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50|回复: 2

[原创] 汉语的缺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3 14: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无为老人

  语言,既是交流的功具,又是认知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工具。汉语言文字(以下简称汉语)使用汉字作为字符,由于汉字的某些缺陷,汉语不能使人们达到有效交流,有效认知和有效思维,使用汉语的人群就很难就公共问题达成社会共识,进而难以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这就是汉语的最大缺陷,而这个缺陷则主要是由汉字造成的。

  汉字有些什么缺陷呢?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说明语词在人们交流,认知和思维过程中的作用。

  一,语词的功能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认知、思维的过程中,一般使用语句。语句是由语词构成的。为此,要说明汉语的特点,必须先说明语词在人们的交流,认知和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或功能。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就大部分人都是“右强手”即使用右手比使用左手要熟练和方便而言,我们这里也就只就“右强手”来讨论大脑思维过程,即“右强手”一般左脑处理听觉语音信息,右脑处理视觉表象信息。

  在不需要语言或不太需要语言的条件下,人们应对日常生活主要是依靠右脑,因为利用视觉辨识环境,把握对象,操作工具等活动,都是在右脑的控制下。这就象动物没有语言,却仍然能够获得食物、应对环境来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一样。这主要的原因是大脑通过对视角表象的“整理”形成了一个外部世界的“图景”。人的大脑有左、右脑的分工,但对视角表象的“整理”形成了一个外部世界的”图景”的这一功能主要是由大脑右脑进行的。这样,人也能以大脑右脑的世界“图景”(而不需要思考)来应对环境的变化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使用语言的人能够用左脑的语词引导右脑的表象使其“图景”有序化。一个语词对应着大脑中的“图景”中的某个区域。这样,人们就能够利用语词交流,认知和思维了。

语词能够指称外部事物,界定大脑图景,陈述主观感受,即激励人的情绪。

  由于语词具有指称外部事物和界定大脑图景的作用,人们就可以利用语词进行认知,引导想象,进行思考,组织个人经验,进行社会交流,使得人类能够将个人的经验转化为社会的知识,同时个人也可以接受社会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经验。

  由于语词具有陈述人的主观感受的作用和情感激励作用,人们就可以利用语词决定事实与价值的接受与否,利用语词引导自己的“精神”,进而引导人进行各种主观选择等意志性活动。

  二,汉字的特点

  一般来说,汉字有如下特点。

  第一,汉字字数多。

  第二,汉字字形与语音之间上无形式化的联系规则。

  第三,汉字既是字符,又是单词,还是词素。

  第四,汉字还具有一定的象形字的特征,还具有一定表意性。

  第五,很多的汉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据其构件如偏旁和部首确定其含义。

  第六,很多的汉语多字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据其词素确定其含义。

  具有上述特点的汉字,通过听觉识字和视觉阅读进入人的大脑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由于汉字数量大,在大脑中的存储空间也就大。由于汉字字形与语音之间上无形式化联系规则,再加上汉字数量大,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无序存储状态。由于汉字字词不分,汉字不仅是字符,还是单词,并且还是词素,这就使得汉字的含义非常混乱。由于汉字还具有一定的象形字的特征,具有一定表意性,由于字形与字所指称的对象有一定联系,依据字形可以对字所指称的对象作出一定程度上的判别,这就给汉字语词添加了很多附加信息。由于不同的汉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据其构件如偏旁和部首确定其含义,不同的汉语多字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据其词素确定其含义,这就造成字与词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无效联想。

  概括地说,占用大脑大量存储空间,在大脑中无序存储,含义混杂导致大脑对语词指称对象的识别效率低下,由附加信息和无效联想降低了大脑对语词的组织效率。这一切就使得使用汉字交流,认知和思维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

  汉字进入大脑之后形成的无序存储,含义混杂,附加信息,无效联想这些缺陷一起,就在使用汉语的人的大脑中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汉字意义系统。正是这个需要耗费大量能量的相对独立的汉字意义系统使得人们不能有效交流,有效认知和有效思维。

  在交流,认知和思维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词的同时,大脑图景世界随着语词的有序化变化不断地调整进而适应语词的变化,最后使得图景世界适应一定的“语境”。

