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14|回复: 0

关于纪录片的主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5 14: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晨光
来源:《电视研究》2003年第6期
发布时间: 2003-7-17 14:04:09


一个故事要有一个主题,一篇文章也要有一个主题,无论是戏剧还是绘画、音乐都需要有各自的主题。然而,在影视技术与艺术空前发展的今天,关于纪录片是否需要主题的问题却再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对纪录片主题的两种不同见解
  

在世界纪录片史上,关于主题的问题,就曾经有过两种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纪录片的功能就是记录现实,它与主题无关,只要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记录,就有它的历史价值,而历史价值正是纪录片的根本所在。因此,也就不需要像写文章一样非要什么主题。纪录片这个词(Documentory或 Documental film)的词根document意为“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国际纪录片大师伊文斯曾不只一次地说过,“纪录片是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凡是记录现实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视片或者电影片都是纪录片。纪录片贵在忠实记录,而反对任何人为加工的因素。怀斯曼等著名的纪录片专家都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因此,他们在拍摄中尽量处于旁观的角度,不介入生活,更不影响和改变生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摄影机应该像墙上的苍蝇,不被人注意,从而忠实地记录现实。”在后期的制作中,他们也尽量减少剪辑,不用解说,不用音乐等人为的手段。在他们看来,纪录片理应如此,它与艺术无关,因为艺术首先是人的创造,而纪录片所反对的恰恰是人的主观创造和提炼出的主题。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纪录片不应只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记录,应该是“对现实素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因此,作为一部纪录片必定是有主题的,是有内涵、有叙事,结构完整的独立作品。纪录片就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首先是人的创作。绝不能因为纪录片是对现实进行记录的片种,就想回避人(创作者、拍摄者)的主观介入。事实上,这种介入也是回避不了的。当你拿起摄像机,准备对眼前的现实进行记录时,拍摄什么,不拍摄什么,从什么样的角度拍,用什么样的景别、构图去拍,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人的主观介入,而这些选择的不同,使得拍出的片子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可以说,真实的记录并不排斥人(拍摄者)的创作,只是这种创作必须基于不破坏现实真实状况的前提之下。当拍摄完成时,得到的东西只能称做素材,而不能称为纪录片。只有在对素材进行编辑、加工,使其按照一定的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叙事体时,才能称其为一部纪录片。

  不知是历史上两种不同观点的再现,还是影视艺术与技术的发展伴随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新的认知?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又在纪录片栏目化的创作中表现出来:

  前不久,凤凰卫视开办了一个新的栏目叫《DV新时代》。创办这一栏目的人在中国纪录片二十年回顾研讨会上说:“我们开办该栏目的宗旨就是不要主题,只要内容有趣,乐呵乐呵就行啦!”这个栏目的出现,使观众通过电视看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鲜活的生活,感到非常亲切,因此大受欢迎,这就使纪录片这一原本属于“象牙塔”中的片种,随着时代的进步拓展了新的大众化的内涵。

  前些天,中央电视台《百姓故事》栏目总制片人在审看完一位纪录片独立制片人送来的三集片子后,他们之间出现了这样一段对话(大意):

  总制片人:你的这三集片子之间既没有递进关系,又没有悬念,都是在重复同一个层面的问题。其中不但没有一个很好的主题,更没有为了一个主题而展开论述的分别独立的三个侧面,就是说每一集没有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贯。

