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54|回复: 2

今古食香肉大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0 19: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朱振藩 《历史月刊》217期  2006/02/20
来源:青藤书屋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240&f_ART_ID=27962


中国人食狗的历史极久。远古之时,先民由生食转为熟食,他们所吃的,可能就是烧狗肉。原来狗被人们驯养后,即帮助狩猎,夜间与人同宿,担任守夜工作。而先民所居的洞穴,挖有火塘,日夜不能熄火,藉以保存火种,而且夜里的火光,可以惊走野兽...

在十二生肖中,狗排第九,其前为鸡,其后为猪。而鸡与猪,常在成语里头和狗并用,像鸡鸣狗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猪狗不如等即是。不过,鸡、猪二者,现仍是人们(注:不含特定族群,如回教徒)主要的肉食,而介于二者之间的狗,也曾是中国人重要的肉食来源,而且由来已久,只是经过一些演变,就食人口大不如前。

关于狗,《礼记》称犬;《古今注》称黄耳;《搜神记》称乌龙、槃弧;《本草纲目》称地羊;此外,它尚有香肉、瞪眼食、无角羊、三六等别名。一般而言,古代将大者称犬,小者称狗;现则将之归为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犬属动物。目前全世界的狗,约有三、四百个品种,如按其用途,可区分为猎犬、警犬、牧羊犬、玩赏犬、挽曳犬及皮肉用犬等。据考证,狗是由狼演变而来,不但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同时充作家畜也有上万年的历史,现已广泛分布世界各地。唯中国自古即有菜狗的饲养。

中国人食狗的历史极久。远古之时,先民由生食转为熟食,他们所吃的,可能就是烧狗肉。原来狗被人们驯养后,即帮助狩猎,夜间与人同宿,担任守夜工作。而先民所居的洞穴,挖有火塘,日夜不能熄火,藉以保存火种,而且夜里的火光,可以惊走野兽,也许有这么一回,狗(或老或病或不慎)失足掉进火塘烧熟了,先民取其肉充饥,从此知道熟食的好处。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龙山文化遗址和殷墟里均发现大量狗骨,且其骨往往有烧灼过的痕迹。

此外,中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内,其〈肉部〉有「肰然」字,从犬字,意即「犬肉」;〈火部〉有「然」字,从火肰声,换句话说,其本意乃烧烤狗肉。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一般燃烧。日后「然」被假借作「然否」、「然而」的「然」,才另造「燃」字,故「燃」为后起孳乳、增益偏旁的字。又,〈甘部〉有「(肙犬)」字,从甘从肰,意为「饱也」,其出发点为吃犬肉而甘,多吃了就饱,饱了就(肙犬),由(肙犬),再产生「厌」(简写为(厌)),从而孳生了「厭」字。由上可知,先民可是一直好食狗肉的。

历代「香肉」食法

殷商时期,甲骨文有「犬」字,亦有「狩」字,代表着犬是家畜,用在田猎。商朝且有「犬人」之设,把职司猎获的人亦冠上「犬」字。另,殷人也用「犬」为祭祀之牺牲。故殷代的卜辞内,有「燎犬」这句话。「燎」是熟食牲之法,所谓「燎犬」,自然就是烧狗,可见狗既是祭品,也是食品。

到了周代,食狗的文化灿然大备,载诸典籍史册的,不胜枚举。像《孟子梁惠王》:「鸡、豚、狗、彘(猪)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国语》载勾践欲灭吴,在十年生聚教训时,「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猪)」,食用狗的地位,尚在猪之上。

《仪礼乡饮酒礼》:「其牲狗也,烹于堂东北。」等皆是。然而,对食狗载之最详的,莫过于《礼记内则》。该篇具体提及的吃狗法,约有以下两种:

