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24|回复: 0

我制作纪录片的一些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6 17: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BS《60分钟》栏目编辑斯迪夫•谢帕德讲课笔记

作者:任远 
来自:纪录·中国网站 /2004-2-25 11:32:43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杂志节目,每周一期在全世界主要电视台播出。每期包括3个社会调查性纪录片。斯迪夫•谢帕德(Steve Sheppard)是《60分钟》资深制作人,多次获得艾美奖。2002年11月以及2003年中旬,他在北京广播学院主授两期讲习班。以下是我的听课纪录,参照翻译了他的讲课提纲整理如下,请大家分享。

关于开场与开头

   关于演播室用的开场,先要有个文案,我们叫它“蓝纸”。你最好先参考一下蓝纸上有什么可以直接运用;其次,你再考虑一下究竟还讲些什么。它是你同观众连接起来的第一要素,它吸引观众的兴趣,但又不是故事的本身。如果还有些话必须说,把它放在主片中会多余,就可以放在开场白里讲。

  第一段画面必须是整个片子中最强、最好的,它首先要吸引观众。如关于丹泽尔•华盛顿的那个片子,第一组画面就是他没有获得奥斯卡奖,仅获得提名。我们问他这件事的感想,他说:“那怎么可以,我应当获奖。”这就引起观众的兴趣了。

  如果镜头回答不了,那就用解说来讲。不要只考虑个别部分,而要考虑这些片段加在一起是否构成很好的整体。

  可以在镜头前作解释,也可在过渡处插解说,要做到天衣无缝。我们常把过渡性的解说叫做“BRIDGE”,它把A段带入B段,让观众牢牢地进入故事内部。它是一种转场形式,而所有的转场也相当于过渡性的解说词。解说词要像紫禁城里的御道一样顺畅,顺利地过渡转换。有时你可以旧话重提,为的是推动故事的发展。唯一不能打破的规则是:解说词必须把故事讲清楚。

关于结尾和兴趣点

  如果说蓝纸是“前期文案”,结尾就犹如落幕。结尾时的最后一句台词,最好刚巧落在一个主人公的镜头上,做场记时你要预先想到。结尾最好有一个总结的功能——全片究竟要说的是什么,有时甚至要特地做一个结尾的镜头。

  全片结束时你最好再看一下最初的文案“蓝纸”,讲故事不要老走捷径,要搞一些跳跃性的东西。记者出镜往往是最好的办法。

  对于结尾的处理我们可以看看《苏丹的饥馑》:拍此片是我们派出了两个组,一个组跟制片人,另一个组在林子里转。他们在林子里正好碰上了大使先生,我们在播出的前一天改了一下,把原来删去的林子里采访大使的画面又加了上去。

  《肉头》是关于喜剧演员Rob Riner的故事。除了使用了对于主要演员的采访片段,也运用了对其他人的采访。角色本人当然可以是故事推进,Rob Riner本人没有获过奖,本片的结尾就以他主演的影片结尾作结尾,这是没有结尾的结尾。

  1980年,我们拍了一部关于乔治•本斯的传记片。他已经98岁了,还与一个年轻的歌手结婚。我们认为最好的结尾是把观众拉回到他的节目中来。采访是在夜总会进行的,我们并不感兴趣,对于许多的音乐我们又不懂。在最初完成之后,我们又看了一遍夜总会拍的素材。发现其中有许多镜头与访谈中说的话是吻合的,配合起来效果就有了质的飞跃。

  我们还拍摄了乔治在路上走的镜头,其中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与他比谁更老一些,两人的对话很有趣,还有观众中在散场后的反映。这都不是预先设想的,而是即兴抓拍的,非常富于感情。

   要保持画面中的兴趣点,不然观众就会迷失。哪怕一句话中你有一、二个镜头能挑起观众的兴趣,也就很好。尽可能要有“动作”,“动作”就是吸引力。它能保持兴趣点。慢动作也可以形成兴趣点,有时运用音乐,但要有理由和动机。例如前面出过一个收音机的镜头,你再出音乐就不会使观众迷失。要向广告片中的片花学一手,来一点“挑逗”(TEASE)。开场镜头本意就是为了吸引观众看下去。有时声音先入非常有用,例如《炮弹引起的心理损伤》一片被美国军方禁演了40年,我们重新做这部片子时就用那段40年前被禁演的影片资料开篇,这就有卖点了。

情感特殊时刻

   采访要考虑:“我们打算谈什么?”而不是“我们在哪儿采访?”

