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55|回复: 0

焦点、焦点的分布和焦点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4 01: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刘鑫民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01


  摘要 过去对焦点所下定义存在不足,本文给出了一个比较确切又和汉语研究传统吻合的定义,同时归纳了现代汉语表达焦点的各种手段。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在句子中分散地形成信息焦点。考察了汉语信息焦点在序列中的分布,探讨了汉语的焦点化、焦点化的类型以及如何实现焦点化。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语序 焦点 焦点的分布 焦点化

  对语言仅仅做出描写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做出解释,即说明语言结构为什么是这样的。而要说明这一点就必须从语境、从句子的用途、从使用者的心理上去寻找理由。正如哈里迪(Holliday)曾经说过的:“语言必须预先在语言自身和被使用的语境间造就一种联结的纽带。”[(1)]在不同的语境中,由于言语主体的心理状态不同,交际任务不同,意欲传达的信息的结构不同,就货造成句子的结构方式的不同。例如下例a、b两句:

  ①a.书包挂墙上。

  B.墙上挂书包。

  从表达上看,①a的主题是“书包”,回答的问题是“书包怎么样”,信息焦点是“墙上”①b的主题是“墙上”,回答的问题是“墙上怎么样”,信息焦点是“书包”。苏联学者科弗图诺娃指出:“交际任务指的是说话者特别强调上下文或该语境中起主要作用和本质作用的那一方面内容的愿望。”[(2)]①ab两句语序安排的不同和两句强调的内容或者说信息焦点的不同是相对应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信息之正确、有效地传递的需要时时处处影响着句子的结构方式,正因为这样,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提出了一个FSP原则,即功能性句子展示性(Function  Sentence  Perspection)原则,认为句子成分的顺序取决于信息的内容。FSP原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但是句子的信息内容对句子结构的影响在不同的语言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一下信息焦点的表达对汉语语序的影响。

  一、焦点和焦点的表达手段

  什么是信息焦点?汉语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把焦点视为“句子当中新信息的重点”。[(3)]它是新信息的结束。笔者认为这样定义信息焦点存在许多弊端:(一)、由于布拉格学派的一些学者把新信息和述题、已知信息和主题等同起来,因而造成了在语言分析实践中对焦点理解的分歧。比如汉语是句尾焦点还是句首焦点的争议盖源于此。汉语句尾絼点论者认为句子的主题结构呈现出“主题+述题”的形式,与此相应,句子信息结构的模式是“已知信息+新信息”,主题是已知信息,述题是新信息,因而信息焦点只能出现在句子结尾,即新信息(述题)结束的地方,是不可能出现在句首的。而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能把主题和已知信息、述题和新信息等同起来,主题也可以是新信息,因而也可以成为信息焦点,即信息焦点也可以置于句首。(二)、由于对新信息的理解不同,不同学者在焦点的解释上很难取得完全的一致。美国学者W?Chage认为“新信息是指说话人认为他的话初次传递给受话人的信息”,这是对新信息的一种比较广义的理解,按照这种理解,有些信息虽然上文已经提及,但仍然可以看作是新信息。但是也有人认为应该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已知信息、新信息的界线,把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区别“建立在上文提及的原则基础上”,新信息都是上文不曾提及的。(三)、受布拉格学派观点的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句子通常可以切分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两部分。但是,用语言材料检验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切分方法把复杂的语言现象过于简单化了。比如,从事汉语研究的人一般认为,在“慢慢地,我们变得熟悉起来了”这个句子中,“慢慢地”是强调的对象,是信息焦点。而对这个句子的信息结构进行切分时“慢慢地”却不在新信息部分。如果硬要从“我们”后把该句切分为“已知信息/新信息”两部分,那么“慢慢地”怎样处理呢?归入已知信息部分?显然不能;归入新信息,可从位置上它又不在通常所说的新信息部分。对这样的信息焦点如何解释?由此可见,新信息、已知信息的区分、句子信息结构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还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正是由于看到了这一点,拉普捷娃指出:“把‘已知部’和‘新知部’不加批判地运用到现实话语上受到材料上的很大限制。”[(4)]他还说:有时会“没有根据找出‘已知’‘新知’部分”。[(5)]近年来,甚至有的学者指出要在“已知”和“新知”部之外建立“中部”的概念,这说明语言学家已越来越感到用已知-新知两分法分析信息结构的不足。(四)、已知信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信息焦点。有些信息虽然是从上文中已知的信息,但如果说话者有意加以强调,已知信息仍然可以成为信息焦点。如:

  ②a、他的书丢了,所以在哭。

  b、是书丢了呀,我还以为丢了什么宝贝!