一、犬羹:此羹的制法为取用狗肉、五味调料和米屑为原料,先将狗宰杀泡净,取其嫩肉,连骨切块,接着入鼎烧煮至八成熟时,加五味调料,以米屑粉和之,制成羹汤。且在制犬羹时,不能用蓼(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中,其味辛香,别名「水蓼」;生在原野,别名「马蓼」,可供食用、药用、染料用),以免味道不协调。

二、肝膋:以狗肝一副,狗网油若干为原料。烹制之时,先把狗肝洗净,并用网油裹包好,接着将其沾湿,放在火上烧烤,等到脂透肝熟,不加蓼即可食用。

此外,该篇认为搭配狗肉食用的主食为高粱。而且在食用时,应先去肾;同时赤股(一说为股里无毛,另一说为大腿上无毛、光屁股的癞皮狗)之狗不食,因为它脾气急躁,肉味腥臊,很不中吃。凡此种种,皆可看出当时吃狗肉的讲究与心得,的确非同小可。

汉代食狗成风,应与西、东汉两朝的开国皇帝有关,影响所及,现在仍可在其故乡及故事,尝到精美的狗肴。

西汉的开国皇帝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刘邦。据《史记》及相关传说得知,他老兄的故里为江苏省沛县,在未发迹及担任亭长这段期间,常去叨扰以屠狗为业的樊哙。两人交情虽深,但刘邦常赊帐,食狗肉而不付分文,樊哙不堪其扰,为躲这个无赖,将其肉摊迁去湖东夏镇(今山东省微山县夏镇),刘邦闻讯赶去,但为河所阻,只得乾着急。恰巧河中游来一只大鼋,载他游过河去。一找到樊哙后,樊正愁狗肉乏人问津,刘邦二话不说,抓起狗肉便吃,被他这一搅和,人们纷纷购食,生意出奇地好。此后,刘邦常乘鼋过河食肉。樊哙恼鼋助刘,乃杀鼋与狗肉同煮,不料狗肉更香。等到鼋肉用罄,更用其汁煮狗肉,滋味不减,甚受欢迎。因此沛县狗肉一名「鼋汁狗肉」。待刘邦底定天下,樊哙封舞阳侯,乃将鼋汁老汤传给其姪,世代相承不替。其七十六世孙樊怀且在日军攻占沛县时,只携一罐传家宝「鼋汤老汁」。而今,樊家子孙仍以屠狗为业,在沛县的二十四个乡镇皆有狗肉摊。不过,当地目前所用的鼋汤,指的是「原汤」,也就是陈年的老汤。

沛县的狗肉以凉食为主,食时用手撕而不用刀切。原来刘邦恼樊哙宰杀老鼋,便取走切肉之刀,且以亭长之「尊」,命他不准用刀。樊哙无奈,只好用手撕碎狗肉出售,故「沛县狗肉不用刀」的吃法,一直流传至今。另,当地狗肉的烧法,系刘邦的御厨所传下,其法为:先将整只狗用硝腌制一宵,去其土腥,接着斩大块入锅内,加五味、香料等,以大火烧沸,文火焖烧数个时辰,取出拆骨,于置凉后,撕条食用,一名「五味狗肉」。它以颜色鲜亮、清香扑鼻、食之韧而不挺、烂而不腻著称,名历史学者逯耀东颇心仪此味,曾在徐州等车回上海时,「买了一斤,蹲在路旁杂在候车的人潮里,吃了」,如此猴急,定属佳味。

