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53|回复: 0

有关人的格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6 23: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关人的格言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2006-11-4 14:24:08
   

人是什么

“克里底亚 我无疑主张,自知是认识的精髓,在这点上,我与在特尔斐(古希腊城市,因有阿波罗神殿而出名。引者注。)提出那个铭文是一致的,即‘认识你自己吧!’”(柏拉图《查密迪斯》)

“人在母亲怀里时是植物状态,在孩提的早期是纯粹动物状态,从这些状态发展到理性开始出现的成熟时期,需要二十年的时间。稍稍了解他的结构,需要三千年。要了解自己灵魂中的某种东西,需要无限的时间。但是杀死他,只需一刹那。”(伏尔泰《哲学辞典.关于人的一般思考》)

通过一般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人与猴子、大猩猩、猪、狗、马、牛具有相同的特点。于是我们说,人是一种动物。同时,人与其它动物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对这种差别的比较中,我们可以认识人的某些特点。“人与动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这样的:禽兽在很大程度上为感官所驱动,很少考虑过去或未来,只是为眼前而活着.但是人因为天生具有理性,他凭借理性可以知道事物的关系,看到万物的原因,理解原因和结果的相互性质,作出类推,因而很容易审视其一生的整个过程,为生活的行动做必要的准备。”(西塞罗《论义务》)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我们肯定被要求把人类作为宇宙的精选成员,最智慧的存在!但是事实上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普罗提诺《九章集.第六》)

人的理性和智慧决定了他本身是危险的动物。“人类在其完满时,是最优良的动物,但是如果违背法律和正义,他就是一切动物中最恶劣的;因为武装起不正义是比较危险的,人天生具有武装,这就是运用智慧和德性。他可以把它们用于最坏的目的。所以,如果他无德,就会淫凶纵肆、贪婪无度,成为最肮脏、最残暴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从本性上讲,人是一种野蛮、可怕的动物。我们所认识的人,只是我们经过驯化和教育、我们叫做文明的东西;因而人的真正本性偶然爆发出来,会使我们惊恐不安。但是一旦去掉法律和秩序的枷锁,无政府状态来临时,人便会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叔本华《拾遗和补充》)

人本来就是一种动物。人本质上是一种动物。

“蒙台涅和其他人认为禽兽也有理智或思想,我不能附和他们的看法;并不是因为我怀疑人们普遍承认的真理:人绝对优于其他所有动物;我承认有一些动物比我们强壮,我相信还有一些动物天生具有欺骗最精明的人的狡诈的能力,但是我认为,它们只是在无需思想指导的行动里,模仿或超过我们。”(笛卡尔《致纽卡斯尔候爵的信》)

“这个基本的论点使我确信,禽兽没有理性,象我们人一样,尽管同一种禽兽中,有些比其他的同类完善一些,在马和狗中尤其值得注意,有些马或狗比其他同类更有能力记住教给它们的东西,尽管它们能够用声音或身体的其他动作,告诉我们它们的情绪和意图,诸如愤怒、恐惧、饥饿等等,但是人们决不会看到任何禽兽达到这样的完满程度;能够使用真正的语言,即是说,能够用声音或用其他符号向我们表示,只与思想有关的任何东西,而不是单单的情绪;因为语言是隐藏于身体中的思想之存在的唯一符号;现在所有的人,包括最愚蠢、最笨的人,甚至没有讲话器官的人,都可使用符号,而禽兽决不会做这种事情;这可能是人与禽兽的真正差别。”(笛卡尔《致亨利.摩尔的信》)

“禽兽绝不会互相羡慕。一匹马绝不会羡慕它的同伴;这并不是它们在比赛中彼此间没有竞争,而是那并不起作用;因为到了马厩里,就是最笨最蠢的马也不会把自己的燕麦料分给另一头的,象是人所愿望别人会对自己做出的那样。它们的德性是本身就自足的。”(帕斯卡尔《思想录》)

