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66|回复: 5

[推荐] 专题讨论:汉语危机系列专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3 09: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culture.163.com/special/00280030/hyxiliezt.html

制作编辑:斟酌


汉语或许真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大学生的求职简历中病句成堆;
大量莫名其妙的广告词被广为传诵;
错别字堂而皇之地出没于报刊电视;
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文章被年轻人群起模仿;
而多年来一直被诟病的语文教育,仍旧岿然不动……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影响,是的,从物理意义上讲,只要还有汉人存在,人们依旧会用汉字听说读写,汉字是不会消亡的。

但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很有可能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再难领会那一个个小小方块字里蕴含的精微美妙,再也感觉不到其中温柔、恬静、刚猛、睿智的文字之美——而这一切或许可以认为,就是汉语的消亡。
 楼主| 发表于 2006-9-23 09: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汉语的处境
  ↔ 汉语,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千百年来,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汉字是我们民族精神之魂,中国人的情趣、信念、音乐、逻辑,就藏匿在汉字中。他的精炼,优雅和丰盈,世所公认。
  ↔ 我们自己遗忘了汉字的优雅魅力

  一个又一个“孤僻”汉字的死去,它的用法和含义也死了。更严重的,是那汉字包含的微妙感情,也死掉了。优美的诗词歌赋,还有多少人懂得欣赏背诵?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曾经形象地把汉字比作典雅的贵夫人,而这个“贵妇人”现在似乎已经不再为多数人所欣赏和喜爱。
  ↔ 我们自己放弃了巧妙运用汉字的能力
  很多人习惯了以套话或标语口号式的方式说话,这些话,好像是可以不经过脑子思考的,随口就来,而且日益成为公共场合的流行语言。
  像沈从文先生那样“在写作中不断学习着,试验着用最恰当的字,尝试各种句子的结构,篇章的组织,总在寻求最完美的艺术表现”的文学家们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 我们自己混乱了汉字的运用规则
  以拼音文字或英语的方式说汉语,这现象大量流行于网络语言中。破坏基本构词规则、故意写错别字、或者乱用翻译腔调句式,被认为是“酷”、“有个性”的象征。[详细][参与评论]
↔ 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堡垒
↔ 汉语言论
  ·身为中国人,不能很好的用母语进行文化交流,不能体会汉语的魅力,那是多么悲哀的事。

  ·语言的重要性与它所属国家的经济和文明有密切关系,因为实用是语言的第一要义,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失去语言的危机只有深入到民族的内心才能体会。凡读过都德《最后一课》的人,都可以感觉到语言对一个民族的关键意义。

  ·保卫我们的精神家园,保卫我们的文化身份,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份责任。   ·一个人对母语缺乏感同身受的体验就会缺乏对文化的认同感。


傻学语文丢失的“机会成本”
  语文教学需要美丽,语文考试要有良心;只有这样,语文才能走进学生心里,就像雨果所说的:“语言在人的心里,从思想走到良心,又从良心回到思想的时候,那才是心灵的真正胜利。”
■ 语文教育,还我汉语之美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的确,说起来让人难以相信,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学习语文10多年,最终仍然不能完全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即使上了4 年大学也仍有不少人写不好一篇像样的文章,就连错别字也难以彻底剔除,这实在令人不解和深思。语文教学低劣的效果不仅成为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甚至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 语文教育四宗罪

  1、语文教学刻板而僵化,缺乏创造性;   2、语文教材课文的选材具有局限性,所选文章品质不佳;
  3、语文考试正在成为折磨人的游戏;
  4、语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忽略了审美的需要……[参与评论]
■ 汉语溃败!流行快餐文化制造的冲击波
 ↔ 俗烂的流行语盛行

  “风景线”这个词被广泛地滥用着。首先一个风景能够被喻为线,这本身就表明此风景已然退化成了一个符号。
  “双刃剑”这个词的恶俗之处在于说者自以为相当地辨证,可天下何物又不是“双刃剑”呢。把那些带有矛盾的不同发展趋势的事物统统归入“双刃剑”的大筐,实在不如说“两面针”更有新意。[12个流行词]

  ↔ 口号吆喝式的模版套用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们似乎是走向了惯以跟风、普遍麻木、缺乏思考的时代。[详细]
  ↔ 流行读物泛滥

