里是“煽情”的说法,在中国语境中却成为一种合理夸大。

   卡车撞死女孩,是韩寒眼见的一件事,他没有以此来作任何社会、政治评议,但是读者却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是因为,在城市无人性的快速发展面前,人变得越来越渺小,越来越微不足道,许许多多人早已在生活中有了这样的感受,韩寒不过是用真话、实话提醒了他们,并帮助他们找到了言辞表达而已。

    韩寒还常常运用非常“俗”的话语,如“裆中央有枪”(1700多年前的阮籍就曾把世之所謂君子比作褌中之虱),还有许多直接、间接与性行为有关的说法。这是一种自然人的“自然俗”手法。这种回归“自然人”的把戏,早在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写作中就已屡见不鲜,但在今天的中国却仍然是一种让人觉得相当及时的新鲜手笔。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俗”颠覆的是中世纪那种貌似正经崇高,实质腐败肮脏的教会戒律和行为。既然这类戒律和行为已经从美国生活中消失,“自然俗”的游戏也就成为多余。韩寒在今天的中国还能把“自然俗”的游戏玩得这么好,不但不多余,还这么有人气,全是因为还有“自然俗”可以颠覆的东西存在,这就应了一句现成的话:“国家不幸,玩家幸”。

    韩寒是一个应时而生的写作者,就像80年代走红的王朔一样。今天,韩寒是走红的作家,他的话语有很高的“可引述性”,甚至变得有点类似于流行的顺口溜和段子。这样的话语,就和时尚一样,它的生命力在于“流行”。可是,时尚是不可能永远流行的。“流行”的时尚话语很容易变质为一种“矫揉造作”(mannerism),王朔就是前车之鉴。我们无法预料韩寒是否永远会给他的读者带来新鲜的兴奋感,也许韩寒的价值根本就不在于永远有韩寒在说话,而在于以后永远需要有人像今天的韩寒这样去说话。

    韩寒说话,提供的不是一种“确实无疑”知识,而只是对于某个问题的感受,其权威来自他的经验和观察,而非他的学问。韩寒的写作和他的说话一样,他所作的完全是一种“业余”的写作。与正而八经的“文章”相比,他的话题要自由得多,什么问题或事情重要,为何值得议论,怎么议论、议论到什么程度,等等,都由他自己来决定。读者喜爱他的独立特行,也是因为这个。

    在韩寒博客中,可以看到一种“思索”比“思想”更重要的写作方式,它没有一定的形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总是在绕着弯子,尽量安全地把真话说出来。他的博文零零碎碎,但思考者与思考对象始终交融在一起,整体性则是来自这种交融。那是一种因韩寒这个“我”才有的整体性,喜欢他的博客文字,就会喜欢他那个人,反之亦然,这样或那样,都成了他的粉丝。

    有人因此把韩寒当成了一个普通的明星,那是不对的。韩寒有明星效应,但他并不是娱乐、体育一类的明星。韩寒是一个思索者,他不像高尔夫球星伍兹那样有国际性,他在中国的知名度也不是因为他的赛车比赛,而是因为他有言论。他是一个在言论不畅的环境中,想方设法要有所言论的人。他言论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中国式的,基本上只有中国人才能心领神会。出了国界,韩寒就会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韩寒自己就明白这个,他对《时代》记者说:“美国读者应该不会对中国文学有兴趣,而我也不会对美国文学感兴趣。” 韩寒似乎比许多教授都更清楚,中西文化的交流要等到价值观能先有了交流才有可能。现如今,中国人对现实最微妙的想法,只有中国人自己才明白。

    有人说,全中国所有的教授加在一起,影响也比不过韩寒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一句韩寒式的夸张断语。的确,现在大部分教授都很擅长于说大的,说空的,这样的空话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韩寒只谈身边的小事,他的读者不费力就能明白他的实话。这就是所谓的“谎话要说大的,实话要说小的”。如果不说真话、实话,不要说是所有的教授,就算再添上所有别的精英人士,加在一起,影响也未必比得过一个韩寒。如果真的到了这个地步,那么,这就不是韩寒一个人的光荣,而是所有其他人的耻辱了。
发表于 2010-4-17 14: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寒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twocold
发表于 2010-4-17 14: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4-17 14: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寒候选《时代》周刊全球人物,他影响世界了吗?
2010-04-11 08:55   云南信息报