  ②b中的“书”虽然是已知信息,但仍然被说话者作为信息焦点来看待。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用“新信息的重点”来定义信息焦点不但难以概括所有的信息焦点,而且在实际语言分析中会带来很多分歧,难以前后一致地贯彻下去。正像拉普捷娃所指出的那样:“信息中心远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可以用‘已知-新知’这些术语做出内容一致的解释”。[(6)]“对表述作交际本质分析时,只能肯定表述可以切分为若干信息中心这一事实,却无法用已知-新知这一套术语对这些中心进行有内容的实质性的分类。”[(7)]

  那么,怎样来定义信息焦点呢?我们认为信息焦点是一个句子中心里重要性比较大的语言成分。它可以分为绝对信息焦点和相对信息焦点两大类。绝对信息焦点是指绝对信息量比较大的信息焦点。从原则上讲,任何语言单位所载的绝对信息都是可以根据预期(expectancy)来测量的,绝对信息焦点所载的信息往往是听话者难以预期的信息。而相对信息焦点所载的信息虽然是听者根据上下文和语言背景知识比较容易预知的,但是由于说话者为了某种需要而故意将之加以强调,因而它承载了比较大的相对信息量。但是不管绝对信息焦点还是相对信息焦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说话者在心理上以认为它们都是对完成交际任务比较重要的成分,因而是说话者有意加以突出、强调的对象。

  不同语言中表达信息焦点的手段不尽相同。在汉语中,表达信息焦点的手段主要有语音手段、词汇手段、句法手段。

  1、语音手段。在口语中往往通过逻辑重音来指明信息焦点,同样一句话,逻辑重音不同,信息焦点也就不一样。

  2、词汇手段。比如用“是”或“就”来指明信息焦点的开始(加着重号的部分为信息焦点):

  ③是你这工于吠声吠形的东西,丑人做怪似地惊醒了人。

  ④咋天就你没有来。

  表疑问的代词也往往表明信息焦点的所在:

  ⑤你手里拿的什么?

  ⑥谁告诉你这件事的?

  3、句法手段。语序是表达信息焦点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下边⑦句语序的不同安排就是为了适应表示不同信息焦点的需要。

  ⑦许多人死了,许多家毁了。

  →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

  平行结构也是表达信息焦点的句法手段。

  ⑧我花费了自己不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的眼泪和欢笑。

  平行结构往往具有对比的意味,对比的成分往往为强调的对象--信息焦点,⑧中上下两个分句结构相似,大部分词语也相同,在平行的两个分句中,通过“自己”和“别人”两个不同成分的相互对比形成信息焦点。

  除了上面两种句法手段外,有时还可以通过省略的方式,略去不重要的成分以突出信息焦点。

  二、焦点在序列中的分布

  以语序作为表达信息焦点的手段时,信息焦点处在序列中的何种位置,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看法认为前置的成分为信息焦点(虽然当时尚无此术语)。成分提前就意味着强调,“宾踞句首--也因强调‘宾语’,使更加重……”[(8)]“有时为了突出宾语的意义,允许把宾语提到句首……”[(9)]而后置的成分传统的观点认为不能成为强调的对象。对此,赵振才提出了一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他根据尾焦原则(the  Principle  of  end-focus)[(10)]认为提前的成分并不是强调的对象,因为前置成分总是已知信息,只有留在句尾的成分才是新信息,才能成为焦点[(11)]。台湾学者汤廷池也认为:“提前移到动词前面的宾语具有主题的功用,不能成为信息焦点……”[(12)]

