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51|回复: 0

回归佛洛依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5 12: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归佛洛依德/Retour a Freud

拉康/Jacques Lacan



阅读策略

基本上,这是一份读书报告。文本是香港评论家梁浓刚所著的「回归佛
洛依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远流/1989年」。

据原书序中所言拉康在二十多年的讲座中,整理成册的法文书籍只有数
本,不及总数的四分之一。而其英译本只有两册,又不及总数的十分之
一。梁浓刚基本上是根据英译本来了解拉康。因此我的这次阅读活动,
基本上已经是转译多手後的对拉康片断论点。而拉康的文字本来就是出
了名的难懂,在这样的阅读条件下我自己也没有相当的把握。精神医学
教科书Synopsis Of Psychiatry中提到拉康的地方只有短短27行,不□大致上的
论点没有超出我们阅读的范围。在网路上可以找到的台湾对拉康的数篇
有关论述,大部份是文学界(如中外文学,中兴大学文史学报)或女性主义
者引用拉康为理论工具,也有几篇是国科会奖助论文和博士论文。我既
不懂法文,手边可得的资料也不多,但从向来的阅读□,知道拉康作为
後结构论述的思想源头,对哲学,文学评论,性别论述乃至电影理论的
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不过在此时此地,要谈我为什麽要读「他」的动
机,可能还是心仪拉康如何以精神科医师的出身,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基
础上吸收黑格尔,语言学和结构主义等思潮,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而成
一家之言。还有,拉康戏剧化的学术生涯,是这篇读书报告另一个好奇
的所在。

我的报告方式是引用原书中的部份内容,主要是关於拉康的生平和原书
197页到201页的总结部份,穿插自已阅读全文後的想法和其它资料(见下文:
对拉康的延申阅读)而成。不过要先招供的是,要不要「回归佛洛依德」
是拉康的事情,我阅读的目的不在於回归「拉康」或是「梁浓刚眼中的
拉康」。

这一次的阅读活动(或说是冒险?)另一个部份是在蜉蝣论坛中其它成员的
参与,我也将部份讨论的内容再纳入这份报告中,而以的符号标示在每
段的开头注明这是团体中的讨论意见(在网路文件中,以红框标出团体中
出现的意见,而以绿色标示出我的想法)。我原先的的意见,则在在报告
中每段以标出,没有符号的段落内容是由原先的文本中抄写出来的。

陈登义在此提出质疑,他认为不透过原典,真的可以掌握拉康的思想
吗?他提及之前曾经参加过的读书会,有熟悉法文和德文的成员,因此
在阅读佛洛依德或拉康的时候可以直接关注德文或法文原典,因为有许
多语意在翻译中会失真,甚至有许多是不可译的。潘建志心虚地表示认
同这意见,也提出拉康曾定像Object petti a这个词就是不可翻译的。





拉康的思想渊源



心理分析理论,晚年佛洛依德,对婴儿的分析,和女性议题的关注。

由柯耶夫(Kojeve)而来的黑格尔(Hegel)哲学,不认为绝对精神(Absolyte
Spirit)是
黑格尔哲学的最高规律,而强调欲望(Desir)这个题旨。

以批判的立场吸收索绪尔的语言学。

当代哲学,结构主义,拓朴学,控制论。

柯耶夫式的黑格尔是十分有创意的,法国有许多思想家受其影响,他强
调「欲望」的重要而取代「绝对精神」(理性),拉康将之演译至潜意识理
论及性别论述。佛洛依德晚年未解决的问题,拉康的手中,则走了另一
条和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不同的方向。索绪尔如果不是拉康几乎要被遗
忘了,但拉康基本上是采取相当颠覆的立场来看索绪尔的。拉康自谓引
用柘朴学理论,但据当时拉康到MIT对许多数理菁英演讲後的反映来看,
拉康对柘朴学的提法相当的奇怪,他所谓拓朴学理论基础可能是个晃
子。结构群诸君子如李维史陀和拉康十分友善,传柯也和他多有来往。
他们的思想对拉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陈登义提到,在佛洛依德那□的用法中拓朴学的概念是指以空间的概念
来描述人格结构的方式,这种较人文的说法和高等数学中的柘朴学不
同。潘建志可能误解了这个字的意思所以感到奇怪。





