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97|回复: 3

一种有趣的哲学思考:人类会唱歌先于会说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9 18: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年大六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2006-1-5 11:16:32   


      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在《诗与哲学之争》一书的英文版序言中说:“如果有整体——有人类经验的统一性,那只能通过诗去接近。相反,如果没有整体,我们必须再次通过诗发明它。”这里说的“诗”不是指作为作品的诗,而是指意识的诗性活动状态。

      广义的诗性活动就是艺术思维活动,所以有“诗情画意”或者把建筑艺术说成“凝固的音乐,立体的图画”等说法,这反映了不同艺术活动领域诗性思维或审美意识经验的统一性。

     人的经验世界不是仅仅具有诗性结构化状态,然而,透视(perspective)经验世界整体乃至“发明”其整体却最终必然诉诸诗性直觉、诗意敏感意义上的范式或视角的全息性(部分-整体)互动及其总体性自由转换(信息结构化状态的总体性“跃迁”或者“突变”性范式转换)。海德格尔美学诠释中所说的,人类一切原创性的言说或象征争符号的形成必然具有的“原诗”性质就是因为如此。

     语言和思想构成的始源性活动只能是诗性活动。是否可以想象先有语义、语感结构性情绪表达系统,后有语言及其符号化逻辑系统?

      当然这不是意味着拿鸟类的大脑类比人类大脑,但似乎仍然可以想象人类是先会“歌唱”后会说话的。不知对鸟类呼唤系统有研究的学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婴儿呱呱坠地的第一阵啼哭可不就是某种意义的唱歌吗?

     音乐曾经是中国上古宗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社会意识整合形式之一,可能就因为“大乐与天地同和”。古代的宗教音乐对人类个体意识的整合作用无庸置疑。最初的整体化意识——比如狩猎时的“同仇敌忾”,可能就与号角呼唤形成的精神“气氛”(诗意弥漫)有关。

年大六 2005年12月31日15:51
发表于 2006-1-9 23: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猿的叫声不是充满音乐感吗?
发表于 2006-1-10 05: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猿?
问题是,它自己是有意创造的音乐吗?它自己知道那是音乐吗?
同理,原始人知道吗?

有意识的去办一件事,和无意识的去办一件事,从本质上就不同。
一只鸟经过进化,“使”自己长的很“漂亮”(只是主观认为漂亮罢了,漂亮、难看,本来就是主观的东西),你能说这个种类的鸟的进化是整体有艺术感吗?
什么叫音乐?有声音就叫音乐吗?
从宏观来说,是这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胡乱发出声音早于说话,是个必然现象。说话是乱发声的更高一级的结果,出现当然会晚一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客观规律的结果,有什么好“思考”的?
从微观上讲,能接受的“美妙”声音才叫音乐,“美妙”也是主观概念。你说是音乐的声音,我就不一定认同,因为我不一定会觉得它“美妙”。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声音又不一定是唱歌了。

文章中心就是“声音=音乐”,“发出声音=唱歌”。从这个角度出发,胡乱联想,无助于解决问题。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哲学思考!从错误的角度进行推理,即使推对了,也是蒙的。
(这也难怪为什么文中的“唱歌”二字要加引号了,呵呵。其实,作者也知道,那不过是所谓的唱歌。)

补充:
很显然,“人类经验的统一性”是客观存在的。否则,1+1=2,你是从哪里学来的?:rolleyes:

[ 本贴由 mengqinghao 于 2006-1-10  05:5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1-14 12: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语言起源研究资料(1)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葛明德(北京联大应用文理学院,100083)在《人类是如何超越了一般动物界的》一文中有一部分论述了人类语言起源的问题,转贴如下:

     具有语法结构的语言是人类文化传递的信息载体

     在黑猩猩的个体之间常常用触摸、拥抱、乞求、微笑、皱眉、瞪眼、露牙等等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也用声音来传递信息。黑猩猩有一定的发声能力,大约能发出12种音素。但用于传递信息的呼叫,数量很少,仅仅l0—15种,传递一些很少、很简单的意思¾¾危险、敌视、性激动、找到食物等等。每一种呼叫都是对某种特定情况作出的反应,表达一种完整的境遇。正如Goodall所描述的,为了让同伴知道自己在附近,它们就发出独特的气喘吁呈的“唬唬”声,大致的意思是“我在这里”,等等。每一种呼叫都是独特的,其传达的信息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呼叫之间是相互排斥的。这种呼叫系统是封闭式的,一种呼叫声不能和另一种呼叫声组合成一种新的呼叫以传达新的信息。这是一种无语法结构的通讯。