“兽类缺少我们所具有的高级的优点,但是它们有我们所没有的优点。它们完全没有我们的愿望。但是它们却也没有我们的恐惧;它们同我们一样遭受死亡,但是不了解死亡;它们大多数甚至比我们更会保存自己,并且不象我们那样滥用情欲。人,作为一个物理的存在物,是和一切物体一样,受不变的规律的支配。作为一个智能的存在物来说,人是不断地违背上帝所制定的戒律的,并且更改自己所制定的戒律。他应该自己处理自己的事,但是他是一个有局限性的存在物;他和一切有局限性的智灵一样,不能免于无知和错误;他甚至连自己微薄的知识也失掉了。作为有感觉的动物,他受到千百种的情欲的支配。这样的一个存在物,就能够随时把他的创造者忘掉;上帝通过宗教的戒律让他记起上帝来。这样的一个存在物,也能够随时忘掉他自己;哲学家们通过道德戒律劝告他。他生来就是要通过社会生活的;但是他在社会里却可能把其他人忘掉;立法者通过政治的和民事的法律使他们尽自己的责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有人说动物是丧失理智和情感的机器,永远以单一的方式运行,没有学会任何东西,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完善,这是多么可怜,多么不幸的事情啊!鸟儿在墙上筑半圆形的巢,在墙角筑四分之一圆形的巢,在树上筑圆形的巢;鸟儿总是以同样的方式筑巢吗?你训练了三个月的猎狗,最后不是比训练之前知道的要多吗?金丝雀能够马上重复你教它的曲子吗?你在教它时,不是度过难忘的时间吗?你没有看见,它犯了错误会自己纠正吗?正是因为我告诉你,你认为我有情感、记忆和观念,是这样吗?好吧,我不告诉你;你看见我郁郁不乐地回家,渴望找到一张纸,打开我记得曾经把它锁在那的书柜,找到了那张纸,愉快地读起来。你认为我有悲伤的经历和情感,有快乐的经历和情感,认为我有记忆和理智。失去主人的狗也有同样的判断,它在每一条路上悲惨地吠叫,寻找主人,焦急不安地进到房子里,上楼下楼,从一间屋子到另一间屋子,最后在书房找到它所爱的主人,高兴地叫起来,跳着蹦着。亲热地爱抚,向主人表示它的喜悦。”(伏尔泰《哲学辞典.动物》)

“一切动物,既然都有感官,所以也都有观念,甚至还会把这些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联结起来。在这一点上,人与禽兽不过是程度之差。某些哲学家甚至进一步主张,这一个人和那一个人之间的差别,比这一个人和那一个禽兽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因此,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悟性,不如说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禽兽总是服从,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别是因为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因为,物理学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解释感官的机械作用和观念的形成,但是在人的意志力或者毋宁说选择力方面以及对于这种力的意识方面,我们只能发现一些纯精神性的活动,这些活动都不能用力学的规律来解释。”(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人为什么智慧

“人和动物的产生有一种相似的开端,就肉体而言,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切动物都是泥土做的。但是就灵魂而言,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禽兽的灵魂是由肉体的某种能力产生的,而人的灵魂是上帝创造的。”(阿奎那《神学大全》)

“直立造就了人,有四个理由。第一,因为感官赋予人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生活必需品,为此他们在其他动物身上花费了许多时间,而且是为认识事物。因此,其他动物以感官对象为乐,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和性行为,而只有人以感官对象的美为乐,作为自己的目的。所以,由于感官主要在脸部,其他动物把脸朝向地上,寻觅食物,获得生活必需品;但是人的脸是直立的,以便通过感官,主要通过视觉--它比较敏锐,可以进一步看穿事物的差别--。他可以随意观看周围的、不论天上或地上的感觉对象,从万物中得到只有用理智才可了解的真理。第二,身体内部的力量的活动有较大的自由;大脑的活动以某种方式发挥作用,不是向下,而是抬起来,高于身体的其余部分。第三,因为如果人的体态朝向地,他需要把自己的手用作前足,因而便丧失了手的其他用途。第四,因为如果人的体态朝地,把自己的手用作前足,他便不得不用嘴衔食。因此他会有一张突出的嘴,厚厚、粗糙的嘴唇和粗糙的舌头,以便防止来自外部的伤害,象我们在其他动物身上所见的那样。这种样子妨碍说话,而说话则是理性的正常活动。”(阿奎那《神学大全》)

“人成为最有智慧的动物的原因是他具有手,这是阿那克萨哥拉的看法。但是比较合理的假设是手的天赋,是他具有优越智力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亚里士多德《动物构造》)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最智慧的动物,在于人与人之间有较之其它动物更为复杂、深入的交流关系。通过这种交流,人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数千年来即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进步的幅度越来越大,就是由于人类之间交流形式本身在发展与进步。“只有人类有那易理解而合理的言语方面可惊的天才。他依靠这言语的力量,慢慢堆积和整理了在其他动物和个体死亡同归于尽的经验。因此人类到现今能远远的站在比他卑下的同辈上面,好似登在山的顶上一样。”(赫胥黎《人类和下等动物的关系》)