对拉康的延申阅读

手头上有一些中文资料,可以和文本相互交叉阅读。

德勒兹(Gilles Deleuze),伽塔利(F. Guattari),「反依底帕斯」。

(德勒兹/罗贵祥/东大/1997/p18-30/p81-108)

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对「失窃的信简」的解析。

(解构批评论集/廖炳惠/1985/p183-210)

陈登义提出像拉康这种另创一格的写作方式,也许和药物有关(不过没
人知道拉康嗑不嗑药),比方佛洛依德是古柯碱的爱好者,而李孟浩也
提出他们(?)哲学界的德里达是K海洛因的,药物在创作上有时是突破(或
超凡入圣) 的因素之一。陈登义进一步提到,有个说法是「你必须进入
疯狂之中,才可能治疗疯狂」的基进论点。李孟浩则认为你可能必需藉
由药物,才可能既进入疯狂,但又能退回理性之中,保有能力进行书
写。


依格顿 (Terry Eagleton) 「精神分析学」

茱莉亚。克莉丝提娃(Julia Kristeva)「诗歌语言的一场革命」。

(当代文学理论/钟嘉文译/1988/p191-237


拉康的年表

l90l年四月,拉康在巴黎出生。大学时期,拉康读的是医科,其後转修精
神病学。

l932年,拉康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 「关於一个患偏执狂的女精神病人的
个案研究」。

正如论者所指出的,在这篇论文中,拉康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
援引,比重已经相当大。同时,拉康也在这篇论文中展示了他本人的一
个理论方向。这就是:要将精神病患者的不稳定的精神条件同其本人的
生理上条件(或病况)区分开来。

1934年拉康加入了巴黎精神分析学协会,「正式」完成:从精神病学向精
神分析学的过渡。 拉康在国际精神分析学协会第十四届代表大会,发表
他那篇有名的镜像阶段论文,初步奠定了他在精神分析学专业范围内地
位。

李孟浩认为镜像理论让拉康取得正统精神分析的认可,是一个分水岭,
之後拉康思想中的语言学理论的成份,则慢慢让他和「正统」日行渐
远。


(镜像阶段)在拉康的论述中占据了一个非常奇特的位置。有一种意见认
为,拉康思想中的所有主要的内容,已经全部包含在这篇论文中,後期
的拉康只不过是(镜像阶段)的拉康的成熟表现而已。另外又有意见认为,
拉康的思想是逐步发展的,(镜像阶段)虽然重要.却只是拉康的思想发展
的一个过程而已。(镜像阶段)所涉及的种种,我们在下面会再作讨论。
(总结(1)-(6)。)

从1933年到1939年,拉康也像巴黎很多同时期的知识份子一样,聆听了(从
俄国移民来的)AIexander Kojeve在Ecole Normale
Suprieure所主持的黑格尔哲学讲
座。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开始对法国的思想界产生真正重大的影响,正是Kojeve
这几年的讲座活动所结出的果。这一黑格尔背景,特别是黑格尔在(精神
现象学)中的一套关於自我意识的概念,对我们理解拉康的一套关於主体
的讲法,是至为重要的。简而言之,黑格尔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从动
物性的生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要依靠外物来补充自己的生命。在有
机体的层面上的这种无法自给自足的条件,导致了人对自己的初步认
识。但是,对外物的欲望,以及外物对欲望的满足,这两者所形成的周
而复始的循环,最後说来,又是难以真正令主体感到满足的。因此,黑
格尔指出,只有当人将欲望的对象从这些可消失的外物身上转移至另一
个同样具有欲望的主体身上,人的真正的自我意识才会建立起来。换言
之,对黑格尔而言,真正的自我意识只能是主体和另一个主体之间的相
互认可的产物。