  送片人:现在的观众看的都是热闹,哪还管那么深刻的东西呀!我们非要整出些深刻的主题来是白费工夫,他们也看不懂。

  总制片人:你太低估观众了,现在实际上是我们的制作跟不上观众的要求,并不是观众只看热闹没有鉴赏力。根据收视率的调查,凡是观众爱看的,受欢迎的片子,也是我们认为质量较高的。质量高的含义至少包括镜头的叙事流畅,情节内容吸引人,主题比较深刻。看完一部片子不是看完就完,什么印象都留不下,而是要产生回味,引发思考或得出一个道理。在国外,许多出色的纪录片工作者,同时又是某个领域内的学者专家,而不是单一的影视工作者。那样的人拍东西才会有深度。而我们许多拍纪录片的人,只是学过一点儿影视拍摄方法,有一点儿拍摄热情就去拍片子。所以当面对同一个事件,专家学者型的人能够拍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挖掘出深刻的主题。而我们往往只拍下浅层次的,表象的东西,这就是差距。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就是尽量使自己成为专家学者。

  两个纪录片栏目,创作观念却不尽相同,那么,原因何在?

  兼顾纪录片的不同属性
  
针对历史上的两种观点笔者这样认为:
  纪录片首先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记录,因此它呈现出的第一属性应该是“史料价值”的属性。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纪录片,“史料价值”可以说就成了纪录片的代名词,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确实没有必要让作者强加上主题。“对现实的素材进行创造性加工”也显得毫无意义。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待纪录片,它又呈现出“现实的属性”,即:一部纪录片不只是为了“史料价值”而拍摄,其拍摄制作的目的首先是给现代人看的,其次,才是为后人留下影像的历史资料。因此,必须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叙事流畅,为现代观众带来某些启示、教益或思考。这样才会满足人们的观看欲望。

  这样看来,同是纪录片的不同方面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应该尊重,要让不同方面的属性都能够在纪录片中充分显现,才是比较全面的认知。

  中央电视台的《百姓故事》和凤凰卫视的《DV新时代》这样两个栏目虽然创作观念上略有不同,但笔者认为他们在彰显纪录片各种属性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DV新时代》是大众参与创作的栏目,目的就是让群众用自己手中的DV摄像机,把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的人和事记录下来,通过电视传播让观众分享。该栏目面对的全都是业余作者,不能也不需要限定主题,用该栏目创办者的话说:“如果限定和要求有主题,反而会使拍摄者无所适从,连真实自然的情景都会拍不到。而什么要求都不提,反而能得到许多生动有趣的情景,同时,这些影像还自然呈现出许多深刻的主题。”可见,创办者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获得“真实的影像”和“深刻的主题”。

  《百姓故事》是专业创作者的栏目,它要求全面彰显纪录片的属性,在真实记录现实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主题,对现实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由于是专业纪录片创作,因此,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部纪录片在拍摄时,一旦确立了主题,实际上就划定了一个拍摄的方向,从而使得拍摄工作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中选择得当,不会显得无从下手,搞不清楚该拍什么不拍什么。因为,当一个事件发生时,往往涉及不同的人物,包含不同的人物关系、人事关系,从而构成许多方面的不同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每天24小时不停机地跟拍事件所涉及的所有人的所有言行,必须有所选择地去拍。而这种选择的依据,就是对于主题的把握和判断。

  当然,对于主题的把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纪录片编导者创作能力的具体体现。而这种能力是需要一个培养锤炼过程的。

  把握主题是以现实为第一位,发掘现实的人和事当中所包含的最有价值的主题。由于这一点不容易做到,因此许多纪录片工作者在实践中都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生活空间》(《百姓故事》的前身)的编导们,面对感兴趣的人或事,一时把握不准主题时,就死盯住拍,宁可多拍编辑时用不上的东西,也决不让有价值的东西从眼前溜掉,而后悔没有抓拍下来。这种做法由于符合纪录片拍摄的规律,所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人们看到《生活空间》节目中许多生动的情节和精彩的细节时,会发出感叹:这是怎么拍下来的?甚至有人怀疑这些是不是摆拍的。实际上,都是勤能补拙和善于发现、善于抓拍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纪录片创作中,不但不能忽略主题,而且必须首先对主题进行把握。而对于主题的把握是一种功夫,它需要一个积累和磨炼的过程。





:o:o: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17:57 , Processed in 0.0864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