到了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之叛乱,返京途中,经过沛县故里,宴请家乡父老,以御厨亲炙的狗肉佐酒,酒酣耳热之余,击筑高歌,赋〈大风歌〉一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成为千古绝唱。不料在两千年后,以喜食狗肉闻名的军阀张宗昌,人称「狗肉将军」。当他在山东军务督办任上,印有一本《效坤诗钞》,内有一首改写的〈大风歌〉,云:「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时归故乡,安得巨鲸兮吞扶桑!」出语鄙俗,倒也有点气魄,时值全民仇日,因而喧腾中外。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无独有偶,王莽篡位时,身为宗室的刘秀,起兵讨伐,终有天下,此即汉光武帝。话说有一次兵败,刘秀落荒而逃,单枪匹马,辗转来到河南省鹿邑县试量集附近的一间破庙里,此时饿得发慌,瞥见门外有只刚被人打死的狗,便偷偷地拖入庙内,找来一个锅子,剥皮斩块煮食。待自己吃饱后,将余肉拿去集上出售。由于烹调得法,狗肉又透又香,很快就卖完了。他得到些盘缠,立刻纵马归队。等到刘秀登基,难忘此一食狗奇缘,曾在宫中受用。从此之后,试量集所卖的狗肉自然身价倍增,远近驰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食狗之风仍炽。最有名的烧狗肉,出自崔浩的《食经》,名「犬(月枼)法」。其制法为:「犬肉三十斤,小麦六升,白酒六升,煮之。令三沸 。易汤,更以小麦、白酒各三升,煮令肉离骨。乃擘鸡子(蛋)三十枚,着肉中,便裹肉,甑中蒸,令鸡子得乾,以石迮(压)之。一宿出,可食。」观其食法,系用狗肉、鸡蛋和小麦、料酒卤制后凝结而成。成菜以汁浓而凝,肉酥而鲜、爽滑可口,风味独特著称,它也是冷切而食,与今之肴肉、羊羔之吃法无别。

而今,除了吉林省的朝鲜族外,中国的粤、桂、黔一带,依然盛行吃狗肉。老广尤其爱煞,将它称为「香肉」,并有「伏狗冬羊」,「夏至狗,无路(处)走」以及「狗肉滚三滚,神仙企(站)不稳」等俗谚。

至唐宋间,吃狗风气骤减,一方面因与佛教有关(注:佛经认为狗极秽,不应食用),另方面则是据宋人朱弁《曲洧旧闻》的记载:「崇宁(1102~1106年)初,范致虚上言,『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于是宋徽宗下令禁绝。从此之后,「狗肉不上席」,仅明人宋诩在《宋氏养生部》载有「烹犬」、「爊犬」、「煨犬」、「腌犬」等。以上诸法,虽由「习知松江之味」外,且「遍识四方五味之宜」的其母朱太安人「口传心授」,但可确定当时狗肉已不吃香,以致其他的食籍甚少提及。

然而禁归禁,爱吃狗肉的,却不乏其人。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分别是宋朝人滕达道,以及清朝人郑燮,皆有事迹流传。

话说滕达道在未发迹前,曾在一僧舍读书。夜间饥寒,想吃烹犬,于是盗僧之犬烹食。僧人告至郡守处,郡守素知滕达道之才,于是命他作诗,并说:「你能作〈盗犬赋〉,就释放你。」滕一听大喜,当即赋诗云:「僧阮无状,犬诚可偷。辍梵官之夜吠,充绛帐之晨馐。搏饭引来,喜掉续貂之尾;索鋾牵去,惊回顾兔之头。」郡守听罢大笑,即不问其盗犬之罪,让阮姓僧人大呼倒楣。

郑燮,号板桥道人,有「三绝诗书画」之称,为扬州八怪之一,也是个嗜狗肉之辈。由于他的画「体兼篆隶,尤工兰竹」,是市场上的抢手货。然而,清高自重的他,凡富商大亨,只要素行不端,就是出重金购画,他也不屑一顾。但他自谓狗肉特美,便是贩夫走卒有人请他品尝此味,他也作幅小画回馈,时人传为美谈。