  以媚俗为高雅的路线,远离真实生活,追求风花雪月,用矫情、华丽的文风吸引年轻群众,甚至故作高深,情感汹涌,咏叹层出不穷。如此环境下的人们,还能领会到多少汉字运用的优美?
  例: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年才俊们写的不是安妮宝贝式——“就这样。如此。悲伤。”,就是郭敬明式——“我总会忧伤的望着远方”,要么就是春树式——“她说失望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所以她迷上摇滚并且听激烈的manson”。充斥在字里行间的统统是这样的字眼:颓废、苍老、忧郁、寂寞、惶惑……[详细]
↔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表中所列100个别字,都是高频别字,在当代出版物中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其差错率甚至占到某些出版物别字量的50%以上,具有极大的易混性和顽固性。   其中差错率最高的十个字是(括号中是正字):松驰(弛)、穿(川)流不息、渡(度)假村、一幅(副)对联、既(即)使、挖墙角(脚)、再接再励(厉)、谈笑风声(生)、渲(宣)泄、九洲(州)。


■ 网络化、商业化是否在损害着汉语
 ↔ 网络的普及使得我们提笔不知写字
  
  有一些汉字,正在被我们遗忘。那些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比如英文,比如法文,比如西班牙文,再怎么用电脑打字,都不会发生单词遗忘的问题。只要将字母一个个敲打出来,就成为一个真实的单词。而我们,得将拉丁字母转换成象形文字,拼音成了重要的过渡形式。
  试想,当你读着网民们用键盘敲打出来的一串串汉语拼音,虽然意思能懂,但那汉字的神韵和意境呢,没了。[详细]

  ↔ 网语攻城略地 汉语纯度告急
  对年轻人而言,网络语言与文言文,你说说他会选哪一个?我想,多数的人会选网络语言。不能只将责备的目光对准网络语言,事实上,在接受时尚的时候,更多的情况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丧失。网络语言的普及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传统语言(即文言文或古汉语)的光芒暗淡。
  应该让苦涩无味的汉语言充满大智慧,而不是使网络语言耍小聪明。[详细]
 ↔ 商业文化对汉语的篡改
  商家为了吸引眼球,随意的滥改成语,比如:“无懈可击”改成了“无鞋可及”,“盖不能缺”改成了“钙不能缺”,诸如此类的还有:“别具一革”、“随心所浴”、“衣衣不舍”等等。殊不知,这些广告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他们无法正确分辨这些成语的准确性,常常会发生文字错误。
  有个笑话说,老师让一个学生用“更…更…更…”造句,结果这名学生造出了“更干更爽更安心”的广告词来。 [详细]
↔ 电脑失写症
  “电脑失写症”为暂时性障碍,是由于过多在电脑上打字而缺少笔迹书写感和印痕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难以产生刺激作用,从而造成“失写”的现象。[详细]
↔ 自我测试
  100个常见错别字测验,自动计分。看看您能够答到多少分。[打开xls文件]
↔ 2005十大恶俗广告
  恶俗广告搞乱大家的神经,破坏人们的情绪,污染人们的平静生活。请想想,除了这些令人倒胃口的广告,还有什么东西能在你的耳边声嘶力竭地重复上万遍? 如此运用,简直是在糟践汉语。[详细]


制作编辑:斟酌
■ 汉语危机,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汉语是不是真的到了危机时刻?   从物理意义上讲,只要还有汉人存在,汉字是不会消亡的,人们依旧会听说读写,只是按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有必要忧虑:以后的人可能再难以领会那小小方块字里蕴含的精微美妙,感觉不到温柔、恬静、刚猛、睿智等各式各样的文字之美。
  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说过的一段话:“汉语思想是汉语精华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展现。古典的汉语思想无不充满诗意,语言的简洁明快、意蕴悠长,思想的辨证圆融、朴实无华,这是汉语思想的魅力所在。汉语思想是用母语思考祖国的现实与未来。汉语思想也是用最适合自己的语言思考世界的现实与未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是汉语思想对中国的意义。”
  也许汉语的前景并不应该悲观,但不悲观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汉语的确在遭受来自全球化,来自网络等等的侵蚀。抵抗这种侵蚀不是封闭保守,汉语在古代和近代也从异域和西方汲取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并没有丧失自我主体性。我们该做的是如何保护住汉语思想的精华。[参与评论]
 楼主| 发表于 2006-9-23 09: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教育一直在风口浪尖上
■ 语文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的确,说起来让人难以相信,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学习语文10多年,最终仍然不能完全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即使上了4 年大学也仍有不少人写不好一篇像样的文章,就连错别字也难以彻底剔除,这实在令人不解和深思。语文教学低劣的效果不仅成为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甚至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详细]
■ 为什么说语文教育是失败的
 古汉语之美
 ↔ 语文教育没有完成基本功能

