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0|回复: 1

七·七又见卢沟桥:弹痕历历在目历史刻骨铭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7 21: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北京永定河上的卢沟桥(资料照片).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竟开始攻击中国驻军,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当华北战事一天天扩大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进攻。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中新社北京七月六日电又逢“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大举犯我中华日。虽然六十九载已过去,但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中国人不会忘记,日本人也不应该忘记。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和一九三七年抗日的枪声让京城的一座古桥举世皆知。
  卢沟桥,桥上石狮怒目圆睁;宛平城,墙上弹痕历历在目。永定河水奔腾不再,乾隆御碑“卢沟晓月”却依旧静观人世沧桑。
  登桥凭吊的游人要花二十元买票,老人、孩子、军人享有优惠。以前这里的票价没有这么高,一些市民喜欢结伴来这里看落日。
  烈日下,两个年轻女孩对桥上石狮子产生了兴趣,揣摩它们的样貌,并反复点数着个数。卢沟桥石狮的数目是老北京的谜团,目前公认的是五百零一只。它们身负昔日斑驳弹痕,睥睨不语。一年前,这些石兽见证了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曾率团来此展开的“民族之旅”,目睹了日本老兵本多立太郎长跪于此为战争向中国人民谢罪。
  再向前追溯,六十九年前的七月七日,以一士兵失踪为借口进犯北平的日军铁骑正是踏桥而来。中国记者范长江记录了当时中国二十九军守桥官兵的忠勇,在两军前线相距不到半里的情况下,“我们的官兵毫无畏惧地在火线上谈笑,有人劝他们小心,他们反而说没有什么关系,这是说明我们的官兵乐观的精神。”
  这段历史被纪念在卢沟桥东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抗战教育基地。其中的展览分为八个主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最终章,记录了近二十年来中国领导人有关中日关系的重要讲话。
  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四月,胡锦涛主席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时说的,“尽管当前中日关系面临诸多困难,但中方发展中日友好的方针没有改变。希望中日两国坚持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七月五日下午一点半,纪念馆里的参观者并不多,除了两队团体游客外,还有十几个散客。年逾古稀的退休教授胡安平每年都会在“七·七”事变前后来此参观,他很小的时候经历了北平的沦陷,“那时一家人忍辱生活,无论怎样都怀着希望。从小我开始懂得,人要坚强,国家要强盛。”
  纪念馆大门口恭放着五个纪念花圈,有一个来自民间,是中关村中学的学生送的。这里的参观门票也是二十元,在特定时间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抗战纪念馆前是一条新修葺的仿古明清的石板路,把宛平城和卢沟桥连成一体。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一周年、卢沟桥事变六十九周年前夕,有来自各界的参观者经由此路凭吊历史。据了解,继中国乒、羽国手组团参观后,抗战纪念馆近期还将迎接台湾学生团体、日本友人团体等到访,预计“七·七”时,接待客流可近万人。(中新社记者 沈嘉)
发表于 2006-7-8 09: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绝不能忘记

其实有时我觉得人们倒有些健忘,历史里的一些过往容易忽略。
记得在五一节期间看电视,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栏目在“五·四”这天的内容说到这么一个现象,“五·四 ”这个我们应该记住也应该纪念的日子在大陆的报纸里却被铺天盖地的“黄金周”掩盖,只在小小的角落里有一些零星的报道。而香港的一些报纸却有着大幅的报道,甚至是头版全版都是关于纪念日的报道。难道香港不过黄金周,难道黄金周对香港不重要?所以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于一些数据。“客流近万”又怎样?中国的人口基数如此之大,那仅是九牛一毛而已。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媒体,我们的国人啊,历史不能忘记,绝不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4:25 , Processed in 0.1055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