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78|回复: 0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6 16: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访谈录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王笑艳、 商务印书馆  蔡长虹 、渤海大学中文系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张  洋
来源:《中国语言生活》2010年第2期 http://yuyankaifa.com/  

  王:李司长,您好。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交新闻发言人的语言传播形象、机制及策略调查研究”(项目编号:08BXW021),您既是新闻发言人又是语言学家,所以今天特意来听听您对我国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看法。

李:好的,我们一起讨论讨论吧。

蔡:李司长,您参加过新闻发言人培训吗?

李:曾经培训过。

蔡:什么时候培训的?都请了什么老师来上课?

李:2006年还是2007年,记不太清楚了,就在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在那儿办的培训班,司长们都参加了培训。请的老师是各方面的,比如国务院新闻办、外交部、中央电视台等,传媒大学也有老师来讲课。

蔡:这些老师讲怎样作好新闻发言人?

李:许多任课的老师都有这方面的经验。新闻发布不是个人行为,政策性强。新闻发言人不仅要展现个人魅力,他还是本部门的形象。社会对每个部门都有一个心理期待,也就是说,公众潜意识中认为这个部门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公众就是根据这种心理期待来评价新闻发言人的。比如,公安部的新闻发言人,公众期待有点威势;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说话要含蓄一点,不卑不亢,不急不慢。我在参加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培训的时候,也听了白岩松的课,问他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应该什么样子,他说应该像老师吧。是的,社会从不把教育部当衙门,把教育官员作教师看,期待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有点“夫子气”,有文化涵养,不事张扬,没官腔官气。不同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形成新闻发言人个性的基础。

张:李老师,新闻发言人的个性,在语言上应该怎么体现出来呢?

李:新闻发言人的个性,应和他所属部门的形象和谐。真正的个性,来自于文化修养的境界,服饰、语言等只是外在形式。新闻发言人对本部门工作要熟悉,政策把握得好,并要把这些情况、把这些政策通过媒体恰当地传播出去。新闻发言人的个性是自然的流露,是思想内涵和生活情趣的综合表现。个性不靠张扬,更不能把个性作“卖点”。

蔡:您上过培训班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李:最重要的感受是了解了新闻发言人礼仪、形象等方面的知识。另外,培训快结束时,还有实习,现场模拟,收获也很大。

蔡:在新闻发言人研究领域,有人说“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种制度”,您对这个怎么看呢?

李:我对新闻发言人研究不多,没有多少发言权。我想,作为政府新闻公开的一种举措,设置新闻发言人这一角色,当然是政府改革的一种制度。但是就新闻发言人这个“人”来说,他还是人呐,不然弄个机器人去好了。新闻发言人不仅是人,而且还应该是有魅力的、有血有肉的人。新闻发言人的魅力就是政府的魅力。现实中,不管是外国的新闻发言人还是中国的,有些很得体,有些就很呆板,面无表情,公事公办,跟媒体不能很好地合作交流。

王:有很多文章提到,美国白宫的新闻发言人经常会跟记者开一些玩笑,但是国内的却很少见到。

李:民族文化传统有差异。在西方,不只是新闻发言人可以跟媒体开玩笑,媒体也经常去开一些领导人的玩笑,有时候公民还可以跟警察开开玩笑。在东方,这种情况很少见。

蔡:还有种说法,“宁可不说也不要说错”,您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李:要在“不说”和“说错”两者之中选择的话,自然只能选择“不说”了。新闻发言人说错话,和一般人说错话相比,后果肯定不一样。

王:首先是不能说错,然后才是怎么把它说好。

李:对,说错了肯定不是好事,特别是外交等重要领域。涉及国家机密的,当然不应该说错,新闻发言人说话应当是有底线的。

蔡:最低标准是什么?