当时扬州有一盐商,喜欢其画,求之不得,虽辗转购得几幅,终以无上款而不光采。于是针对郑板桥的弱点,想了一个妙计。一日,板桥出游稍远,闻琴声甚美,乃循其声寻访,见竹林中有一雅洁院落,入门后,望见一人须眉甚古,端坐弹琴,旁有一童子,正在煮狗肉。板桥大喜,迳对老人说:「你也爱吃狗肉吗?」老人回道:「百味唯此最佳,你也识得好味,就请一起品尝。」二人未通姓名,大吃大嚼起来。吃罢,板桥见其墙上空荡荡的,便问:「为何没有字画?」老人故意吊他胃口,说:「没有够水准的,听说这里有个叫郑板桥的,很有名气,但我未见其画,不知真的好吗?」搞得郑板桥跃跃欲试,笑着说:「我就是郑板桥,能为老兄作些字画吗?」老人接着道:「好啊!」乃出纸若干,板桥一一挥毫。画完之后,老人说:「贱字某某,可以落款。」板桥迟疑一下,说:「此乃某盐商之名,老兄怎么也叫这名字?」老人便说:「老夫取此名时,那盐商还没出生?同名又有何妨,何况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板桥遂不疑有他,一一署款而别。

第二天,盐商宴客,特地透过请知交请到郑板桥。板桥望见四壁皆悬自己的作品,仔细一看,都是出自昨天的手笔,才知道那老人是受盐商的指使,方知受骗,追悔不及,也无可奈何了。

俗谚中的香肉

而今,除了吉林省的朝鲜族外,中国的粤、桂、黔一带,依然盛行吃狗肉。老广尤其爱煞,将它称为「香肉」,并有「伏狗冬羊」,「夏至狗,无路(处)走」以及「狗肉滚三滚,神仙企(站)不稳」等俗谚。另,清代《广州竹枝词》中有人咏道:「响螺脆不及蚝鲜,最好嘉鱼二月天。冬至鱼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几登筵。」可见他们早年不但爱在三伏天吃狗肉(注:而今秋末亦食),且狗肉是可上筵席的,这诚与中原一带以往把狗肉充作隆冬食补之品,是有很大差异的。

又,关于夏至杀狗,乃战国时期的习俗,载之于《史记》。当秦德公初即位,次年六月,天气酷热,他便把炎夏的日子定为「三伏」,让王公大臣隐伏避暑。可是百姓照样劳作,冒烈日,顶风雨,往往中暑,加上天时不正,疫病流行,夺走不少人命。由于无知,却认为是鬼神不佑,妖邪作祟。秦德公只好按传说行事,下令杀狗御蛊。因为狗为「阳畜」(又名「金畜」),能辟不祥。于是后世人们上行下效,在夏至初伏时纷纷杀狗,并将其支解,悬挂在城门上。此即《史记》写的:「秦德公始杀狗磔邑四门,以御蛊菑(灾)。」待夏至杀狗约定俗成后,善食的广州人,自然借题发挥,将原本的目的,转化为大快朵颐、口腹之惠。然后总结出「冬至鱼生夏至狗」的食经,再概括成「鱼生狗肉──不请自来」的歇后语,实在很有意思。

另,中国当下的著名狗馔,除先前提到的江苏「沛县狗肉」,河南「试量集狗肉」外,尚有广东的「腊味狗」、「狗肉煲」、「雷州白切狗」、「沙井炖乳狗」,海南的「火锅狗肉」,安徽的「岳毛狗肉」、「宿县的卤狗肉」,以及广西的「灵川狗肉」、「花江狗肉」和「铅山狗肉」等,均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风味。此外,吉林还有「狗肉席」、「狗肉补身汤」和「拌狗肉脆」(用狗的心、肝、肚、肠、腰等煮熟切片,配料拌成)等名肴。

狗肉纤维细腻鲜嫩,号称有羊肉的嫩,兔肉的香,鸡肉的鲜美,以仔狗入馔最佳。在制作时,最宜用砂锅炖、焖,质地酥烂,肉香汤醇,亦可煨、煮、烧,还能卤煮拌食。但狗肉通常有一股土腥味,须在加工烹调时除去。其法一般是把狗肉放在清水中浸泡数小时取出,再用清水充分洗净,投入沸水锅内,加姜片、葱段、花椒、黄酒等料煮透即可。而为使味道更美,也可在烹调时或烹调后,加些蒜泥、辣椒酱等;至于蘸食,加腐乳汁,甚能提升风味。