  语文课,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听除了有生理缺陷的人,大概都能愉快胜任,但学生说、读、写的能力却不容乐观。语文课对于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帮助甚少,学生不能说,不擅于用母语表达自己在国内是普遍现象。至于写作水准,更是有目共睹,除了完成有固定标准的作文外,大部分学生都难以写出生动活泼,发自真心的文章。

 ↔ 语文教育使学生丧失了对汉语的兴趣

   背诵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这些都是上语文课时的惯用手段,老师精讲的时候更会把课文的某些段落一个词一个词地进行讲解,挖掘里面的“含义”,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展示文章的妙处所在。这种机械刻板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只落下了几个零星的概念,阅读脱离了语言环境,对文章内容进行漫无目标的讨论,曲解文本内容,伤害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也是学生对语文甚至对汉语心生恐惧和厌恶的重要原因。[详细]
  汉字的精华,首要的是音乐性,所谓“平平仄仄”是也,以上苏东坡的诗词是也。严格说,中国文学史,就是韵文史,三言五言七言,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所有这些,是以什么划分阶段呢?是音乐性,也就是不同的语言节奏,或者一句话字的多寡。[详细]
■ 语文教育四宗罪
 现代汉语之美
 ↔ 语文教学刻板而僵化,缺乏创造性
  
  上语文课上到昏昏欲睡的时刻,大家还记忆犹新吧?一篇文章就跟一头待宰的猪,下刀、放血、肢解,套路熟得不能再熟。但是在这样刻板的路数里,又藏着无数哑谜,“这段话表明了什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篇文章只能这样理解而不能那样理解?为什么学生只能按照设计好的路子去解读甚至思考?哪怕这些“意义”并非原作者本意。想一想,真的有些滑稽又有些可怕。[详细]

 ↔ 语文教材课文的选材具有局限性,所选文章品质不佳

  在课文的选材上,存在着明显被声名所累,被意识形态所累的状态。譬如说新文学启蒙时期的某些文学大师的作品,从语言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选入他们的作品仿佛是天经地义的。真实的情况却是,作为白话汉语的发起者,那时的白话汉语是不成熟的,远不能与当代作家对现代汉语的成熟运用比肩,这样的事实却在种种因素下被视而不见。[详细] 

 ↔ 语文考试正在成为折磨人的游戏

  看看这道语文试题:――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A. 不止B. 不只C. 不仅 D. 不光)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正确答案:B。老师解释:A、B是同音近义词,A太书面化。D是纯口语词。"不仅"跟"而且"是平等的,不能跟" 更重要的"呼应。我K,这一会儿要口语,一会儿要书面语,还让不让人说话了?这道题目出得不仅混乱,更重要的是变态![详细]

 ↔ 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忽略了审美的需要

  中学语文教育在引进人文教育时必须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而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中都没有这种东西,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心中也基本上没有这种东西。现在的学生真是过于懂得现实,过早面对世俗丑恶,过早学会世故,这是很可怕的事。这以后的精神发展是一种季节颠倒,我觉得非常可怕。[详细]
  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
  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
  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
……
  回想我年轻时,偷偷地读到过傅雷、汝龙等先生的散文译笔,这些文字都是好的。但是最好的,还是诗人们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纯正完美的现代文学语言,剩下的事只是学习,这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王小波《我的师承》

■ 结语:语文教育,要把批判进行到底
↔ 投票调查
 ↔ 语文教育这个“软柿子”凭什么不能捏?   语文教育问题,一直都被人们垢病,这个问题从几十年前就开始讲,有点年年讲月月讲的意思,于是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是软柿子”,谁都可以捏一把,又提出语文课地位低,大众关心度不够的论点,还列举如今韩寒式的“天才”层出不穷以证明语文教育没有失败,颇有打抱不平的意思。可事实是,大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逐年在稳定下降,和语文是“软柿子”毫无关系——这是任何借口都无法解释的,毛病出在语文教育的根子上。[参与评论]
  相关链接:为什么专挑“语文教育”这个“软柿子”捏

