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84|回复: 0

从男性歇斯底里到无意识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5 11: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 月

   

  ●“弗洛伊德是谁?是旅客?”

  影片《泰坦尼克号》的女主人公罗斯,引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说明男性过分注重威严是为了吸引女性。船主伊斯轻轻地幽了一默。

  在西方,人们也许不知道谁是马克思或爱因斯坦,但不太可能不知道弗洛伊德。他们都是犹太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规律,爱因斯坦发现了自然界规律,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内心世界深层的规律。无数患有精神疾病和文明疾病的人从他的发现中获益。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爱因斯坦和马克思的全新思想一起,使现代世纪为之改观。

  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弗洛伊德却声名狼藉,屡因冒犯群体的无意识偏见而遭人误解。他每提出一种理论几乎都令人震惊,惹犯众怒,为人咒骂,一度被诬蔑为“践踏人类知识花园的野猪”。

  ● 指证男性歇斯底里 激怒知识界

  弗洛伊德这头“野猪”首先践踏的,是传统的歇斯底里理论。

  歇斯底里即癔病,是种精神疾病,表现为各种各样感觉、运动或精神障碍。症状表现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失常,失音、咳嗽、恶心、呕吐、呃逆、梦行、多重人格、颤抖、抽动、痉挛、瘫痪等多种形式。

  癔病一词(hysteria)源自希腊语子宫(hyster)。传统医学认为,歇斯底里是女性独有的疾病,由子宫功能障碍引发。男人无子宫,自然不会得此病。弗洛伊德一开始也相信是女性疾病,但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男性精神病人表现出的症状大多与此相同,遂开始怀疑此病的性别属性,进而认定男性也可患上癔病。

  弗洛伊德联合运用催眠法和谈疗法,进入患者内心深处,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与病人交谈,发现导致歇斯底里的原因总是某种被压抑的观念。这一发现让他看清楚了问题的关键:导致歇斯底里的不是肉体损伤,而是精神损伤,是观念性病因。癔病患者受着记忆的折磨,他们无一例外都被在往昔岁月中形成的观念所囚禁。

  弗洛伊德为此写了《论男性歇斯底里》和《论歇斯底里的病因》 等论文,并在医学协会大会等专业会议上宣读,结果遭到激烈的反对。著名教授、精神病学界元老迈内特断然否认有男性歇斯底里这种病的存在,说他从未发现有此病的迹象,而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冯·克拉夫特-埃宾宣称,弗洛伊德的讲述听起来像个科学神话。医学科研组织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了全盘否定。然而事实证明,弗洛伊德对了,他们错了。他们所以否认弗洛伊德的发现,不是因为他们有科学证据,而是因为在感情上和理智上无法接受。

  尊重科学的学者,终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迈内特在去世之前曾把弗洛伊德叫到病榻面前,向其承认他自己就是一个最严重的男性歇斯底里患者。他所以激烈地与弗洛伊德抗争,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症状。

  ● 揭示“无意识” 激怒全世界

  如果说弗洛伊德提出的观念致因的歇斯底里之说只是让知识界、学术界感到恼火,指斥他为医学败类,那么他提出的精神分析的两种断言则激怒了全世界。 弗洛伊德坦然承认,精神分析学触犯世人的第一个断言是“人的精神过程都是无意识的,而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是些孤立的活动和整个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任何心理首先都是无意识的,随后意识可能出现,也可能阙如。”

  对于自认拥有自由意志的人,这一断言无疑是一种天大的侮辱。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普遍相信人类是理性动物,能控制和操纵世间的一切,是宇宙精华、万物灵长。弗洛伊德却说,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象,真正的事实是我们受制于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力量的控制。这种说法显然令人无法接受。

  但若稍加留心,即可看到无意识先于意识而存在,并不可遏制地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失言、笔误、遗忘、遗失、误置、误取、误读、误听 ……这一切皆为无意识活动的结果。会议主席开幕式上本打算宣布“开会”,却说成“闭会”;冒充细菌学家的杀人犯本准备写“我用老鼠和豚鼠进行的试验”,却无意间写成了“我用人进行的试验”等实例,都显示了无意识的力量。无意识不为非作歹,也非混乱无序,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领域,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它所特有的精神机制。”梦是充分体现无意识活动的一个领域。