  我们认为虽然第一种观点失之偏颇,但第二种观点同样也值得商榷:(一)、在汉语中,置于句首的主题并不等于已知信息,句子的信息单位并不总是按“已知信息+新信息”的方式排列,在汉语中,“新信息+已知信息”的排列方式也屡见不鲜。比如(*为主题、述题的分界):

  ⑨a.什么*让你打碎了?

  b.茶杯*让我打碎了。

  ⑨b中,“茶杯”位于句首,是主题,但它并不是已知信息,而是听话者不能预期的新信息。相反,充当述题的“让我打碎了”倒是听话者可以预期的,是已知信息。(二)、已知信息也并非不能成为信息焦点。对此我们前边已经有所论述。我们之所以不主张从信息的已知、新知来衡量信息焦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划分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有时缺乏充分的依据,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信息焦点主要跟成分所载信息的心理重要性(即成分所载信息在言语主体的意识中的重要程度)有关,而和信息的已知新知没有必然的联系。如:

  ⑩a.这本书你不看了吗?

  b.这本书*我不看了,那本书*借我看看。

  ⑩b中的“这本书”虽然是听话者可以预期的已知信息,但它和“那本书”有明显的对比的意味,因而毫无疑问仍是信息焦点。综上所述,置于句首的主题并不等于已知信息,可以是新信息,也可以是焦点。即便是句首的已知信息,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成为信息焦点。汉语的焦点可以置于句尾,也可以置于句首、句中。里奇(Leech)和斯瓦德威克(Svatvik)曾经说过:“尾焦原则……是有用的指导性的原则。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尽管尾焦是常见的,但也允许在讲话中将核心移至较前的部分……”[(13)]

  根据焦点出现的位置不同,焦点可以区分为无标记焦点(unmarked  focus)和标记焦点(marked  focus)。无标记焦点的位置比较固定,它总是放在述题结束的地方。如:

  (11)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

  (12)他*宁愿无声地走过,在黑暗中蹑足摸索。

  (13)这双棉鞋*在他的脚汗里泡过了三个冬天。

  标记焦点的位置比较灵活,在汉语中它常常出现在句首或述题之外的句中、句尾;同时,标记焦点是由于成分移位而形成的。如:

  (14)我*还是能从这张脸上认出我以前经常见到的那张脸蛋,白里透红、喜气洋洋的。

  (比较:我还是能从这张脸上认出我以前经常见到的那张白里透红、喜气洋洋的脸蛋)

  (15)校园里*,红的、黄的、绿的,挂满了彩旗。

  (比较:校园里挂满了红的、黄的、绿的彩旗。)

  (16)明天*我值班。

  (比较:我明天值班。)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序列可以有一个焦点,也可以有多个焦点。比如:

  (17)往日,对我你可是非常坦诚的。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焦点并不是固定在句子中的一个位置,它在序列中分散地形成信息焦点,特别是当有多个信息焦点时,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像尾焦原则所说的那样把信息焦点机械地固定在述题末尾这个位置,那么,由于句法、语义的限制,许多成分不能放在这个位置,这就势必会给信息之正确、有效的传达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限制和困难。在序列中分散地形成信息焦点体现了汉语的灵活性。

  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在序列中分散地形成信息焦点,这样就造成了焦点和主题、述题关系的错综复杂。有时焦点可能和主题述题重合,如(18)焦点和主题重合,(19)焦点和述题重合:

  (18)剩菜*他倒掉了。

  (19)他*醒来了。

  有时焦点可能只是述题的一部分。如:

  (20)老妈妈*天天坐在屋里纺线。

  (预设:老妈妈天天坐在屋里做事。)

  (21)他*买了三本书。

  (预设:他买了东西。)

  有时焦点可能独立在主题、述题之外,既不属于主题也不属于述题。如(22)(23)的标记焦点:

  (22)忽然,他*从梦中惊醒了。

  (23)老四*就这样送了命,白白地。

  焦点总是具有一种强调(或对比)的意味,当然这种强调是具有程度上的差别的,这种程度上的差别也影响到它们在序列中出现的位置。现代汉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倾向。把无标记焦点放在述题末尾,最重要的标记焦点置于句首,较次要的标记焦点放在句末(述题之外)。和无标记焦点相比,句首的标记焦点信息负荷量要大些,而句末的标记焦点信息负荷量要小些。试比较:

  (24)桌子*,他收拾好了,很快。

  三、语序和焦点化

  汉语的语序明显受到焦点表达的影响。为了突出焦点成分,常常需要对成分的线性位次进行特定的安排。换句话说,成分所载信息心理重要性的大小影响到它在序列中出现的位置。因此,研究汉语的语序如果仅仅从句法的角度去考察有时很难做出准确的解释,只有结合信息的表达才能得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汉语的线性序列作为一个抽象的样板,其中一些位置是为焦点而预设的。在语句生成的过程中,通过语序(成分的线性位次)的变化使某个成分占据序列中为焦点而预设的位置,这就是焦点化。焦点化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无标记焦点化

  为了使在中性序列[(14)]中并非处于述题末尾的成分成为无标记焦点,方法之一是将处在述题末尾的成分提前,这样就使得本来不在述题末尾的成分占据了无标记焦点的位置,成为无标记焦点。例如。

  (25)他总是拖拖拉拉地做作业。

  →他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的。

  (26)一个鄂伦春少年打死了一头豹子。

  →一个鄂伦春少年把一头豹子打死了。

  (二)标记焦点化

  我们可以把某些成分安排在述题结束的地方成为无标记焦点,这是最常用的表达焦点的手段;而现代汉语之所以还要进行标记焦点化,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句法、语义的限制,有些成分难以放在无标记焦点的位置;2、信息焦点有多个时,它们不可能同时放在述题末尾;3、几个信息焦点信息重要程度不同,要求它们在序列中的不同位置出现。而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又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标记焦点化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1.主题化的标记焦点化。某些成分被主题化之后,大多同时也被标记焦点化了。如:

  (27)不知谁放的火。

  →火*不知谁放的。

  (28)我们*早已看清了这些口口声声喊互助的人的嘴脸。

  →这些口口声声喊互助的人*,我们早已看清了他们的嘴脸。

  (27)中的“火”本来是无标记焦点,移前成为主题之后变成了标记焦点。(28)中的“这些口口声声喊互助的人”,原本为句中的附加成分,移前成为主题之后,同时成了标记焦点,不同的是(28)在原来的位置上留下了一个“他们”替代〔转换生成语法称之为语迹(trace)〕。

  2、非主题化的标记焦点化。这主要是指附加成分移位到句首、句中、句末而成为标记焦点。如:

  (29)宗侃*在你面前没喊过一声病。

  →宗侃*没喊过一声病,在你面前。

  (30)苏格拉底的模梭梭的眼光*又平射过来了。

  →苏格拉底的眼光*,模梭梭的,又平射过来了。

  (31)他*喝得有点糊涂了。

  →糊涂了,他*喝得有点。

  (29)(30)(31)分别是状语移至句末、定语移至句中、补语的一部分移至句首成为标记焦点。这些附加成分成为标记焦点以后,通常都是独立在主题、述题之外的,它们既不是主题的一部分,也不是述题的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见Tohn  Lyons编的“New  Herizon  in  Linguistics”一书143页。

  (2)见胡孟浩等编《苏联当代俄语句法论文选》236页。

  (3)张涤华等编《汉语语法修辞辞典》219页。

  (4)(5)(6)(7)分别见胡孟浩等编《苏联当代俄语句法论文选》338、276、272、269页。

  (8)黎锦熙《汉语语法初步教程》第70页。

  (9)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上册222页。

  (10)尾焦原则是说在许多语言中有一个普遍倾向,把信息焦点置于句尾。

  (11)赵振才《汉语简单句的语序和强调》,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3期。

  (12)汤廷池等编《汉语句法?语义学论集》,台湾学生书局,20页。

  (13)见Leech和Svartvik编《Communicative  Grammar》,175页。

  (14)中性序列即语义中性的序列,大致相当于一般所说的常式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4 18:39 , Processed in 0.0631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