  您觉得当代语文教育是

毫无疑问,是彻底失败的
失败,但是为了升学筛选,不得不如此
我觉得还可以
很成功!对学生于德于智都有帮助  
  【投票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06-9-23 09: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流行快餐影响广泛
■ 流行快餐异化了汉语
  
  流行快餐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是为了达到自己商业上的目的。在它强大的营销能力下,快餐文化迅速地成为了一种潮流,得到了广泛的追捧。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快餐文化被“解放个性”,“发掘真我”的光环笼罩,而它的一些流行语,譬如“酷”“炫”更是盛极一时。这种对于汉语的异化并没有受到太大重视,人们忽视了它对青少年的潜移默化作用,当他们长期沉浸在这种语境中后,纯正汉语对他们的影响力就会逐渐减弱,这又会被认为是汉语的自然变迁——长此下去,汉语的精髓就会被消解殆尽。
■ 流行快餐泛滥的恶果
 流行快餐你吃了没有?
 ↔ 误导青少年以媚俗为美

  以媚俗为高雅的路线,远离真实生活,追求风花雪月,用矫情、华丽的文风吸引年轻群众,甚至故作高深,情感汹涌,咏叹层出不穷。如此环境下的人们,还能领会到多少汉字运用的优美?
  例: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年才俊们写的不是安妮宝贝式——“就这样。如此。悲伤。”,就是郭敬明式——“我总会忧伤的望着远方”,要么就是春树式——“她说失望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所以她迷上摇滚并且听激烈的manson”。充斥在字里行间的统统是这样的字眼:颓废、苍老、忧郁、寂寞、惶惑……[详细]

 ↔ 损害了汉语的美感

   一些由杂志和电视节目引领而成的流行语,如今已经在大众心目中根深蒂固——“风景线”这个词被广泛地滥用着。首先一个风景能够被喻为线,这本身就表明此风景已然退化成了一个符号。
  “双刃剑”这个词的恶俗之处在于说者自以为相当地辨证,可天下何物又不是“双刃剑”呢。把那些带有矛盾的不同发展趋势的事物统统归入“双刃剑”的大筐,实在不如说“两面针”更有新意。[12个流行词]
 ↔ 扰乱了美好汉语存在的语境
  流行快餐在商业资本的支持下,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它每时每刻都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电影这些媒体发挥着作用。异化生造的语言冲击着正常的汉语语境。当许多严肃媒体捡起了“酷”“炫”这类字眼,还自以为赶上了潮流的时候,当有学者自觉地改换成语某个字的发音,作为自己亲民的姿态的时候,流行文化对于传统汉语的吞噬便可见一斑了。
  快餐文化作为市场经济的衍生物,时下正方兴未艾。商业电影、流行出版物、电视、广告、通俗歌曲等等都可以归入其中。   它的特点是样式简单,内容浅显,而且富于娱乐性,非常容易传播。归结到语言上,流行快餐自身的语言各成体系,影视作品、消闲刊物、电视综艺节目都有不同的语境,流行快餐在语言上的巨大影响力可以从它产生的流行语数量之多窥见一斑。

■ 哪些流行快餐扭曲了汉语?
 ↔ 流行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画面、故事,还有台词,一些影视作品的台词无疑是汉语的噩梦。
  男:对 你无情 你残酷 你无理取闹女;那你就不无情!?不残酷!?不无理取闹!?
  男:我哪里无情!?哪里残酷!?哪里无理取闹!?
  女:你哪里不无情!?哪里不残酷!?哪里不无理取闹!?
  男:我就算在怎么无情 再怎么残酷 再怎么无理取闹也不会比你更无情 更残酷 更无理取闹。[详细] 
 ↔ 流行出版物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古已有之,如今的流行出版物不单说愁,七情六欲都能拿来无病呻吟一番。“小资”体文章的大面积流行,动辄“宁静的忧伤”,“泪流满面”。琐碎自恋的文字将汉语的阳刚磨砺一空,却没有得到柔婉优美的真髓,只有一个貌似华丽的虚壳。这类文字最容易引诱感情脆弱敏感的青少年上钩,使他们丧失对于文字美丑的判断。[详细] 

