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39|回复: 19

《断背山》征服西方高峰(剧照)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专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7 14: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林沛理《亚洲周刊》
来源:湘里妹子学术论坛编辑  2006年3月7日


[center][/center]

提 要 从《喜宴》到《断背山》,李安以边缘性格和他者角度描写美国,巧妙缝合东方与西方、他者与自我,使美国人重新认识他们习以为常、习而不察的社会,不但争取到好莱坞的话语权,更登上西方影坛的高峰。

        北京时间3月6日上午,李安导演的《断臂山》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当李安一家四口(太太林惠嘉和两个儿子)于北京时间6日8时在美国洛杉矶奥斯卡星光大道上亮相时,所有媒体都聚焦在立案身上。

华人导演缔造文化奇迹

       一月二十三日出版的一期《时代》杂志以 “《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如何赢得西方观众的芳心”(How The West Was Won Over)为题,详述美籍华裔导演李安这部触犯禁忌、挑战美国牛仔传统硬朗、雄纠纠形象的新作,如何「偷渡成功」,成为美国评论界的宠儿以及美国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img=left]http://image2.sina.com.cn/ent/m/p/2006-03-04/U1513P28T3D1005063F326DT20060304130831.JPG[/img]  然而对全球华人来说,更贴切的标题也许是“西方是如此被征服的”(How The West Was Won)。的确,从没有一个华人导演像李安那样,令好莱坞以至整个西方影坛,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从没有一部华人导演的作品,像《断背山》那样在好莱坞取得艺术与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并同时引发强烈的社会效应。

      毫无疑问,李安全球首席华人导演的地位已经稳如泰山,不可动摇。更何况奥斯卡最佳导演一奖也是李安呼声最高——金像奖主办单位再保守,也不愿意负上歧视华人和同性恋者的重大罪名。

      李安的名字与作品今日在西方沸沸扬扬地登堂入室,我们就迫不及待为他树碑立传,这当然是一套美国中心、好莱坞至上的论述。可是,不容否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与中国人的电影要面对市场,就必须面对西方﹔而要面对西方,就等于面对好莱坞。这是华人电影工作者无可逃避的"文化宿命"。因此我们不妨将李安的《平西志》看成一部深刻的启示录,追究为何对绝大多数的华人导演来说,好莱坞是一道紧闭的窄门﹔对李安来说,却是一个让他尽显才华、享尽风光的舞台。李安在好莱坞缔造的文化奇迹清晰地反映出,华人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在关于文化认同与位置的选择之中,何谓辉煌与荣耀之途,何谓出卖自我、自取其辱之路。

李安的三条道路

      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牢不可破的好莱坞文化霸权,华人导演作为“文化上的他者”(the cultural other)可以选择将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经验放逐为观照客体,将民族自我淹没在他人的话语和表像的绚丽之中﹔也可以选择认同于好莱坞的拍片常规与权力话语,与美国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妥协,成为"主旋律"电影的制作者。前者以张艺谋为佼佼者——他自一九八七年以《红高粱》于柏林电影节夺魁以来,不断以他性的、别样的、一种别具情调的东方景观来回报西方对中国的期待和视野﹔后者的代表性人物是吴宇森——他自一九九七年以《夺面双雄》(Face Off)一片晋身一级导演(A-List Director)的行列之后,所拍的影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好莱坞自身文化的复制品。
[img=right]http://image2.sina.com.cn/ent/m/p/2006-03-04/U1513P28T3D1005062F326DT20060304130604.JPG[/img]
      李安选择的却是第三条道路﹕他虽然在好莱坞的建制内工作,却摆脱了好莱坞文化权力中心的干扰,全然从他者的角度来描写美国。由一九九七年的《冰风暴》(The Ice Storm)开始,李安多番以异乡人的视角,检视美国本土社会的异文化特质,在好莱坞开创了一个独特的“他者叙述”。他既身处于好莱坞万花筒般的浮华之内,又立于高处、僻处,窥视美国社会的花花世界。他刻意远离众人、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有意识地与主流价值保持距离,对美国人的梦幻泡影有悲剧性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李安使他者与自我二元对立的交叉线,变成了并行线。他以他者的身份为美国人提供一个认识自我的参照,美国观众看他的电影,也就进入了一个“自我诠释”的旅程。

