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2|回复: 0

汉语量词短语的词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7 00: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晓然 撰(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语言研究》,2006/01,103~106页
来源:青藤书屋

【内容提要】汉语史上曾经有过用并立量词表示不同事物的集合计量的情形,或者表示同一事物的同一内容的计量。这类词语在以量词身份并立出现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复合词,而是并列的量词短语。它们后来在形式上逐渐固化,在语义上趋向专门化,实现了从非词到词的词汇化嬗变。在这个词汇化的过程中,其语义改造是通过转喻引申和隐喻引申来实现的。

  汉语史上曾经有过用并立量词表示不同事物的集合计量的情形(注:近年来,现代汉语也出现了类似的用法,如“部(集)”“套(册)”“篇(首)”等。这些用法主要出现在新闻传媒领域的书面语中,一般口语交际中罕有用例;而且,就已有用例来看,这类并列量词的后项多用括号,与前项不是处在同一语用层面。这与我们关注的语言事实明显不同,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例如:

  1)今安北府见有官羊及牛六千头口,兵粮粟麦万有余石。(清‧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二百十一)
  2)就群牧交点,总六十万五千六百三头匹口。(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二)
  或者表示同一事物的同一内容的计量:
  3)京兆尹袁逢于旅舍阅参辎重三万余斤两,皆金银珍玩,不可胜数。(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二)
  4)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国语》卷三)

  例中的量词“头口”“头匹口”“斤两”“尺寸”“寻常”等在形式上紧邻并立,我们把它们称为量词短语。它们在以量词身份并立出现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复合词;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双音量词短语后来在形式上逐渐固化,在语义上趋向专门化,实现了从非词到词的词汇化(lexicalization)嬗变。这类现象有个体量词类的“头口”“头匹(头疋)”“篇章”“篇页”“章节”“章句”“颗粒”等;度量词类的“毫厘”“分毫(毫分)”“丝毫”“分寸”“尺寸”“寻常”“咫尺”“分文”“锱铢”“斤两”等,以上“毫厘”等标识长度数量,“分文”标识钱的数量,“锱铢”“斤两”标识重量。本文拟选取部分典型样本,讨论这些量词短语词汇化的类别和原因。

一、转喻:范畴标记的实义化

  汉语的量词尽管多被视为实词,可实际上却具有更多的类虚词特点,其词义是虚化的[1]。量词作为事物量范畴的特征标记,由于这种标记在标识对象事物时表现出的稳定性和排他性,它就与这一物件事物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匹配关系;只要某一量范畴标记(量词)在具体语境中出现,它所匹配的对象事物就会如影随形地一同显现。这种固定关系的存在,就使得词义虚化的量范畴标记(量词)成为对象事物的代称,进而获得对象事物的实在意义成为可能。

  这种范畴标记的实义化其实就是个通过语义转喻而发生词汇化的过程。转喻(metonymy)又叫借代,“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2]116量范畴标记替代对象事物而获得其实在意义,其中的语义变化就是转喻引申。

  下面,我们以部分词 条为例,讨论汉语量范畴标记(量词)通过转喻获得实义而发生词汇化的事实。

【头口】

  “头”作为称量动物的个体量词最晚始于汉代。“口”用作量词最初是用来称人的,先秦文献中就多有用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就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例子;后来“口”也可以用来称量一般动物,以羊为多见。

  “头口”连用始见于唐宋,最开始还是用作量词,其名词义应该是后来衍出的。从对历史文献的检索结果来看,这一观察是符合语言事实的。

  例1)是“头口”的最早用例。这个“头口”是一个并列量词短语,表示“官羊及牛”的集合计量。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头口”的用法绝大多数都是如此。如:
  5)以本军兵士及职员户人孳畜七千头口归化。(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三)
  “头口”获得指称对象的实义进而固化为一个名词,在宋元之际已有用例,但集中出现是在明清时期的文献中。例如:
  6)又将王罕在帖列格秃口子行的一半百姓、头口也掳将去了。 (明‧佚名《元朝秘史》卷六)
  7)[末]你马惊了呵?[丑]恶头口抵死要回身转。 (明‧高明《琵琶记》第十出)
  8)只见小喽罗报喜道:“三阮头领得了二十余辆车子金银财物,并四五十匹驴骡头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
  9)左首一条马路,尽头篷厂里,拴着两匹头口。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七十四回)

  在这些用例中,“头口”可表集合义,相当于“(大)牲口”,如例6);可单指马、驴、骡、牛等某一具体的牲口,如例7)单指马;也可与具体牲畜名称同现,复指前边的成分,如例8);还可直接跟在数量结构之后,如例9)。而且,检索这一时期的文献,“头口”罕有用如量词的情况。这说明,“头口”在近代汉语后期其名词地位是相当巩固的,其词汇化过程在这一时期已经完成。

【篇章】

  “篇”“章”从先秦开始就用作文章和诗歌段落的计量单位,是有关诗文的典型范畴标记:

  10)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十士。(《墨子‧贵义》)*(注:后附*号的例句均采自《汉语大词典》。)
  11)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左传‧文公十三年》)*
  “篇”“章”连用,始见于汉代。例如:
  12)然而二子之书,篇章数十。(汉‧王充《论衡》卷二十八)

  这个“篇章”后接数词,是一个并列量词短语。用作量词短语的“篇章”在后代的文献中也颇为习见:

  13)至于次序篇章,论载年月,未敢即定。(清‧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九百六十二)

