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43|回复: 1

方言介音异常的成因及 e > ia、o > ua 音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1 23: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郑张尚芳
来源:语言学论丛 1卷 1期


中文题名: 方言介音异常的成因及 e > ia、o > ua 音变
英文题名:  The Cause of the Queer Medial and the Sound Change e > ia, o > ua in Chinese Dialect

中文摘要: 本文比较汉语多个方言中洪与细、开与合的“异常对应”并结合民族语、域外借音和历代韵书韵图讨论其成因。文章指出,这些有关介音的“异常对应”其实是规则性语音演变的结果。方言和其他材料的比较显示出,存在着e > ie > iE > ia 、o > ? > u? > ua的元音分裂链式音变过程。文章注意区分了“异常”i、u介音的不同成因:①因元音分裂而增生,②因主元音高化前化后化演变而成,③由原有的二等r介音演变而成,④因唇音、舌叶音声母的影响而增生u。结合对“异常”i、u介音成因的区分和对方言材料的历史定位,文章的讨论涉及了关于上古、中古、《蒙古字韵》拟音的一些问题,如二等韵的介音及演变。
中文关键字: 汉语方言 介音 介音增生 元音裂变 二等韵 《蒙古字韵》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ause of the queer medials in Chinese dialects with a comparison of many Chinese dialects, other Sino-Tibetan languages, the sound translated data and the rhyme books or tables all through the age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so-called queer medials are caused by several different regular sound changes: (1) the fission of singular main vowel, such as e > ie > iE > ia or o > ? > u? > ua, (2) rising or fronting or backing of the main vowel, (3) evolved from the medial –r- in original Grade Ⅱ Rhymes, (4)from the [+round] feature of labial or blade initials. The discussions are also concerned with the phon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Medieval Chinese and the rhyme book Menggu Ziyun(《蒙古字韵》).
英文关键字: Chinese dialect, medial evolution, vowel fission, Grade Ⅱ Rhymes, Menggu Ziyun.
文章内容(PDF): 点击下载

参考文献:
鲍厚星、伍云姬(1985):沅陵乡话记略,《湖南师大学报·湖南方言专辑》,长沙。
陈章太、李如龙(1991):《闽语研究》,语文出版社,北京。
陈忠敏(1988):南汇方言的三个缩气音,《语言研究》第1期,武汉。
丁邦新(1995/1997):重纽的介音差异,第4届国际暨13届全国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台湾师大。后刊《声韵论丛》第6辑,台湾学生书局1997。
傅国通等(1985):《浙江吴语分区》,浙江省语言学会(内部发行)。
龚煌城(1995/1997):从汉藏语的比较看重纽问题——兼论上古*-rj-介音对中古韵母演变的影响,第4届国际暨13届全国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台湾师大。后刊《声韵论丛》第6辑,台湾学生书局1997。
侯精一(1982):《平遥方言简志》,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内部发行)。
黄雪贞(1993):《江永方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忌 浮(1995):《平水韵》考辨,《中国语言学报》第7期,语文出版社,北京。
李方桂(1971/1980):上古音研究,《清华学报》新9卷1-2期,新竹。又,《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
李 荣(1956):《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北京。
李如龙、张双庆(1992):《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
罗常培(1933):《唐五代西北方音》,史语所,上海。
—— (1940):《临川音系》,商务印书馆,上海。
麦 耘(1992):论重纽及《切韵》的介音系统,《语言研究》总23期,武汉。
施向东(1994):上古介音 r 与来纽,《音韵学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
王 均等(1984):《壮侗语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北京。
王 力(1948/1958):汉越语研究,《汉语史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北京。
王 尧(1982):《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北京。
许宝华、潘悟云(1994):释二等,《音韵学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北京。
雅洪托夫(Yaxontov,S.E.1960/1986):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汉语史论集》,唐作藩、胡双宝选,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俞敏(1983):上古音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语言学论丛》14辑,商务印书馆,北京。
——(1984):等韵溯源,《音韵学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北京。
詹伯慧、张日昇(1987):《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
张振兴(1992):《漳平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照那斯图、杨耐思(1987):《蒙古字韵校本》,民族出版社,北京。
赵元任(1928):《现代吴语的研究》,清华学校研究院丛书第4种,北京。
—— (1930):《广西瑶歌记音》,中研院史语所单刊甲种之1,北京。
郑张尚芳(1966):《丽水方言》,浙江省方言调查组油印本(未刊)。
—— (1983):上古音构拟小议(上古音学术讨论会书面发言),《语言学论丛》第14辑,商务印书馆,北京。
—— (1987):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温州师院学报》第4期,温州。
—— (1989):温州话流摄一三等交替的特点,《温州师院学报》第4期,温州。
—— (1992):汉语方言语音现象的历史解释三题,首届国际汉语语言学会议论文,新加坡国立大学。(修改稿“汉语方言声韵调异常语音现象的历史解释”刊《语言》2卷,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北京)。
—— (1995a):浙西南方言的 tt 声母脱落现象,《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
—— (1995b/1997):重纽的来源及其反映,第4届国际暨13届全国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台湾师大,后刊《声韵论丛》第6辑,台湾学生书局1997。
—— (1996):汉语介音的来源分析,《语言研究》1996 增刊,武汉。
—— (1998):《蒙古字韵》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转写问题,《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中华书局,北京。
—— (2001):《唐蕃会盟碑》藏汉对音里下附小阿(ú)的语音意义,《民族语文》第1期,北京。
Baxter, W.H.Ⅲ(白一平 1992):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汉语上古音手册》),Berlin : Mouton de Gruyter。
Montgomery,P.H.S.(孟国美 1893):Introduction to the Wenchow Dialect(《温州方言入门》),Shanghai : Kelley & Walsh。
Parker,E.H.(派克 1883-84) The Wenchow Dialect (温州方言),The China Review,卷7,1号162-175页,2号377-389页。
除上述文献外,本文还使用了北大《汉语方言字汇》、山西省方言志丛刊、湖南方言研究丛书、《方言》季刊的材料,及本人个人和同行好友提供的调查材料。


文献标识码: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更新日期: 2005年04月11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30 00:36 , Processed in 0.0975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