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36|回复: 0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解说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9 10: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一部:《步天歌》
  
  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濮阳当考古学家打开了一座距今已七千多年的古墓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其中有用蚌壳拼成的青龙和白虎图形。这把中国人使用四象表示星象的历史一下子推到了史前的年代。史载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王希明曾用通俗歌谣的方式唱出了对天空星系感性认识,他给这首歌赋名为——《步天歌》
  
  当人类终于明白要想在天空中飞翔必须要掌握一种神秘的力量时,为皇帝寻求不老之药的方士们,却早已在某一天配出的炸翻了八仙桌的混合物中发现了一种改变世界的粉末---火药。
  
  一个后来被西方科学家证明的物理力量---反作用力。最开始时却是供人们消遣制造欢乐气氛的花样。当人们运用窜天猴的原理生产出用火药推进的箭矢时,一个新的名词---火箭诞生了。
  
  人类的航天技术发展起源于大胆想象。隋唐时代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就描绘了仕女飞天的奇妙景象。后来有一个工匠不知是不是受到佛教文化中飞天仙女的影响,做出了一个他自己根本不会意识到的开天辟地的行动,并勇敢地亲自实践直至献身。
  
  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优秀的科幻作品总是具有永恒的魅力,并给后来的人们以启迪。法国科幻小说大师儒勒•凡尔纳(1828-1905)在他的作品中令人惊奇地预见到许多未来的科学发明,包括人类挣脱地球引力进行太空旅行。这些超前的想象,点燃起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对幻想创造的渴望。
  
  大约在20世纪开始的时候,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种新的更好的利用火箭的用途——探测高层大气及空间。他们分别是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和美国的戈达德。
  
  孩童时就沉浸在凡尔纳奇妙幻想里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在《航空通报》杂志的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人们将如何进行第一次宇宙飞行诱人的前景,并画出了第一艘宇宙飞船的图形。这是那个世纪的人们第一次看到据说能飞到月亮上的工具的大致模样。
  
  也是由于看到宇宙飞行的幻想小说而不能自拔的生于美国的戈达德,1926年3月16日下午2点30分,在马萨诸塞州奥本冰雪覆盖的农场里,点燃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尽管整个飞行时间只有2.5秒钟,戈达德却为试验的结果激动不已。
  
  现代火箭的真正起步是在德国。
  
  早在1927年,当中国的毛泽东领导饿着肚子的农民举行“秋收起义”时,被称为“欧洲火箭之父”的德国人奥伯特却领导一批科学家成立了德国宇宙航行协会,开始了对宇宙航行的探讨和现代火箭的研究。
  
  1942年10月3日,一枚火箭从波罗的海之滨冉冉升起。它是布劳恩等人发射的第三枚实验品。火箭垂直飞行4.5秒以后,拐弯沿着东北方向飞去。296秒时,火箭在100多公里外的波罗的海溅起了欢腾的浪花。
  
  布劳恩在火箭箭身上画上了传说中的“月亮夫人”。但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却特意替它取了个名字:“V-2”火箭。“V”在英语中是胜利的意思,而在德语则是“复仇”的第一个字母。当第一枚V2飞弹带着恐怖的呼啸划过英吉利海峡落到英国人的头上时,世界意识到一个新的喷气时代的开始。
  
  当美国人戈达德在农场里点燃那枚“创世纪”的小小的火箭时,世界上还有一大批宇宙飞行专家也在创造奇迹。有“苏联航天奠基人”之称的前苏联火箭设计师科罗廖夫最终把齐奥尔科夫斯基等航天先驱的科学预言变成了现实。
  
  在50年代的那场东西方航天的竞争中,美国人明显失算了。就在他们还满不在乎的时候,人类太空活动中的一个伟大桂冠——发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落在了苏联人的头上。社会主义的凯歌从地上唱到了天上。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说,美国输掉了这场“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战役”。
  
  在20世纪中叶响彻神州大地火红的建设交响乐章中,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起步了。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已开始在一片战争的废墟上重新构建起自己的家园。一代打天下的领袖们率领着一个民族,不仅要描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还要亲手实现祖先们未竟的“登天梦”,飞向更广阔的外空间,开拓天疆。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二部:《一步登天》
  
  1957年,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伴随着苏联卫星成功的雄壮进行曲,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等人再一次来到了这个正沉浸在欢庆喜悦中的“老大哥”国家。东方社会主义阵营高唱在万里太空的胜利,此时也激动着这些决心要在万里江山描绘最新最美图画的创业者。“可上九天揽月”的浪漫成为领袖们心中必定要实现的伟大事业。在十月革命阅兵式的红场上,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看到了最新型的火箭,它就像一把战神之剑。
  
  踌躇满志的毛泽东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此时的这些年轻人是他实现宏大理想的希望。他讲了一句“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讲了一句后来流行世界的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中国火箭一起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被命名为“东风”系列。自古以来只能把酒问青天的中国人,要开始一步登天了。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
  
  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
  
  苏联的样弹让中国人看出了名堂。第一次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头脑热起来的火箭人异想天开地为一步登天把V-2的图纸放大了一倍,制造出的“东风2号”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记忆犹新的发射。
  
  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与制造成为当时中国众多事业中的重中之重。人们认为中国领导人是把组织人民军队、指挥革命战争的那套经验拿来用到了组织“两弹”的科研上。当时有人形容“两弹”工程为:“按一个电纽,全国都通电”。
  