      人类有比大猿强得多的发声能力。人类能发出大约50种不同的音素。更为重要的在于,人类的语言是有语法结构的。人的语言信号是由一些分立的成份组成的,这些成份都有自己一定的含意,并且有很强的组合能力。正是凭借组合的优势,人类语言所容纳的信息量是无与伦比的。人类平均具有10万个单词的词汇量,由这些单词可以组成无数的句子。在这种情况下某种声音同特定的场景和境遇的联系消失了,变成可以任意组合的构件。

       因此,语言的表达无需由特定的场景所引起,我们无需亲临危险而才能说出“危险”一词。在动物的呼叫系统中,不能表达时间及可能性范畴,在人类语言中则可以得到很好的表达。M.A.Nowak指出,从非语法结构到具有语法结构的通讯的转变是人类语言进化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由于人的语言和动物的呼叫系统有如此巨大的区别,又由于小孩子学习语言几乎是无意识的,一些学者相信语言能力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而且为人类所独有。人们曾做过不少试验,想让现在大猿学会人的语言,由于猿的喉部构造不宜吐字发音,结果完全失败。但到1966年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A.Gardner和B.Gardner夫妇俩做了一个试验。他们设法让一个名叫Nashoe的雌性幼年黑猩猩学习美国手势语。经过5年的努力,Washoe学会了160个词,还能够把它们组成245个句子。加州斯坦福大学的P.Patterson教会了一只名叫Koko的雌性大猩猩使用美国手势语。Koko六岁时学会了400个词,平均每月学会l0个新词。这些试验告诉人们,现在大猿是可以掌握一定的词汇的。语言的功能似乎不再是人类专有的了。将猿在高度人为的环境中学习语言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和人类学习语言相比,猿的这种学习能力尚处于不发达的状态。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什么力量推动了语法结构的出现呢?N.A.Nowak等人用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这个问题。按照他们的模型,假如所需信号的数量超过了一个门槛值(threshold valus),自然选择将能够有利于语法结构的出现。G.Isaac考察了语言起源与打制石器的技术成份的关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于人们用工具做了什么,而在于工具制作者在制造工具时施加的规制(order)。规制的施加是一种人的执着的意念,是一种要求复杂的口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的行为方式。没有语言,人类便不可能任意地将规制施加其所制作的工具上。

      考古记录显示,规制的施加在人类史前时期中是慢慢地出现的。在250万年前出现的Olduvai石器,其制作过程远比黑猩猩徒手制造柔质工具要复杂,但仍属于打制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在140万年前的Acheul石器中,出现了泪滴状的手斧。这是经过反复加工,呈两侧对称的石器。打制这样的石器已经不是打制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石器制造者心中要有一个他们想要制造出来的石器的样板,并有意识地按一定规制来加工原料。一些学者根据生产Acheul工具的智力要求,把制造这种工具的直立人的认识能力描述为等同于一个7岁的现代人的认识能力。7岁的小孩有相当高的语言技术,包括以词指物和一定的语法知识,他们的交谈不必求助于指指点点。从大约25万年前起,尼安德特人先制造石片,再用石片制作石器。他所制作出来的可辨的石器类型达60多种(而直立人只有l0种)。距今35000年,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突现出现在历史舞台,生产出新的更精致的工具,创新和随心所欲施加的规制才变得普遍,这显示人类的语言有了一次巨大的进步。

      如果认真考察一下语言的起源及发展和文化行为,特别是石器技术的关系,我们会认为语言开始得较早,在经过了一个较长时间(一百多万年)的缓慢的进化以后,在晚近有一次爆发性的提高。这种推测,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人才发展出这种具有语法结构的语言,而又没有在人与猿之间划下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语言的出现,成为又一个巨大的动力,推动着人的文化行为的发展,推动着人的进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23:16 , Processed in 0.1225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