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300|回复: 12

DV制作前期和后期的技术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6 01: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献民  
来源:《艺术世界》

----------------------------------------------------------------------------------------------------

    技术进步,缺陷永恒
    电影是物理和化学时代的产物。曝光是光学过程;连续运动是机械作用;胶片和显定影是化学反应;录音是磁性的;其中,在1990年代最终促使电影诞生的技术进步是精细机械运动,比如片爪与片孔的配合。
    我们早已进入数字化时代,而电影数十年原地踏步,暗房中药液锈蚀着显影槽,剪接台靠手柄转动,声画依赖打板同步,其原始如同汽车和飞机发明之初。
    录音设备的小型化与摄影机的轻型化促使了50年代出现的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电影。70年代,高保真音响和音乐会普及,使得杜比才大行其道。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个人化更使得洗印厂从印工做拷贝到负片剪接之间的所有化学和机械工序都可交由电脑完成。
    现在的欧洲,没有故事片还上传统剪接台的,连60岁不会打字的老导演都买了后期设备自己在家里玩。大部分在苹果电脑上用AVID和FINAL CUT剪,少部分用ADOBE、MEDIA 100,后两种系统在大陆很普及。
    但是,电影最关键的部分——拍摄,几乎原封不动。柯达胶片照样在摄影机里转,每十分钟必须换盒,还在打板,还要等待灯光师们把灯都布好,还要缠绕在照明、录音、回放、电瓶等无数根电缆之间。
    电影是不是夕阳工业?电影什么时候能够进入后工业时代?
    有人拿DV拍电影的那天起,电影摄制的风景才改变了。
    摄制人员可以很少,碍事的电缆都不见了,一块好电瓶可以用一整天,一盒磁带可以拍一天。画面和声音在同一素材带上,可以不打板,灰板和小拷贝都被省略掉,随时可以看样片。自然光被更充分地利用,远离主体的声音录不下来。演员的潜力突然有了一个新空间和时间,连贯表演和自由活动的可能性都比以前大,对演员的职业性要求相对降低。
     
    耗材时长比较:
    70mm:1.5分钟/本
    35mm:小本4分钟,大本10分钟
    16mm或超16:小本10分钟,大本30分钟
    BETA:30分钟
    DV:34分钟
    6.25mm(NAGRA制式)录音带:17分钟
    DAT录音带:60分钟
    耗材价格对比:
    35mm小本(4分钟):1200元/本
    16mm或超16小本(12分钟):600元/本
    数码BETA(32分钟):170元/盒
    BETA SP(30分钟):120元/盒
    DVCAM(34分钟):大商场140元/盒,批发店70元/盒,miniDV超级经营点30元/盒
    剧组最小规模(记录片):
    35mm带同期声:6人
    超16mm带同期声:4人
    BETA:2人
    DV:1人
    平均成本比率(记录片):
    35mm带同期声:100%
    超16mm带同期声:65%
    BETA:40%
    DV:25%
     
    DV的技术缺陷
     
    DV作为录像的质量特点也都会进入最后产品。典型的有色彩失真,对比被强化,暗部和亮部的纹理丧失掉,焦点会犹豫等。
    每个技术缺陷都可以引来长篇、长期的争论,而且争论往往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艺术和美学层面。
     