“举凡表识人性与兽性有别,文明与单纯物性相异的这些事件,都是由于人有记性,保存着而且记录着他的经验。”(杜威《哲学的改造》)

人天生就是最智慧的动物。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是一步一步由普通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事实上,自从有人这种动物的产生,他就高于其它动物。柏拉图和笛卡尔认为灵魂是本质上可从身体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物。柏拉图说身体是个牢狱,身体死亡,灵魂就脱门而逃。亚里士多德以为人是由身体、心密切构成的单一的实体。身心的关系为物质与形式,身与心的统一。就如陶器的黏土与形状。形状使黏土定形,灵魂使生物为人或动物。19世纪以来的许多思想家,尤其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灵魂或精神的概念是幻想或无用的。现代心理学家已发展一套没有灵魂的心理学,也就是说舍弃了灵魂。现代经验论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他发觉灵魂的概念在解释心理过程中毫无用处。参见(美.阿德勒著 台湾.周勋男译 《西方的智慧》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有一种实验表明,人的灵魂不仅存在,而且具有重量。这个实验的直接结论是:当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他本身的重量一下子减少了若干克。--是不是在生理机能彻底停止的瞬间,人体内某种物质的消散。就像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消瘦一样。在人死的瞬间,是灵魂还是物质的发散。灵魂是生命的本质。“灵魂是生命体的起因或根源。起因和根源这两个词有多种含义。不过,我们只是在等同于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的那三种意义上说,灵魂是其载体的起因。这三种意义就是:(a)运动的根源或起源,(b)目的,(c)全部生命体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火、气、水、土完全是没有灵魂的......而除了这四种以外不存在别的客体形式......它们当中也没有那一种具有生命,如果把它们聚合在一起

能导致生命的出现,那就奇怪了;事实上,物质实体的排列不可能产生生命,而无精神的实体也不可能产生出精神。”(普罗提诺《九章集.第四》)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达此理者,虚而乳之,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谭峭《化书》《道化.死生》 守山阁丛书本)

“生命完全就是一种火光,我们就是靠着我们身体内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着。”(托马斯.布朗《墓穴》)

“世界上过去的和现在的生物之生与灭,实基于后天的原因,正和那决定个体的生与死的原因一样。当我认为一切生物不是起于特创,而是远在寒武纪最早地层形成以前的若干少数生物的直系后代,我觉得它们变得高贵了。根据过去来判断,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推论,没有一个现存的种,可以不变而传诸久远;而且只有极少数现存的种,能够传衍出变异的后代,以至于遥远的将来,因为从生物分成类别的情形,可以看出许多属内所包含的种,或者是大部分,或者是全体,都没有传下后代而不免于完全灭绝......生长与生殖,生殖所包含的遗传,由生活条件的间接与直接的作用以及用与不用所引起的变异,由过度繁殖而引起的生存斗争以及自然选择的后果,使性状趋向分歧而改良较少的类型不免灭亡。这样,由于自然的斗争,由于饥馑和死亡,结果产生出了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最可赞美的东西--高等动物。这种生命观有它的伟大性,生命的种种力量,最初由造物者赋予少数,或者只有一种;当这行星依着引力的定律,旋转不息的时候,从这极简单的开端,无数的生物类型,最美丽的和最奇异的,都由演化而形成,并且演化在进行着。”(达尔文《物种起源》)

“我打算......证明,有关生命现象的科学与有关无机物的科学肯定有着同样的基础,并且借此而证明,生物科学的原理与物理-化学科学的原理并无差异。”“生命就是创造。事实上,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有机体就是一种机器,它必然依据其构成要素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运行,今天,我们区分了生物现象所表现出的三种属性即: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和生命属性。不过‘生命属性’这个词本身只是一个暂时性的概念。我们之所以这么称呼所谓生命属性,是因为我们还无法把其还原成物理-化学的概念;但是无疑,总有一天我们会做到这一点。”(克劳德.贝尔纳《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如果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生命的起源就是意识,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超意识。所谓意识或超意识,就是这么一种火箭的名称:它的已熄灭的残片,转而又会变成物质;意识还是那种(由残片而来的并使它们燃烧而进入有机体中从而可)维持该火箭本身的东西的名称,不过这种意识,亦即创造之需要,只有当存在着创造的可能性时才会显示出来。当生命被视为不适于有自主性之时,它处于睡眠状态;而一旦选择的可能性得以复兴时,它就会立即醒来。”“从我们的[人的]观点来看,生命作为一个整体,就象是巨大的波似的,它从一个中心出发,然后向外传播,随后,在它周围几乎全部的范围内,波的传播停止,转而变成了振动:障碍被施加到了单一的一个点上,这种冲动自在地消失了。”(柏格森《创造的进化》)