  如果没有文字,大脑中就只有一个处理听觉语言的语音语词信息的系统(简称语词系统)和一个处理视觉信息的世界图景信息的系统(简称大脑图景)。语词系统用语词引导大脑图景,不断地组织大脑图景以应对环境的变化。相反,在视觉发现什么事物时,大脑图景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与语词系统联系对事物作出“命名”,并在些基础上把握事物。

  如果有了文字,文字在大脑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字符系统,语音语词和字符语词之间通过一定的规则联系起来,引导世界图景的就既有语词系统和字符系统。如果文字与语音语词之间的差异很小,那么,对于同一语词,语音语词与字符语词所界定的图景世界中的部分差异很小,这样,对交流,认知和思维过程的影响也就不大。

  汉字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系统之后,语音语词在指向图景世界的同时,还要与字符系统发生相当程度的指向关系。而字符系统的字符与同时与图景世界发生指向关系。由于这个字符系统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这样,语音语词与字符语词二者所指向的图景世界中的区域就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当人们接受一个语词时,不是立即就用这个语词与世界图景发生联系,界定世界图景中的某一区域,而是要先向字符系统寻找一相应的汉字。由于汉字是存在于一个汉字意义系统之中,这样,在接受语词时,汉字系统就向语词“赋”了“值”即使语词有了某些字符系统中的意义。在这样做了之后,语词界定的世界图景就不再只是世界图景中的某一区域,而是包括了汉字系统中的某一区域的内容。

  由于汉字系统本身的问题,如无序存储,功能混乱,附加信息和无效联想等,在接受语词时用语词界定的世界图景区域是极为也浑浊和朦胧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使用汉语的人有大脑左,右脑很难做到明确的分工。或者说,使用汉语的人不是一种双脑人,而是一种“合脑人”。即由于相对独立的汉字意义系统的存在,在需要使用左脑时,汉字意义系统的干与使得右脑也参与左脑的活动。同样,在需要使用右脑时,由于汉字意义系统的参与,左脑与参与右脑的活动。这样,使用汉语的人由于左,右脑不能有效的分工合作而成为一种“合脑人”。

三,汉语的缺陷

  由于大脑中相对独立的汉字意义系统的存在,使用汉语的人的左,右脑不能有效的分工合作,这就使得使用汉语的人在交流,认知和思维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

  第一,望文生义,面向过去

  在阅读这一过程中,如果大脑中没有一个由文字本身构成的相对独立的“意义系统”,阅读者就会主要是通过寻找大脑右脑的视角表象和世界图景来理解文本。这样,如果一种语言的语音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差异非常之小,人们也就较容易通过阅读理解的概念化过程来达成对世界的某些认识。如果大脑中有了一个由文字本身构成的相对独立的“意义系统”,阅读者就会通过寻找这个“意义系统”来概念化阅读的文字中所指称和说明的对象。这就是使用汉语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即所谓的“望文生义”。

  由于大脑中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汉字意义系统,人们在接受语词的时候,不是主要只用大脑右半部的“图景”来确实语词的意义,而还要特定地去寻找语词在这个汉字意义系统中的含义,这就形成了一种只向语词(汉字)寻求意义的思维方式。而大脑中的汉字的意义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而这些意义则是由历史上的文本传递下来的。这样,在阅读过程中,人们不是面向未来,而是面向过去寻找语词的意义。进而形成一种保守封闭的思维。

  第二,不究事理,不善思辨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的听与说,读与写存在着一种惰性,即听者和读者认为已经听懂了或读懂了的便不想再听或再读。而说者和写者以为自己已经说清楚或写清楚了便不想再说或再写。

  由于人们形成了一种只向汉字意义系统寻找语词的含义,由于这些意义已经存在于汉字意义系统之中,由于人们能够很方便地“望文生义”地理解这些语词,人们在交流,认知和思考过程中,不需要去寻根问底,形成一种不求甚解,不究事理的思维惰性。“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贬义俗语也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相对独立的汉字意义系统要占用大脑大量存储空间,在大脑中无序存储,含义混杂导致大脑对语词指称对象的识别效率低下,由附加信息和无效联想降低了大脑对语词的组织效率。这一切使得穷根究底的思维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很容易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这种生理上的原因也使得人们不会去穷根究底。

  由于相对独立的汉字意义系统的存在,大脑中的图景世界的调整与组织并不仅仅只是由语音语词引导的,而是同时由语音语词和汉字语词同时引导的,这就使得一个语词所界定的图景区域非常模糊。这样就使得纯粹的思辨的不可能。而没有纯粹的思辨,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逻辑。传统中国几乎没有称得上逻辑和哲学一类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大脑中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汉字意义系统。

