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6|回复: 0

读葛红兵演讲集《中国思想的底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6 21: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葛红兵演讲集《中国思想的底线》

听名家的演讲,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开掘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我觉得听葛红兵老师的演讲就会获得如此多的感受。葛老师向有学术快刀手的佳誉,又是著名的新生代作家,在他的笔下,曾产生过多部学术论著,和大量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同时,葛老师还经常受到邀请,到海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发表演说,并多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曾有幸现场聆听过葛老师的演讲,但是也以错过他的多次演讲而深感遗憾。所幸的是,葛红兵演讲集《中国思想的底线》已经在近期正式出版了,它的出现,必将为我们填补许多空白和遗憾。这部演讲集收录了葛老师近年在世界各地游学讲演的文稿,共计20篇,其中大多数是我未曾领受过的。展开书页,仿佛亲临葛老师的演讲现场,漫游其中,其乐可知,其味无穷。我是一口气将其读完的,我一直沉浸在一种视觉和听觉互通的快感当中,在认真地阅读演讲稿的同时,感觉似乎亲耳听到葛老师演讲时的响亮声音。那一条条潺潺的知识细流,那一扇扇透视社会的窗口,那一句句劝善醒世的至理名言,直令我大开眼界,心醉神迷。葛老师以敏锐的思想、大胆的笔锋和必现的知识才情,建构了他的每一篇精彩演讲,以学者的身份和现实关怀者的双重视角展开了叙述,带领我们一起去感受了中国现代以来的学术环境、思想状况和社会问题。
爱好读书的人,常常会把一些中外经典名著称为百科全书,因为这些书中蕴藏了渊博浩繁的知识。葛老师的这部演讲集虽然比不上百科全书,但是,注重知识的传播确实是他一贯的作风,他的这部演讲集所反映的知识层面相当广泛,阅读过程中,仿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又似在与智者谈心交朋友。
我们在阅读和分析一般的文学作品的时候,都会首先把握文本中的叙述者,看看故事是通过谁的视角展现出来的,是谁在说话,表达的是谁的观点。当然,对于演说稿,我们不妨也注意把握一下叙述者,分析一下他的视角。在葛老师的演讲当中,叙述者当然是他本人,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知道他的叙述视角。政治家的演讲,总是会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展开叙述,往往以严肃的话语,向人们传达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希望起到鼓动和召唤的作用。经济学家的演讲,总是会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叙述,注重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既笼统地介绍国家和世界的经济政策和走向,又密切关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而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他的演讲很明显会从学术的角度来展开叙述,更加注重的是人文关怀。众所周知,葛红兵老师是一名享有跨国界影响的著名学者,在他的演讲当中,始终没有脱离他的学者身份,始终是从文学或文化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的,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他的学术才情和对人文社会的极大关怀。
   作为一名年轻的著名学者,葛老师自然拥有着开放和超前的眼光,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同时,也不忘鼓励和发展新生的文学样式,如网络文学,许多人认为网络文学目前还只是处于婴儿期,根本不值得重视,但葛老师却坚持认为,“比较于口头文学、纸面文学,网络文学的历史是如此短,但是其成果却已经不能小觑”,“婴儿期的网络文学已经显示了它非凡的战绩”,“仅仅是两三年的时光,网络文学诞生了它的成名作家,如痞子蔡,安妮宝贝等”(见《网络文学:一种新生的文学样式》)。有些批评家依然在用纸面文学的标准来审视网络文学,显现出一幅保守的姿态,而葛老师则认为“一个有眼光的批评家应该有发展的视野,应当能透过事物发展的点滴迹象窥见它未来的可能性。网络文学目前正是需要这样的批评家”(见《网络文学:一种新生的文学样式》)。我认为葛老师就是这样的具有发展眼光的批评家。
   葛老师还发现,近年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向,有的甚至发展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主潮,左右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其中,“类型化”就是最重要的趋势之一,比如,当代文坛上,我们都熟知的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奇幻小说等,都是当代小说类型化的具体表现,而且这些类型小说已经成为当下文坛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炙手可热的枕边书,特别是它们与现代传媒技术结合,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畅销的大众消费品,其传播的广度和受欢迎的程度已经是传统的文学作品无法相比的了。