     《冰风暴》将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陌生化”,李安把片中两代的沉沦归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反叛浪潮、性解放和享乐主义。一九九九年的《乱世恩缘》(Ride With The Devil)以局外人的眼光看美国的南北战争,写平凡人参战的卑微动机。

      这两部电影尽管在制作和导演手法上颇见粗疏,却证明了李安在成功进入好莱坞建制后,依然可以抽身出来以他者的眼光观察社会、整理历史。西谚有云﹕“只有旁观者能综观全局”(An outsider sees most of the game)。《卧虎藏龙》与《断背山》正是李安将其“他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作品 。

让美国人反思自身

      中国人看《卧虎藏龙》,就像在大酒店吃鱼蛋粉,或在唐人街吃西餐,总觉得不是味儿。影片讲的是责任与热情的冲突,传统与个人的较量,可是李安只强调个人的轻和热情的浓,却只字不提责任的重和传统的深,结果将影片简化为一个任性女孩的冒险故事。讽刺的是,这化繁为简的演绎方式正中美国观众的下怀。他们感兴趣的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功夫,而非责任与传统对中国人的意义。无怪乎章子怡的角色抢尽周润发和杨紫琼的风头。
[img=left]http://image2.sina.com.cn/ent/m/p/2006-03-04/U1513P28T3D1005057F326DT20060304125806.jpg[/img]
      李安的神来之笔,是身为中国人却竟能以西方人的眼界把中国的武侠片与好莱坞的西部片与歌舞片结合,将武侠片的剧情融会贯通西部片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再用歌舞片的叙事手法和场面调度,拍成一部令美国观众觉得既亲切又神奇的破格之作。

       如果《卧虎藏龙》是从美国人的“自我角度”看中国的传统和武侠,那《断背山》就是用美国社会“内部他者”的视角解构美国社会的权力关系。影片讲的是两个西部牛仔二十年来既不能宣之于口、又不能抛诸脑后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在巨大、无孔不入的社会压力下,二人只有生活在不断重复的自我欺骗和自我出卖之中。感情的压抑和人性的扭曲最后毁掉这两个人的幸福,也毁掉他们的家庭。

      电影公司在宣传上极力强调片中爱情故事的普遍性,将《断背山》描绘成一套关于生命的遗憾和爱情的失之交臂的电影。可是,无可否认,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同性恋者悲剧。影片以一种希腊悲剧式的巨细无遗,将同性恋者的自我仇恨,以及这种仇恨的悲剧性社会后果,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同性恋者憎恨自己,因为他们“内化”(internalize)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所以《断背山》跟奇连伊士活(Clint Eastwood)的《悬河杀机》(Mystic River)一样,都是对美国社会的弱肉强食、好勇斗狠和不容异己的严厉批判。
[img=right]http://image2.sina.com.cn/ent/m/2006-03-04/U1513P28T3D1005055F326DT20060304125045.jpg[/img]
      在这套电影里,李安对同性恋者在美国社会的“他者性”(otherness)流露出极大的敏感和关注﹔而通过对这种“异文化”和“异类“的描写,李安令美国人反省自己的文化模式,迫使他们重新检视一些想当然的所谓常识,以更深刻、批判性地认识自己。相信这就是《断背山》在美国大受好评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共鸣的原因。

     李安以其独特的边缘性格及他者视角,使美国人重新认识一个他们习以为常、习而不察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建立了“自我”(self empowerment),在好莱坞争取到话语权,更开拓了华人导演在西方的生存空间。好莱坞需要李安,中国人需要李安,因为他带有强烈“去中心”(de-centering)意味的作品——从《喜宴》到《断背山》——巧妙地缝合起东方与西方、他者与自我。

(根据《参考消息》2006-3-7  第12版 华人世界整理)
------------------------------------
李安小档案
1954年10月23日台湾出生,祖籍江西
1975年国立台湾艺术学院毕业,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戏剧学士,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
1993年《喜宴》柏林影展金熊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
1994年《饮食男女》亚太影展最佳电影
1995年《知性与感性》柏林影展金熊奖、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
1997年《冰风暴》法国坎城(康城,戛纳)影展最佳剧本
2000年《卧虎藏龙》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导演、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
2005年《断背山》威尼斯影展金狮奖,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导演,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导演