  第三,情绪化思维

  语词具有指称人的主观感受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人们形成各种主观选择的基础。语词还具有情感激励作用,汉字这种还保留着强烈的表意性的文字自然就更加具有情感激励的作用。由于大脑中“汉字意义系统”的存在,汉字的强烈情感激励作用与大脑中的“汉字意义系统”一起,使得人们的主观选择过程具有极大的情绪性。这就构成了中国人的最大的思维特征即情绪化思维:听到一个语句或一个陈述,仅仅因为自己对这个语句或陈述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语词的喜爱或厌恶,就赞同或反对这个语句或陈述所表达的内容。

  第四,整体取象的思维方式

  由于相对独立的汉字意义系统的存在,一语词对图景的界定就同时由语音语字和汉字语词同时进行,这样,两种方式的界定的结果是在大脑图景中形成一个非常朦胧整体的区域。这种区域就是“象”。这就造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整体朦胧的取象思维方式。
  
  所谓“八八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个“象”。中国人就是用这些”象”来解释世界。虽然今天的科学与文化极为发达,但“取象思维”仍然是中国人的主导的思维方式。而”取象思维”的整体矇眬性和汉字本身的”附加信息”一起,很容易使人们形成望文字生义地理解文本、自以为是地不愿意深究事物变化之理、拒不接受新鲜事物、用老观念解释新事物。这就极难产生科学理性及科学精神等。

  第五,固执己见,我掌握了“真理”

  阅读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由于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文献记录非常之多,个人阅读就有着极大的选择余地。每一个人大脑中的文字“意义系统”是通过个人阅读过程产生的,这些东西也就已经“个人化”了。这样,每一个人就主要只是通过存储在个人大脑中的文字“意义系统”来概念化阅读的文本中所指称的和要说明的对象。这样长期的训练,使得每一个人都不能很好地使用右脑,自然就也就不能很好地使左脑,即不能很好地使用“双脑”。最终的结果是,每一个人都只是按照自己大脑中的“汉字意义系统”来把握世界,这就使得人们很容易固执己见,听不得不同意见。

  汉字的识读与书写训练使人的大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汉字意义系统”,相对而言,使用汉字的人也就很难在交流、认知和思维过程有有效地、分工地使用左脑和右脑,而是把左脑和右脑合为一体使用。这就是中国人的典型的“合脑思维”。采用这种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很容易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即认为那些存在于大脑中的表象或图景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每一个人主要是依据大脑中的“汉字意义系统”对进入大脑的信息作出的解释,却在无意识的过程中被当作是绝对的客观存在。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认识结果就是”客观存在”的时候,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结果深信不疑时,就很容易形成“我掌握了真理”信念。这个人就很容易认为自己掌握了“客观真理”。而这种认为自己掌握了“客观真理”的人,很容易产生“改变世界,掌握世界”的冲动。并且,与此相应的则是,这样的人很难接爱与其对世界的看法不同的人的相反的意见。


  第六,汉字:装不进新酒的旧瓶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大量的语词是翻译西方语词形成的。但是,由于采用汉字意译的方式,这些语词基本上还是使用的汉语中的原义。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任何现在使用的一个汉译后的西语语词,都与他们在西方的原意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大脑中的汉字意义系统是在阅读汉语文本中获得的,一个新的汉译的西语语词,尽管它开始时有点新的含义,但使用这些语词的人,用大脑中的汉字意义系统去解读它们,就将汉语中的原有的含义添进了新的语词。这样,尽管一个新的语词是“进口”的,但由于汉字是一个装不进新酒的旧瓶,新的语词也就只能按照旧的含义去使用它。

  由于汉字这个旧瓶装不了新酒,其他的文化就很难引进汉语系统。古代的佛教文化,最终还是汉化了,汉化的结果也就是最终消失了。现代以来,翻译了近万部西方的文学,科学,哲学等著作,但真正从些东西中了解了西方文化的人并不太多,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阅读这些著作的人仍然是按照汉语语词的含义去理解这些西方著作的。

