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07|回复: 0

从DV热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4 08: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 者:方 维 杨亚初
  来源:http://www.tvnet.com.cn
日 期:2002年8月18日 21:09


      
     不管你是否在意,现在有一种名叫DV的影像作品,已在中国的民间忽然蔓延开来。先是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以家用的数码摄像机捣腾出些个名字怪怪的所谓“独立影像”,在各类国际影视节上频频获奖。而于2001年年底举行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则完全把专业影视机构撇在一边,DV爱好者们云集北京,通过观摩本土创作的50多部剧情片、实验片和纪录片,实实在在地过了把眼瘾,也“闹了回自己的电视节”。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盛会圣丹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40%的参展影片都不约而同地采用DV拍摄。仿佛一眨眼间,DV正异常突兀地横亘在所有专业影视人眼前,最具颠覆性的一个说法则是“DV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拍摄影视的可能。”
  DV,亦即Digital Video Feature的缩写,中文译名“数码影像”或“数字电影”。1997年,第一款DV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用来拍摄家庭电视,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在短短的几年间,随着DV性能的完善和改进,以及电脑配套设备的开发与研制,DV会成为当前不少专业影像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并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新新人类”冲击影视的首选器材,成为他们表达自我及他人状态的一个“身边的朋友”。
  从表面上看来,DV不过是曾经发明了方便面、随声听的日本人为了挣取大把外汇堆着笑脸送给我们的另一件礼物。就象当年的傻瓜相机一样,DV的初衷无非也是让摄像机走进家庭,从而成为时尚的消费品。然而,事实上,它给人们带来的惊喜绝非止于记录某个婚礼场面的喧闹或徜徉湖光山色将爱情与亲情图像化的乐趣。相反,倒是一向贵族情结严重的影视界最先参与,赋予它特别的精神寄托和艺术追求。而对于每一个有着自己的见解又急于表达周围情感的业余影像爱好者来说,这种价格不算太贵的技术装置给他们提供了渲泄自我的绝好途径,一个时代也因他们旋律多样的乱弹而多了些别样的话语。这种话语,正是DV超越设计者商业、技术的本意形成一种人文表达的意味所在,甚至因其真实而详尽地纪录了社会基层的各个侧面,无形中具备了文献的价值。
  其实,早在1995年,以拉斯•冯特艾尔为首的四名丹麦导演,共同签署了一份文件,专门针对以商业和技术挂帅的好莱坞电影。这份被称作《’95电影守则》宣言,要求参与者立誓,严格遵守里面列出来的十项拍摄守则,尤其令人震惊的是他们鼓励用DV表达。他们被视作全球电影工作背道而驰的主张,受尽国际影坛的讪笑。但三年后,冯马士•温德堡和拉斯•冯特艾尔分别用DV拍成的《家变》和《越笨越开心》,同在戛纳影展展出,令观者无不瞠目结舌。其中《家变》轻夺评审团大奖,接着在37个国家上映,好评如潮,卖座不俗。《越笨越开心》也以其争议性题材而大受欢迎。1999年,四人中的Soren Kragh Jacobsen再以《Mifine》一片勇夺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于是《’95电影守则》突然不再被视为笑柄,相反,它倡议的理想——“把过去的一直以来我们抹在电影身上的(化妆品)拿掉,还它本来面目”被全球不少新旧电影工作者所认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导演加入Dogme电影。
  正是受这股电影改革浪潮的推动,同时也基于我国一些年轻艺术家对独立影像近乎痴迷的探险,几乎和张元、王小帅、娄烨、管虎等一些新锐导演苦心开拓“独立电影”同步,一些优秀的DV作品也裹着对生命的本能的尊崇和颤忄栗,向人性发出了执拗的呼唤。吴文光的《来自江湖》记录了一个名为“远大歌舞团”的湖南演出大棚的场景,其表达之实、之细、之深,让不少从事多年纪录片创作的大导们汗颜不已。而蒋志的《食指》,因其独到的抒情和意味深长,向人们呈现了一种原始而质朴的诗与生活,其所体现出来的痛楚和博大深厚,完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纪录片的美学的框定。在新近举行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上,也出现了《链》、《盒子》、《春暖花开》、《上班下班》等出色的DV作品,剧情短片《沉默的午后》就被国外传媒评为“在艺术上敢于探索和冒险”,其幽默、夸张、超现实的风格消除了世界对于中国一个定式的看法。可见出色的DV作品还是能“给予大家一个很深的时间印证,一个以影像为寄托的印象”(“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评委会主席杜庆春语)。纵观这些优秀的DV作品,无论是剧情片、实验片还是纪录片,只要倾入创作者满腔的艺术热情和独立的思考,并揭示出人生的真相,DV的价值也必然能获得人们的充分肯定。
  如果说“独立电影”的出现,肯定是受到非独立因素的严重挤压之后,才悄然舍弃一切有可能的迎合,因其摆脱体制束缚的彻底性而被冠以“独立”之名,那么,作为它的扩散,并且因DV操作的便利程度,DV的民间性就要更为浓厚些,对某些纪录性特征的弘扬也更为显彰。深入当前DV创作的实践进行考察,相对“独立电影”偏重在剧情片和实验片方面的探索,DV更倾向于在纪录片方向的实践,这既是DV表达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由DV创作者既有的文化层次和艺术追求所决定的。因此,如果我们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认真汲取DV创作在独立创造和艺术表现上的精华,也许能够促进自身的提高与发展。而另一方面,DV也必须正视自身在表现能力及与大众沟通上的明显不足,努力提高话语水平,从而让更广泛的人群都能了解DV、参与DV和享受DV。