  ↔ 流行歌词

  火风唱“老婆老婆我爱你”,谢雨欣搭一句“老公老公我爱你”,任贤齐唱“你是我老婆”,杨臣刚又唱“我是你老公”,颠来倒去了无新意。不管是把好好的话用大舌头满拧着唱,还是把两句大实话絮叨出口水来,都暴露出歌词的贫乏,精神的贫乏,或者内容的贫乏。[详细

 ↔ 广告

  把涂料说成是“好色之涂”,把冰箱说成是“制冷鲜锋”,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不容缓”……借谐音乱用成语、常用语几乎成为商家广告词的主要修辞手段。
  还有如“新年购车‘礼’油多多”、“好色之涂”、 “有痔无恐”、 “无胃不治”、“默默无蚊”、“骑乐无穷”、“随心所浴”、“随寓而安”、“无泄可击”、“钙不能缺”等等不胜枚举。对此种现象持批评态度的公众认为这是在破坏语言规范,对消费者容易造成误导,而受伤害最大的是中小学生,会造成以讹传讹。
   表中所列100个别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五是无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
  据透露,表中所列100个别字,都是高频别字,在当代出版物中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其差错率甚至占到某些出版物别字量的50%以上,具有极大的易混性和顽固性。其中差错率最高的十个字是(括号中是正字):松驰(弛)、穿(川)流不息、渡(度)假村、一幅(副)对联、既(即)使、挖墙角(脚)、再接再励(厉)、谈笑风声(生)、渲(宣)泄、九洲(州)。



■ 结语:让汉语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健康发展
↔ 投票调查
 ↔ 学校教育是保卫汉语的最重要的防线   虽然我们可以制定规章,规范一些汉语的使用方法,譬如广告不能随意改动成语,但仍然无法阻止流行快餐的大举“入侵”。在这种情形下,更大的责任落在了学校教育的肩上,在学生接触到流行快餐前,让他们知道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让青少年具有辨别的能力,自觉地排斥和抵御侵蚀,掌握顺畅运用优美和谐汉语的能力。

 ↔ 学术界和文化界不能放弃原则
 
  
现在许多学者都乐于作秀,为流行文化推波助澜,他们往往会为了“迁就”大众,自以为放下架子,把一些学术上的东西横加修改,这样做很危险。汉语自有其严谨的体系,胡乱的更改会打破这种严谨:譬如有人提议把“的地得”通用,把一些经常错用的词语“扶正”。这种事情一旦开了头,其后患无穷。学者们的眼光应该看得远一些,和流行文化拉开距离为好。[详细] 

 楼主| 发表于 2006-9-23 09: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汉语的网络时代里的处境
  ↔ 忧虑:汉字都不记得怎么写了
  过多在电脑上打字而缺少笔迹书写感和印痕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难以产生刺激作用,从而造成“失写”的现象。在网易文化的一项调查中,有45.4%的人提笔忘字。更不要提体现汉字之美的书法艺术了。[详细]
  ↔ 争论:网络语言是否污染了汉语

  网络汉字和符号使用率的提高,说明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依赖网络。但由于网络的随意和不稳定性,符号又不足以成为一种实际语言。这本身就凸显出一个矛盾,如何处理好网络语言与已成体系的汉语间的协调关系就变得日益紧迫。
  有人认为,既然网络语言已经形成,就不能以堵的方式解决,反之则应该正确地疏导。网络语言的流行是时代变革的产物,并不是洪水猛兽。因此,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来看待这一现象,不能否认网络语言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值得提倡的元素,对这些完全可以屏弃,但如果一棒子全部打死,就有些不合情理了。
  而一般的语言学家都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在正式文体中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代表着汉语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几乎未收入网络语言。现在,不少语文老师从这个观点出发,都在呼吁学生、学校应尽快远离网络词汇,甚至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用法规的方式来明文禁止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混用。
  ↔ 网络等大众文化及现代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同化
  网络语言的失控等等,是否已经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认为,中国人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通过提高国人对汉语的鉴赏力,教会大家如何进行甄别,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的网络语言,摒弃低级粗俗的语言。[参与评论]
↔ 电脑失写症

↔ 汉语沦为网络上的“吉普赛”人?
  随着 Internet 在全球的迅猛发展,汉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已日益让国人关心。上海高校里一些汉语专家教授发出呼吁:不要让汉语在 Internet 上成为流浪的“吉普赛”!   华东师大的一位博士说,被世界1/4人使用的汉语,在这一遍布全球的传播媒体中,目前的信息量不到1%.在联合国的主页上我们可以找到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的不同版本,却没有同样也被列入联合国法定语言——汉语的版本。对此中国的许多学者始终心情难平。


