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74|回复: 0

再谈香港“推普”:政府应担当重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0 08: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林允富  来源:华语桥

    拙文《香港“推普”:政府应担当重任──内地学人进一言》在贵刊第92期刊出,第93期贵刊在《普通话在香港 多面谈》中,发表了石汝杰、高耀 明两位 先生的信,另附一份“参考资料”,即选自三联书店(香港)2006年出版的《新高中会考必读(文学)》系列的“总序”,该“总序”是由香港 岭南大学 刘绍铭 教授撰写。拙文引起了一些“反响”,值得高兴:有“反响”比没有好。

1. 对“多面谈”的印象

“多面谈”三篇按顺序,我的感觉是:反感而抵触(石汝杰);大同而小异(高耀明);志同而道合(刘绍铭)。贵刊如此编发,使笔者看後的“心弦”由“紧绷”而“舒缓”再到“平和”,编者苦心可见一斑。

2. 对“多面谈”的回应

我的回应则按相反的顺序。原因:先易後难。

(1) 对刘绍铭先生的“总序”:这则“资料”当然不是针对拙文,而是针对参加香港“会考”的高中学生。刘先生对他们说:“时移势易,相信香港青年们早已认识到,因全球化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变化,说不定他们将来会觅食他乡。”“如果要谋生的地方是中国大陆,那么我们得马上做准备功夫,多把时间‘投资’在中国语文上。大陆同胞说的是普通话,书写的是‘白话文’。……”所以,他主张,像鲁迅、沈从文和老舍这些经典大家,“志在四方”的香港青年应该熟读,“不但在中国语文和中文创作的考试中可望取得好成绩,而且对个人文学修养也大有益处。”这些观点,可以说与拙文所持观点“不谋而合”,只是刘先生是从这些学生们将来“谋生”说起而已。所以,相信赞同刘先生观点的“香港青年”,是不会反对拙文主张的。

(2) 对高耀明先生的信:对 高 先生下面这段话,我非常赞成:“要更好地在香港推广普通话,该培养人们从容的归属情绪,创造愉快的语言环境,让它在此地生根、成长,让人们觉得普通话可爱、可亲、可学。否则,就算可以有助谋生、有助发财,还是不够的,何况会说普通话不一定就发。”其实,拙文认为香港“推普”,政府应担当重任,自然包含这一点,一切措施都应以“创造愉快的语言环境”为前提,“让人们觉得普通话可爱、可亲、可学”,否则,想“推”也推不开的。然而,香港的现实实在令人遗憾,第92期拙文後面的“编者答”说:“香港的现况是:许多人还在问自己‘我是不是中国人’,传媒业经常调查‘有多少市民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至于香港政府,唉,不提也罢,不管是董建华还是曾荫权,从来不大声呼吁推广普通话,只笼统地说‘两文三语’。许多人心目中,英语最重要,其次是粤语(‘母语教育’即‘粤语教学’。)不少人认为学习普通话是学习一种外语!”这样说来,在香港“推普”,不从政府着手、尤其是从领导人着手行吗?……

  

(3) 对石汝杰先生的信: 石 先生的直率实在值得肯定,用词用语也“直抒胸臆”。他说:“我对92期上 林允富 先生的文章很反感。首先我得声明,我从来不反对推广普通话,但是 林 先生以一己的感受出发,命令香港人必须这样,必须那样,我不喜欢。”又说:“指令式的‘论述’,估计只能招来反感和抵触。”

首先,拙文中,我确实“以一己的感受出发”,论述了香港“推普”的必要性。如我喜欢凤凰卫视的节目,但除了主持人的话以外,在报道香港相关内容的“画面”里,香港人所说的话,一句也听不懂,因为他们全讲的是粤语(都是中国人,都说的是汉语,却互相听不懂,实在遗憾);我同时用贵刊第86期 汪惠迪 先生《构建和谐社会 规划语文生活──写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前》予以印证;我还引用第89期 转载 黄兆杰 先生文章《香港语文问题小议》中的一段话作论据,而其中一句话使我刻骨铭心:“香港人不学习普通话是等于放弃身为中国人的权利。”除此而外,还引证李岚清、姚德怀等人的话(限于篇幅,恕从略),以强化自己的论点。所有这些,难道就是“以一己的感受出发,命令香港人必须这样,必须那样”?难道这些也都是“指令式的‘论述’”?也因此,“只能招来反感和抵触”?……              [西安市 西北大学中文系]

  

[ 编者注:林允富先生的原文长达万言, 以上有删节, 接着还有一大段“再谈香港‘推普’:政府应担当重任:1. 必要性; 2. 香港政府应当怎样做?”由于篇幅关系, 未能刊出, 我们向作者致歉之馀, 谨补充以下数点:

1. 香港目前总的形势不是小不好, 而是大不好。深层次矛盾太多。有些深层次矛盾没有敏感性 (如贫富悬殊, 许多地区都是如此), 有些深层次矛盾带敏感性, 许多人认为不碰最好。普通话问题便是一个带敏感性的深层次矛盾。

香港现政府已是一个弱势政府, 有人说它已是“坐困愁城”。“香港政府应担当的重任”理论上有许多, 可是实际上是寸步难移, 奈何?香港政府 或 香港着实可怜!

2. 2010年4月9日 香港 明报刊出了一位香港 内地学生的一篇文章“你会否懂得我伤悲?”这里借用一段作为本注的注脚。作者说:

过去的两周里, 香港中文大学一名内地学生自杀的消息很快在大学里引起连锁反应。……几宗发生于内地生的自杀悲剧,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背景、个性, 导致其自杀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例如笔者曾听说某些内地同学由于英语 和 广东话都不佳而感受到很大压力, 可是大学里提供的心理辅导都是以这两种语言服务, 很多学生活动更是完全以广东话开展 (甚至有的课程都以广东话主讲)。固然学生可以学习广东话以适应环境, 但是既然香港定位为国际化都市, 大学也志在做国际化大学, 提供更多英语和其它语种活动是应有之义……。

可注意:上文作者希望大学提供“其他语种活动”, 是否意味着她不想、不敢突出“普通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2:54 , Processed in 0.0813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