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72|回复: 0

《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前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7 20: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袁晖, 戴耀晶
语文出版社
1998.6

---------------------------------------------------------------------------------------------
      1981年,在胡裕树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首次提出了从三个平面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思想。书中在讨论汉语句子分析中如何确定语法关系时,指出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1982年,胡附、文炼发表论文《句子分析漫谈》,从三个平面的思路阐述了汉语的语序、虚词、主语、独立成分、提示成分等,在术语的使用上也改为“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分析。此外,胡裕树、张斌还有多篇文章论述这一思想。如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1982),胡裕树《试论句首的名词性成分》(1982),文炼、胡附《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984)等。

1985年,胡裕树、范晓发表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文章较为详细地讨论了三个平面的学术思想,并且运用这一思想具体分析了一些汉语语法现象。这篇文章起初刊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93年在北京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上加以转载。

接下来的十多年中,许多研究者先后发表文章探讨这一新的语法学说,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许多语法学术会议上也不断有学者发表对这一理论学说的看法,“三个平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个平面学说较为重要的研究文章,除上述外还有:

范开泰(1985)《语用分析说略》,文炼(1991)《与语言符号有关的问题——兼论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施关捡(1991)《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李晋荃等(1991)《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语法学和修辞学》,范晓、胡裕树(1992)《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徐枢、饶长溶等(1992)《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邵敬敏(1992)《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解模式》,范晓(1993)《关于句子合语法不合语法的问题》,施关俭(1993)《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范开泰(1993)《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范晓(1994)《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胡裕树(1994)《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卞觉非(1995)《句子的分析与理解及其相关问题》,等等。

      在这十几年里,三个平面学说的面貌由朦胧而渐趋清晰,理论的建构逐渐成熟,研究的对象内容逐步具体化,研究原则和操作程序陆续确定,在语法分析中结合汉语实际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探讨求解。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三个平面的学说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熟悉认同,运用这一理论来探讨汉语实际的论著不断出现。范晓(1996〕《三个平面的语法观》、邵敬敏(1996)《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这两部专著是明确运用三个平面学说开展学术研究的可喜收获。此外,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专业的研究生中陆续有人将这一理论的研究作为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内容。

我们认为,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三个平面的学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

汉语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学说的提出是国外语言学理论影响和国内汉语语法研究自身发展综合作用的一个必然结果。

20世纪的语言学理论发展与符号学的理论学说有很密切的关系。30年代,符号学家莫里斯建立了符号学理论三个部分的学说,即符号与符号关系的语形学,符号与所指对象关系的语义学,符号与使用者关系的语用学。之后,符号学三个部分的理论逐渐丰富完善,对西方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语言结构形式关系的句法学如描写语法、转换语法等成就巨大,一直是语法研究的主流。研究语法意义结构关系的语义学,50年代以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研究语言使用语境的语用学到70年代以后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语言研究的这些动态发展自然受到汉语语法学界的关注。7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外不少新的语法理论陆续介绍进来,如转换语法、格语法、功能语法、切夫语法、蒙太古语法、层次语法、语义特征分析理论、话语分析、语境理论、语用学等,这些语言理论程序不同地给汉语语法学界以启迪,促使汉语语法学研究者结合汉语实际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

另一方面,汉语语法研究的自身发展也推动着新的学术思想产生。自马建忠、黎锦熙以来建立的汉语传统语法的规范理论分析问题时主要从意义出发,不求形式上的印证,其结果影响了科学性,但是,重视意义分析、讲究事理关系则是可取的,这一优点被现代从事汉语语法研究的学者接受下来,并加以发展。而结构语法的描写理论由于较为忽视意义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主要作单一形式描写分析,7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冲击和质疑。当然,描写语法重视形式分析,讲究研究过程可操作性的优点则为汉语学术界广泛接受。

在国内外语言学发展背景的共同作用下,汉语语法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多平面的语法分析思想。例如吕叔湘(1946)《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一文注重了句子格式(句法)与施受角色(语义)两个角度的相互关系研究;吕叔湘(1990)《对当前汉语研究的感想和希望》又阐明了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的关系。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认为进行语法研究,一定要分清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平面。此外,王维贤(1985)《说“省略”》、邢福义(199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等也都主张对语法事实要进行多角度的考察。三个平面学说的提出,使这一思想更加明确。总之,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的多平面。多角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影响越来越大的语法分析思潮,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二、三个平面的学说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视野

三个平面的学说不是单一的语法形式分析,也不是单一的意义关系分析,也不是单一的使用语境分析,而是同时注重句法形式、意义关系、语境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具体来说,三个平面以句法形式为基础,研究句法形式同语义关系、同语用因素的对应关系。这样,研究的角度增多了,研究的内容丰富了,对语法现象的解释也就更为合理。

例如对独立成分的分析。传统语法把独立成分看作同主语、谓语一样是句子成分,由于它位置比较灵活,与别的成分不发生结构关系,就把独立成分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句子成分。如下列句子中的“看样子”:

        看样子玉林哥不会来了。

        玉林哥看样子不会来了。

        玉林哥不会来了,看样子。

实际上,“看样子”在上述句子中与其他成分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它是由说话人使用语言的态度(语用因素)而产生的语用成分。第一句是对要叙述的一个事件“玉林哥不会来了”的先决性推测,第二句是叙述该事件过程中的插入性推测,第三句是对已叙述事件的补充性推测,“看样子”是表示推测口气的语用成分。区分语用成分和句法成分是三个平面学说分析句子结构时的具体表现。