  这时的国家领袖们也在时刻关心着中国登天的进程。当毛泽东出现在北京的大跃进成果展览会上时,工作人员给领袖看的是由躲在幕后的人用橡皮条拉动的纸糊的火箭模型。这让看穿了“秘密”的毛泽东哈哈大笑。
  
  1965年,中央批准了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代号“651工程”。同时决定研制一种三级火箭作为运载工具。航天人借用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次艰难的迁移行动为这枚还没有诞生的火箭命名——长征号。然而这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大动乱之中。
  
  1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作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号火箭获得成功。两个月后的4月1日,2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1枚长证一号运载火箭被专列运送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一个装在火箭上为了在飞行中给负责测量的部门提示目标的闪光灯引起了专家们的不安。当时有人提出它在闪动时会不会发出电磁波引起火箭上负责各项动作的众多电爆管误爆?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他们决定做一个实验,而就是这次实验让专家们目瞪口呆。
  
  毛泽东在说完“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句话的12年后,他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卫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中国成为除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外,第五个能用自己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
  
  当时负责航天系统的张爱萍曾尖锐地指出,那时的长征火箭是“生于乱世、先天不足”。
  
  为了尽量减少当时火箭存在的问题,这名老将军在整个航天系统内部率先搞起了大整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检查程序。这就是文革后期著名的“七机部大地震”。它成为那名将军在后来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主要“罪状”。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随行带来了一个10米口径的可移动卫星地面站。中国人开了“天眼”,第一次看到原来通信卫星可以让世界如此之近地呈现在眼前。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331”工程。当真的要把通信卫星发射到所需的地球同步轨道上时,人们发现手中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
  
  当一切准备就绪,日历已经翻到1983年。一个庞大的试验队护送新的火箭和新的卫星来到新的发射场。经过3个多月的测试准备,1984年1月29日,新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卫星开始发射。
  
  火箭起飞一切正常,顺利飞到四百多公里的高空。但意外出现了。
  
  参试的人们中间弥漫着压抑的气氛。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并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整个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发射第二发。这是中国航天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胆的决定。
  
  中国航天在经历了近30年的奋斗后,发展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而这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的早晨开始,中国航天开始了一场从观念到体制的巨大转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场脱胎换骨的变化,那就是“走入世界”。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三部:《宇宙之约》
  
  197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邓小平来到美国进行了八天的访问。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领导人到访这个太平洋彼岸的国家。当他代表12亿中国人坐进月球宇航车中时,火箭故乡的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今天自己与世界的差距。
  
  当人们第一次听到“倒闭”、“下岗”这样的市场经济的新名词时,许多航天人在思考:中国的航天工业应该怎么办?
  
  航天工业的几十万人马几十年来一直在国内从事研制、生产、发射等试验任务,所有人员生活费用和研制试验经费,全都靠国家专用款支撑。中央提出军转民的战略方针后,原来有许多生产任务吃不饱的航天工厂,开始自己四处找米下锅。被逼急眼的人们甚至想到了卖冰棍。但由于大都是小打小闹,生产基金和生活费用仍然十分短缺。
  
  80年代的太空已经成了商业卫星任意驰骋的世界。光每年的空间通信营业额就高达数十亿美元。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通信卫星等着要发射,出现了一个红火的航天发射国际市场。中国首次使用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同步通信卫星后,有那么几个人,脑子突然开始转悠起来:中国的火箭能不能打入国际商业市场?
  
  1989年,中国航天人开始筹划跨出国门的行动,成立了10人小组,开始瞄上了世界航天市场上最强的对手——美国。但让国际航天这一极特殊的领域突然熟悉并接纳一个过去印象中只生产茶叶和瓷器的国家很难,中国航天在等待机遇。
  
  机遇有时会不期而至。1986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继1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事件后。紧接着一系列的事故让世界火箭发射市场几乎瘫痪。一时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厂家和用户都着急起来。天上运行的卫星寿命将尽,地上准备好的卫星排成长队等待发射,而阿里安火箭发射的日期尚不能确定。卫星的制造商们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们冷遇的中国火箭。
  
  1986年,在美国的著名的麦道公司的谈判室里,两名中方专家在舌战13名美国技术专家后,终于让美国人认识到中国人手中有真家伙,从此美方对中方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认真和尊敬起来。
  
  1987年1月28日,中国与美国特雷卫星公司在此签订了第一个合同。这是中国航天成立30 年来第一个与外商签定的火箭发射合同。
  
  在中国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之前,国际上只承认中国有发射卫星的能力,但对中国是否达到发射国际商用卫星的水平一直持观望怀疑的态度。所以“亚洲一号”卫星能否发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着中国航天走入世界的命运。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四部:《通天盖地》
  
  也许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万事开头难,“长征三号”火箭即将发射的这颗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并不是第一次飞上太空,而是一颗先前因为美方发射失败后又被航天飞机从太空“抓”回来的“流浪儿”。有些迷信的人讲这颗卫星的命运必定多灾多难。
  
  使用液氢和液氧为为燃料的火箭氢氧发动机,由于其工作时产生的动力比大大超过常规燃料的发动机,因而被当时的世界航天界公认为当代火箭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谁能摘下她,谁就是火箭天国的白马王子。
  
  任新民是1949年6月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从美国辗转回到祖国的科学工作者。刚回来时由于满身“洋味”,还有人怀疑他是美国特务。他在1965年组建了一个氢氧发动机研究小组,开始酝酿开展低温技术和氢氧燃烧试验技术的研究工作。
  