  上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中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国家机关公文、学校教育教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
■ 上海立法禁止网络语言起争议

  网络语言是发生在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是一种“另类”语言。网络语言在风格上、形式上都与现实语言有一定的差异。本文重点从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风格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做了简要的论述。具体对网络语言词汇的新颖奇特、缩写词、符号代词、网名及网络语言语法上的随意、语码干扰,还有网络语言风格上的诙谐、侃风等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详细]
&#8596; 各持观点

  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厦门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李如   网上流行语不需要“批准”,其创造力不受“正统”传媒编辑的过滤或限制,网民可以自己制造和选择,自由使用和传播。语言的本质就是民间的约定俗成。
  对网络语言不能采取鸵鸟态度。语言是生活中产生的,不是语言学家制造出来的。不懂生活中的语言,只能说明语言学家的失职。——新京报
■ 商业入侵!汉语贞节难保
 &#8596; 为吸引眼球 滥用汉语
  现代广告越来越频繁地影响公众的生活,为了出奇制胜,吸引眼球,一些广告商想方设法地创新。但一个优秀的、有品位的广告应该在富有艺术感、追求创意的同时,也要顾及公序良俗。毕竟,尊重公序良俗是一个明智商家、一个商业创意的“底线”。
  商家为了吸引眼球,随意的滥改成语,比如:“无懈可击”改成了“无鞋可及”,“盖不能缺”改成了“钙不能缺”,诸如此类的还有:“别具一革”、“随心所浴”、“衣衣不舍”等等。殊不知,这些广告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他们无法正确分辨这些成语的准确性,常常会发生文字错误。
  有个笑话说,老师让一个学生用“更…更…更…”造句,结果这名学生造出了“更干更爽更安心”的广告词来。 [详细]
  &#8596; 扭捏作态的广告文案

  广告文案似乎越来越把文理不通、意义不明作为行业标准,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就连满足语言准确、意思简明这样基本要求的广告都少得可怜。
  许多广告语都被刻意打造得金光闪闪,内里却老套流俗。这是当下拜金主义风潮泛滥所赐。甚至广告文案开始超越商业的存在,从业人员正把它渐渐地发展为一门新兴的文体。而这种情况,无疑是所有合格的中小学语文老师的噩梦。也是汉语的悲哀。[庸俗房地产广告]
&#8596; 恶俗广告为何那么多
  恶俗广告的盛行并不是因为观众都恶俗了,而是利用了心理暗示。   说说众所周知的脑白金。他天天不断地给你心理暗示:“送礼就送脑白金!”这时,我们的大脑记忆细胞逐渐被脑白金征服。
  就如同世界上50%的美女都会嫁给死缠烂打的丑男一样,我们的钱包就被脑白金拿走了。无奈。[详细]


■ 商业社会里的汉语生态

  商业文化对汉语的需要就是:吆喝。只是这吆喝是充满视觉冲击力和蠢蠢欲动的性感刺激的广告促销罢了。
&#8596; 广告宣传和商业促销

  1、广告宣传语随意地蹂躏汉语的语法规范,篡改我们的成语,颠覆我们的语言思维,并且千百遍地通过各种公共载体,不断地让人们游离于汉语的习惯之外。无论你显得怎样“熟视无睹”,你都已无法回避那些光怪陆离的广告图像以及图像背后更为光怪陆离的文字。   2、各种十分拙劣的商业促销行为使我们的吃、穿、用,都渐渐地拥裹在一种异域文化的氛围中。当我们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些商品之后,却发现在这些“充满了时代气息”的产品标识背后,却无法找到母语对应的所指含义,更无法理解这些品牌背后理应包含的文化意蕴。我们失去了对产品应有的精神性怀想,只是生活在一个个空洞的物质符号之中,不需要诗意的思维,只需要简单的盲从。 [参与评论]
  无处不在的广告正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潜移默化地控制着我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发表于 2006-9-29 11: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觉得很多问题都是很矛盾的
既然语言是个约定俗成的东西,就会有发展
可是发展成这样,是我们所不想看到的
语文教育要加强,可是课堂上的死扣生搬的教学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水平呢?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这里很多东西都和社会语言学要研究的东西相关
路漫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21:43 , Processed in 0.0819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