李孟浩补充二十世纪的思想史,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尼采也是讲欲望的。
潘建志进一步指出有说法认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四位大师分别是索
绪尔,马克斯,佛洛依德和尼采。



1950年代,拉康开始每周一次之精神分析讲座,吸引大批学生。

拉康和法国精神分析界的争议

如前所说,拉康有关镜像阶段的讲法,是在1949年修订定稿的。这个时
期,拉康虽然已经确立了他在法国精神分析学界内的地位,但是,他的
一系列富有新意的看法,也在业内引起了越来越大的争论。这些矛盾逐
渐上升到一个爆炸点。拉康的镜像论固然代表了一种同(美国的)自我心理
学尖锐对立的理论,他的一些其他激进的看法,也被很多业内人士看作
为离经叛道的事情。例如,拉康将精神分析家接见病人的传统的五十分
钟时间打破了,改为自由浮动的五分钟或十分钟的短约会:又例如,他
强调不一定是念医科出身的学生才能够接受训练成为专业精神分析家等
等,都是法国精神分析界内激烈讨论的问题。到了五十年代初期,种种
围绕著支持或反对拉康而展开的矛盾斗争,终於在「短约会」这个问题
上集中爆发了开来。

1953年六月,巴黎精神分析学协会 (当时的拉康是会长)召开了一次行政会
议,通过对拉康投不信任票。拉康宣告辞职。协会内支持拉康的一批成
员也同时退会,另行成立一个叫做法国精神分析学协会的组织 (拉康稍後
也加入了这个新组织)。但是,这个新组织不久就发觉到,国际精神分析
学协会并不打算承认他们为会员。同年七月,拉康接获国际协会的通
知,在伦敦举行的国际精神分析学协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不会接受拉康
出席会议。这个国际组织同拉康之间的一页漫长斗争,宣告展开。两个
月之後,拉康在罗马的另一个精神分析学会议上,宣读了以(The Function and
Field of Speech and Language in
Psychoanalysis)为题的论文,此即为其有名的(罗马论
述)。

与此同时,拉康与国际精神分析学协会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深。在1953
年的纷争过程中成立的法国精神分析学协会.到现在仍未取得国际精神
分析学协会的合法认可。到了六十年代初期,国际协会对这个组织所施
加的种种压力,给後者的内部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矛盾冲击。国际协会坚
持要取消拉康在训练新的精神分析家方面的资格,作为承认法国协会的
先决条件。这项斗争终於在1963年白热化。该年十月,法国精神分析学协
会的教育委员会通过一项决议,将拉康从合资格的训练者名单上除名。
十一月十九日,协会的大多数成员追认了这项决议。翌日.拉康在圣安
妮医院(巴黎一所有名的精神病医院、拉康长期来的讲座基地)举行了他在
那□的最後一次的「讲座」(此其有关「父亲的名字」的演讲)。国际精神
分析学协会排挤拉康出会的行动,至此成功结束。

易之新提出,通常像这样的表面上的理由,是不太会让人斗得这麽凶
的,他认为其中可能有一些文本中不太容易见到理由,比方一些情感上
的因素。潘建志则提到佛洛依德和容格也是吵到最後以「决裂」来收
场,对易之新先前曾提到的关於TA,完形和再决定学派的创始大师原是
一家人,後来虽各立门户,但仍然一团和气表示欣羡。


1964年在李维.史陀、阿尔杜塞等著名人物的出力安排下,拉康在巴黎的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重开他的 「讲座」 。拉康并於同年成立巴黎佛洛伊德
学院,采取彻底的开放政策,欢迎任何学科的学生接受精神分析学的训
练。