  液氢是易燃易爆等特性的燃料,这让拥有雷霆万钧之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过程时时充满着危机。1978年1月,在首次进行试验时,由于有人违章操作,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事故。正在参加试验的科研人员当场就有十人受伤。他们有的被烧伤了脸,有的被烧伤了头发和眉毛,有的被气浪击成了脑震荡。同年3月,在调试氢泵试验台时,又发生了大火,火势直冲十多米高。
  
  还没有调教好的发动机每次实验时都会冒出花样翻新的“恶作剧”,让实验人员应接不暇。随着任务期限的临近,形势对他们来讲一天比一天严峻。
  
  1984年4月8日19时20分,第二枚“长征三号”巨大的箭体再次被推向太空。氢氧发动机出色地完成了所有工作程序,这是历经8年研制的中国火箭氢氧发动机第一次获得成功!它让世界宇航界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1990年2月10日深夜,美方通知中方,终于接到“大赦令”的“亚洲一号”卫星于当天晚上6点半离开洛杉矶,途中在夏威夷加油,于北京时间12日凌晨3点30分到达中国北京。
  
  在一年前的中美商务谈判中,卫星以什么方式进入中国曾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幸亏头脑灵活的航天人想出了一个“卫星过境”的巧妙提法,使这一本来双方都认为事关国家尊严的“大是大非”的问题得以化解。
  
  中国火箭和美国卫星第一次结合的过程,与其说是联合,还不如说是一次艰难的磨合。因为几十年的封闭国情,中国的火箭完全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土生土长”出来的。许多技术指标是中国人自己的标准。而美方由于对产品过度保密,经常造成技术协调中人为的障碍。由于双方互相防范而又必须在一起,这就使得中国箭与美国星的联试工作相当艰难。
  
  紧张中难免会出纰漏,按照女专家刘素云自己的话说:她一不留神成为特等功的荣立者。事后有人讲,她得到的50块钱奖金避免的可能是5亿元的损失。
  
  公元1990年春节过后不久,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屹立在西昌发射场上,各种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在中外双方商定发射日期的会议上,中方提出4月5日发射,其理由是,根据卫星中心气象预报:4月5日这天是个好天气。然而,中方托举“亚洲一号”卫星的长三火箭却并没有在这一天发射。更有了48个小时中惊心动魄的故事。
  
  西昌是气象学中的雷暴区。雨季里雷电频繁。当火箭开始加注燃料时,不期而至的雷雨大风使发射程序不得不中断。此时坐在指挥大厅中参观发射的众多来宾们,听着天上的滚滚雷声,看着静立在风雨中的“长三火箭”,人们开始揣测今晚的最终结局。
  
  
  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喝了一肚子低温燃料的火箭都冻透了。上下结满白霜的火箭此时就像一个在风雪寒冬里瑟瑟发抖的老人。这让专家们越来越担心冷透了的火箭内部,可能会有成部分金属部件的强度下降。人们紧急调来大批棉被包裹在火箭身上。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绝无仅有的“火箭盖棉被”的起源。
  
  每一次的发射,航天人都必须经历这种让心脏抽紧的煎熬。
  
  在报警器的尖厉鸣叫声中。随着发射塔上的加注人员全部撤离,火箭处于自动补加燃料的状态。然而就在发射现场笼罩在火箭即将爆发的寂静中时,有一个女人却还在发射塔上。
  
  这个女人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的英雄”。
  
  离点火发射还有最后12秒。计算机已经启动了火箭自动点火程序,亿万双眼睛都在这一时刻随着到计时向“0”终点奔腾……
  
  当现场指挥员穆山抓起话筒,运足底气,正要下达“点火”口令时,突然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火箭上方的某个部位上,正哧哧地往外冒着缕缕白烟。
  
  “怎么办?完了”。那一刻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发射的所有观众,都听到了扬声器里传出的这句胆颤心惊的声音!问“怎么办”的人,便是发射现场总指挥胡世祥。
  
  这股白烟之所以让火箭专家万分紧张,是因为它极像是火箭发生了液氢燃料的泄露。而如果真是液氢出现了渗漏,当它与外面的空气发生接触时,就会以800倍的比例速度迅速膨胀、扩散;一旦遇上一丁点火星,立即便会引起爆炸。所以如果这时火箭点火就等于引爆一枚巨型炸弹!
  
  在短暂的12秒里,专家们的头脑在飞速运转。点火口令在最后一刻下达!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五部:《心比天高》
  
  1988年11月1日上午9时,在休斯公司总部大楼第二层会议室里,长城公司与休斯公司又举行了正式的合同签字仪式。盛大的招待会上,香槟美酒中,人人笑逐言开。但这时的中国航天人的笑脸背后,却埋伏着深深的忧虑。从中美双方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合同上的那时起,一把危险的商业利剑已经高悬在头上。
  
  拍着胸脯的中国人此时的的确确是“空口无凭”,美国人认为中国航天人到时候造出来的到底是“啤酒罐”,还是真能把卫星送入太空指定轨道的高科技火箭还很难说,必须事先经过一次实际检验。在双方签定的合同中规定,“长二捆”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之前进行一次成功的试验飞行,否则,用户有权终止合同,选择别的运载火箭。
  
  用“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星”的方案最终得到了“准生证”。但这时的航天人才发现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在挡着他们。手中没有造火箭的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造火箭的航天人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到了贷款。本来就因为刚刚被推入市场经济还一贫如洗的中国航天人,一下要去贷款几个亿的人民币,这对历来习惯于闷着头干事的航天人来说是个不小的刺激。
  
  等到必须的基本条件具备时,离合同规定的第一次试验发射时间,只剩18个月了!
  