  透过当前的DV热,特别是汲取DV创作崇尚个性、深入被拍摄对象的生活和内心的态度,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可以获得这样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电视纪录片应重新审视创作者与被创作者的关系
  和电视纪录片相比,DV创作与其说开辟了一种新的影像采集方式,不如说它选择了一种立足民间、平视生活的拍摄态度。作为反映时代变化,提炼社会情感的一种影像媒介,电视纪录片虽然一直以“向普通百姓倾注人文关怀”为己任,竭力主张把镜头对准社会基层直至底层,以平等的眼光、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意识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然而由于我国独特的电视运作体制,人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意无意地把电视纪录片捧到一个较高的位置。在大多数电视纪录片的话语中,普通百姓的声音还相当微弱,创作者与被创作者总是处于不平等的关系。尽管在最近几年,我们开始慢慢沉入百姓的生活,努力采集他们的喜怒哀乐,但不可否认,各级电视媒体,很少有人把“平等纪录”作为自己创作的重要准则,其视角始终在仰视(面对“英雄模范”)、俯视(面对“平民百姓”或“弱势群体”)间摇摆,总是在无形中把摄像机变成放大镜。可想而知,一旦创作者具有明显的功利意识或情感倾向,经过精心设计的一番采编,就很容易掩盖生活的真相,电视纪录片应追求的“原汁原味”感觉也会丧失殆尽,从而陷入概念化与脸谱化的误区。的的确确,在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自觉走下“无冕之王”的圣坛,虚心地向DV工作者们学习,以一个社会纪录员的身份,以真诚的内心,真实的镜头,把电视纪录片拉回到现实,赋予影像真正的纪录价值。
  二、电视纪录片应重新审视影像的原生态与艺术加工的关系
  不容置疑,电视纪录片应立足客观真实,在具体的节目创作中尽量保持影像的原始发生状态,有助于我们披露事实,展现客观。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作为一种公众性的影像作品,电视纪录片免不了艺术加工,必定要融入文学结构、美学造型等等艺术内容。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影像的原生态与艺术加工的关系,才可能使纪录片在反映事实的同时,努力呈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视觉状态,使受众更容易获得对象存在和发展的真正本质。对照一些电视纪录片和DV作品,我们时常可以发现两者在把握以上关系时往往走向两个极端,如一些艺术加工过火的电视纪录片,以大量解说取代同期声,剪辑虽然流畅,但已不知不觉地流失了许多原汁原味的影像内容,其对观众的视觉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而有不少DV作品,虽然记录了大量生动的进行时的影像素材,然而剪辑散乱,基本游离了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也同样失去了影像的自然表现力和说服力,让人感到非常惋惜。电视纪录片对于影像原生态和艺术加工的把握,不仅仅是对素材的合理建序,更是反映了我们创作者对于对象行为和精神的正确把握问题,立足事实又善于超越事实将是电视纪录片包括DV创作者们值得重视的一条创作原则。
  三、电视纪录片应重新审视影像本体与传播形态的关系
  和DV一样,电视纪录片首先是一种影像,具有影像物质的、精神的结构。然而在很多时候,它又多了份传播方面的约束和责任。通过电视媒体传播,一方面为电视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保障,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必须符合一定思想的、艺术的、技术的,包括商业的要求,从而成为大众传媒的一个真正的因子。因而,目前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相当规范,必须报题、群体协作、符合技审要求甚至节目长度还得统一,颇有工业化生产的色彩。而对于DV创作,因为它强烈的民间性,其隐私化和个性色彩相当鲜明,由于无拘无束、吟唱自由,作品风格可谓千姿百态,也在事实上填补了电视纪录片创作某些领域的空白。可以想像,没有任何思想束缚的DV创作,要想保证影像的本体特色就相对容易,却又往往难以达到大众化传播的要求,致使DV创作自生自灭,很难形成气候。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思想观念相对开放的电视媒体,如凤凰卫视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介入研究运作,目前正在举办的“DV中华青年影像大展”就把学院青年的不少DV作品搬上荧屏,算是开辟了一小块空间供DV发布。相信随着网上传播的日益发达,DV作品将有更多的机会面世发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公众对电视纪录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宽松,使其更能够展现其影像本体的特色。
  我们可以确信,无论DV还是TV,只有不断弘扬其作为影像本体的人文的、技术的和商业的价值,并使这种价值通过传播的途径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群能够分享这种价值,从而为自己的生活增光添彩,影像本身才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跨越新世纪,透过新影像的时空,我们完全有理由在越来越个性化和对独立精神的追求过程中,不断地把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金华电视台)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2 03:32 , Processed in 0.1114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