1968年,拉康出版了他的九百多页文集 (Ecrits),拉康的名气可说又上升
到了一个新高峰。同年发生法国学生运动。同年发行的理论刊物(Scilicet)除
拉康本人的文章,其它成员的文章一律不署名。而拉康对於接受精神分
析学生的甄别程序,也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1972年、拉康在讲座中开始处理女性的性欲问题。标题为「再来一次」
(Encore)目的在探讨佛洛依德所留下的问题:「女人到底要什麽?」

1975年十一月,拉康访问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发表演讲。

潘建志提到了拉康在MIT的演讲弄得听者满头雾水,甚至群起指责拉康
污辱了他们的智慧,而拉康在法国的讲座中也是出了名的艰深难懂。柯
毅文质疑为什麽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为什麽他的讲座仍然场场客满?为什
麽大家在听不懂的情况之下仍然自愿接受鞭打?由此引发不少讨论。陈
登义指出法国一向文化沙龙十分盛行,而好不容易有个搞临床心理分析
的够格的人能和文化界的人对话,人们自然会驱之若骛。卢志彬则认为
拉康在艰深之中仍有他的的理论内涵,可能是跨学科(如心理分析和文
学,甚至是数学)之时认知上的差距使得他不易被了解。


1981年九月九日,拉康以八十岁的高龄在巴黎逝世。但是,在其逝世前的
一年.拉康仍然不脱其一贯的独断和权威本色,在1980年一月,不按法律
程序办事,片面地宣告解散他在1964年所一手创立的这所巴黎佛洛伊德学
院,作为他对学院内外无时或停的精神分析派系纷争的厌倦表示。拉康
的这项行动,再一次成为了报章的头条新闻。


对拉康思想的总结:



(1)婴孩从母体内出来的一刻,经历了原始的「欠缺」,从此不再享有母
体在解剖体学上为其所提供的完整补充;这是每个生命体都必然经历的
一种过程.不管是男是女。

(2)婴孩初诞生下来的时候,只是一团混沌未开的、充满动力的存在体。
这个时候,它对自身还没有任何的认识。

(3)一般说来,婴孩大约从六个月大的时候,慢慢开始建立起对自己的认
识。拉康称之为「镜像阶段」的开始。这个阶段的初期特性,是婴孩不
知道镜中的影像就是自己的影像。他将他人和自己混为一体。

(4)其後,婴孩发觉到镜中的影像原来就是他自已的影像。他产生了兴奋
的反应,并且对镜中的自己的这个完整的影像产生自恋性的认同。可
是,拉康指出,婴孩对自己的完整性的初步认知,同时也带来了地的
「错误认知」。因为,镜中的影像实际上只是他的身体反影,而并非真
正是他本人 (影像是外在於他的一种秩序),而镜中这个影像的完整性,仍
然未能取代或解决婴孩的躯体在一这个时期所受到的运动局限性 (他仍要
靠母亲的扶持) 。婴孩这个时期的「错误认知」,还表现在一些其他的行
为上。面对另一个同年纪的婴孩的时候,他往往会主客不分。举手打人
的,会以为是对方打他:看到另一个婴孩跌倒,自己会哭起来。

(5)拉康将镜像阶段称之为一个「想像的」阶段,婴孩掌握了对自身的完
整性的认识,又同时混淆了自身和他人的差别。因此, 「想像的」阶段
形成了我们的「自我」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自我」应当理解为
一种镜中的我、一,一种别人眼中的「我」,或者是我们所愿意让别人
见到的一种「我」 。

柯毅文提出如果小孩成长时没接触过镜子怎麽办?潘建志其实以前也想
过这个问题,不过查看所得的资料觉得拉康讲的镜子似乎不是抽像的,
而是指实体的一面镜子。但是真的是有可能婴孩没几会照到镜子的,
(在古代照镜子也很难 )。不知道拉康是怎麽看待这问题的?