  一张看了让人吓一跳的时间表摆在火箭研制者面前。它要求设计部门在100天内解决火箭捆绑连接等20项技术难题;要在400天里设计生产出5000多套特殊工装,生产出几十个部段和十几万个零件;要在180天内做完大小300多项地面试验。而按常规,完成这些任务至少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
  
  从1989年1月起,研制“长二捆”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全国迅速展开,几乎半个中国都在为这枚还看不见的“龙子”兴师动众。
  
  1988年夏天,位于中国陕西秦岭山脉里的一个神秘地点,首次向来自美国休斯公司和澳大利亚卫星通讯公司的专家敞开了大门。这些下车时还以为来到一座普通山村的专家们惊讶地发现,眼前这条乱石遍地的山沟就是中国航天系统中代号为“067”的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当他们看见那些出入简易工棚的人们被介绍为中方高级技术人员时,认为中国人是在欺骗他们。
  
  在火箭研制的同时,兴建大型发射场的工程在这时还是一片荒丘的场地破土动工。当时正值冬季。寒风刺骨,大雪纷飞,数千名冻得瑟瑟发抖的施工者昼夜开始了施工。
  
  18个月后,奇迹真的出现了——昔日碎石遍地的山凹里耸立起高达97米的发射塔架。但是昔日仅仅是草图一张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却没有严格遵守合同规定的时间,而是提前了一天——于6月30号竖在发射台上。
  
  “听话的乖孩子”让专家们决定将原定的发射日期提前到7月8日。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在一切顺利的背后,隐患正在悄悄地逼近。航天人即将面临着一场生死考验。
  
  航天人付出生命代价的第一枚实验火箭发射成功后,激动的人们投入了赶制定型火箭热火朝天的工作之中。然而,谁也没有想到,4个月后的那次举世关注的发射,会成为又一次痛苦的磨难。对中国航天人来说,一场更大的危机在前面等着他们。
  
  公元1992年的3月22日6时40分,展现在亿万电视观众眼前的是火箭喷火后一动不动的画面。从火箭点火到紧急关机,只有7秒!这7秒钟,把在场所有的人和电视机前的几亿观众惊得目瞪口呆。
  
  指挥所里的人们正在流泪,而发射现场的抢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因为一个可能毁灭整个基地的巨大危险已经显现在人们眼前。事后有人说有可能是在这次设计“长二捆”的发射台时,设计人员鬼使神差般地一个不经意的设计,在1992年3月的那一天,挽救了西昌发射场。
  
  4月14日故障分析审查委员会得出了结论,这让搞了一辈子火箭的专家们仰天长叹。
  
  但返回研制生产岗位的中国航天人却被注定要承担来自同胞无形的压力。这也许让他们理解了有时为什么战士希望能在战场上光荣战死的无奈。
  
  有赢就有输。但“成者王侯,败者寇”,这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观念,似乎已渗透了民族的骨髓。科学的严谨往往难以招架一相情愿的激情。
  
  由于火箭已经实施过点火,第一级火箭已经烧得遍体鳞伤。不能再启用、也不敢再启用了。中国必须再造一枚新的“长二捆”火箭!有人说这时的“航天人就是哭,也得边干边哭”,因为他们执行的是严格的国际商务发射合同。失败后的中国航天人最重要的,是要拿出闪电般的行动来。
  
  1992年8月14日7时整,号称“神秘峡谷”的西昌卫星发射场和“长二捆”火箭又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历经沧桑的“长二捆”点火了。
  
  从火箭发射到卫星进入轨道要经过约680秒的过程。对背水一战的航天人来说,那是死去活来的680秒!任何人都无法体会那一刻他们的心态。有人说在北京的马路上堵个车也不止这点时间,但对航天人来说,这短短的11分钟却比一辈子还漫长。
  
  第二颗“澳星”发射的准备工作进展十分顺利。1992年10月20日,第四枚“长二捆”火箭安全抵达西昌。11天后的10月31日,第二颗“澳星”也从美国洛衫矶飞抵发射场。
  
  为了增加现场气氛,卫星中心专门从成都请了16位“佳丽小姐”来到发射场,待发射成功之际,专门为“澳星”功臣献花敬酒。此时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次发射,发生了一个让航天人绞尽脑汁去破解的谜。
  
  最后调查出来的结果竟然是一场灾难,又是一个奇迹!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六部:《太空没有梦》
  
  一位作家说得好:“灾难是在你忘了它的时候降临的”。
  
  探索宇宙是人类永远摆脱不了的诱惑,数百吨燃料点燃起惊天动地的火焰,几万个人工制造的零部件同时高速运转,自然界的风雨雪电,这一切都决定着人类每一次摆脱地球引力奔赴宇宙的过程,其中都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今天的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一幕又一幕的航天灾难。
  
  90年代中期,中国的火箭制造业异常繁忙。“长征3号”乙型火箭是当时新研制出来的巨型火箭。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在发射第7、8代卫星时,决定用第一发长三乙火箭发射该组织的708卫星。人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将身处中国航天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惊心动魄的事件之中。
  