   乔治•本斯每周都要去教堂看望埋葬在那里的爱妻。他们结婚50年了,恩爱非常。我们的记者原来不愿意去教堂,制片人说服了他,在那里呆了10分钟,拍出了很有效果的一段。到现场去讲故事,是非常好的方法。

  作为一个政客、总统候选人,乔治有刻板的一面,也有幽默的一面。开篇是他在国会大厦里走动的镜头,这是精心选择的。虽然看起来不很起眼,但是我们考虑的是怎样使镜头有更丰富的含义。

  “情感特殊时刻”能够激起我们的强烈反应。在编辑时,应当确立一个总的趋向,就是使故事向前发展。场景越多越好,动作越多越好。

  《卢旺达的凶手》由两段没有衔接点的场景组成,它是用解说词来过渡衔接的。这里用了许多人脸,这些人杀过很多的人,却这样麻木不仁,毫无表情。这些脸的镜头很有价值——人总是最容易被关注的,这里的人都是当事人。片子里的话用英语提问——翻译成卢旺达语——回答是卢旺达语——再译成英语,共经历了4个步骤。有时却省略了一个或两个过程。翻译与说话者的声音应当有一个时间差,说话声要提前。

蓝    本

   蓝本(BLUE SHET),它是简短、主题鲜明的故事梗概。它告诉我们老板,这是关于什么的故事?为什么要说这个故事?为谁讲这个故事?

   蓝本文字要吸引人,措词很重要。例如要讲一个高层老板,你可以将他描述为“家财万贯的某某”。作为记者不能没有观点,但要把故事公正的表达出来。故事是两面的,必须把两面都表现出来。

    蓝本要简明易懂,It Simple Stupid,中文意思是:“保持它简明到犯傻。”不允许信息冗余。你交代得太多,会没有伸缩的余地。例如采访拍摄中会发生一些积极或消极的变化。不要出现太多数字,也不要用太多形容词,使得读它的人跟不上。不要铺得太散,场与场衔接要简明。

   蓝本中的话,有可能成为演播室的开场白所用的话。

资料片的运用

   资料片可能来自许多地方。《美军在巴拿马屠杀平民》一片原来是报道美军士兵受审,后来发现它同另一个节目内容相重复,于是就改变故事的拍摄方向。

   用了许多从当地平民手中买回来的资料片。有一处被访问的士兵不愿曝光,摄影师只录音不拍图像。保持人物讲话时原有的结巴是更真实的。

   关键的处理是把上一段某个关键的词语,放置在下一段解说的开头,以达到重复强调的目的。

其   他

●有的采访设立在关键场合,如理查德当年翻车的现场采访他本人,卢旺达的万人坑前采访无动于衷的杀人者,都有很强烈的效果。

●你可能了解到什么地方还要插入解说词,如果你不想写些什么,那你就入错行了,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纪录片哪怕没有解说词,也有许多写作的事情要做。也就是你构思时,就要写在纸上。电视写作要简洁明了。我们写作是为了观众听的,不是为了供人阅读的。片子总会有一个理解的沟坎,需要解说词去填平。如果一二句就成了,你却用了五句,还没有说到点儿上,那就要停下来想一想,你究竟要说些什么?“我到底说了什么?我要到哪里去?我从哪里来?”

●反打镜头一般是胸部以上,主人公的景别要给的紧凑一点,给的景别过松会给人远离现场的感觉。

●播出的节目应当是你当前能达到的最好的成果。

●要想象怎样才能满足你的老板和观众。

●要带着热情去征求意见,学会聆听。


《60分钟》节目的模式——讲故事

  任何的电视节目都有自己的模式:一定要找一个引起大家注意的故事。不管任何模式,故事必须引人关注。

  《60分钟》是关注人的故事,而不是关注事件。这故事是人来讲述的,而不是靠解说词。《60分钟》的故事有两面性,有矛盾冲突。凡具有对抗性的故事,也必然具有吸引人的潜力。当然,还要有好的角色在其中。角色一般指采访对象,他能言善辩,会说故事。他们不是天生的,而是要你引发他们这方面的才能。

  《60分钟》是记者的“SHOW”,它通过追随采访表现出来。他对题材的了解游刃有余,而且能表现出来,因此记者非常重要。

  《60分钟》有自己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用最少的镜头,不用废镜头。利用大特写镜头,记者不会让人的头上留下许多空白,那个地方没人感兴趣,特写镜头才会让人看清细部。

  运用过肩镜头时,可以加过渡词。例如把两段采访衔接起来,就可以用过肩镜头来衔接画面。《60分钟》不打字幕,因此,过肩镜头出现可以加解说,介绍说话人身份。

     走动镜头也用得很多。你可以约请被采访人补拍走动镜头,用他的同期声镜头作为主要场景出现,也可以把它仅仅作为剪接(插写)镜头。

    《60分钟》开始第一组镜头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吸引观众的镜头,让观众进入到节目中来。