李:就是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现在国家提倡政务公开,的确,政府信息多数甚至绝大多数是可以公开的,是应该公开的,需要保密的是少数。在此情况下,新闻发言人应该按照国家政务公开的原则,尽量让大众多知晓一些情况,维护大众的知情权。

新闻发言人的工作难度很大,事先并不见得有人告诉你该怎么说,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把握,深浅程度需要自己去拿捏,这就需要有很高的政策水平。有些部门,比如教育部,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人人都关心,人人有话说,做这些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就更不易。再加上现在有些媒体,不一定忠实传达新闻发言人的意思,断章取义者有之,拿标题吸引人眼球者有之,新闻发言人既需要与媒体做朋友,也需要时时注意保护自己。我接受媒体专访,一般都要求审看一下采访稿。

蔡:接着您的话说,现在有种说法,认为新闻发言人跟记者不可能做朋友,您怎么看?

李:我国的情况跟西方不同,媒体主要还是政府出资办的,涉及重大问题的时候媒体会注意的。新闻发言人代表的也是政府,政府对政府,因此新闻发言人可以同媒体成朋友。不过我们有我们的国情,比如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一般较严,甚至是苛刻。西方许多国家对新闻发言人可能宽容一点,说话说走嘴了,公民也能容忍。我觉得,我们对新闻发言人也要宽容一点。都是人嘛,吃五谷杂粮,说话难免有走嘴的时候,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特别是即兴答记者问,不可能说得那么全面。有时想把话说得生动点,打个比方什么的。而比喻总有蹩脚之处。

张:李老师,您说到了比喻,我正想问问,新闻发言人应该怎样使用比喻,应不应该用,是用得多好还是少好,它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李:语言表达很难定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用多好还是用少好。需用则用,不需用则不用,用得合适,用得得体就好。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民族,其比喻有不同的文化性。在西方把谁比作狗,那是褒义的,在中国是贬义。使用比喻要看对象,看场合,要慎重。新闻发言人最好多陈述,先把事说准确,然后再考虑把话说生动。

发布新闻只是新闻发言人工作的一部分,场面下还要和媒体打交道,“功夫在诗外”。新闻发言人必须了解媒体,弄懂媒体,把关系搞好,这样才能完成使命。“诗外”功夫做到家了,新闻发布会上有点儿闪失,媒体也会“笔下留情”。新闻发言人和媒体不应该是猫和老鼠的关系。

王:新闻发言人可以和媒体记者是好朋友。

李:新闻发言人掌握着新闻资源,是制造新闻的人。媒体需要找新闻点,媒体也愿意跟新闻发言人打交道。大家都是做新闻的,只是媒体代表社会讲话,新闻发言人代表部门讲话。处理得好,新闻发言人同媒体可以成为朋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新闻生态中。

王:您觉得外交部的发言人呢?他们面对的是中外媒体,世界各地的媒体。

李:据说,他们在下面也很注意做媒体的工作,跟多数媒体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王:他们可以经常喝茶、去酒吧,但是呢,有些敏感问题还是不能触及。

李:对。第一,就是看新闻发言人对国家的忠诚;第二,看能否守住底线。

蔡:还有一个问题,您觉得语言在新闻发言人工作中的地位如何?

李:相当重要。新闻发言人这个职业,应当属于语言职业,其职责就是把部门的思想用语言表达给大众。既是语言职业,首先就有选用什么语言作新闻发布用语的问题,这牵涉到国家语言政策所确定的语言地位问题。外交部用普通话做新闻发布的语言,很合适,因为普通话是我国法定的通用语言。而且用母语发布新闻,有很多优势。使用母语的时候,主要思考的是内容,而使用其他语言,哪怕是很熟练的语言,都需要考虑语言本身的问题,这就分散注意力,影响新闻发布的质量。

王:外交部的发布会是用汉语发布的,但是好像有同声传译?