  与火箭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航天人第一次看到了身边的死亡。事故中一位专为火箭设计飞行弹道的高级工程师不幸成为失控火箭的牺牲品。
  
  失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誉的损失。客户在惨重的事故面前不能不对中国火箭的可靠度产生怀疑。本来好不容易才打开的国际商务发射市场开始产生了危机。
  
  4个多月后,又一项事先签定的发射合同眼看就要临头。
  
  在1996年“黑色”的日子里,希望中的成功变得更加宝贵。航天人却被一个非技术的难题所困扰。尽管外出宣讲的人们费尽了口舌,但直到火箭已经树立在发射架上眼看就要点火了,国际上还是没有一家保险公司答应承保。人们往往在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世上只有当妈的最疼自己的孩子,心急如焚的航天人想到了国家。
  
  不到5个星期后的1996年7月3日,4个多月前因事故而推迟发射的一枚“长征三号”火箭,把香港的“亚太一号A”通讯卫星送上了太空。
  
  一个月后的1996年8月18日,这是一个按照中国民间传统习惯在许多人看来最吉利的日子。这一天北京街头的结婚彩车队排成了串,把洋洋的喜气播撒到大街小巷。也在这一天,西昌基地的发射塔上矗立的又一枚被称为“美男子”的“长征三号”火箭,已做好一切发射前的准备,正在整装待发。在它头上顶着一颗即将上天赴任的中星七号通信卫星。
  
  在此之前“长征三号”火箭保持着10次发射中只有一次失败的良好纪录。但这一次又让他们失望了,火箭起飞后没有多久便出了故障,没有飞到预定轨道的火箭把价值连城的卫星扔在了半道,变成了一个新的太空垃圾。
  
  几乎连在一起的两次失败,使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信誉丢失殆尽。一时间长征火箭在国际发射市场上几乎成为失败的代名词。这是对中国航天对外发射服务的一次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善于哲学的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事物发展中“物极必反”的规律,远古的大师们把它神秘地称之为“否极泰来”。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航天人也许正是从绝境中开始了命运的转化。
  
  1997年5月12日,继一年前的8.18发射失败之后,“长征三号”火箭再一次树立在发射架上。这次担负的任务是要把一颗国产“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俗话讲,人逢喜事精神爽,然而当眉飞色舞的人们坐到会议室里,准备好好享受一下表扬与赞美之词时,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就有“以成败论英雄”习俗的国度里,事情的结局却出乎几乎所有人的意料。
  
  中国航天人已是久经风雨了,10年的对外发射服务让他们受益非浅。现在他们的目光已经在宇宙中延伸得更加遥远。当他们一次又一次驯服着奔腾的火焰飞向太空时,他们的传奇般的经历也在向世人一次又一次地宣布:太空真的没有梦。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七部:《烈火天车》
  
  星球探测是航天活动的一项有代表性的标志。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因此在五、六十年代,向月球发射探测器成为美苏航天角逐的重要项目。2000年9月出版的《原子能科学家杂志》刊登美国科学家埃德华?泰勒的一篇文章,披露了50年前一个令人震惊的内幕:美国空军和陆军早在50年代末就打算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军事基地,并且宣布月球归美国所有!
  
  在人类所有的航天活动中,载人航天是宇宙探索的最终目的,也是最令人激动的航天活动,但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探险尝试。
  
  1946年12月17日,已经来到美国的火箭设计师布劳恩,用V-2导弹将一些孢子送到了187公里的高空。第二年1月,他又用同样的运载工具将果蝇送到170公里的高空。1951年4月18日,美国空军用“空蜂”号探空火箭将一只猴子送人了高空。不过,美国人的这些动物先锋所起的作用都比不上苏联人所选用的狗。
  
  1951年7月22日清晨.在人类通向太空的历程中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科罗廖夫的P-1火箭在卡普斯京亚尔火箭发射场升空。所有参加航天工作的人谁也说不上这次火箭里面载着两位特殊的狗乘员——茨冈和捷济克,回来时会不会变成死狗。
  
  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让卫星搭载“试飞”狗进人太空轨道便成为下一步的试飞重点。技术人员在周密准备试验卫星的同时,对试验的主角也进行了精心挑选。在对许多征召狗进行的筛选试验中,一只名为“库兹扬诺夫”的6公斤重的短毛狗被选中。
  
  1957年11月3日,“卫星2号”和它上面的“莱卡”准确地进人到了预定的地球轨道。运行在一条近地点212公里、远地点1660公里的椭圆形轨道上,每102分钟绕地球一圈。
  
  由于并没有返回的计划,“莱卡”从上天的那一刻就注定最后是必死无疑。当时苏联塔斯社对“莱卡”的飞行经历是这样报道的:前6天里“所有设备工作正常,‘莱卡’自我感觉极好。”后来又宣布:“……在第7天,给了‘莱卡’安眠药,它怀着为祖国尽完义务的心情静悄悄在太空死去。”
  
  然而,近年来公开的一些资料却表明当时搭载“莱卡”的“卫星2号”在飞行中发生了问题。“莱卡”可能只飞行了13个小时、在绕地球飞行了9圈后就被活活烤死了。
  
  当时美国与苏联之间的航天竞争已经进人白热化,谁能抢先实现载人航天对两国的国家形象、人心士气等等都有重大意义。科罗廖夫与其他科学家商议之后,决定采用非常规的办法,即飞船的设计与制造工作同步进行。这种方法带有相当大的风险,但是科罗廖夫明白要想抢在美国人的前面,只有这一条路。
  