当然,这同时也会使类型小说的创作和出版与文学的商业化倾向相联系,但葛老师却认为,“商业化不一定是坏事,从特定方面讲,它可能是好事,没有商业化小说就不可能找到它的读者”,“随着社会商业化的提高,随着文学创作和出版市场化的程度的提高,文学的发展是大大丰富了,好的商业化对小说是有促进作用的”(见《近年小说创作的类型化趋势》)。说到小说创作,我们不会忽略,葛老师本人就是一位著名的新生代作家,他的作品也曾多次引起文坛的轰动,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在他的创作中,也不乏类型化的作品,比如葛老师曾经创作过科幻小说系列《未来战士三部曲》,以及刚刚问世的《未来军团》等。另外,对于当代小说类型化趋向,理论界、批评界也越来越给以高度重视,也曾举办过多次类型小说研讨会,并设立了类型小说奖等,葛老师本人一直都是一位身体力行者,他曾主持过中国当代类型小说双年选的编辑工作,同时对中国类型小说也做过一些重要的理论探索,发表过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文章。
   在现代社会,物质产品已是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但是,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就越是需要一种精神养料来补给一下营养,那就是文学。葛老师曾以“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为标题做过一次演讲,他在这此演讲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今你给一个朋友送节日礼品,你绝对不会送一篮子青菜,你会送一束鲜花,为什么呢?葛老师分析说:“从实用的角度讲,一篮子青菜要比一束鲜花对你的朋友来得有用,但是,你不是从物质层面考量你给朋友什么的,你是从精神层面考量你朋友的需要的,实际上你送给你朋友的是一种美的形式,它是无实用性之物,但是却能给你的朋友带来审美的愉悦,在这个过程中,你知道你的朋友要求于你的是精神,而你所看重的也正是这精神性之物在你们之间的交流”,“文学就是这样一种交流形式,它是人类心灵交流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作家心灵的敞开,它是作家和读者进行心灵对话的媒介”(见《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其实文学就是具有这样的独特功能,它可以填补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空虚,可以松弛和愉悦人们的心灵,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快感。
    我们需要文学来补给精神营养,但是文学在哪里呢?究竟文学离我们有多远?葛老师告诉我们:“文学其实无处不在。”(见《文学离我们有多远》)他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在现代家庭中,几乎每家都有至少一台电视机,这台电视机被放置在客厅大视觉中央,而这个位置正是从前人们用来放神龛的,是祖宗神仙所呆的地方,可现在却被电视机占有了。为什么呢?葛老师分析说,“电视已经成了现代人的神,它代替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神的渴慕。现在,不少人获得精神慰藉和支持的地方不是神,而是电视”,“其实电视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呢?不过是声光化了的文学而已。”(见《文学离我们有多远》)这不仅说明了现代人对文学的强烈需求,也反映出,其实文学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也许不是以纸面文学的形式出现,但是却起到和纸面文学一样愉悦人的心灵的作用。“文学其实无处不在”,就看你懂不懂得理解和欣赏,或者是你将会如何去理解和欣赏,葛老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能理解的人,就有必要系统地、理性地思考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从文学艺术的本质、特点、功能,文学艺术作品的生产创作过程,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文体特征,作家的学识、品格、意志对作品的影响,文学艺术鉴赏的心理机制、标准等角度,全面的地对文学艺术加以探讨,形成自己的完整的文艺观,有了这样的文艺观,再回到具体作品的经验世界去就容易多了”(见《做艺术的创作者、欣赏者和理解者》)。也就是说,要想真正地理解和欣赏文学艺术,就必须达到“经验观点和理念观点的统一”,把经验和理念结合起来,然后对具体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当然,如果你还想再上一个层次,成为文学的创作者的话,也不难,葛老师已经在《我们怎样做作家》和《作家怎样写作》两篇演讲中给我们做了指点,相信,他的建议必将会使一些作家和想要成为作家的人受益匪浅。
  葛老师非常注重文学思想和内容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精神》这篇演讲中,他带领我们一起回顾了“五四”以来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他特别强调,“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核心是启蒙,反对封建文化和儒教纲常,批判专制制度,维护和主张人的个性以及世俗生活的快乐,呼唤人的解放,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主导性启蒙潮流。”