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51|回复: 0

大奖情结毁了中国文艺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3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奖情结毁了中国文艺界作者:侯书议
来源: 红网  2006-09-22 08:37:15  

  李国文先生说:“我们一些作家,出国两趟,喝两杯速溶咖啡,认识两个外国鬼子就以为与世界接轨;其实,文明、文化、知识、学问、人格、品德、风度、教养,不是艾滋病,扎一针就能传染上的。”

在第3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冯小刚执导的《夜宴》虽在宣传造势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并未引起太多重视,最终空手而归。就是这么短短的几句话,还是夹在哪些影片获奖的报道中,顺带提出来的。看在自己人的面子上,用了一句不痛不痒的话语:空手而归。
获奖不获奖,其实也不代表什么?一部电影也好,一部小说也好,只要你质量好,能赢得观众认同,愿意花钱买个乐子,也许就是你最大的成功。作家莫言的小说《檀香型》在国内连个矛盾文学奖也没有获得上,说来相当令人失望的。但他不是在国外拿大奖了吗?贾平凹受攻击排挤打压的小说《废都》照样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吗?正如他如此感慨说:《废都》在国内被禁,多年来新闻界见“废都”二字如见大敌,少是拒不宣传,多是避之不及,明哲保身,谁肯发表呢?
是什么毁了我们的文化艺术界?我们想走出去的却找不到门路,而出去的之后回来,相当于回娘家串门,又一副骄横霸道地要改变中国文化凶残面目,这到底为了什么?
不妨看看近几年国内文化艺术风气,动不动都想跑国外拿奖,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大气魄。反过来说,一些人外国呆几天,喝几点洋墨水,会俩洋文,懂俩英文单词,认识几个外国鬼子,泡上个外国妞,拿个外国奖,就意味着先进啦,文明啦,长知识啦,智慧啦,回到国内以老大自居,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似的,这不好,那不好,这不行,那不行,好像听他们的就该把中国本土的民族的文化,全部丢到垃圾篓去。正如李国文先生说的:“我们一些作家,出国两趟,喝两杯速溶咖啡,认识两个外国鬼子就以为与世界接轨;其实,文明、文化、知识、学问、人格、品德、风度、教养,不是艾滋病,扎一针就能传染上的。”不正是当下文艺界一股崇洋媚外的风气吗?这些不是现实吗?我想无论出去的或者回来的,都要客观现实的看待我们国内的文化,因为风土民情、人文生活、地域差别等等这些客观因素,不是说什么就什么,谁都有说话的权利,但是绝对要有个度,有个衡量的标准和原则。
想出去的则拼命去讨好外国观众,拼命去迎合外国观众,拼命去投机取巧于外国观众的心理。而在国内表现如何呢?我想大都是扶不起来的刘阿斗,东西一旦在公众面前出来,就会被观众给否定了,甚而被国内观众给大骂连连,连喊冤枉钱去看了部垃圾电影。从近年来看,凡是一味取媚巴结外国观众的,巴结外国评委心理的影视,无一不是遭遇国内观众的口水,这些不也都是事实吗?
结果还被那些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人物反驳道,国内观众太没有品味,太没有欣赏水准,太不具备鉴赏力,以期打压国内观众的“无知”,提高自己的品味和档次,实则是一种自慰的愤慨,是一种行为过激的伎俩。套一句名导的话,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获得2005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就患上一种“诺贝尔奖综合征”,家里不断接到祝贺电话,门外的记者也不停地摁门铃要求采访,而批评家、记者也开始挖掘他的方方面面经历进行报道,包括他的政治倾向及中年时的一段婚外恋情等。而他本人则说他从没想到自己能获这个奖,“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们选择我的依据是什么”。并说他已经在考虑在颁奖典礼上说些什么,“也许我应该强调世界的现状,表达我对这个世界各种问题的观点”。也不知道这讽刺了谁?我们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例子,譬如范进中举之后,却突然疯掉,我想与此差不多同有一种精神性病变的内在联系。
这让我想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来,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当代作家中,我特别喜欢山西作家李锐。因为李锐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写法,他的语言是中国其他作家中没有的。”他解释说,李锐在吕梁山插队期间,学会了大量当地的方言,并成功地把这些最有生活原汁原味的语言运用到了小说中。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真正想创作出好作品,就要依赖我们的生活,我们自有的文化,我们自身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以取悦西方读者,取悦评委心理,就是好作品,就是好玩意,那样最后不但会丢掉大奖,连自己身边的读者观众,以及自己的人格也丢失掉了。那样的作品,最多属于文学史小丑一类的角色,作个下脚料和垫背的材料,甚至这下脚料也挤兑不上,那势必就得不偿失,遗臭万年呢?这个问题不好说。但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我想这一点是绝对不会错的,我们民族的有国画、有书法、有汉字、有京剧……哪一个不是绝对称得上中国独一无二的东西?
谈到中国文学的未来,马悦然说,中国现在宽松的环境与气候非常有利于作家的成长。他说,他希望中国喜欢文学的年轻人要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写真话”;要勇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绝不要故意去学某个大家!”当问及中国人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诺贝尔文学奖时,马悦然直截了当地说:“不要太看重!”不也是说给那些不说真话,只说外国人爱听的话,只说外国评委爱听的话,而且看大奖比亲娘老子都亲的行为伎俩吗?
若要真正流芳千古,在文学史上,或者电影史上记下一笔,只有遵循文化发展原则,地地道道的做事,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走出自我,走出人格,走向世界。若要患上大奖情节综合症,患上诺贝尔奖综合征,患上范进中举综合症,那么肯定误入歧途,进而产生精神病变,结果呢,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已成不争之实。
由此看来,说大奖、大奖情结毁了中国文艺界,也并非言过其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16:04 , Processed in 0.0998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