  科罗廖夫主持设计出了的“东方”号载人飞船,然而在随后进行的实验飞行中,失败考验着这些初学者。
  
  8月19日,进行了第三次发射试验,飞船代号是“飞船-2”。这次飞船的密封舱内要热闹得多,其中不仅有两只名叫贝卡和斯特列卡的小狗,还有包括有50只老鼠和苍蝇、植物种子、小球藻在内的生物。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次发射中出现了一件“宇航员”“冒名顶替”的事情。这让后来才知道真相的科罗廖夫和他的技术人员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即使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生物也能在太空飞行。
  
  从1959年10月开始,苏联从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队伍中进行了两个月的选拔,最初从3461名35岁以下的空军飞行员中选出了27人。1960年3月,经过再次选拔后,他们中筛选出20名作为培训对象,被送到星城航天员培训中心训练,这其中就包括后来脱颖而出的加加林。
  
  其实,科罗廖夫对宇航员的第一人选早就心中有数了。很少有人知道加加林最后被选中的原因里有一条是他脚上擦得锃亮的黑皮鞋。
  
  1961年4月12日清晨,荒凉的哈萨克大草原依然凉气袭人。一枚由SS-6洲际弹道导弹改装的,高达39米、重287吨、总功率达2000万马力的“东方”号运载火箭竖立在发射平台上。
  
  就在加加林与科罗廖夫作最后的通话时,飞船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这让本来就十分紧张的空气顿时更加凝重了。
  
  公元1961年4月12日上午9时7分,“东方”号运载火箭顶着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腾空而起。与此同时,透过发动机的轰隆声,清晰地传来了加加林激动的道别声:“我去了!”
  
  “东方”飞船载着加加林以每小时27200千米的速度环绕地球飞驰。地面监测仪器上显示他的脉搏由通常的每分钟跳动64次猛增至150次。他向地面报告说“感到很难受,但可以忍耐。”
  
  108分钟时,他开始返回地面。早在发射前,科罗廖夫就决定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只飞行一圈,他必须要保证此次飞行的绝对安全。事实正如科罗廖夫一直担心的,飞船在进人大气层时真的出现了问题。
  
  由于故障使座舱与仪器舱不能及时分离,制动火箭的推力使飞船座舱疯狂地旋转打滚。此时“东方”号飞船正在以惊人的高速度疾速下坠。照这样下去将是飞船会像熊熊燃烧的流星一样高速砸向地面、宇航员被烧成灰烬和摔成粉末的结局。指挥中心的人们都束手无策,科罗廖夫当时甚至都已经不敢看飞行的显示屏了。
  
  当加加林在7000米的高度顺利跳伞后,科罗廖夫立即给赫鲁晓夫打电话报告说:“降落伞已打开,正在着陆,飞船正常。”听到消息的赫鲁晓夫在电话那头向他大喊起来。
  
  穿着奇异的宇航服装落地的加加林吓坏了地面上的孩子,加加林一边挥手一边大声喊:‘请不要怕,我是自己人,是苏联人,是从宇宙飞回来的’”……
  
  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的壮举使人类数千年的梦想成为现实,也使他从此获得了“宇宙哥伦布”称誉。为了纪念这个划时代的成就,“4.12”成了“航空航天国际纪念日”。
  
  不过,史料证明,在加加林上天前后,苏联曾有两名航天员在训练中死亡。
  
  加加林飞行之后不到4个星期,1961年5月5日,美国的“水星”4号飞船把宇航员艾伦•谢泼送上了186公里的高空,作了一次亚轨道的试验飞行。两个月后,弗吉尔•格里索姆又乘坐“水星”号进入太空。1962年2月20日,“水星”6号飞船载着约翰•格伦完成了美国人第一次地球轨道飞行。他用了4小时55分钟围绕地球飞行了3圈。
  
  尽管美国政府开始还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但是竞赛确实已经展开。而苏联人接连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航天第一”,这一事实深深地刺痛了美国人。当时在美国的各大广播和电视节目中,人们不断向美国政府和军事部门提出同样的问题:我们还要多长时间才能在太空方面赶上苏联人?
  
  然而,知道内情的人知道,此时的美国正在构想的一个举倾国之力的庞大计划——20世纪60年代后期轰动全世界的“阿波罗”登月行动。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来到国会发表演讲。向全世界宣布实施雄伟的载人登月计划,并在二战结束后第一次发出这样的号召:“整个国家的威望在此一举。”
  
  此时的这位国家总统,使用了一句拳击手常用的语言来向全体国民解释这次重大行动的目的,是要把“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
  
  东西方两大国之间的登月竞争就此展开。1967年11月9日,美国人为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而专门研制的一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土星”5号巨型运载火箭进行了第一次试验发射。试验中,它产生的高达3000吨的推力甚至掀掉了发射场5公里方圆内房屋的屋顶,远在1770公里外的纽约州天文台记录到了发射的震动波。
  
  美国人在实施阿波罗飞船计划中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屡遭磨难,1967年1月27日,包括一年多前进行太空行走的美国第一人怀特在内的3名美国航天员,进入位于肯尼迪航天中心内的阿波罗-4号飞船进行飞行演练时发生了意外的火灾,3名航天员在几十秒钟内被活活烧死。在这一惨烈的过程中最为感人的是,指令长格里索姆代表3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通过话筒留在世间一段至今让人难以忘怀的话,这段话成为航天员们视死如归的经典语言。
  