[center]
马背上的杰克[/center]

[center]
杰克和埃尼斯[/center]

[center]
牛仔必备的套马绳[/center]

[center]
山坡上的羊群[/center]

[center]
流淌的小河 [/center]

[center]
葱绿的森林[/center]

[center]
孤单的身影[/center]

                        

      















[center]
痛苦的挣扎[/center]
 楼主| 发表于 2006-3-7 14: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ent.sina.com.cn/f/m/brokeback/index.shtml

[iframe]  http://ent.sina.com.cn/f/m/brokeback/index.shtml[/iframe]
 楼主| 发表于 2006-3-7 14: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yule.sohu.com/s2005/78oscar.shtml
[iframe] http://yule.sohu.com/s2005/78oscar.shtml[/iframe]
 楼主| 发表于 2006-3-7 14: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ent.dayoo.com/gb/node/node_7121.shtml
[iframe] http://ent.dayoo.com/gb/node/node_7121.shtml [/iframe]
发表于 2006-3-10 22: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爱万岁

真爱万岁
跨越时光
洞穿一切
瞬间永恒
 楼主| 发表于 2006-3-20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断臂山》被夸大了的文化杂交品种

作者:米拉
来源: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3/40476/4129982.html
2006年02月22日09:01  


  “每个婚姻,每个公社,都是失败的乌托邦。乌托邦不是一种空间,而是一种时间,是那些使你不想身在别处的短暂时光。”而《断臂山》正是这样舍此无他的好时光。

  关于《断臂山》的好评如潮,在我看过的大多数西方电影评论中,给这部电影的评级一般都是五星。基本上围绕这部电影的好评集中在两方面:第一,它超越了性别的沟壑,而它所提示的爱情的美丽与广度是直接隶属于伟大的人类情感范畴的。如“关于禁忌的爱、失去的机会、婚姻的欺骗和浪漫的忠诚,非常易于理解,并且主流”。第二,这是一部关于“被禁止的爱”的影片,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发生的爱情,用中国话来说是一段孽缘。如“断臂山是恩尼斯的悲剧,他把自己的灵魂失落在断臂山”,“残忍的诚实和真实”。对于向来崇尚个体解放的美国人,个人情感无奈地服膺于大的社会背景,大概也是个很新鲜的表述。

  李安只不过在西方的故事背景里稍微添加了一点东方色素,就已经足够西方人惊艳了。昆廷塔伦蒂诺作为中国电影的爱好者,只能在他的美国式的稀奇古怪的想象力之外加入10%的东方精神,如此《杀死比尔》就足以吸引眼球。而吴宇森把这个比例提高到了30%到50%,李安也不遑多让,东方元素比例也很高。李安自陈在他不得志在家做饭的七八年间潜心研究了将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编剧技巧,他说,“在以后拍电影的时候,虽然我用的是东方的眼光,但在手法上基本用的是西方的戏剧形式。”如果作为少数族裔的导演,想在好莱坞发展成功,必须善加利用民族元素,比例非常重要,民族元素峰值临近50%就危险了,超过绝对没戏。如年轻印度导演MiraNair,毕业于哈佛大学,精通西方文学语言,以一部标准西方技法印度内容的《季风婚礼》在好莱坞以及世界票房上大获成功。

  过去有关同性恋的美国主流电影几乎都涉及价值判断,如1993年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的《费城》和1999年同样获得奥斯卡的《男孩不哭》。它们都试图发出一种激烈的或哀恳的声音提示我们对生存的多样性的认知。而《断臂山》的巧妙在于它绕开了价值观的沟壑,没有把视角停留在对于同性恋的诸种态度、诉求上,而是更多精力集中于人物本身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理解的不是同性恋,而是爱情本身。

  在看多了异性恋的铺张秾艳、酸词腻语和抵死缠绵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同性间的恋爱可以这样清新爽净,两个男人都气质昂扬,清洁明朗。两个人的爱情绝无通常男女之间的拉拉扯扯、琐细不断,倒是更多爱慕、理解和男人的适度而止,在性上着墨甚少,更多了柏拉图式的精神互助。