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直接影响了当代文学,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出现的一拨更年轻的作家秉承“五四”时期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完成了又一次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形成了一股写私人生活经验,写小人物生存状态,重现身体性、当下性的新启蒙主义写作潮流。”这种新启蒙主义精神与当下大众文化的发展相结合必将促进通俗文学的发展繁荣,“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小”,“中国的通俗文学创作将会迎来一个新的高潮”。今天,中国文学已经悄然走进21世纪,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葛老师警告我们要面对的三个问题,即“第二次‘世界化’”,“发现都市,提高文学对都市的表现力”和“回到社会关怀”等(见《21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要面对的三个问题》)。也就是说,21世纪的中国文学一定要处理好世界性和本土化,乡土精神和都市经验,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性经验和中国本土化的紧密结合,建构“中国经验的世界化”和“世界经验的中国化”的双向结构,避免片面地走乡土文学道路,应该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提高都市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更主要的是中国文学应当继续走启蒙道路,“回到社会关怀”,发展“介入性的文学”。
   在葛老师的演讲中,我们始终能够看到一位学者的身影,他以文学的视角,注视着中国文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关注着文学在现代人们生活中的意义,但是他的目标所指绝非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其实在他的演讲中,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介入和对中国人思想的深层次挖掘,比如中国人如何会形成并长期保持的对西方的敌对观念(见《中国人的西方学》),当今社会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和人道主义的意义(见《全球化时代“人道主义”何为》),以及中国当下普遍存在的中小学教育问题等(见《“六一”谈教育公平》),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葛老师作为一名现实关怀者的超越情怀。葛老师特别关心现代中国人的思想问题,“中国人的激情去了哪里?”“中国人真的只会恨吗?”“中国人失去想象力了吗?”在这一声声近乎撕心裂肺的叩问当中,我突然打了个寒噤,感觉到中国人的思想依然危机重重。同以往时代相比,当代社会中“爱是这个时代的配角,性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主角;爱不再和精神上的痛苦紧紧相连,而是相反和身体快感媾和;爱不再意味着两‘情’相悦的欢愉,而更多地意味着两‘性’相吸的狂欢”,“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之前是政治扼杀了浪漫爱,那么90年代以后则是金钱扼杀了浪漫爱,中国文学中两性间的基本和解关系被打破了”,“这种激情已经不再来源于爱,而首先是来源于金钱以及金钱背后的物欲”,“赚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激情”(见《当代中国的情感状态》)。与西方人相比,“我们很功利,这是我们祖宗给我们的遗产”,“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在精神上是由‘爱国主义’以及与之配套的‘反帝主义’两个支柱支撑起来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爱国就必须反帝,只有反帝才能爱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仇恨就来自于这种教育”(见《中国人真的只会恨吗》)。“绝大多数的人是埋头生活的,没有什么目的地游荡着,随波逐流”,“人不要有想象力,不要试图尝试你不知道、没把握的事情,这是中国人的思维”(见《中国人失去想象力了吗》)。这样的一个只有恨,没有爱,没有激情,没有想象力的民族,何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曾几何时,鲁迅揭露并批判了中国人阿Q式的愚弱的国民性,后来,赵树理、高晓声都对中国人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今天,在葛老师的演讲中,我发现,中国人还依然没有摆脱劣根性的命运,中国人的思想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葛老师总结说,“中国思想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思想和信仰二分的失败,思想没有奠基在超越的信仰的基础上”(见《中国思想的底线》),同时,“中国人没有宗教情怀,如‘爱’、‘同情’等等”(见《中国人真的只会恨吗》),更没有“爱人类”、“爱自己的敌人”等超越的爱。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思想的底线究竟在何处?
阅读葛老师的演讲文集,当然没有现场聆听时的那种生动形象的感受,但是,毕竟我们还是比较完整地领受到了葛老师的学术才情和思想精髓,它的问世,对于葛老师学术思想的传播,以及在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01:38 , Processed in 0.0654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