(6)婴孩的镜像阶段大约在岁半时结束。婴孩开始从「想像的」阶段过渡
至「语言的」阶段。所谓「语言的」阶段,首先是指婴孩对语言的学习
过程。通过语言,婴孩掌握了文法上的「我」、 「你」、「他」等等的
观念,掌握了语言中的「我」的主体位置。可是,由於语言本身的性质
关系(语言符号具有指称事物的作用,但语言符号同它所称的事物两种不
同的存在),婴孩的这个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同时是婴孩将自身从客观
世界中进一步「分割」出来的过程。语言标志了一个重要的「异化」阶
段的开始:

卢志彬提到拉康的论点到这□都还十分好了解。以下进入「语言」的论
述实在令人不甚了了。潘建志则希望身为女精神医师卢志彬能成为台湾
的克莉丝提娃,不过他没敢在团体中提出这种「男性式的期待」。


(7)拉康所讲的「语言的」这个秩序,还有另一层的意思。这就是指家庭
、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在镜像阶段的「想像的」秩序之内,婴孩的影像
是要靠他的母亲提供的(是母亲把他抱起来的),婴孩同母亲形成了一个一
对一的关系,婴孩并且认同了母亲的欲望。「语言的」秩序的介入,既
使婴孩掌握了「我」 、「你」、「他、她...」的关系,也同时使他掌握了
家庭中的我、你、他的三角关系。换句话说,父亲的出现,中断了婴孩
和母亲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

(8)在拉康的讲法中,婴孩的这个伊底帕斯的历程又可以理解为一个对阳
具这个能指的认可过程。在这□,阳具又可以等同为「父亲的名字」,
而「父亲的名字」则代表了一套「法则」,这套「法则」反映了人类文
明的家庭、社会和文化结构,代表了对乱伦关系的禁制,规限了在这个
三角关系中谁可以占有谁的合法安排。

李孟浩在这□对拉康的左右倾向感到迷惑,因为前一段镜像理论感觉有
点右,而这段论点左左的。


(8)对语言的掌握是每个人的成长的必经之路。通过上述的这两重意思,
主体掌握了他在语言中的「我」的身份,也同时掌握了对阳具这个能指
的认识(主体现在可以合法地应用他阴茎这个实物器官或者说,耐心地等
候他可以使用这个实物的那一天)。可是,「语言的」这个进程也同时给
主体带来了一系列的「分割」和「异化」经验,在主体的「意识」和
「潜意识」之间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分割」。从此以後,主体的「欲
望」被放逐到潜意识那□,而主体通过意识的语言所提出的各种要求,
则只能构成一个永远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过程。

(9)这就转到了拉康的所谓「大写的异己」(Objet Petit A)的讲法。主体采用一
套言语将他的各种「需要」转化为要求,这意味了这套说话是向著另外
一个人讲的。言语意味了在其一处地方,会有一个人可以满足主体的要
求,可以为他提供一种肯定的情况,一种绝对真理。因此,大写的异已
的意思之一,就是指语言的场地,指主体所幻想的这麽样的另外一个
人。

(10)但是,拉康指出了,潜意识的作用过程同语言的作用过程也是相近
的,潜意识的结构同语言的结构是一样的。因此,大写的异己的另一个
意思就是指潜意识。

(11)除此之外,大写的异己又是精神分析过程中分析家相受疗者之间的相
互作用的交接点。「大写的异己就是讲说话的我和听我讲说话的他这两
者的汇合所在地。」换过另一个讲法,这又是指受疗者将分析家幻想为
一个能够满足他的要求、能够为地提供绝对知识的知情主体。为了粉碎
这个想像的认同倾向,分析家必须扮演沉默的、像dummy那样的角色。