  李安用极度微妙、含蓄、隐忍的姿态讲述故事,他不作判断,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此时、彼时,你我之间,好像只是偶然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两个男人的性格差异刻画得很好,杰克是更主动、积极、奔放的一方,他努力作出改变。恩尼斯是个有趣的角色,囿于他童年的关于同性恋的暴力经验和他的教育程度,他在感情上是缺乏想象力的,即使杰克试图安排的墨西哥之旅都超出了他的生活范畴。他显得粗糙迟钝,也许只在这份“不伦之恋”上有了唯一对灵魂进行细腻追溯的可能,他总是即时地把冲动转化为暴力,却全不抵制命运加之于他的暴力。而李安几乎是采取了东方工笔白描的手法朴素地展示美国西部的牛仔故事,在这种赤裸裸的展示里没有一点煽情和诉求,只是平静地揭露。

  大概是这样一种东方式的平静和不争镇了美国人,原来一个死水微澜的故事可以这样残酷。

  而在两个主角的情感线索之外的两人的婚姻副线也演绎得细致入微,两个性格不同的妻子,同样死气沉沉、孤独的婚姻,在这样的婚姻里人物是暗沉的。对比之下凸显了《断臂山》的惊人之美。苏珊·桑塔格说:“每个婚姻,每个公社,都是失败的乌托邦。乌托邦不是一种空间,而是一种时间,是那些使你不想身在别处的短暂时光。”而《断臂山》正是这样舍此无他的好时光。

[ 本贴由 梦的轻波 于 2006-3-25  12:4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3-25 12: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人物】李安:世界的江湖有多大?

来源: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编辑:王丹  2006年02月05日16:19

[img=left]http://culture.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2/05/F2006020516252600000.jpg[/img]   编辑点题:李安这样的导演是值得尊敬的。一个对中西文化都有浸染的“文人导演”,能够坚守住人文的态度和对人性的思考是让人敬佩的,能够在与西方的沟通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是令人羡慕的。电影的衡量标准有很多,奥斯卡的、戛纳的、柏林的、威尼斯的……,但是做好电影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李安对待文化的专注和看待世界的眼光,让他拥有了一片很大的江湖。在世界范围内,不会被任何专家和观众忽视的华人导演,现在还只有一个,就是李安。

  由头:《断背山》的炙手可热

  李安执导的《断背山》在继金球奖折桂后,又在奥斯卡提名名单上获得八项提名,入围项目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希斯莱杰等,领先所有影片。从在纽约时报最近刊登的预测中,三位专栏影评人都将《断背山》列为最佳影片的头号选择。目前的情况看,此片极有可能为李安带来又一奥斯卡奖杯,成为李安电影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

  光环:从不失手,部部佳作

  最初,李安用的是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来展现自己中西合璧的气质。李安的前两部长片《推手》和《喜宴》中个人生活的影子非常明显,非常取巧地选择了在国外的中国人这一场景。第三部《饮食男女》回到了台湾,把地域冲突换成了代际冲突,冲击片中大家庭传统关系的,很明显是来自西方的现代观念。由于这三部电影都突出塑造了郎雄扮演的“父亲”形象,被称为李安的“父亲三部曲”。
  《饮食男女》获得了1994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也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第二年,李安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英语长片———根据简·奥斯汀名著改编的《理智与情感》。他在这个西方故事里找到了东方式的细腻,在他的电影里,英国的庄园成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每个角色的一颦一笑都气韵流长。
  叫好又叫座的《理智与情感》打响了李安的好莱坞头炮,不过在此之后,李安并没有乘胜追击,继续拍摄有大众影响力的片子,而是选择了两个相当小众的题材。1997年的《冰风暴》表现的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伦理崩溃,1999年的《与魔鬼同骑》讲的是南北战争中的道德悖论。这两部影片也是和中国完全不相干,但浸透其中的,却是李安对伦理和道德的关怀。
  2000年开始,李安有一个向商业电影的转向,《卧虎藏龙》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武侠风潮,《绿巨人》则赶了一趟好莱坞的漫画电影热。尽管两部影片有着非常明确的商业计算,但李安还是成功地给片子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两片可能是在各自类型中最具人文精神的例子。《卧》、《绿》两片也是李安作品得以在内地公映的两部。
  2005年,新片《断背山》改编自著名短篇小说的“断背山”,在第62届威尼斯影展中荣获最佳影片金狮奖,第63届金球奖上夺得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此片自上映以来备受瞩目,更成为第78届奥斯卡的大热门。

