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68|回复: 0

“埋单”的变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5 10: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黑龙江日报

     究竟是埋单,还是买单?曾引起一阵热议。然而,时下埋单和买单两个词语依然牵手上场,且有不俗的出镜率。不信?信手拈来举两例。

  消费税调整谁来买单———来自2006年3月23日的《新闻晨报》。

  太湖水污染:谁来买单———来自2007年6月4日的《国际金融报》。

  手机程序缺陷导致话费黑洞话费损失谁来埋单———2007年6月29日的《市场报》。

  谁为“卖身救母”埋单———来自2005年10月17日的《国际先驱导报》。

  这些文章标题均出自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此用了买单,彼用了埋单,究竟哪个用得正确呢?

  有文章曾作了比较明确解释,观点肯定于后者。文章说,这埋单有三层意思。一是提醒服务员“行埋来”(走过来),“埋”乃“靠近”,这种贴身服务既可以方便顾客,又可避免餐馆的忙乱;二是服务员随时“记埋”(记下来)顾客吃的菜,让顾客明白消费,“埋”有“积累”的内涵;三是用餐结束时,服务员已经把顾客的消费数额预先“埋好”(算好),以免顾客久等结账的尴尬,“埋”又有“结算”的意思。细细品来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不过,窃以为还是广东作家周彦文解释得精彩。

  他在《感悟广东人》的文章中说,“你观察广东人的宴席,在一围人中说话最少,谁准埋单(结账)。‘埋单’这个词内地人不大懂,往往写成‘买单’,其实错了。埋是埋伏、隐蔽之意。讲究的饭店小姐一开席就明白谁是埋单者,席罢前小声和他结账,往来都有电脑打出的账单,无需叫出款项。这样做,被请的客人不知道主人花了多少钱。因为客人知道今天花钱太多,会不好意思。如果花钱太少,又显得没有身份。所以才有了‘埋单’之说。”(该文章被编入1997年《当代散文精品》)

  这个解释很令人信服,一个埋字透出精彩。请客者与服务员之间彰显默契,结账和付款均“悄悄地,打枪的不要”;请客者与被请客者之间亦默契,只管交杯换盏而心无旁鹜。勾勒出一副活脱脱的和谐愉悦景观,凸显相互尊重之情意,岂不让人钦羡?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说的“买单”,其实是对广东话“埋单”的误用,是埋单的变异。结账并不是把账单买下来,用“买单”表示结账根本不通,也无法体现“埋单”的丰富内涵。时下在我们北方大小饭店里,声音或洪亮或尖细或沙哑,一片“买单”声声,有时还出现三五个人争抢结账场面,恰恰表现出北方人外向型性格。埋单所营造的默契悄然气氛,被买单的热闹气氛所替代。一方是悄然无声,静默中行事,一方是频频亮嗓,单刀直入,凸显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

  朋友还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几位北方好友相聚小酌,在酒酣耳热、半仙之体之际,一位男高音连喊买单。另一位不悦道,大虾海参还没有吃完,还买哪门子蛋(单)呢?瞧瞧,竟把买单当成了“买蛋”,这种“升华”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北方尤其是东北,语言富有特色而幽默,从而造就出赵本山等一干小品人才。你看,同样是请客,同样是埋单,东北人却流行说安排。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安排的安字发nan(音为南的一声),而更富地方色彩。

  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听到这样豪爽侠义的话语:来吧,我全安排;我安排,多大的事呀;少费话,我安排,谁与我争我跟谁急,接着是拍胸脯的“咚咚”声。窃以为,这“安排”也是有说道的。最常见的是情谊型,东北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在全国是很出名的。朋友来了有好酒,有小鸡炖蘑菇,还有大拉皮,喝上两杯乃人之常情而不可厚非。还有一种就是用心型,富有心计的“安排”比饭店“买单”更“大气”———除了喝酒之外,实现洗、按、娱等一条龙服务,目的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无论是通过“安排”达到个人目的,还是将在领导岗位上的同志“安排”进去,诸如此类绝非新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23:44 , Processed in 0.1144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