李:这我不大清楚。从语言服务的角度看,也许会提供同声传译。但是不管怎么说,正式发布语言是汉语,中文文本具有权威性。如果要做一个优秀的驻中国记者,就要把汉语学好。现在,中国的新闻点比较多,所以他要来——

王:就学汉语。

李:对,鼓励外国记者学汉语,学好汉语。更重要的是,这代表国家形象。这是语言地位问题。第二,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能力非常重要。语言能力和一般的知识不同,语言不是在知识层面运用的,必须把语言知识变成下意识的时候,才能熟练运用语言。将语言知识变成下意识的东西,需要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新闻发言人都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现在外交部的几位新闻发言人都挺好的,落落大方,不失大国风度。对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的研究,相当不够,应该大量采集新闻发布会的语料,考察新闻发言人语言运用情况,怎么用词,有什么样的风格,遵从了哪些语言使用原则等。有关新闻发言人的教科书,谈论较多的恐怕是语言之外的事情。

王:涉及语言的也多是语用策略方面的。

李:语用策略用什么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应该多上些语言课、语言政策课、语言能力课。

王:李老师这样一说,让我们感觉我们做的工作非常非常地重要。

李:应该建立语料库,搜集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语料。

王:您觉得我们做这个课题的时候,是找些他们现场的实况录音跟他们发布出来的那些文字做对比,还是直接用所发布的实录?

李:发布出来的文字同实况转播可能有差别。可以把实况播出的文本和后来的定稿做比较。还可以做些访谈,问问新闻发言人的感受,或是让他们对自己的语言运用做做评价。也可以请听众评一评,什么样的新闻发言人的语言是比较合适的。

蔡:我们现在这个课题,包括她们几个的论文,都是在做调查,找了外交部的、台办的很多语料,刚才听您谈到的要找一些规则,我觉得非常好,您有什么进一步的建议?

李:可以做各方面的考察。比如看用了多少比喻,哪一类的比喻,研究比喻的作用。可以考察引用了多少古诗文。考察怎样使用“无可奉告”、“我不了解情况”等搪塞性话语。可以把话语分为成若干类,如陈述性的、搪塞性的、评论性的、激情型的等等,研究每一话语类型的使用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搭配。可以分析新闻发言人的话语结构有哪些要素,哪些要素是必有的,哪些要素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要素之间的组配关系等等。

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也具有外交语言的特点。如果把话语强度分为若干级,外交语言总是使用比一般话语强度低的表达。外交语言说“我们对此事表示关注”,那就不是关注了,那就是要介入了;说“我们不能容忍”,那就是要准备干涉了;“我们对此表示遗憾”,那就不是遗憾了,可能是要提抗议了;如果“提出严正抗议”,那离战争就不远了。可以考察不同部门新闻发言人的话语强度。

公众希望新闻发言人说话坦诚。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首先强调信息的真实。我觉得,新闻发言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撒谎。

王:好像白宫有个发言人,就是在说谎之后,被迫辞职了。

李:是啊,那是必须的。他就是要牺牲了,要为某个人、某个事业牺牲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张:一般在发布会上,我们都知道,新闻发言人代表的立场是政府的,但是有些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会说“我认为”、“我的看法是”,这个和他的身份算不算是一种矛盾呢?

李:可能有时候是一种口头禅。实际上他说的话仍然是官方的。

王:还是代表政府的立场。

李:对。不管愿意不愿意,说的都代表官方。他说“我认为”“我以为”,可能是想缓和一下语气什么的。

王:这也可能是于根元老师说的“淡化”。他想淡化成他自己的,其实还是代表他背后的政府。

李:不可能淡化成他自己的,因为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没有权力发表个人观点。

张:是不是发言人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

李:可能是表达习惯,也可能是要降一降温。这也是种技巧,将来有回旋的余地,自己吃不准的或者是不愿意给政府惹麻烦的,找个退路,到时可以说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王:李老师,您能不能从语体方面谈一下新闻发言人的语言?