  四,汉字使中国人不能自由

  汉字数量很大,进入大脑之后,需要占据大量的存储空间。由于汉字的字形与发音极少形式化的联系规则,汉字在大脑中以某种无序方式的存储。由于汉字既是字符,又是语词,还是词素,就使得汉字的含义非常混杂,而汉字的字形的象形和表意特性给汉字添加了很多的附加信息,汉字的构字部件和汉语多字词的构词方式又给汉字添加了无效联想。人们要使用汉字作为文字,便于交流,认知和思维,就必须在大脑中存储一个相对独立的汉字意义系统。而这个汉字意义系统的各种缺陷,又使得使用汉语的人在交流,认知和思维过程需要大量的消耗大脑能量,造成脑部供血不足。这就自然地助长了望文生义,不空事理,情绪化思维,固执己见,整体取象等缺陷。这一切东西混杂在一起,就使得使用汉语的人极容易形成一种把自己的认知结果当作“客观存在”的错觉,进而使人产生一种“我掌握了客观真理”的信念。这些东西一起,再加上汉字的强烈的情感激励作用,就形成了使用汉语的人不擅长“说理”的情绪化思维特征和不善于“合作”的“个人化”行为特征。

  社会使用只能建立在人们认同一定的基本原则之上。当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思维结果当作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的时候,当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的时候,当每一个人听到某一个语词之时仅仅依据自己本身对这个语词的喜爱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这个语词所指称的对象的时候,这个社会的成员也就自然就不擅长“说理”,由这样的社会成员组成的民族自然也就不是一个善于“合作”的“窝里斗”的民族。

  但是,人们要生存在这个共同的、自然的世界之中,就必须进行社会合作。无论人们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合作,无论人们采用的是强制的合作还是自由交换的合作,人们都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而这些原则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实现的。毕竟,人们能够共同把握的世界只会是一个语言的世界。

  语言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世界的解释的不同,对世界的解释的不同又妨碍了人们的社会合作。这样,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强制、掠夺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财富,但其更为深层的原因却是人们对世界的解释的不同。即使是一个强盗,他要去盗窃或抢劫,也还要寻找出盗窃或抢劫的”理由”。人类历史上的战争绝大部分表现为宗教战争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条件,中国人最终选择了使用我们今天称为汉语的这种语言。与此相应,中国人的历史也就出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即在同一个人群或民族中,由于使用的语言上的差异,分化出两个差异极大的群体:一个是能够使用汉字的群体,一个是不能够使用汉字的群体。我们透过各种各样的历史现象来看中国人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这两个群体不断斗争的历史。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能够称得上”自由”的社会,必须承认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人人平等”的原则,一个是”共同生存”的原则。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这两个原则的认同程度却非常之低。为什么呢?正是因为使用汉字的群体和不使用汉字的群体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之中。

  自由社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人人平等,这里的平等,可以用两个否定性的规则说明,即任何人都没有强制他人的权利,任何人都必须承担不强制他人的义务。自由社会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是”共同生存”,这个原则则可以用两个肯定性的规则说明,即要乐于助人,要帮助弱者。在人们既不受到他人的强制,也不强制他人的条件下,个人当然也就自由了。当人们能够乐于助人,当人们愿意帮助弱者的时候,人们也就自然能够共同生存了。

  只是,当一个社会被语言文字分为两个群体之后,这两个群体就基本上不能够在”人人平等”和”共同生存”这两个原则上达成共识。掌握了文字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要用自己制定的规则强制没有掌握文字的人,而这些规则又不是建立在”人人平等”和”共同生存”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汉有掌握文字的人自然也就不会认同掌握了文字的人所制定的规则。在掌握文字的群体和未掌握文字的群体之间相互强制的社会条件下,这个社会是不可能自由的。与此相应,这两个群体也就自然难以在”共同生存”这个原则上达成共识。”人是不能绝对自助的”,但社会的分裂却使人们不愿意帮助他人,更不愿意救助弱者,这样,人们要”共同生存”也就极为困难了。

  诚然,人类历史上的绝大部分的社会合作都是强制性的或带有很大强制性的合作。但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这种强制毫无”规律”可言。掌握了文字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各种各样的原则。当这些原则导致了那些没有掌握文字的人不能生存的时候,那些没有掌握人字的人也就只好抛弃所有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犯上作乱”吧。而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汉字使得人们分裂成为两个不能就”原则”达成共识的群体。

  这样,我们可以这样说,汉字虽然为统一中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同时也是把中国”分裂”成为两个几乎势不两立的社会群体的罪魁祸首。或者说,汉字统一了中国,汉字却不能使中国人获得自由。