4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今年入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0位候选人名单,中国公民韩寒位列其中。《时代》给出的官方理由是“这位27岁的年轻作家在出版以自己的中学辍学经历为背景的第一本小说后一炮而红,成为中国最畅销的作家之一”。对韩寒近两年在公共事件中所起到的“意见领袖”作用避而不提,显然这个理由比较隐晦。此事一经披露,立刻引发网友争议。有怀疑其资格者,有力挺韩寒者。对此,韩寒公开回应:我只是一介书生。韩寒有没有全球影响力,已经不成为“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看待韩寒的世界影响力?

正方
善待韩寒,尊重常识

博客中国网友“王士盘”认为,韩寒是大陆少有的没有被阉割也没自我阉割的男人。“他精神上有独立的小鸡鸡。不要夸耀你的那个功夫,那是连公猪都有的。在‘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常年躺在宪法里睡觉的时代,思想上还有小鸡鸡,这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他不仅有,而且码字码得那么机智,句句透露着韩寒式的小聪明和大聪明,在这些机智之下,是他那颗鲜红的心:反虚伪,反欺瞒,反‘强奸权利的权力’。这些‘反’,恰恰是所谓的作家、教授、官僚知识分子严重缺乏的,十分讨厌的。”

搜狐网友“谢勇”认为,韩寒的全球影响力来自常识,“当社会造就大批缺乏常识、心灵扭曲的人们,却又依稀让这些人看到真实世界的时候,一个站立的、健康的、生机勃勃的韩寒就拥有了影响力。这样看来,韩寒的影响力,不是什么媒体给他的,更重要的是,他个人奋斗与粉丝之间双向选择的结果,是一种“共谋”的产物。

百度网友“汝嫣宛玉”认为,其实,我们选的不是韩寒,选的是我们自己的梦。“我们渴望房价正常,渴望能够翱翔于神州大地。韩寒,只是我们的一个寄托。他的特立独行,他身上的善良品质,他的敢为人民说话,值得我们把这个梦寄托在他身上,值得我们为他投上一票!”

反方
韩寒危险,切勿模仿

新华网友“挑花朵朵”认为,《时代周刊》之所以竖韩寒这杆旗,是企图把中国青年一代的社会意识引向西化。“韩寒的思想意识,比较符合西化的意识形态,所谓的真实、开放、愤世嫉俗,正好迎合了美国的所谓自由。而那些年轻人之所以追随韩寒,就是喜欢他的自我、自由、真实、开放。中国的主流应该是韩寒式的自由与猖狂,这种社会主流意识正是美国想要的。”

新浪网友“张宇东”认为,韩寒是特定时代的一个特定产物,他不能代表所有的年轻人。“反社会大趋势的语言还是极为小众的,他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多。我记得我80后的小侄子,那个时候和他妈妈理论的时候就说,上学有什么好的,不上学不一样能成才,你看人家韩寒!而结果,一定是被妈妈再次教育一顿还得乖乖去学校。我所表达的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成功个例可以影响一代人,成为他们不去上学的理由,而这样的榜样我们到底要不要立?”

天涯网友“北漂年华”认为,韩寒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不过是中国愤青的胜利,“我们已经习惯于用极端的脑袋瓜子去思考了,所以我们已经开始不习惯理性,并把理性当成神经病。《一杯沧海》中一句话说的刺骨:意见就像大海里的一艘船,所有人都一边站,哪能不翻船?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已经开始倾斜了,而韩寒正是这场倾斜事故的一根导火索,他引爆了民众,他的成功正发端于这个畸形又偏激的社会。”
发表于 2010-5-10 11: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学时非常迷恋韩寒,韩寒是悲苦的高考生涯中的消遣、不断前进的动力。
本来以为嘛,上大学了,想法自由了,行动自由了,我的天堂来了。
大学了,行动终于获得自由了,才发现这些根本就披着“自由”狼皮的“封建主义”,
上大学了,终于彻悟了,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获得过自己所想要的“真正自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6:25 , Processed in 0.0892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