这是否可以看作是对灵魂的一种描述呢?“生命?生命本身?也许,它只不过是一种物质的感染或患病的情况?安也许有人称之为最初的生殖的,是否只不过是一种病态,一种由非物质的致病刺激导致的生长?向邪恶、欲望和死亡迈出的第一步,恰恰就始于由某种未知的渗透作用所导致的精神愚钝的最初发展,以及病态的奢华的恶性增长;这,就是物质最初始的阶段,即非实在向实在的转化,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令人愉快的,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自卫的活动。这就是堕落。第二步创造,即有机物从无机物中的诞生,只不过是从肉体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的另一个决定性阶段......而生命,只不过是向被玷污的精神那鲁莽的道路迈出的下一步;生命不是别的,只不过是无意识的表现受激而成为感觉,并且变得能为激发它者所感受。”(托马斯.曼《魔山》)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旧约全书.创世纪》)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范慎《神灭论》)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范慎《神灭论》)

“或向人死则气散矣,又有厉鬼。何也?余曰:英雄豪杰,冤恨难明,突然而死,其气不遽散,久之无不散者。如狂风大霾,三五日亦自散。惟清正之气,附理而行,在天地间有常行不散者,大圣大贤、忠臣孝子也。”(魏象枢《寒松堂集》卷一0《庸言》 丛书集成本)

“第一,动物愈凶猛,它的脑子就愈小;第二,动物愈驯良,它的这一器官似乎也就可以说按比例地增大;第三,自然在这里有一条特殊的永恒规律,就是:我们在精神方面获得的愈多,在本能方面失去的也就愈多。”(拉美特里,1709-1751年 法国人 《人是机器》)

“人的第一条法则是维护自己的生存,人最先关怀的是他自己;人一达到理性的年龄,单凭自己来判别适于自保的手段,就立即从而成为自己的主宰。”(卢梭 1712-1778年 瑞士人 《论社会契约》)

“在人从生到死所表现的一切现象中间,我们只看到一系列必然的、合乎一切自然物所共守的法则的原因和结果。人的一切活动方式、感觉、观念、感情、意志、行动,都是他的各种特性以及推动他的那些东西的特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霍尔巴赫 1723-1789年 德国血统的法国人《自然体系》)

人的灵魂是否不朽?灵魂脱离肉体是否仍然存在?活着的人是否能够与死去的人的灵魂进行沟通?1、人死后灵魂回归其本源,回归其自身暂离出来的整体。这个整体即上帝。2、人的灵魂永远存在着,是永恒的。3、人的灵魂与肉体同时产生,肉体消亡了,灵魂永远存在。参见(美.阿德勒著 台湾.周勋男译 《西方的智慧》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灵魂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它和身体一同诞生、一同发展;象身体一样,它也要经过一种幼稚的、软弱的、无经验的状态;它和身体以同样的进度成长、壮大;这时候它才变得能够发挥某些作用,才拥有理性,才显示出或多或少的精神、判断力和能动性。它也和身体一样,受到影响它的各种外界原因使它承受的种种变迁;它分享着身体的苦乐;身体健康时它也健康;身体为疾病所侵时它也患病;它也和身体一样,受到不同程度的气压、季节变化、下肚的食物的影响;最后我们也无法不承认,在某些时期,它也表现出麻痹、衰老和死亡的明显征象。”(霍尔巴赫 1723-1789年 德国血统的法国人 《自然体系》)

人 性

“夫人有八性不同:仁、义、忠、信、智、勇、贪、愚。仁者好施,义者好亲,忠者好直,信者好守,智者好谋,勇者好决,贪者好取,愚者好矜。”(李筌《太白阴经》卷二《人谋下.鉴才篇第二十四》 守山阁丛书本)

人性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可以修养的。“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383页)