     做场记时,要记下哪组画面最精彩,可以用在开场。有时,也有用镜前记者报道来代替它作开头,可以用任何方法来吸引观众。

     讲求娱乐性是可以的。我们要做一些好看的电视节目,使娱乐性在新闻合法性范围内实现。讲故事有很多办法,如不同的景别、不同的拍摄技巧。好的故事不一定是精美的画面、音乐,而是要讲清楚,而且有很清楚、简洁的解说词。

故事的基本模式和来源

故事有些基本模式:

1、小人物斗体制。例如某个小人物有产,他同体制有了冲突。

2、某件事对你有好处也有坏处,例如药厂股票、门诊所等,不同事件对于不同人有不同效益。

3、名流人物志。名人在做什么事情?这一定是新鲜事。

4、谁在乎自己的行为方式?例如某“的哥”老出事故,那么他在乎自己的行为触犯法律吗?

5、为许多人关注,有趣味、有价值、有说服力的故事,许多人都会觉得自己身上也会产生的故事。还有人会问你:“我的故事会上电视吗?”但这些故事往往不会有人关注。

  寻找选题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一部分。故事的来源中,报纸是非常重要的。从以前报道的题材中找出新的线索;从观众中来,从观众的来信中获得线索。

确定“角色”

   你需要做前期采访,通过电话谈一下,有时要面对面交流。你要注意哪一段他会有激情,有人津津乐道,有人托词“忘了”,也有人连你的眼睛都不敢看一下;有人可以写很好的文章,但是在你面前就很紧张。你就找一个人代替他。你采访的人要列一个名单,但上镜头的人会是其中一部分人。你应当记住其中哪些人能说会道,他会说什么,彼此有没有重复,谁最合适?哪些人更上镜头?需要同摄影师商量。确保对象在镜头前合作,保证他“有戏”,最好争取他们不提任何条件,但有时某些条件可以接受。

   第一次采访就要找最核心的人物,然后是次重要的目击者式的人物。一些发言人(SPORKERS)的沉默,很多时候是很好的答案。有人拒绝,就可以在他家门前说:这个人不愿意接受采访。

采访守则

   尊重对象的习惯;守时,宁愿对象迟到;遵守诺言;营造气氛,让对象出戏;点缀品位,你的品位很可能适应大众的品位,然后像画家那样来点缀你的未来作品;拟订采访提纲;如何用一些好的提问引出精彩的话?不问自己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要读一遍,为耳朵写作,要朗朗上口;要有对话风格。

   问题要有指向,要分成组,每一组涉及一个领域,而思维上要有整体逻辑性。问题之间不是相互脱节的,同一个问题可以问不同的人。编辑时可以把它们编成对话、讨论的状态。

   很必要的事情是“倾听”;要相信“真诚使你的工作容易起来”;怀疑精神很重要。有的人,你明知道他在说谎,你不管他,继续采访;有时也可以拿出你掌握的材料来反问他。

   第三种镜头是为解说准备的非采访段落,你拍摄时要预先考虑将来的解说讲什么,这种镜头的场景最忌讳的是苍白。

   万能镜头。不必那么具体,可以到处插用。如果你选择了这样一个镜头,有细节的,必须找到理由(非要它不可)才能安插。

镜前报道

   “记者在特定场景中说一段解说词”,可以用题词板。多拍几个样本,拍摄时候很长,用时再挑选。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用解说词导入这种镜头前的报道。有的场景很好,又不知道怎样拍摄,你就让记者在镜前说好了。

   《60分钟》节目中每个故事为12分钟,其中8-10分钟是采访谈话。对采访的话作剪接是十分重要的。有个例子:《芭芭拉华丝采访基辛格博士》,这是ABC的《20/20》专栏中的节目。他也用了Opening In Studio这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节目的开头是采访,芭芭拉华丝问基辛格:“你怎样由一个难民成为国务卿?”人物片子总有一个介绍生平的Package,它可以放置于前面或者后面。芭芭拉华丝一反常例,从他成为国务卿开问,而基辛格的生平用照片叠化。有一段是他在恢复中美关系时的照片资料,又有一段说他的演说赚了很多的钱,每一段都是前所未见的。

   ABC《20/20》 都用字母来标注人物的姓名身份。《60分钟》也有同一条主题的片子,它不上字幕,都用“介绍性解说”代替字幕。给人的感觉是“我们把什么都摆在桌面上”,而不是字母来暗示“我是客观的”。

   《60分钟》的同样题材报道,采访了持对抗性态度的对象。由于基辛格拒绝采访,我们没有接受基辛格本人的观点。片中交代许多咨询公司,点了名,更公开化了。第一段是艾奇逊访问基辛格,这段我们没有拍摄到,我们运用资料来做为引子。我们集中的篇幅是采访基辛格传记的作者。其中,解说词用来介绍人物背景,用来连接采访的不同段落,用来沟通意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17:42 , Processed in 0.0914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