另,据一九三六年《北京晨报》刊载的〈漫话狗肉〉一文讲:「只有两广人懂得狗肉的异香味,现在每逢秋后,酒家、饭店以至街边大排档,皆有狗肉煲上市。」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礼记月令》即有「孟秋之月……天子食麻与犬」的记录。何况狗肉除含有蛋白质等一般性营养成分外,还含有嘌呤类和肌肽及钾、钠、氯等物质,且依化学分析,狗肉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脂类,含热量甚高,故一直为嗜狗肉人士的冬令进补佳品。

中医一般认为,狗肉味甘、鹹、酸,性温,有安五脏、轻身益气、宜肾补胃、暖腰膝、壮气力、补五劳七伤、补血脉等功用。由于狗肉性温,带燥热,多食上火,生痰发渴(注:以上的症候叫中狗肉毒),故凡阳盛,火旺者不宜食用。如中其毒,清代名医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谓:「杏仁解之。」倒是对症下药。此外,狗肉中常含有旋毛虫等有害寄生虫,烹调时最好不要爆、炒,一定要煮至熟透,以防感染。又,疯狗之肉,绝不可食。

中西食狗观念大不同,以致闹了个超级笑话。一八九七年,李鸿章衔命访英,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戈登(注:率领常胜军攻伐太平天国)赠以爱犬,纪念往日情谊。不料隔几天后,收到李的谢函,上面写着:「感谢您的厚意,这狗的肉好吃,我可吃了不少。」此时马上轰动伦敦,英人纷纷引为笑谈。其实,这正是文化上的差异,如就这位中国权倾一时的钦差大臣而言,食狗古已有之,何必大惊小怪!

近来年,台湾全盘接受欧美人士禁食猫狗之俗,已立法禁止食狗肉,令许多早年嗜食狗肉之徒扼腕不已,徒呼负负。有人认为可食之肉甚多,狗既忠诚且殷勤,何必非吃它不可?这尚言之成理。但有人则认为吃狗肉是野蛮的行为,甚至把欧美那套野生动物的灭绝,全归咎是中国人好吃,结果以此为理由,予以挞伐及妖魔化,达成禁止国人传统上吃狗肉之目的,实在引喻失义,直让人觉得不知从何说起。毕竟各民族因土宜而食,本无高下之分,只是受风土、习俗、禁忌、烹饪技术之限制,以致所食之物种基本上是不同的。我原也吃狗肉,并且笃信「一黑二黄三花四白」之说,不论白煮、红烧或火锅,曾试过不少,后来之所以戒口,并非为后一说所囿,而是十年前在澳门的老市集内,尝过一用黑仔狗烧制的狗肉煲,汤浓醇而肉绝嫩。食毕以唐生菜涮汁再品,满口芬芳,不能自已,心想此生难再,于是自动禁口,而且绝不遗憾。唉!人生在世,曾享尤物,夫复何求!
发表于 2006-3-11 17: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狗肉吃不得

文中说:"近来年,台湾全盘接受欧美人士禁食猫狗之俗,已立法禁止食狗肉,令许多早年嗜食狗肉之徒扼腕不已,徒呼负负。"
拥护台湾立这个法。狗与人和谐相处,且具有意想不到的灵性,为文明人所喜爱。十多年前,本人养过狗,从那时起就坚决不吃任何狗肉了。
发表于 2006-3-11 17: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有地方一直保持有这样的风俗:农历月底吃狗肉,可以把一个月以来的霉运赶跑的。
粤语就有这样的说法:狗肉滚一滚,神仙都企唔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19:18 , Processed in 0.0621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