  五,一语双文及其可能性

  从人类自由的角度来说,最能够获得自由的语言是那种语音语言(又称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又称书面语言)的差异最小的语言。而汉语则几乎是世界上这两者之间差异最大的语言。中国人要获得自由,就必须改革汉语,使汉语的语音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差异缩小到最低程度。

  近代以来,中国人在改革汉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变汉字页面书写格式的竖写为横写、为汉语句子增加标点符号、为汉字字符系统引进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减少汉字数量和简化汉字笔划、变汉语书写内容的文言文为白话文、为汉字创建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系统、推广汉语普通话等等。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持续了近两百年。当然,这项工程的实话主要是在二十世纪。汉语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使用“白话文”和“简化字”。二十世纪的汉语改革的根本意义是把中国的“君子”统统变成了“小人”。确切地说,就是把产生“君子”的社会条件消除了。但是,文字改革并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公民。一个有着严格的“君子”和“小人”之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自由的社会。但一个统统都是“小人”的社会同样也不同自由社会。只有一个所有人都是公民的社会才是真正的自由社会。

  汉语改革的第一步把中国的“君子”变成了“小人”,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只有一个社会的成员都成为公民之后,这个社会才能真正称得上自由社会。

  中国人使用白话文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使用简化字也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目前的中国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在白话文和简化字的文化熏陶和学校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但是,中国人现在到底有多少人能够称得上是现代自由公民呢?这中间自然有很多不可忽略的其他原因,但是,汉语本身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

  为了使中国人真正能够获得自由,汉语还必须继续改革。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汉语的语音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差异缩小到最低程度。语言的平等都会导致人格的平等。人格平等社会平等的基本条件。只有人人平等,才能真正保证个人自由。汉语改革的最终目标必须使汉语成为一种”人人平等”的语言。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文字字母化。但是,汉语的特殊情况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怎样继续改革汉语呢?本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语两文。

  所谓一语两文,就是汉语使用两种文字即汉字和拉丁字母。实际上,我们现在在的文字也是”双文”,标点符号也是从拉丁文字中引进的,除此之外,26个拉丁字母,10个阿拉伯数码符号,大量的数字计算符号等等,这都不属于汉字的范畴。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也大量使用拉丁字母(实际上是ASCII字符)。

  这个过程实际上并不复杂。汉字只有四百多个音节,由政府用法律规定这四百多个音节的汉语拼音的字母组合与汉字的关系,人们可以使用汉字,也可以使用拼音字母。当然,这四百多个汉字要选择使用频率最高的。与此相应,所有的音同但意义不同的双字词组依据使用频率选出一个汉语拼音的组合,人们可以使用汉字,也可以使用汉语拼音的字母组合。另外,人们也可以直接使用象英语语词之类的外来拉丁字母的语词。

  如果能够坚持一语两文五十年,中国人大脑中的汉字”意义系统”也就很快就消失掉,这样,中国人就会从”合脑人”变成”双脑人”。双脑人主要依据大脑右脑的图景世界来解释语言信息。由于人们年处的外部世界内有高度的同一性,人们获得的视觉信息也就具有相当高的共同性,人们在大脑右脑中建立起来的世界图景也就具有高度的同构性。这样,当中国人不再使用大脑中的汉字”意义系统”来解释语言文字信息,而主要是使用大脑中的世界图景来解释语言文字信息的时候,人们也就能够在很多原则上达成共识。而在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自由的社会里,人们也就自然容易在”人人平等”、”共同生存”的原则上达成社会共识。只要人们能够在这两个原则上达成社会共识,人们也就能够建立起一个自由的社会。

  与此相应,人们也就更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语词的联想功能总结个人经验,更有效地利用语词的概念化功能将他人和前人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经验,又能够通过交流过程将这种吸收了他人和前人的知识的个经验转化为社会的知识。并且,当中国人不再用大脑中的汉字”意义系统”来解释世界之时,左脑的语词系统也就更能够有效地引导右脑的想象过程,直觉、灵感之类的创造性思维也就会更加丰富,中国人也就更加具有创造性。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自由的、合作的、富有创造性的民族。

  六,只要无愧于子孙就不怕对不起祖宗,

中国人使用白话文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中国人使用简化字也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中国人却仍然没有成为自由公民。本人在这里仅仅只是从汉语的缺陷这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汉语就是一个唯一的或终极的原因。本人只是强调汉语的缺陷使得大量的中国人成为“合脑人”而不是“双脑人”,这样,人们很难在一些基本原则上达成社会共识。