关於拉康的治疗方式大家都十分好奇,不过潘建志没能提供足够的资
料,只要从其它二手的(搞不好是三手or四手) 了解拉康因为名气大,病
人很多,而他看病人的时间也很短,而且,「据说」「疗效」不怎麽
样。易之新则觉得这很难讲,因为像拉康和法国精神分析学界斗得这麽
凶的情况看来,这搞不好是有人在污蔑。陈登义则认为原本真正的心理
分析就是坐在病人後面,在病人面前保持中立而让他自由联想,拉康是
非常「心理分析」式的,而後来的美国派的心理分析己经渐渐变成入和
病人面对面的「分析式的心理治疗」,如罗杰士的个案中心疗法,更是
积极的介入,和拉康是处在相当不同的端点的。


(12)在拉康的讲法中,除了大写的异己之外,又有小写的Objet Petit a。对拉
康说来,主体的欲望对象经过一系列的分割和异化过程之後,早已失落
了。因此,Objet Petit a可说是这项欠缺和失落过程的残馀遗迹,是主体在
日後的各种欲望的产生成因。是他原先的欲望的代替对象。

(13)Objet petit a意味了一个永远难以得到满足的欲望过程。它的存在,似乎
从反面论证了主体那□已失落了、或者说长期以来都受到了压抑的原先
的欲望,这个原先的欲望,就像绝对真理那样,最终说来,似乎是不可
把握的、无法实现的。因此,拉康又有所谓「真实的」秩序的讲法。
「真实的」不是指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是指「想像的」和「语言的」这
两个秩序的交接点,是主体不断要回归的、而又始终无法掌握的一个秩
序。「真实的」秩序似乎是存在於语言这个意义生产的锁链程序以外的
东西。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即使是一次成功的分析、治疗过程,也
无法保证主体最後可以接触到他所搜寻的真正欲望、他所追求的绝对知
识和真实情况。

潘建志在这□补充了一些符号学上 (由索绪尔那儿来的) 所谓能指和所指
的见解。拉康颠覆了索绪尔的讲法,把能指和所指的位阶倒了过来,并
强调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而是处於一种经常滑动的,不稳定的关
系。这个关系可以进一步指涉符号/概念,语言/欲望,意识/潜意识,解
析/梦之间的隐晦和变动的关系。
李孟浩以禅宗中以指指月,但人们却常把指头当月亮的比喻指出语言的
不足。 (这和卢志彬上次提到的拙火瑜珈修到第七层的「道可道,非常
道」有些类似。)潘建志则问,拉康的治疗,是不是有些类似悟道的过
程?还是这是我们自已东方式的理解?

柯毅文提出拉康讲的「回归」佛洛依德,到底是怎麽样叫回归?潘建志
幸好先准备了傅柯所提的「论述活动的奠基者」一文,傅柯的提法是如
佛洛依德,马克斯的论述方式揭示了一种论述风格,允许後继者能在引
用中开创新局,改变原先论述内容的诠释,甚至提出完全相反的论点。

这种论述方式,潘建志提出在第六期蜉蝣论坛陈登义所译的客体关系理
论中的一段为佐证:,原文是这样的:【从1921年到1960年的写作生涯中,
克莱茵大幅度地扩展了弗洛依德所开启的有关客体及客体关系概念。她
在许多重要领域中都追随弗氏的带领,诸如强调本能驱力来解说动机及
人格的形成,但她的某些概念则非常创造性且基进地(radically)背离了
弗氏的概念。】



最後要指出,因为是靠记忆来补充团体中的论点,所以我难免漏了很多
大家的精采意见。我最後想提的是,在台湾人文资源如此匮乏的情形
下,要以什麽样的方式来吸收西方的知识 ? (为因应现实而开创阅读策
略,以柯毅文的论约伯记来比喻,那就是在中南美洲艰困的现实环境
下,解放神学要怎麽去议论上帝?) 我不知道这样充满误解和不安的阅读活
动能不能算成功, 但起码有许多新的想法会出来,特别这是我们的想
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9:28 , Processed in 0.0801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