无论人类社会经过多少年代的发展,只要人还不失为“人”,属于人本性的东西,来自人本性的东西是相对永恒的。“人们普遍承认,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动都有很大的一律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用乃是没有变化的。同样的动机常产生出同样的行为来;同样的事情常跟着同一的原因而来。野心、贪心、自爱、虚荣、友谊、慷慨、为公的精神,这些情感从开天辟地以来,就是,而且现在仍是文明所见到的人类一切行为和企图的泉源;这些情感混合的程度虽有不同,却都是遍布于社会中的。”(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心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9-80页)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8-259页)

“人之性恶,其善伪也。”(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389页)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ㄑ援修身篇》)

“人之性如水焉,置于圆则圆,置于方则方”。(杨泉《物理论》辑本丛书集成本)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八《学通辨序》丛书集成本)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55-56页)

 
人是目的

生人之欲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生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合理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使人们合理的欲望得到充分的不断的满足。人生的意义在于欲望的满足与满足。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意义在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奉献本身是一种精神的索取。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人之欲.社会一切问题都是这一基本问题的延伸,社会一切事务都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展开。“人的最内秘的本质,不表现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而是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费尔巴哈《幸福论》)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181页)在这里可以说“万物皆备于我”。“倘若我们考虑最终因的话,人可以被视为世界的中心;倘若这个世界没有人类,剩下的一切将茫然无措,既没有目的,也没有目标,如寓言所说,象是没有捆绑的帚把,会导向虚无。因为整个世界一起为人服务;没有任何东西人不能拿来使用并结出果实。星星的演变和运行可以为他划分四季、分配世界的春夏秋冬。中层天空的现象给他提供天气预报。风吹动他的船,推动他的磨和机器。各种动物和植物创造出来是为了给他提供住所、衣服、食物或药品的,或是减轻他的劳动,或是给他快乐和舒适;万事万物似乎都为人做人事,而不是为它们自己做事。”(培根《古代的智慧:普罗米修斯》)

“普天之下,有生之徒,皆以求乐免苦而已,无他道矣。”(康有为)

人是目的。人类应以自身幸福为目的。人类不应为自身以外的目的所累。“人,总之一切理性动物,是作为目的本身而存在的,并不是仅仅作为手段给某个意志任意使用的,我们必须在他的一切行动中,不管这行动是对他自己的,还是对其他理性动物的,永远把他当作目的看待。”(康德 1724-1804年 德国人 《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人类,就其属于感性世界而言,乃是一个有所需求的存在者,并且在这个范围内,他的理性对于感性就总有一种不能推卸的使命,那就是要顾虑感性方面的利益,并且为谋求今生的幸福和来生的幸福(如果可能的话)而为自己立下一些实践的准则。但是人类还并不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动物,以至于对理性向其自身所说的话全然漠不关心,而只把理性用作满足自己(当做感性存在者)需要的一种工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一部)

“胎儿虽然自在地是人,却并非自为地是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的人才是自为的,理性使它自己成了它自在地是的那个东西。这才是理性的现实性。”(黑格尔 1770-1831年 德国人 《精神现象学》,序,二)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乐,那就应当说,牛找到草吃市是幸福的了。”

“最优秀的人宁愿取一件东西而不要其他一切,这就是:宁取永恒的光荣而不要变灭的事物。可是多数人却在那里象牲畜一样狼吞虎咽。”“如果一个人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这对他是不好的。”(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参见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西方哲学著作选读》第28页)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追求对灵魂好的东西,是追求神圣的东西;追求对肉体好的东西,是追求凡俗的东西。”“卑劣地、愚蠢地、放纵地、邪恶地活着,与其说是活得不好,不如说是慢性死亡。”“使人幸福的并不是体力和金钱,而是正直和公允。”“人们通过享乐的节制和生活的协调,才得到灵魂的安宁。缺乏和过度惯于变换位置,引起灵魂的大骚动。摇摆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灵魂是既不稳定又不安宁的。因此应当把心思放在能够办到的事情上,满足于自己的可以支配的东西。不要光是看着那些被嫉妒、被羡慕的人,思想上跟着那些人跑。倒是应该把眼光放到生活贫困的人身上,想想他们的痛苦,这样,就会感到自己的现状很不错、很值得羡慕了,就不会老是贪心不足,给自己的灵魂造成苦恼了。因为一个人如果羡慕财主,羡慕那些被认为幸福的人,时刻想念着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搞出些新花样,由于贪得无厌,终于做出无可挽救的犯法行为来。因此,不应该贪图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有的东西,把自己的生活与那些更不幸的人比一比。想想他们的痛苦,自己就会庆幸命运比他们好了。采取这种看法,就会生活得更安宁,就会驱除掉生活中的恶煞:嫉妒,眼红,不满。”人当有欲,欲当有度。“乐不可极,极乐成衰;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唐代 吴兢《贞观政要》)