  评说:“中庸”的儒家文人气

  向来论李安,都乐于称他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的导演,这个论断没有错,但却容易误导,李安的成功中,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至少要占一半因素。比如,他对商业电影的把握,是相当西方化的,是从工业视角入手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商业导演是有容乃大,容纳很多东西,不是凭火气一股热血就可以搞定。而这两年内地几位大导演拍摄的所谓商业大片不就是一阵“火气”、一股“热血”吗?
  而说到传统,李安的台湾背景就很重要了。由于没有“文革”这样历史的隔断,台湾对传统的继承要比内地紧密得多,同是以“文人导演”著称,比较一下李安和陈凯歌,在台湾传统教育下长大的李安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儒家的文人气,而陈凯歌身上更多的是现代的浪漫。有一个儒家词汇用来形容李安非常恰当,就是“中庸”,且不论为人处世方面的“中庸”是否正面,至少在电影艺术上,“中庸”意味着不疾不徐的节奏把握,不温不火的调度功力。〉〉〉

  话语:中国文化是我的老本

  ●“身为中国电影界的一分子,感到很骄傲。我拍的电影,包括我拍的外国片,都跟我的中国文化的养成、眼光有关系。中国文化的养料是我的老本。现在世界的认识让我们重新体验过去。当拿世界的眼光来检验的时候,你会反省。有时候从里面往外看,有时候从外面往里看,看得会更清楚。这是一个发展的年代,也是一个反省的年代。”
  ●“其实我没有想从小干电影,后来误打误撞进入学校学习电影。当初只是想去拍,从来没有想过要拍什么样的,并没有想过要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电影是我了解人生的一种武器,跟人接触沟通的媒体工具。”
  ●“我认为中国电影最有意思的还是90年代,不过这个话应该由后人来讲,十年以后,大家来评价。我们现在还在从事这个事业,不应该由我们来讲。还有一个时代就是30年代,中国电影刚刚有点样子,有纯真感。那时候还没有市场,没有自己的电影形式,也没有意识形态,因此很纯真。

  不过说回来,整体上感觉比较好的还是90年代。就是1989年到2000年,中间这十年,从《红高粱》到《卧虎藏龙》,还有《花样年华》。商业上的大片、社会片、功夫片都在世界上有了影响力,从编剧到电影语言到内容,虽然还在学习世界语言,但在艺术上说是发酵了,80年代是在酝酿,90年代就形成了一个爆发。从那个时候起,世界上开始注意到中国电影这回事,中国电影也跟着整个世界的发展一起互动。”〉〉〉

人物简介
李安:祖籍江西,1954年10月生于台湾屏东潮州,著名导演。代表作:《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共骑》、《卧虎藏龙》、《绿巨人》、《断背山》。
发表于 2006-5-3 20: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安入选最有影响力百人榜 章子怡用英文写推荐

来源: 网易娱乐  2006-05-03 17:07:49 

[center]
最新一期时代杂志封面[/center]
最新一期时代杂志 (Time)选出一百位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台湾导演李安是“艺术家及娱乐界人士”项目唯一入选的华人,撰文介绍他的则是当年执导《卧虎藏龙》时提拔的章子怡。
[center]
时代杂志漫画李安[/center]

这是时代杂志第三度推出百位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并邀请许多名流来撰写人物简介,章子怡在文章中特别推崇李安跨文化的艺术成就,和突破疆界直入人心的深度。

章子怡说:因为李安,更多人才认识中国电影,2000年的《卧虎藏龙》虽然说华语,却令西方观众目眩神迷。 去年的《断背山》不论观众或影评人都交相赞誉,风靡全球,达到电影制作的巅峰。

章子怡特别介绍李安在台湾长大的背景,使他根植中华文化,加上对西方习俗默识于心,对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的掌握无人能及。所以拍片时能够消弭文化的界线,直入人心。不论讲何种语言的人,都能被他创造出的角色吸引。章子怡说,李安“对人心的洞察,跨越一切藩篱”。