又如对句首名词性成分的分析。描写语法把句首的名词性成分看作主语,如果有多个名词性成分,就是多层主语套叠,称之为主谓谓语句。如下列句子有三个主语(我、昨天、这篇小说):

          我昨天这篇小说看完了。

但是,从三个平面的学说来分析,句子的主语是“我”;“昨天”是修饰语,“这篇小说”是(前置的)宾语。

三个平面的学说重视语义关系对句法的制约,主张施事成分一般充当主语,如上述例句中的“我”,受事成分一般充当宾语,如上述例句中的“这篇小说”。汉语语法形态变化不丰富,语义选择关系在汉语语法分析中要起重要的作用。这是三个平面学说不同于描写语法的地方。同时,三个平面的学说也注重位置对句法的制约,例如在“这篇小说昨天我看完了”中,处在句首位置的受事“这篇小说”不再分析为宾语而分析为语用上的成分“主题”了。

此外,根据三个平面的学说研究汉语的复数形式“们”,研究汉语的变换关系,研究汉语的动补格式,研究汉语的体,研究汉语的价,研究复杂谓语,研究省略和隐含,研究“的”字,研究句型和句类的区别.研究语言个性和共性等,也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三、三个平面既是语法的本体观,也是语法分析的方法论

说三个平面是语法的本体观,是因为句法、语义,语用是语法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法结构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三个平面中的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研究的内容只是对句法结构有影响和起制约作用的部分,这些部分同句法一起组成语法研究的对象。三个平面并不研究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全部内容。例如“语义场”是语义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三个平面的学说并不具体开展颜色词语义场、亲属关系语义场之类的研究。又如,“言外之意”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三个平面的学说对“天晴了”除了说明自然现象之外有时含有劝人出外旅行之类的言外之意并不开展研究。

说三个平面是语法分析的方法论,是因为语法分析必须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透视,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描写的充分性和解释的充分化任何单一平面的分析都是有价值的,然而都是不自足的。例如对汉语同义结构的分析必须考虑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因素才有可能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试比较:

          A(醉)      B(够)          C(完)

  a.  我喝醉了酒      我喝够了酒      我喝完了酒

  b.  我喝酒喝醉了    我喝酒喝够了    我喝酒喝完了

  c.?酒我喝醉了      酒我喝够了      酒我喝完了

  d.*我把酒喝醉了  ?我把酒喝够了    我把酒喝完了

  e.?我被酒喝醉了  *我被酒喝够了  *我被酒喝完了

  f.……

以上是一个语法矩阵,横行是同形格式(A,B,C),竖行是同义格式(a,b,c……),问号(?)表示该句子的合语法性是可疑的,人们一般不这么说,特殊语境下可能会这么说,如A/c,A/e,  B/d。星号(*)表示该句子不合语法,人们不会这么说,如A/d,  B/e,  C/e。从句子合语法的情况可以看出,矩阵中出现了不合谐,同类格式的三个实例区别只在于充当补语的词语不同(醉、够、完),但语法变换矩阵却没有产生整齐的对应。

对语法结构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如果在分析方法上只是从某一个平面(如句法平面)来解释虽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显然是不充分的,需要作三个平面的综合透视。上面三个句子在竖行的哪个格式中能成立或不能成立是句法上的分析,如上述格式分别是基本式、重动式、话题式、“把”字句式,“被”字句式,还可以有其他句式。能成立或不能成立的理由则同语义指向有关,而语义指向的分析属于语义平面。如“醉”指向“我”,“完”指向“酒”,“够”语义上指向“我”也指向”酒”。至于这些句法格式成立的原因以及在言语交际中选择哪一个句法格式,则要结合语境来分析,语境属于语用平面的内容。如话题的选择、焦点的安排、说话的场合、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三个平面学说,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在学术发展史上,十几年只不过短短的一瞬。因此这一学说目前还不能说是很完善的,有些基本理论原则还要进一步推敲,已经取得的成果还要通过语言事实来检验。要使一种学说完善、严密,有待于更多语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了给研究者提供一些资料,我们选择好若干有代表性的论文,编成文集,书后附了一个有关文献目录。不消说,挂一漏万或选择不当的情况在所不免,只好请求读者指正。在本书编辑和出版的过程中,语文出版社给了许多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张继先先生付出了许多心血和劳动,在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文集成书时,恰逢胡裕树先生八十华诞,谨以此书献给他作为纪念。

                                                            编    者

                                                          1998年2月



目 录

前言

一、理论篇

句子分析漫谈                                  胡  附  文  炼

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文  炼  胡  附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胡裕树  范  晓

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                            何伟渔

与语言符号有关的问题

——兼论语法分析中的三个平面                      文  炼

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施关淦

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

——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徐  枢  饶长溶等

有关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              范  晓  胡裕树

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施关淦

语法分析三个平面                                      范开泰

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说的方法论分析                杨成凯

句子的分析与理解及其相关问题                          卞觉非

关于三个平面理论的几点思考                            高顺全

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胡裕树



二、分析篇

试论汉语句首的名词性成分                              胡裕树

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语法札记                        文  炼

语用分析说略                                          范开泰

汉语析句中的三个平面与句型分析                袁  晖  陈  炯

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                          邵敬敏

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                    王维成

重动句的语法价值                                      戴耀晶

关于句子合语法或不合语法问题                          范  晓

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                      张国宪

句法成分的话题化                                      李晋荃

“把OV在L”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                  金立鑫

主谓谓语句的范围                                      邢  欣

语义指向研究漫谈                                      卢英顺

主语在动态句子中的种种变异表现                        王一平

汉语句子的信息安排及其句法后果——以“周遍句”为例   温锁林

有关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文献目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5 23:49 , Processed in 0.0609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