“放纵是感官快乐的祸患,节制不是它的惩罚,而是它的调料。”(蒙台涅《散文集》)

“害人的人比受害的人更不幸”(德谟克里特著作残篇 商务印书馆 1981年 《西方哲学著作选读》第52-53页)

“人的推动力是肉体的快乐和痛苦。”“快乐和痛苦永远是支配人的行动的唯一原则。如果天满足了人的一切需要,如果滋养身体的食品同空气一样是一种自然元素,人就永远懒得动了。”“支配穷人、亦即最大多数人行动的原则是快乐。然而,在一切快乐中,对我们作用最强,给予我们灵魂鼓舞最大的,毫无问题是女色的快乐。自然把最大陶醉放在女色的享受上,要想从其中建立起支配我们行动最有力的原则之一。”(爱尔维修,1715-1771年 法国人 《论人》)

“欲望就是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认为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由情感所决定的。”(斯宾诺莎《伦理学》)(1)各种有机功能都可以归结到一种根本意志,权力意志,--都是从其中分出来的。(2)权力意志分化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听命者)和主子的意志:这是以肉体为例。--坚强的意志指挥软弱的意志。除了从意志到意志以外,根本没有别的因果联系。这是不能用机械论来说明的。

(3)一切生物都有思想、感情、意志。快乐无非就是:阻碍对于权力感所造成 一种刺激(有节奏的阻碍和障碍造成的刺激更大)--使权力感因而高涨。因此所有的快乐都包含着痛苦。--如果要使快乐变得更大,那就必定要使痛苦变得很长,生活的折磨变得很凶。

(4)精神的功能就是陶铸的意志,同化的意志等等。”(尼采 1844-1900年 参见商务印书馆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人们如果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独立,就有进一步的要求:按照有力的程度开始分散:个人不再无条件地把自己与同类平等看待,而是去追逐同类,--他出头拔尖。跟在个人主义后面来的是成群结党:气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合成一股势力进行活动:在这些势力中心之间进行着对立力量的磨擦、战斗、和认识、和解、接近、规定彼此互相支持:最后出现了一种等级制度。”“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我把生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奋发有为的生活,另一种堕落的、腐化的、软弱的生活。难道我们不该相信有必要在这两种类型之间提出等级的问题吗?”(尼采 1844-1900年 参见商务印书馆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王夫之)

“人是一台机器,为肉体的感受性所发动,必须做肉体的感受性所执行的一切事情。这是一个水轮,为一股水流所推动,使活塞上升,从而使预定流入准备盛水的容器的水随着活塞上升。”(爱尔维修1715-1771年 法国人 《论人》)

“人生一切功名富贵得意之事,只要一死,即成子虚梦中;一切功名富贵得意之事,只要一醒,亦归乌有。当其生时,岂复计死,当其梦时,岂复计醒耶?是以人生一世,变化万端,若能凡事看空,即谓之仙佛可也;若能凡事循理,即谓之圣贤可也。”(钱泳《履园丛话》七“醒”条 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203页)

死去固然万事空,但即为生时,当为生虑。

幸 福

幸福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幸福本身是一种心理体验。

“任何满足,或通常所谓幸福,真正说来,从本质上说来,永远只是消极的,绝对不是积极的。它并不是一种天然地自发地来到我们身上的享受,而必定永远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愿望,即欠缺,乃是一切快乐的先决条件。随着满足的到来,愿望和快乐也就完结了。因此满足或享受只能是摆脱一种痛苦,一种亟需;因为不但任何一种现实的明显的烦恼都是痛苦,而且任何一种愿望也都是痛苦;愿望的诛求使我们不得安宁,而那种难以忍受的无聊更使我们的生存成为沉重的负担。”“自愿的完全禁欲,是苦行的第一步,也是否定生存意志的第一步。它以这种方式否定了那种超出个人生命的对意志的肯定,同时也以此宣告了:随着这个身体的生命的结束,身体所显露的意志即行消亡。”(叔本华 参见商务印书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那些被人们公认(他们的行为可以证明)为最高幸福的,归纳起来,大约不外三项:资财、荣誉、感官快乐。”