章子怡特别感谢李安给她机会演出“卧虎藏龙”,她回忆自己去试镜时只有20岁、一部戏的演出经验,根本还懵懵懂懂,李安却不吝给她机会尝试。

章子怡最后推崇李安“从不自我设限,是所有人的典范,始终走在时代前面。”

[center]
章子怡[/center]

附原文:
Ang Lee The Cross-Cultural Cowboy of Film
By ZIYI ZHANG

Because of Ang Lee, so many more people know about Chinese filmmaking and about Chinese films.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a Chinese-language movie, mesmerized Western audiences in 2000. And last year, with Brokeback Mountain, yet another unimaginable success, both with critics and audiences, he captivated the entire world and reached the pinnacle of moviemaking.

Lee's ability to be such a huge cross-cultural influence is, I think, unique. His Taiwanese upbringing, which kept him deeply rooted in the Chinese way of being and living, combined with his well-informe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mores and filmmaking techniques have allowed him to speak to those two worlds in a way no other director has.

It's as if when Lee, 51, makes a film, he is able to erase the cultural lines and have its profundity understood at a universal level. He creates characters that draw in an audience no matter what language they speak. His insight into the human heart crosses all boundaries.

I know he is also making a huge influence in the lives of younger filmmakers and actors. I, for one, will be forever indebted to him for casting me in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When I went to audition for him, I had made just one film (The Road Home) and had never done any martial arts. I was 20 and didn't feel up to any of it. He still gave me that chance. Why? He saw what I could be capable of and was willing to let me have a go at it. How great is he?

I love that he never limits himself either. He's a good role model for all of us. Director Ang Lee lives in the future.

The Beijing-born Zhang starred most recently in Memoirs of a Geisha
发表于 2006-6-2 18: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崔永元炮轰中国电影现状:李安不是华人骄傲(图)

来源: 潇湘晨报  2006-06-02 11:24:00  



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昨日现身长沙,并以“我的长征,电影回归大众”公益项目的推广大使的身份在湖南大学进行演讲。“以前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好看,那才是纯正的中国口味电影,现在的中国电影都是美国口味的。”“中国电影堕落了!”“中国电影越来越不聪明了,希望中国电影人不要再愚弄观众了!”崔永元一连几句抑扬顿挫的“炮弹”直接指向中国电影现状。

第一炮:“《无极》无聊至极”

在谈到中国电影发展趋势时崔永元表示,他觉得中国的导演越来越多地为外国市场拍电影,很多在国外市场获奖的电影在中国却得不到掌声。说到这时,他列举了《无极》,称当他与同事花高价看了这部电影后,一致认为是“无聊至极”,并认为如果称这部电影在宣传时“是一部彩色喜剧片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骂声了。其实陈凯歌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个导演,不知道为什么他要拍这样的电影。”随后,他又说,“已经有太多人攻击《无极》了,我也就不再攻击了。”

接着崔永元引用自己曾经说过的一句“中国电影已经死了”来形容中国电影现状,他还半开玩笑地表示拯救中国电影的方法只能以毒攻毒,“大量引进国外大片让观众感到反感,这样才能让中国观众重新迷恋中国电影。”



《无极》:凯歌尚未奏响 身后一地垃圾

第二炮:“已进入炒作的恶性循环”

“虚假的票房,虚假的电影制作费用,泛滥的炒作,这些都让我鄙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刚做出评价,崔永元又回到现实,对中国电影现状进行抨击。最让他觉得恶心的便是炒作,“现在的中国电影,有事没事就喜欢炒作。像陈凯歌导演,他有什么办法?他不炒作就不行,现在炒作会让电影受到伤害,但是不炒作,电影只有一条路‘死亡’,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其实我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没想到《无极》就赶上了。”

崔永元还说,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炒作,可能是为了让电影能更多地卖钱,是钱一直逼着电影人到处炒作。“可我还是很怀疑,很多时候其实都是电影人自己发自内心的主动驱使,他们喜欢找那种著名的状态,喜欢身边老得裹着很热闹的装潢,其实这不是在给中国人挣钱,而是在给他自己挣钱。”

第三炮:“李安不是华人骄傲”

