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82|回复: 0

陈晓卿:外国人码中国字儿大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5 22: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晓卿 来源:http://hizi17881965.spaces.live.com/ 010/3/29

  前两天写了个读后感,结果遭到包括老颓在内的一干佛学界朋友的批评,意思嫌我说他们佛家不好了。我是没有信仰的俗人,确实没有资格在这事情上说东说西,但我主要想表达的不是宗教界的事儿,那目前归中共中央统战部管,与我无关。我想说的,只是对比尔文章的喜爱,可能没说清楚。

  好吧,重说!

  那天读完比尔的文章,我愣了半天神,当初看《读库》里几篇何伟的文章也好像是这个感受。妈的,都是写中国,为什么外国人写的更像是我看到的场景?而且文字读起来也更舒服呢?在《黄梅天下禅》中,比尔通过藏地一位瑜伽行者的箴言给了一个模糊的答案:离开自己的国家,做一个外国人,可以使你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文化中习以为常或引以为傲的东西,并选择一些新鲜的事物来搭建自己的生活。“我选择了中国古诗和佛经、乌龙茶,还有午睡——都是些明显无害的东西。”比尔说。或许是这种文化的隔离感让这些老外在叙述时变得格外从容,也让他们的文字阅读起来格外愉悦。比如《黄梅天下禅》的结尾:

  “几小时后,值夜僧人敲响了破晓的钟板,司晨的公鸡立刻在山下响应。今天该继续上路了。惟道已经为我安排了寺院的越野车,他将把我一直送到扬子江边。不必着急,我心满意足地对自己说,然后翻了个身,继续沉入梦乡。”

  这立刻让我想起了何伟的那篇《再访河流》的结尾:“一路上,我先是看着窗外的景色,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划过青翠的山丘。山谷里的庄稼已被收割,几点焚烧谷壳的火堆忽明忽暗。后来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我坠入了梦乡,直到我们迎来大城市灿烂的灯火。”都是这么流水账似的大白话,读起来却琅琅上口,别有一番味道。

  这几年,我认识了好几位“中国通”。他们的文章,个顶个的牛。有的老外甚至中英文写作都牛。作家徐星有个美国小弟,叫什么我忘了,一米九几的个头,鼻直口方,帅的不善。有次喝酒,我正好带着《森林之歌》的宣传材料,他拿过去看,没几分钟就对我说“哥哥,这名字这么翻译可就掉价儿了。”——当时我刚刚接手这个节目,前任导演印制的材料上,片名的英文还没来得及细看,“ Melody of forest ——森林麦乐迪,这太不靠谱了吧也?”帅哥说。显然,他对中国式表达不能直译这事儿弄得门儿清。

  另一个中英文都好的后生叫Brendan,牛博网作者,用罗永浩的话说,此人中文“在中国人里都属于上乘的”,他的文章大家可以去看这里,我只说一个故事。有次Brendan和我们喝酒,大家都叫他“不懒蛋”,老六看不过去了,就问他有中国名字吗?Brendan说了一个很文雅的中文名,老六说太不入乡随俗,“你必须有个更像现代中国人的名字,这样吧,你自己选:志刚、志强、志勇、志锋……四选一。”第二次吃饭,Brendan小朋友哆哆嗦嗦给大家发名片,上面的他已经叫“志刚”了,旁边居然还印了个牛皮哄哄的篆刻。“怎么样,这下儿入乡随俗了吧?”志刚得意地说。

  不过要说我最喜欢的写当代中国的外国作家,可能还是何伟。何伟,英文名Peter Hessler,自由作家,在《国家地理杂志》和《纽约客》上开有专栏。《读库》刊登过他的几篇文章,对中国的感受、观察和叙述绝对不是我们能比的,而且,何伟的文字非常轻松,全大白话,一点儿不做作。有他文章《中国的速生城市》、《遍走长城》的那几本《读库》,我一直放在洗手间,都快两年了——这是我对一个作家的最高评价。  

  遗憾的是,一直与何伟缘悭一面,听说他在给国家地理频道撰稿,写大运河。恰好,我筹备拍摄同题纪录片也已经一年了,所以特别希望能当面向他讨教。可惜四处打听,才知道他刚刚做了父亲,人在美国,不禁抱憾连连。可巧,周兵介绍了国家地理的大运河摄制组其他成员给我认识,有摄影师,还有另一位文字撰稿张彦。那天见到这位仁兄才知道,这又是个中国通。

  “八四年,我就在北大念书了,叫我老张好了。”张彦的英文名字是Ian Johnsen,普利策奖获得者,加拿大人,“当然,我没大山那么有名儿,他长相优势比较明显。”他说。老张在《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站上班,何伟曾经是他的助理,得知我对这张报纸不太了解,他立刻解释道:“跟你说吧,就是美国的《经济日报》。”这完全是中国式的思维了。老张用流利的中文聊天,详细解释了他会从哪些方面来写大运河,计划从几个角度来读解这条古老的人工河和现代中国的千丝万缕关系,既轻松风趣,又给了我很多理性的启发。我当时几乎看到了张彦将要给NG写的文字或是何伟写的纪录片解说词,又是那种平淡朴实外松内紧的范儿,概括说就仨字儿:不急眼。

  这顿饭原本说好是我请客的,这顿饭请的确实物超所值。没成想,结账的时候,老张居然和我抢服务员,饭馆大堂,俩大老爷们儿,拉扯撕拽,整的跟东北那嘎达似的。你说,老张怎么可能是外国人呢?

  北京台有个节目叫外国人唱中国歌大赛,很火。我想,要是谁弄一个“外国人码中国字儿大赛”,一准儿也不错。但我担心,如果到了电视台,会不会又弄成那种的:主持人问:“百家姓里第250个姓是什么?”……这方面,老外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9:07 , Processed in 0.0669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