“当人心为感官快乐所奴役,直到安之若素,好象获得了真正的最高幸福时,人心就会陷溺在里面,因而不能想到别的东西。但是当这种快乐一经得到满足。极端的苦恼立即随着产生了。这样,人的心灵即使不完全失掉它的灵明,也必定会感到纷乱,因而麻木。对于荣誉与资财的追求,特别是把

它们自身当作目的,当作至善的所在,是最足以令人陷溺的。”

“然而人心陷溺于荣誉的追求,是特别强烈的,因为荣誉总是被认为最

后的目的,本身具足的善,为一切行为所趋赴。而且我们获得荣誉与资财,并不像获得感官快乐那样,立刻就有苦恼与悔恨相随;反之,荣誉资财获得愈多,我们的愉快就愈大,我们想增加荣誉资财的念头也就愈强烈。但是当我们的希望一旦感到沮丧时,极大的苦恼便跟着发生。荣誉还有一种缺点,就是它能驱使好名的人为人处事完全依世俗的意见为转移,追求世俗所追求的事物,规避世俗所规避的事物。”(斯宾诺莎 1632-1677年 荷兰犹太人 《理智改进论》,甲,1-13)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郭象《庄子逍遥游》注 诸子集成本)

“希望--一件事物如果能使人高兴,则我们在思想自己将来能惬意地享受它时,心中便泛起一种快乐,这就是所谓的希望。”(洛克《人类理解论》第二卷)

“人们在世上所干的一切事情都依赖于希望。如果一个农民对谷物生长、结实不抱希望,他就不会种下一粒种子。如果一个单身汉没有希望婚后能得到孩子,他也就不会娶妻结婚。如果商人或买卖人不希望获利,他们也就不要去工作了。”(路德《桌边谈话》)

“希望是灵魂的一种内在倾向,它要使灵魂相信,灵魂要求的东西将会实现;这种倾向是由精神的一种特殊动机造成的,也就是由混合在一起的欢乐动机和欲望动机造成的。”(笛卡尔《灵魂的情感》)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人的能力

有天材而无天才。

除了本能,没有人在生下来之后不经学习就懂得什么就会做什么。婴儿的头脑是一张白纸,具有后天可塑性。学会什么,学的怎么样,取决于后天的努力。

婴儿的头脑是一张白纸,而非什么也不是。这张白纸的质地,这张白纸的厚薄度、光洁度、吸墨性等是先天的。白纸与白纸之间有差异,婴儿的先天素质也有差异。有的聪明,有的愚钝;有的具有某种特殊的感受能力,有的对某种事物具有特殊的兴趣;有的象父母一样具有某种特殊的天赋才能,如音乐才能、数学才能等。“人材有能大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人材不同,能各有异......能出于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任政亦异。”(刘劭《人物志》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1-4页)

“人的力量还远未被衡量出来呢;我们不能根据他已经完成的事来判断他的力量,他做得少了。”(梭洛《瓦尔登.经济》)

“人不仅是他自己设想的东西,还是他强入存在之后,希望自己成为的东西。”(萨特《存在主义》)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8页)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阳明)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传习录》上四部丛刊本)

行 为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278页)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272页)

无为亦有为。把问题搁置起来,也是一种解决办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的相关因素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时机比较成熟了,或者问题本身自然失去了解决的意义。成功取决于能力,而能力的发挥取决于运用能力的能力。力量的对抗,说到底是运用力量的力量的对抗。结果的成功证明策略的得当;策略的得当证明理论的正确;理论的正确证明对于客观形势的正确估计。成功证明手段合理。当然是合自然之理,即客观规律,而不一定合乎社会伦理。任何成果都是有代价的。任何成果都是一种价值转换。任何人为的努力,任何改造现实的实践,都不过是一种价值转换。这种转换的意义在于:1、以一种较小的价值转化为较大的价值;2、以无现实应用意义的价值转化为实用的价值,3、适应价值的必然变化。要努力消灭的,不仅是斗争对象本身,而是其得以生存的条件。“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休谟 1711-1776年,英国人

《人类理智研究》)