  美国人的不断进展对苏联人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无形压力。一切都以冲刺的速度进行,这不能不埋下一些隐患。4月23日,苏联著名的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驾驶着未完全建造好的“联盟号”升上太空。24小时后,返回地球着陆时因主降落伞没有弹出来,下降中的飞船以可怕的速度冲向地球。地面指挥控制中心束手无策的专家们眼睁睁地看着飞船砸到地面彻底粉碎。科马罗夫为此付出了生命,成为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位在航天飞行中死亡的人。
  
  机会是稍纵即逝的,而美国人抓住机会。就在中国正在经历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风暴时,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8号被发射升空。4天后,也就是在西方各国欢庆圣诞节这一天,弗兰克•博尔曼和他的“阿波罗”8号乘员组在20小时6分钟内环绕月球轨道飞行了十次。在电视传送的实况中,飞行在天外的宇航员向地球上的人们奉送了《创世纪》中的诗句。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极少有人知道,当时“阿波罗”8号在飞向月球的途中,宇航员鲍尔曼上尉一度感到身体不适。但美国人担心失去一次领先苏联人的机会,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继续引导飞船飞向目标。小局部必须服从大全局。本来美国实现这一目标要比苏联人晚12天的,这下反而跑到苏联人的前面。
  
  美国人领先的消息大大地刺激了苏联领导人。要求苏联的科学家必须要抢在美国人之前实现登月飞行。当时的设计师米申等人非常清楚,N-l运载火箭刚刚完成制造工作,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与调整。但是,领导人的命令决定了一切。
  
  1969年2月21日,拜科努尔发射场外的大草原突然被一阵强大的发动机吼声震动了。一枚长104米的巨型圆锥运载火箭被一团耀眼的桔红色火柱推上了天空,甚至连一些见多识广的专业人员也对这枚“火箭之王”的巨大惊叹不已。方圆几十公里内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高呼:“乌拉!”然而欢腾仅仅持续了70秒。火箭的尾部在飞行中突然起火爆炸,变成一团巨大的火球坠落地面。
  
  苏联人不甘心这次的失败,7月3日,第二次发射再次进行,这次火箭甚至未能离开发射台就发生爆炸,将拜科努尔发射场炸了个稀烂。
  
  屡试屡败的N-1火箭,让苏联人几乎心灰意冷。在美国首先载人登月马上就要成为即定事实的1969年7月上旬,他们抢险声明“无意与美国争夺首先载人上月球”。
  
  1969年7月16日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场上,在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中,“土星”号庞大的身躯慢慢地挣脱了发射架。远在数英里外的参观台和指挥中心控制室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震撼。很快,“土星”5号火箭便载着“阿波罗”门号冲出了大气层,踏上了登月的征程。
  
  7月19日13时26分,经过3天里38万公里的飞行,此时的“阿波罗”11号已经接近了月球轨道。地面指挥中心向宇航员发出了进入月球轨道的指令。
  
  15时12分.宇航员点着了“鹰”号的火箭发动机,登月舱开始向月面实施降落。就在这时,一个小小的停顿让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当时在距离月面50英尺时,闪光灯突然停滞在一个地方不动了。多年以后,英国人的一篇文章揭露了当时的真相,当时的“阿波罗”11号的登月行动实际上已经濒于灾难的边缘。
  
  事后,飞行控制员史蒂夫•贝尔斯因为挽救了“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而获得了航天局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尼克松总统授予的勋章。他常常想,倘若他当时的决定错了不知道他会得到什么?而正是贝尔斯的当时的判断,挽救了差点中途夭折的“阿波罗”11号登月。
  
  公元1969年7月20日,美国东部夏令时间22时56分,“全副武装”的阿姆斯特朗站在了登月舱舷梯最下面的一级上。他迈出那穿着太空靴的脚步,在月球表面踩上了来自地球的人的第一个脚印。至此,阿姆斯特朗成为了第一位站在另一个世界土地上的人。
  
  在这场经历中,许多美国人都作好了登月失败的心理准备,因为毕竟这是人类的第一次。官方从白宫到美国航空航天局都悄悄地制定了一个应急计划,其中甚至有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为此提前写好的一篇悼词,以备行动发生悲剧时之用。
  
  有人说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令人悲伤的一篇演讲,一篇从来就没有公开发表的演讲。
  
  在“阿波罗”11号成功飞行之后,从1969年到1972年底,美国又发射了6艘“阿波罗”号载人登月飞船,除“阿波罗”13号出了事情外,另外5次“阿波罗”号载人登月完全成功。整个“阿波罗”计划使18名宇航员参加了登月飞行,12名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发生在“阿波罗”13号飞船上的故事,事后被好莱坞的艺术家们拍成了一部曾让千万美国人热泪盈眶的电影。而大多数世人也正是在看这部电影时,才终于了解了那些宇航员们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历时约11年,到1972年12月结束,耗资255亿美元。它是本世纪人类最雄伟的工程之一。经常与政府立场对立的美国宇宙空间历史学家威廉•伯罗斯在撰写“阿波罗”计划时说:“尽管这次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现的动机是完全错误的。但这仍然是人类最伟大的冒险,这是个千年的奥德赛传奇。”
  