  ● 过分压抑欲望的负面影响

  “鹅梦见什么?”“梦见玉蜀黍。”当我们在梦中与自己倾心的人结合时,我们也像鹅一样,梦见了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可当梦见令人一筹莫展的考试时,我们想到的却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其实,多数梦的指向不会如此明晰。梦境常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弗洛伊德这位释梦大师给出了他独到的解释——梦是无意识展示自我的场所,它所展示的是人内心深处种种最为隐秘的原始渴望。这类渴望常常与文明世界的风俗习惯、法律道德相冲突,因而它便伪装起来,采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

  除了睡梦之外,人的现实生活领域是展现无意识的另一场所。

  无意识领域充满了沸腾的原始欲望,以本我的面貌现身,寻求实现的方式。这些欲望常不为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容,因此它们的显现,必然会使负载它们的人受到惩罚。于是,便在象征着社会规范的超自我与本我之间寻找解决的途径。

  一方面,压抑本我,要求本我作出适度的牺牲;一面为本我寻求超自我允许显现的方式和途径。若社会要求本我作出过度牺牲,本我就会采用巧妙的策略进行反抗,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由于僵化的社会不承认本我的自然合理性,大多数社会力量诸如宗教、教育体制、道德准则、神话、统治阶级的哲学、政府机构始终忙于将原欲浪漫化或将其禁锢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本我便以极端的方式来应对,或不畏严酷的惩罚,肆意践踏禁忌,或以导致焦虑症、强迫症、歇斯底里的方式进行报复。哪里的社会对原欲抱着不诚实、不明智的态度,要求其过度牺牲,哪里的社会中患有精神病、神经病的病人就多。

  ● 对爱欲的分析招致更大误解

  如果说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理论的断言触犯了人的理智的偏见,那么他的第二个断言触犯的就是美学——道德的偏见。他宣称,精神分析学的第二个断言“性爱的本能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主要起因,前人对此尚未意识到。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爱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的文化艺术做出了最大贡献。”

  他的这一断言激起了人们更大的愤怒、攻击和仇恨。而当他明确提出儿童的性爱理论和俄底普斯情结时,人们感到空前震惊,简直怒不可遏,恶毒地咒骂他“污秽邪恶”,“心灵堕落的变态狂”。

  事实上,人作为有性的生物存在,性爱贯穿一生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由于他的理论学说破坏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击碎了儿童给人的无性天使的幻像,因而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

  临床观察表明,儿童自慰的现象经常可见。虽就其生理事实而言,儿童尚处幼稚状态,但并非不存在性爱的欲望,何况弗洛伊德所言的性爱本能是比狭义性爱行为要宽泛得多的概念。它指的是以性生理为基础的所有寻求快感的欲望和驱力。

  “食色,性也。”“饥饿和爱情让世界转动。”中西不同的表述指向了还原论意义上的两种本能。食为存活,性为繁衍发展,为肯定自我,为追求生命的欢乐。爱欲是人生最持久、最强烈的欢乐之一。

  ●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弗洛伊德曾说:“两千多年来,一种体制化、制度化的努力一直在把人变成一种苦刑禁欲的动物,然而人却始终是寻求快乐的动物。父母的管束、宗教对肉体快感的恫吓、哲学对理智生活的推崇,所有这一切仅仅在表面上使人变得驯顺;而在暗地里,在无意识中,人始终是不相信这一套的。”

  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无意识的爱欲本能是自我复制的生殖力,生命的创造力,是追求自由和欢乐的驱力。当不指向一个现实对象,而被纳入文艺的渠道时,它就变成了艺术创造力。

  在弗洛伊德的众多论断中,其中一个是:人的本能是可塑的。依照他的逻辑,这种变化顺理成章,当爱欲转化为创造力时,它依然遵循快乐原则,固执地追求着目标的实现。它或是以白日梦的形式,按照自身的愿望重新安排现实世界,逃向非现实的梦幻天地或者以象征性的形式塑造为本能的解放而斗争的形象,抑或直接用艺术形式将其在现实世界中所追求的违禁欢乐表现出来,在象征性的意义上解除压抑,颠覆文明世界的形象,成为文化中人性的解放的力量。

  弗洛伊德的每种说法都会引人深思。他急欲揭露的人们竭力隐藏的东西,使他令人感到畏惧。尽管他是探索人类灵魂领域的先导,但人们不敢跟随他,甚至不敢靠近他,还想把他远远地抛在一边。好在日久见人心,历史是公正的。终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真理的光辉,弗洛伊德从“野猪”变成了大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9:11 , Processed in 0.0886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