“人的惰性认为与其听从经验和理性的引导,不如听从成规、老套、

权威,因为经验要求人活动,理性要求人思考。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显得与习以为常的清规戒律不合,人们就表示憎恶;因此,对于古董,对于祖先传下来的那些最不近情理的制度,他们表示出一种愚蠢的、小心翼翼的尊敬;因此,当别人提出一些最有利的改革、或者最有把握的尝试时,他们就大惊失色。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看到许多民族陷于可耻的颓风,萎靡不振,呻吟于世代相承的积弊之下,甚至想一想解救他们的苦难的办法,都使他们发抖。”(霍尔巴赫 1723-1789年 德国血统的法国人 《自然体系》)

机 遇

机运是客观运动变化呈现于主观的最佳切入点。机遇是客观呈现于人们的最佳行动点。

“遇不遇,命也;善不善,人也。君子能修善,而未必遇;小人不能修善,未必不遇。”(桓范《世要》《意林》补引 四部丛刊本)

“有的人是生来伟大,有的人挣来的伟大,有的人是送上来的伟大。”(莎士比亚《第十二夜》)

“人生就象是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真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弗洛伊德《目前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

“我们在世界历史的每个时代,都会发现伟人,他们是该时代的不可缺少的拯救者;--无人点火,任何燃料都不会燃烧,世界历史......就是伟人的传记。”(卡莱尔《神圣英雄》)

“人人都承认,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所以存在的原因;至于机遇,则在严格的考察之后,它只是一个消极的字眼,它并不指示着自然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实在的东西。”(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没有哪个胜利者信仰机遇。”(尼采《欢乐的科学》)

命 运

“理性迫使我们承认,万事皆因命运而发生。我所说的命运,意味着一连串有序的相互关联的原因,每一原因会引起一种后果。这一不朽的真理在永恒中有着自己的源泉。因此,一切已经发生的事是注定要发生的。任何在自然中没有充分理由的事都不会发生。所以,命运就是那种因科学而非无知被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物之永恒原因的东西。这种观念将告诉我们,后果很可能源于许多原因,即使原因还完全没有被了解。假定在一切情况下原因都是已知的,是不正确的。”(西塞罗《论预见》)

人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命中八尺,难求一丈。该着井死,河里死不了。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存在着天生的命定。在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那种种机缘巧合在我们的生命轨迹中构成了一种被称之为命运的东西。事实上,这些机缘巧合都可以用主客观因素来证明,那个冥冥中的命运之神却是无法证明的。

“有人说,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一种盲目的命运所产生出来的,这是极端荒谬的说法。因为如果说一个盲目的命运竟能产生‘智能的存在物’,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么?”(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人类的命运和每个人的命运,任何时刻都依赖于那些感觉不到的、直到它们的活动自行表现出来时一直隐藏在自然之内的种种原因。”(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命运之神的力量仅得到不幸者的承认;幸运者都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于谨慎或功德。”(斯威夫特《杂感》)“人类的一种亘古不变的弱点就是把他们自己失败的原因推诿给那些完全无法由他们掌握的力量。”(汤因比《历史研究》)

“一个人幸运的造成,主要在于他自己。”(培根《论幸运》)

“我确实认为是这样:迅猛胜于小心谨慎,因为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你想要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人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那样行动的人们去征服她,胜过那些冷冰冰地进行工作的人们。因此,正如女子一样,命运常常是青年人的朋友,因为他们在小心谨慎方面较差,但是比较凶猛,而且能够更加大胆地制服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人的社会性

人本身有许多东西是社会赋予的。

“人注定是过社会生活的;他应该过社会生活;如果他与世隔绝,离群索居,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完善的人,而且会自相矛盾。”(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第16-17页)

“社会对于人的幸福是有益的和必需的;人不能独自使自己幸福;一个软弱而又充满各种需要的生物,在任何时刻都需要它自己所不能提供的援助。只有靠它的同类的帮助,它才能抵御命运的打击,才能补偿它不得不尝到的肉体上的苦难。依靠别人的鼓励和支持,人的技巧才得以发挥,人的理性才得以发扬,人才能够反对道德上的恶,恶只不过是他的无知和偏见的结果。总之,象人们说过的,人乃是自然中对人最有益的东西。”(霍尔巴赫1723-1789年德国血统的法国人 《社会体系》)

“一个人在社会的等级上站得越高,他所联系的人就越多,他控制别人的势力就越大,他每一行动的宿命性和必然性就越明显。”(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 本帖最后由 monkey-EB 于 2006-11-6 23:3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4:37 , Processed in 0.0652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