  我们今天所要做的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秦始皇统一了汉字,但汉字却不能使中国人获得自由。今天,我们要做的所有的事情实际上就是两件事情,一件是在政治上建立一种保护个人自由的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说,建立一种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认同“人人平等”和“共同生存”的基本原则的社会制度。另一件事就是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变革,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从“小人”成为“公民”。只有在我们真正在做这两件事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说我们是在为后人造福。

  我们不要害怕对不起“祖宗”,我们只要无愧于后人就行了。所谓汉字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无意义的语词。文化不是隐藏在文字之中,而是表现在语词所指称的对象之中,表现在语词与语词的关系之中。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那些由文字保存下来的所谓“文化”基本上属于多余的东西,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害怕这些东西的丢失。

  汉字保存了什么文化呢?正是汉字使中国人几乎把孔子周游列国、张骞出使西域、玄装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拂桑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人追求自由的“男子汉”精神给丢光了,保留下来的只应试教育和科举选官一类把人变成“奴才”的社会制度。正是汉字使中国人几乎把音乐、舞蹈、绘画、诗歌、雕塑等各种使人自由的艺术全部丢掉了,保留下来的只是书法、格律诗词这些根本不能使人获得自由的、只供达官贵人享用的、被人当作“圣迹”或“巫符”的、把人变成文字或语词的“奴隶”的所谓艺术。正是汉字使中国人只会书写和制作仅仅只有“梦幻”的文学和电影,却不可能创作“神话”的文学和电影。“梦幻”始终只是个人的,“神话”才是共同的。中国人天天坐在电视机前看“皇帝剧”、做“皇帝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人是有限的,人既不能绝对自助,也不能绝对自律。人们只有通过社会合作才能生存。社会合作的有效程度取决于人们对“原则”的认同。我们要为后代人建立的社会只能是一个自由的社会,自由社会认同的基本原则是“人人平等”和“共同生存”。

  人们使用语言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认知世界和思考世界。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认知的工具和思维的工具。人们在“原则”上达成共识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实现的。人们在什么样的“原则”上达成了什么样的“共识”,人们就建立了什么样的社会,人们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之中。

  人们能够共同把握的世界只能是一个语言的世界。一种语言有着严重的缺陷,妨碍着人们在建立一个“自由社会”的基本原则上达成共识,这个世界也就不可能是一个自由世界。中国人要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就必须改革汉语。不改革汉语,就不可能为子孙后代建立起一个真正的自由世界。

  汉语必须继续改革。无论汉语改革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够使人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不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汉字意义系统”就行了,只要人们使用的文字语言和语音语言之间的差异缩小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就行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一定非要使用拼音文字。依据本人研究的结果,实行一语两文就差不多了。
发表于 2006-4-27 22: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的缺陷》这篇文章很无知很可笑

《汉语的缺陷》这篇文章很无知,很可笑,试举几例说明。

“由于汉字字形与语音之间上无形式化联系规则,再加上汉字数量大,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无序存储状态。”
——这句话有解剖学依据吗?有统计学数据吗?


“当人们接受一个语词时,不是立即就用这个语词与世界图景发生联系,界定世界图景中的某一区域,而是要先向字符系统寻找一相应的汉字。由于汉字是存在于一个汉字意义系统之中,这样,在接受语词时,汉字系统就向语词“赋”了“值”即使语词有了某些字符系统中的意义。在这样做了之后,语词界定的世界图景就不再只是世界图景中的某一区域,而是包括了汉字系统中的某一区域的内容。”
——当这篇文章的作者听到他妈妈叫他“吃饭了”的时候,他首先想到“吃”这个汉字,然后脑海浮现吃的动作;接着想到“饭”这个汉字,脑海浮现饭的图像;再接着想到“了”这个汉字。想完了,浮现完了之后,他才把它们组合起来,知道他妈妈是叫他吃饭了。这是准备吃饭呢,还是做学术研究呢?让人觉得纳闷的是,如果他的奶奶不识字,当听到他的妈妈叫“吃饭了”的时候,脑海当中浮现的是什么东西?由于他奶奶不识字,脑海当中无法反应出相应的汉字,所以,他奶奶大概都不知道他的妈妈在说什么,难道他奶奶不吃饭?无稽之谈。


“这样,如果一种语言的语音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差异非常之小,人们也就较容易通过阅读理解的概念化过程来达成对世界的某些认识。”
——谁说的?本文作者竟然异想天开出这些东西。人们认识世界是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吗?达成的也只是对世界的“某些”认识,哪些?有没有具体的事例可以说明?