在谈到中国电影现状时,台下一名观众忍不住问道,台湾导演李安做为华人,在今年的奥斯卡中获得小金人一尊,是否可以称为华人的骄傲?崔永元摇摇头,“有位著名的导演曾经说过,李安不是华人的骄傲,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李安拍的是美国故事,演员也是美国人,正宗的美国口味,所以不能说他是华人的骄傲。”

见台下众人一脸愕然,崔永元又话锋一转,“从商业电影角度讲,我觉得李安更多的是为好莱坞电影的东方化做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我希望李安导演脑子里揣着更大的梦想,就像早期情报员打探情报一样,他会进驻好莱坞搞清楚好莱坞电影的套路,为华人拍电影,为华人挣钱,打造华人的电影。”(记者龙玲)

李安:我是华人,不是美国人(图) l
发表于 2007-7-11 22: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男同性恋名人圈调查:程青松 白先勇 陈丹青

来源:http://www.6109.net/more.asp?name=316344003&id=20250

      “我10年前就公开我是同性恋,你们现在才来采访我。”

  当记者拨通香港导演关锦鹏的手机,关用略带愠怒的声音拒绝了我们的采访。

  显然,这是一个10年前就应该做的话题。

  在专题后期编辑过程中,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同性恋者在记者发稿前都有顾虑,甚至有所退却--------------台湾著名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的主持人、同性恋者蔡康永原本答应了本刊的采访要求,但在记者把“大胆”的采访提纲传真给他以后,就再也没有得到他的回复。确实,有多少人能那么勇敢地面对公众、坦然地谈论自己的同性爱人?

  事实上,同性恋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普遍存在,在动物界也大量存在,像中国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同性恋者的绝对数量自然异常惊人。也许之前媒体对同性恋者的关注始终集中在“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关怀”—其实,谁比谁更正常呢,米开朗基罗够才华横溢了吧,他是著名的“不可救药”的同性恋,上个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福柯,也许恰恰因为是同性恋的身份才写出了视角独特的《性史》 ,至于中国的古人,除了“娈童”这样有明确对从事某特殊行业人群的称呼以外,还有像郑板桥这样的:一生热爱男人,且毫不避讳地表达爱意……

  科学家从遗传学、生理学的角度积极探索同性恋发生的生物学原因,但是始终面临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说同性恋不利于人类繁殖后代,那么同性恋的基因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在人类进化中遗传下来?如果同性恋完全违背上帝的准则,它为什么会深深扎根在人类以及动物王国的其他物种之中?

  如果一些人生来已经被编好了程序,注定要去爱与他同一性别的人,那么他们这种感情是不是神圣的呢?他们是不是也应该获得作为人应该获得的爱的慰藉和性的欢愉呢?

  当李安手捧小金人,用《断背山》告诉全球他对性和爱情的观点的时候,谁能想象权力欲十足的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也一样在悄悄点头呢?即使当年曾非常不光彩地被10多个女人指称是同性恋恋人,希拉里只要拥有一点点权力,都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同性恋法案。

  而在《mangazine·名牌》对中国的采访中,我们走访了几乎所有在大陆、香港同性恋以及台湾正式公布同性恋身份的人:刚刚“出柜”的年轻电影编剧程青松含着眼泪向我们讲述了他为了深爱的同性爱人付出的巨大努力。出身名门的白先勇早在十几年前就公布了自己同性恋身份,当我们要求就此话题采访他时,他却顾虑重重,坦言目前正在北京做一些文化活动,不便谈论此话题。至于我们在上海找到的一对结婚4年的同性恋爱人,他们对同性婚姻的自信明朗以及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让人感动……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著名性学家李银河又提交了中国同性婚姻合法的提案,“知道不会被通过,还是要继续提。”

  ……

  这是一个比我们想象中更丰富的世界,同性恋者往往更敏感、细腻,普通人对生活所有的热望和困惑他们都会有,而且因为特殊的性取向,他们会体验得更多。如果我们肯定爱情还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就一定尊重所有的人所具有的这种情感。就像陈丹青在新年到来之时,在纽约看到的众多的同性恋接吻的场面,他被深深打动:“这是一件真的事情:重要的根本不是同性恋,重要的是他们彼此相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8:39 , Processed in 0.1171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