  苏联工程师在登月竞赛失利之后,把精力集中于装配载人太空站。1971年4月19日,成功发射上天的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长13.5米,最大直径4.15米,重量18.6吨,曾有3名宇航员在站上生活工作了23天。但是,在这3位苏联宇航员完成任务驾驶“联盟”—1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回收人员在降落下来的密封舱里看到的却是3具尸体。
  
  目前正在太空中边飞行边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到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为这两个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在太空成为“冤家”的航天大国之间,画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
  
  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架上升空,73秒钟后突然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在目瞪口呆的观众眼前被炸成碎片坠入大西洋。这是“挑战者”号的第10次飞行,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
  
  谁也不会料到恶梦在17年后会再次降临。
  
  美国人在这一个事业的最危险的两个阶段——起飞和降落,经历了两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在头两架航天飞机都以事故结束了它们的生涯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四条顶尖科学家的生命。然而,人们也有了数百次成功的经验。上一次“挑战者”号的事故,使美国的航天活动停止了三年,可是却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创造了七十多次成功的航天飞行。可见人类在在征服太空所遭遇的灾难中会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变得更强大、更先进,飞得更高、更远。
  
  什么也挡不住宇宙对人类的诱惑,人类继续在太空中飞翔。而在太空的轨道上飞驰的美俄两国旗手中,即将出现五星红旗的中国人的身影。唱了一千年“步天歌”、做了两千年飞天梦的华夏民族,也要飞出地球了。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八部:《永远的诱惑》 (完)
  
  人们之所以要向太空进军是因为太空蕴藏着在地球上难以获得的资源:微重力、高真空、高洁净、高能粒子辐射、其他星体上的多种矿藏……迄今为止,全球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具有载人航天的能力。自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遨游太空以来,共有300多名宇航员飞临过太空。
  
  70年代,中国卫星打完后,有了底气的航天人中有人提出搞载人飞船,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事实上,主要是受当时的综合国力的限制。在“文革”后期的混乱年代里,如何能集中起全国的国力成为巨大的难题。计划一拖再拖,最后被束之高阁。
  
  时间进入到90年代,此时的中国航天已是今非昔比。红红火火的对外发射服务不仅让中国航天与世界接上了轨,更有了“长二捆”这种让载人上天成为可能的“天车”。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登天激情再一次熊熊燃烧起来。
  
  然而,造飞船不是造木船,此时最知道自己钱少的中国能掏出这笔并不是小数目的开销吗?十几年前就相持不下的争论又被点燃,国际生活现实中的“生存法则”,让中国人必须权衡是面包还是尊敬哪个更重要。
  
  1992年1月,形势在那座幽静的古代皇家园林中发生根本变化。北京中南海中央政治局会议室里,对家底最心中有数的朱总理甚至想到了下令动用国库里作为战略储备的金子。而另一位领导人则更豪迈,说:就是不开奥运会,也要把人送上太空。由此可见,载人航天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1992年1月,中国载人飞船正式立项。工程代号“921”。从载人航天的运载工具来说,和别的火箭最根本的区别只有两条,一个是可靠,一个是安全。发射卫星的时候充许失败,大不了当时大伙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赔钱了事。但是航天员要是上去了,有了问题就是了不得的大事。更有中央主要领导在航天人面前用一句老话把警钟敲得当当响:人命关天啊!
  
  专门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目前中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的。就是火箭炸成了碎末宇航员也必须活下来的苛刻要求让航天人为了一个最不希望发挥作用的系统费尽了脑筋。为完成必须增加的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航天人又想到了几十年前的“老朋友”。然而,世界上唯一握有箭上逃逸系统技术的俄罗斯人,让中国人又一次在苦笑中想起了那个古老的“猫教老虎本留一手”的寓言故事。
  
  中南海会议的结果,让几千公里之外的大漠深处开始出现了一座新的人工建筑。这是中国人搭起的登天之梯。它让做了上千年飞天梦的中国人第一次为实现这一理想而挖下了最实际的第一锹土。
  
  1962年就是在这次发射飞船的酒泉发射中心,曾眼看自己亲手研制的成果掉下来爆炸的戚发轫,40年后成为这次负责飞船的总设计师。美国人可能很难想到,50年前的那场朝鲜战争中丢在中国东北的边境地区的炸弹,至少炸出了50年后的中国航天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两位火箭飞船总设计师。
  
  又是一次“大兵团”的协同作战,全国上下几百个参与单位、上十万的科技工作者投入了为把一个人送入太空的宏伟工程。
  
  为了杜绝所有的“万一”,反复进行的枯燥实验把航天人折腾得心虑憔悴。在极度敏感的注意力下,一点点有可能出现的“蛛丝马迹”都被无限放大,成为足以全部推翻所有经历千辛万苦才得来论证数据、从头再来的无法抵挡的理由。
  
  
  一个阀门终于成为矛盾的焦点,人们看到从不发火的戚总师也急眼了……。
  
  戚总师自己讲他始终记得一个画面,当俄国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送女宇航员进飞船时,他给宇航员讲,没有把握我不会送你飞天。他想他为此所做得一切也应该能让他在不久的那一天,安心地对即将踏上太空路的第一位宇航员讲这句话。
  
  1999年11月20日上午6:30分,中国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了……。
  
  至此,登天的“神舟”载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开始飞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6 04:39 , Processed in 0.0832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