这就构成了中国人的最大的思维特征即情绪化思维:听到一个语句或一个陈述,仅仅因为自己对这个语句或陈述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语词的喜爱或厌恶,就赞同或反对这个语句或陈述所表达的内容。
——可笑之极!举个例子:“我非常厌恶奸诈的小人。”  因为这句话里面有“厌恶”“奸诈”“小人”等等贬义词,人们就会反对这个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吗?刚好相反,我敢说,起码有98%的善良的人们是赞同这句话的。难道本文作者恰恰属于那2%吗?


诸如此类,都不值得批驳了。这篇文章最大的毛病是堆砌了一大堆语言学方面的名词、理论,乍一看让人心生敬佩与畏惧,但是细究起来,根本就是胡乱的运用
这些所谓的名词、理论来吓唬人。通篇文章,没有一处统计数据,没有一个实际研究的事例,都是作者一厢情愿的,带有浓厚歧视色彩,浓重诋毁情绪的表述。欺骗小学生还可以,想骗初中以上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希望。

[ 本贴由 roy77 于 2006-4-27  22:5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7-29 18: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的缺陷》这篇文章很无知很可笑

《汉语的缺陷》这篇文章很无知,很可笑,试举几例说明。

“由于汉字字形与语音之间上无形式化联系规则,再加上汉字数量大,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无序存储状态。”
——这句话有解剖学依据吗?有统计学数据吗?


“当人们接受一个语词时,不是立即就用这个语词与世界图景发生联系,界定世界图景中的某一区域,而是要先向字符系统寻找一相应的汉字。由于汉字是存在于一个汉字意义系统之中,这样,在接受语词时,汉字系统就向语词“赋”了“值”即使语词有了某些字符系统中的意义。在这样做了之后,语词界定的世界图景就不再只是世界图景中的某一区域,而是包括了汉字系统中的某一区域的内容。”
——当这篇文章的作者听到他妈妈叫他“吃饭了”的时候,他首先想到“吃”这个汉字,然后脑海浮现吃的动作;接着想到“饭”这个汉字,脑海浮现饭的图像;再接着想到“了”这个汉字。想完了,浮现完了之后,他才把它们组合起来,知道他妈妈是叫他吃饭了。这是准备吃饭呢,还是做学术研究呢?让人觉得纳闷的是,如果他的奶奶不识字,当听到他的妈妈叫“吃饭了”的时候,脑海当中浮现的是什么东西?由于他奶奶不识字,脑海当中无法反应出相应的汉字,所以,他奶奶大概都不知道他的妈妈在说什么,难道他奶奶不吃饭?无稽之谈。


“这样,如果一种语言的语音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差异非常之小,人们也就较容易通过阅读理解的概念化过程来达成对世界的某些认识。”
——谁说的?本文作者竟然异想天开出这些东西。人们认识世界是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吗?达成的也只是对世界的“某些”认识,哪些?有没有具体的事例可以说明?


这就构成了中国人的最大的思维特征即情绪化思维:听到一个语句或一个陈述,仅仅因为自己对这个语句或陈述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语词的喜爱或厌恶,就赞同或反对这个语句或陈述所表达的内容。
——可笑之极!举个例子:“我非常厌恶奸诈的小人。”  因为这句话里面有“厌恶”“奸诈”“小人”等等贬义词,人们就会反对这个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吗?刚好相反,我敢说,起码有98%的善良的人们是赞同这句话的。难道本文作者恰恰属于那2%吗?


诸如此类,都不值得批驳了。这篇文章最大的毛病是堆砌了一大堆语言学方面的名词、理论,乍一看让人心生敬佩与畏惧,但是细究起来,根本就是胡乱的运用
这些所谓的名词、理论来吓唬人。通篇文章,没有一处统计数据,没有一个实际研究的事例,都是作者一厢情愿的,带有浓厚歧视色彩,浓重诋毁情绪的表述。欺骗小学生还可以,想骗初中以上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希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7:34 , Processed in 0.1000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