李:新闻发言人的语言代表着一种正在发展的语体,是新闻语体与行政语体相结合的新语体。语言的发展,除了词汇、语法、语音、文字的发展之外,还表现在语体的发展上。新闻语体是本世纪发展最快的语体,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语体族”:平面媒体和有声媒体不一样;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体不一样;网络产生之后,博客和BBS已经形成两种新语体;手机媒体也可能发展出来新语体。

我过去曾经说过,传媒有两大责任。一个责任,为社会提供语言样板。为什么希望大众传媒的语言要严肃,要是精品?因为传媒语言是社会榜样。第二个责任,大众传媒在创造新的语体,在创造语言的新规范。新闻语言在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语言生活,在创造着新的话语形式和新的语体风格,体现着民族的语言智慧。就这个意义讲,应该让大众传媒去做“语言实验”,对它的语言使用既要提要求,又要宽容。

我是个“规律主义者”。我相信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包括人类社会,包括语言发展。会出现一些不合规律的东西,但是最终规律会起作用,不合规律的东西最终会淘汰。语言也是这样,不合语言习惯的东西,可能会时时冒出来,但最终会被规范。不要低估汉语的生命力,历史上汉语经过五胡之乱,经过元代及后来的满清统治,经过日本铁蹄的蹂躏,还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但是汉语今天仍然活得很好,它有顽强的生命力。

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了新闻发言人的语言发展为一种新语体的基础。新闻发言人的语体形成,一靠实践,二靠研究。新闻发言人事关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事关国家形象,应该把新闻发言人语言这一学科建起来。

蔡:有人认为新闻发言人的语言属于公文语体,您怎么看?

李:新闻发言人报告的是新闻,但又是公务行为,还是把它看作新闻与行政交融的新语体比较合适。

王:李老师,您能不能再谈一下新闻发言人用的口语和书面语这方面的问题呢?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觉他们用的书面词过多或者文言词汇特别多,是背公文的原因吗?

李:从总体风格来看,新闻发言人基本上属于书面语风格。书面语和口语的分化导因于文字的产生,但是从风格学的角度考察,不是写出来的就是书面语,口头表达的就是口语。新闻发言还是书卷气的东西多,常常有文字材料作依托,但也融进不少口语化的成素。新闻发言人在随机答问的时候,也还是带有较多的书卷气。他在发布新闻的时候,把准备好的书面材料口语化一点,在即兴回答的时候把口语化的东西又往书面语这边拉一拉,这样才符合他的身份。

蔡:就是说它的这种语境,还是属于书卷的语境。

李:它基本上属于书卷语体,但是带有一些口语色彩。从口语风格到书面语风格,是一个连续统,中间有很多级。可以在语料库里做统计学分析,比如把词汇标记成口语语词、书面语词、通用词三类,统计的结果可能是口语词较少。

王: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新闻发言人语言书面的东西会不会减少一些,口语方面的越来越多呢?

李:它必然要处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而且偏向于书面语这边。

王:如果过于口语,也就不太符合这个气氛、场合。

李:那就成了聊天了。他所发布的事情、他的身份和讲话的场合决定了必然这样。这是由影响语体构成的条件决定的。一个语体受哪些条件制约?这个问题学界研究得很不够。当今的语体,都是多种要素交合的产物,一些新语体,常常带有别的语体的一些特点,所以在划类上看你怎么分方便。比如新闻发言人语体,带有新闻语体的特点,也带有行政语体的特点,把它分在哪个语体家族里,其特点是不变的。有时候分类就像柜台里的商品,把它放在营养类商品里面还是放在药品里面,就看怎么出售方便。这是摆柜台的问题。在西方,你要是买化妆品,要到药店里买,在普通商店买不到,而中国一般不把化妆品弄到药店卖。

王:听说在日本也是这样。

李:牙膏、牙刷也要在药店里面买,旅店里不提供,因为它是卫生产品,牵涉到你口腔、牙齿的健康。语体的分类有时也就是个“摆商品”的问题。

王:听李老师谈了这么多,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李老师,您觉得在目前我国新闻发言人语言中,有哪些不太好的现象?