  量词短语“篇章”转指“文章”,“文章”义的“篇章”与其所从出的量词义的“篇章”,二者之间的源流关系还是能够清楚索求的。“篇章”由量词义引申出“文章”的实义之后,就已经词汇化了。这个过程同样肇始于汉代,一直迁延至现代汉语时期才告完成。例如:

  14)汉之淮南王聘天下辩通,以着篇章。(汉‧桓谭《新论‧王霸第二》)
  15)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称誉。(唐‧杜佑《通典》卷十七)
  16)汉淮南王安,招徕文学之士,着为篇章。(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九)

  “篇章”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表量词义了,只表示“文章”的意义。“篇页”“章节”“章句”的词汇化,情形与“篇章”相类,不烦举。

二、隐喻:量词短语语义的抽象化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metaphor)是基于概念结构的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人们的概念体系中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是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联想[2]70。现代汉语的复合词“寻常”“斤两”“分寸”等就其来源来说,都是同形的量词短语经过语义的隐喻引申而发生词汇化的结果。上文已论及,量词短语“篇章”经过转喻引申而实义化,变成一个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篇章”一方面表示“文章”的实义继续活跃在现实的语用实践中,一方面又进一步词汇化,在“谱写新的篇章”“历史篇章”等结构中,它又生发出新的义项,大约与“事业”相当。这个义项的生成,其发生机制也是隐喻引申,语义从与“文章”相关的现实的认知域引申到与“事业”相关的抽象的认知域。

  量词短语“寻常”的词汇化,董秀芳已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详细考察[3]。这篇文章指出,“寻常”作为词的意义与其作为短语的意义之间是可以很容易地挂起钩来的。根据人们的常识,“寻”和“常”这两种长度单位不是很大的,也不是很小的,而是处于中间状态,因而“寻常”可以引申指“普通”。从短语义到词义的语义演变包括了一个隐喻(metaphor)抽象化的过程,即语义由长度认知域延伸到品格、特性等其它更为抽象的认知域。这种变化符合人们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模式[3]30。“斤两”“分寸”的词汇化情况与“寻常”相似,同样经历了这个语义抽象化的过程。限于篇幅,本文只对“斤两”的词汇化过程做出详细描写。

【斤两】

  “斤”“两”为权重的量词。单用的例子如:

  17)君予金三十斤。(《战国策‧东周》)
  18)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汉‧班固《汉书‧律历志上》)*

  唐代前后,开始出现“斤”“两”连用的情况。在上文所举例3)和以下两例中,“斤两”都是一个并列的量词短语:

  19)六万小斗,计当今二千石也。周之斗升斤两皆用小也。(《史记》卷四十七唐‧张守节正义)
  20)今人量酒皆以斤两计,古人则不论斤,但以升斗计也。(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九)

  与“篇章”的情况类似,量词短语“斤两”的词汇化也表现为两种情形:首先,“斤两”作为标识重量的范畴标记,可以借用来直接代指“重量”;其中的语义改造是转喻引申的结果。“斤两”沿着这一路径由量词短语变为复合词,在唐代就已露端倪;后来一直到现代汉语,用得更加普遍。例如:

  21)其私下所纳到铜,据斤两给付价钱。(清‧董诰等辑《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五)
  22)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钱钟书《围城》)

  其次,“斤两”又在表示“重量”的基础上,衍生出表“分量”的意义,与“寻常”的隐喻引申相同:其语义从具体的重量认知域“延伸到品格、特性等其它更为抽象的认知域”。下列两例中“斤两”都是表“分量”义的复合词:

  23)殊不知秦汉以下君臣人物,斤两已定,你如何能加重!(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
  24)到他们回味着这两句话的斤两时,吴荪甫坐的汽车已经啵啵地开出了厂门。(茅盾《子夜》)

三、余论

  从短语到复合词的演变过程是一个词化程度不断加强的连续统(continuum)。在词汇化的进程完结以后,这个复合词的词化程度是最高的,可以当作典型复合词的样本,本文专门讨论的“头口”“篇章”“斤两”和“寻常”等词就是这样的样本;相反,在词汇化进程启动初期,其词化程度最低,往往处于短语和复合词两可的游离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词的使用频率对词化程度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二者呈密切的正相关。例如,“毫厘”“毫分”“分毫”“丝毫”一组词都是从同形量词短语变化来的,其语义也都经过了隐喻引申的改造,从长度认知域扩展到包括空间、时间、重量、性质等在内的多个认知域。如四个词都可嵌入“口口不爽”的结构中,用在评价他人衣着、相貌、性格、事物特点等语境。但四个词的使用频率不一样,据我们观察,“丝毫”最高,“毫厘”最低;因而我们感觉“丝毫”比“毫厘”更像一个词,在“我丝毫不相信”这句话中,“丝毫”就不能换成“毫厘”。这四个词的词化等级可以作如下排列(“<”表示“词化等级低于”):

  毫厘<毫分<分毫<丝毫

  “颗粒”“咫尺”“分文”等的词化程度也不是很高,表现为它们几乎只能用在少数几个固定的结构中,如“颗粒归仓”“颗粒不收”“咫尺天涯”“近在咫尺”“分文不取(收)”等,很少能够单用。我们检索历史语料发现,这四个词用作典型名词的情况只有一例:

  25)重颗粒以如珠,惜生灵之若子。(《敦煌变文‧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

  就其词汇化的途径来看,“颗粒”“咫尺”“分文”都是语义转喻引申的产物,用范畴标记代替对象事物本身,分别表示“粮食”“(很近的)距离”“(很少的)钱”的意思。
【参考文献】

[1] 李宗江.语法化的逆过程:汉语量词的实义化[J].古汉语研究,2004,(4).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15:15 , Processed in 0.0729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