    这里单讲色彩再现。
     
    DV在光线过亮或过暗的情况下各种能力降低。比如自动焦点不太准,再比如丧失颜色还原的能力。光线过暗时,暗色调如褐、蓝、紫很容易变为黑;光线过强时,浅色调如湖绿、蛋黄、粉色等会很容易变为白色。
    由于DV的宽容度比胶片低,更比肉眼低,光线对比比较大的时候,在即使非常小的取景范围内,也较难避免局部曝光问题。所以部分DV机设计了斑马线等措施,让拍摄者轻松感觉到曝光过度。
    如果人物绝对在阳光下,他稍一抬头,额头就可能曝光过度,看回放时发现一片惨白。此时所有的颜色都可能失真,最常见比如说是衬衣暴光过度,变得看不见了。深色的裤子变成黑的。
    强烈光线下,所有颜色都可能产生褪色效果。
    相反,低照度时,颜色可能过分鲜艳。部分DV机为增大光圈,适当增大低照度时机器对某些特别鲜艳颜色的感知能力,很像柯达胶片的效果,比如红、黄等。比如中式服装像缎面旗袍,色彩特别艳丽。但是一些暗部,比如只是灰黑色背景,或深色裤子,也可能被染上淡淡的红或黄色。
    弱光下,颜色更容易过度饱和。
    但这些弱点是否真的那么重要?应该反过来检讨我们对颜色的视觉体验。
    我们对视觉产品的经验已经非常固定,主要来自柯达胶片。胶片最擅长的是饱和色。生产厂家(现在全世界只有柯达和富士两家)关注的是最纯的颜色能否还原。比如照片,印出来经常比肉眼的感觉更亮丽。柯达很强调不同色区之间的明确界限,比如黄就是黄,橘黄就是橘黄。其实,经过柯达的百年努力、我们的因循守旧和难于创新,我们已经习惯特别鲜艳、光谱单纯的色彩。中间色的、褪色效果的,比较难办,也经常在影像中被视作比较难看的。
    比如大陆第五代高质量的电影强调很纯的黄、红,第四代电影中干干净净的蓝、绿。国际上所有公认对画面非常有感觉的大师们,如安东尼奥尼、斯特拉罗、王家卫,都在找最饱和的颜色。请回忆一下《红色沙漠》、《末代皇帝》、《阿飞正传》。在我们看得到的优秀影片中,很少看到未名的颜色。
    柯达一统天下之前,彩色胶片经过很多其它努力。比如电影的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就曾一再实验彩色胶片。他们受印象派的影响,尽量做褪色效果,中间色非常多。结果照片如印象派的绘画,很多颜色难以定义。早期其他人实验的彩色片常有类似的情况。
    卢米埃尔的彩色照片可能强调的是光线的瞬间效果,而柯达胶片强调的是光线中最干净的层面。
    在这一色彩还原倾向的单向发展过程中,所有拍电影的人都不是无辜的,甚至所有拍照片、看照片的都有份:消费者在鼓励制造商发展色彩纯净的胶片。
    技术问题大多可以依此类推。ILFORD鼓励纹理的无比细腻、暗部和亮部的清晰。德国造镜头强调少损失光线、不要镜头内的干扰,就是光线到达胶片时越干净越好。
    但是,这毕竟不是我们世界的全部。我们的生活在大多数时候灰蒙蒙、颜色惨淡不清、光线纷扰,亮度时而过强,时而过弱。
    说不定有一天,我们看20世纪后半叶色彩绚烂的影片,恍若隔世,如同现在看40年代在摄影棚中用50盏照明灯打出来的明星面孔:太美了,太假了。
    所以,从道理上来讲,DV的所有技术缺陷都不是致命伤。关键还是拍出来的东西。
    任何技术缺陷都可能成为创作的出发点。任何技术便利都可能成为创作的陷阱。过多的推拉可能使观者注意力无法锁定被拍摄的主体(创作者老推拉的话,也说明他还没搞清楚镜头中的主体是谁、是什么)。颜色失真可能会强调生活残酷的感觉。
     
    (节选自《一个人的影像》,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P:P:P
发表于 2004-6-22 09: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湘里妹子:
   你好,我现在想做一个DV作品出来,我把拍摄镜头已经大概计划好了,你认为还需要什么?
发表于 2004-6-23 10: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湘里妹子:
    你怎么不回我话呀?你就帮帮小弟嘛。我真的是没有办法呀。你是好姐姐嘛。
发表于 2004-6-23 10: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

怎么我的短消息发不出去呀,老是出现收件人超过0人,请修改的字样。
谁能帮帮我呀?
 楼主| 发表于 2004-6-23 10: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

要积分20点才能发短信息呢
防止不法分子没办法

你的问题你得请教本版斑竹372, 夜听江流 哦
他俩才是这方面的专家!
有空多来走走
发表于 2004-6-23 10: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湘妹子:
       你没有礼貌!我问你这么多问题,不回答你也要说一声呀,想骗我多在你的网页多呆几分钟是吧?一声不吭,装大呀!有什么了不起的。
发表于 2004-6-23 10: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诚挚的歉意

不好意思,我愚昧。没有弄懂就乱骂人。对不起。望原谅。
我的短消息还是没有发出去,论坛提示:非定义操作
发表于 2004-6-23 10: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诚挚的歉意

湘里妹子:
      好姐姐,对不起了,不要生气,好吗?
 楼主| 发表于 2004-6-23 10: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燕过水无痕 于 2004-6-23 10:42 写道:
湘里妹子:
      好姐姐,对不起了,不要生气,好吗?


你骂人的帖子和致歉的帖子我是同时看到的呢
不好意思
浪费你的情绪了
只要你不生气就行
我早没气可生了:cool::cool::cool:
发表于 2004-6-23 21: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回复!

燕兄你好,关于你的问题偶已回复,请查收。不知道对你是否有帮助,欢迎常到这里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13:50 , Processed in 0.1659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