蔡:有待改进的,有待提高的。

李: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照本宣科。背文稿、念文稿的情况比较多。当然,书面语也有文风问题,也有语言能力问题。比如说是不是八股调。现在我们的文风最大的问题就是八股啊,新闻、讲话等等。

王:还有论文也是这样。

李:有些作领导的同志也是这样,念的基本上不是自己写的,成了秘书的新闻发言人了。有些领导念材料,念着念着就说“哦,这一点我不同意,怎么能这样写呢”,要知道,文风的活泼代表思想的活跃,代表社会的和谐,代表创造力!

张:在新闻发布会上,他要照稿念的话,下边的记者是不是也不愿意听?

李:那不要紧,现在有的记者也懒,有新闻通稿,拿回去就能发新闻了。

蔡:他们现在照本宣科,同他们的职务有没有联系?在他们那个级别,他们可能没有更多的权力去说。

李:新闻发布会不是一般的聊天,说出去的话就代表一种政策,代表政府的一种声音,这个责任必须得用正式的语气。我们知道,语言风格从庄重的角度看,可以有H(high)和L(low)之分。最H的是宗教活动,用古语作为宗教语言,如希伯莱语、拉丁语、梵语等。宗教活动是最庄重的场合,用你听不懂的语言来说。政府的重要活动,要用程式化的话语方式,用庄重的书面语,如政府间的祝贺电报,唁电等。口语活泼,但庄重性低,属于L,老太太聊家常是最L的。新闻发言人念稿,有时候也是表示庄重,脱稿有时候就显得不那么严肃。

蔡:您觉得在一场发布会上,是H多了好,还是从H到L不同层级东西都有好?

李:那要看新闻发言人属于哪个部门,说的什么事,听众是谁。如果发布的是一件很严肃的事,那肯定要H一些;如果发布的是一般的事,或者跟老百姓关系密切的事,当然可以L一点。

王:您认为新闻发言人语体使用比较好的有哪些方面?

李: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风格还在形成过程中,许多人偏重于其行政特点,带有较多的官腔官气。语言风格与情景和谐是最高境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蔡: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挑衅性问题的时候,或者反驳的时候,怎么把握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李:还是要坚持礼貌原则,“有理不在声高”。即使在记者挑衅的时候,也要不失风度,不能学老太太骂街。新闻发言人不管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礼貌原则,坚持合作原则。适用于新闻发言人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其具体表现应作仔细研究。比如,怎么打招呼,怎样评定新闻发布的信息量和信息的真实性,甚至故意破坏合作原则说“无可奉告”等。

蔡:有的时候,面对记者的提问,发言人说“我以前已经说过这个问题了”,然后就不再回答了。

李:这叫信息量不足。违背了信息适量准则。

蔡:这可以作为一种技巧,但这种话说得多了,会不会——?

李:这样说其实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他之所以要违反礼貌原则,一定有他的道理。

王:有时候新闻发言人会说一些外交辞令,您怎么看?

李:用得得体就好。如果没有外交辞令,什么国家机密都告诉人了,那还怎么得了。外交辞令很多时候是一种礼貌。“这个事情我不清楚,回去调查一下,了解情况后再告诉你”,“这个事情我还没有听说”,“这个事情具体的情况……”,不想说真情有很多话语方式,这是新闻发言人最需掌握的本事。任何一个新闻发言人,不可能没有外交辞令。即使不是外交部的发言人,也需要有外交辞令。

今天你们给我出了个难题,我对新闻发言人的语言没什么研究,姑妄言之,你们姑妄听之。



全文请见http://yuyankaifa.com/yuyanshenghuo/201002/index.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7:22 , Processed in 0.0725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