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78|回复: 0

清代满族房屋建筑的取暖及其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1 17: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凤云(香港)、周允基 撰(刘凤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周允基:香港理工大学屋宇设备工程学系)
《满学研究》第六辑,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

来源:青藤书屋

      建筑的发展首先是从居住建筑开始的,而居住建筑的设施和布局则取于建筑功能与建筑环境。这在建筑学领域已是一个被认同的理论。现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的夫人林徽音在梁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的绪论中指出:“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但是这三个条件都不是绝对的标准的。因为任何建筑皆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时代和环境来讲的;其实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的,会反映各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和各地方的地理气候。”“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这些论点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我们还不能不注意到,这些在考虑多环境与功能需求基础上所形成的建筑,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使人们形成怎样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以及它被置于怎样的文化范畴之中。

      本文以清代满族房屋的聚暖为题,试从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来说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建筑环境与功能给予建筑的影响及人们在一特定的建筑空间内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

一、适应于自然的取暖方式

      满族在关外时,文化和生活习俗与汉人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而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为他们提供了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机遇。满族及其祖先世代生活在东北,其寒冷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在房屋建筑中创造出独具特色取暖方式 。只是,他们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据《后汉书‧挹娄传》记载:“挹类(满族先民),古肃慎之国也……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晋书‧四夷传》云:挹娄“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魏书‧勿吉传》亦云:勿吉(满族在南北朝时称勿吉)“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至《新唐书‧北狄传》,仍有对这个民族“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如丘冢然”的记载。可见,满族的先世在寒冷的气候下,其最初的御寒方式是穴居。直到宋代,才出现其在地面上居住的记载。《三朝北盟会编》曰:“其俗以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火炕,以取暖。”①火炕成为满族先民走出穴居、走上地面的重要条件,并开始其生活中发生着重要的作用,火炕在人们战胜自然环境过程中具有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直到19世纪初叶,满族人仍然以火炕作为摆脱穴居,改善生存环境的首先选择。

      据日本人间宫林藏的记载,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他受日本幕府的派遣,来到库页岛及黑龙江下游,在完成政治使命的同时,他以其亲身经历记录下这一带的地理、民族以及其地的民人生活与习俗。他记载说:“此种夷人据当地气候寒暖,有穴居者,亦有不穴居者。其不穴居者之住房,大抵有五六间见方至八间许见方(亦有纵长横短者),用方木制成,四面留有门窗,用以取光,并作出入用。”“屋内四周垒炕,外面以石砌成,中空,于两端之近门处从上凿孔修灶。故饮烟不外溢,均经炕洞达屋之四周后,从屋从外之木烟筒中冒出。因此,严冬积雪季节,屋内亦感温暖,不穴居亦可过冬”②

      但是,火炕并非满族的发明,因为,在北方的汉族民居中,很早便有使用火炕的记载,“燕书曰:公孙凤隐昌黎九城寝于土床。又唐书高丽传:冬月皆作长炕,下然(燃)熳火以取暖。可见,东省之炕自古已然。事物原会云:北方暖床曰炕,而未详所始,失之眉睫矣。”③辽、金时期,宫友鹿作《暖炕诗》三十二韵,朱弁作《炕暖诗》三十韵。④到了明代,有关火炕的记载则更多。如明人史玄说:“京都妇人不治女红中馈,家家御夫严整。夫出,妇人坐火炕上煤炉边,弓足盘盘,便可竟日。”⑤说明火炕早已成为北方民人赖以生存的取暖设施。对于火炕使用之广泛与普及,清人更有记载曰:“北方居民,室中皆有大炕”东起泰贷,沿北纬三十七度,渐迤而南,越衡漳,抵汾晋,逾泾洛,西出陇孤,凡此地带以北,富贵贫贱之寝处,无不用炕者。”⑥

      由于与满族先民(女真人)相邻的高丽则在唐代即已使用火炕了,所以,这个民族能在宋代使用火炕,除了其自身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有汉族文化的渗透,

      火炕之所以成为北方居民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原因仍在于自然环境,即北方气候的寒冷。有记载曰:“燕地苦寒,寝者俱以火炕。”⑦甚至在酷热的盛夏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所谓“吉人喜烘人,当炎炎赤夏之时,砂砾反向热颇强,挥扇纳凉之不暇,然卧土炕者,仍升火不辍。盖冬日之烘火御寒,夏日这烘火以祛湿,甚至席焦背赤,炮烙横施,土人非此不安寝,否则觉北脊酸痛。”⑧当时,一些南方人到了北方后,“多卧木榻,每至寒冬时,背卧处必湿,虽复茵迭褥而熏蒸上透,如至重渊积水间也。余初不省,既而背骨隐痛,扑衾始知,药之数月乃愈。盖夏秋积雨,湿气潜伏,冬月开炉,水得火而蒸其所也,拟之造酒,其说自明。若北人专卧火炕,故无此患。”⑨
在证实了火炕远胜于床的同时,人们也曾就火炕与火炉进行过比较。

      事实上,就室内的取暖设施而言,以火炉取暖,当为人类的最先选择。从人类的穴居时即已用弧形浅火坑作火炕,设于屋子的中央或门口来看,火炉的起源应该很早。《周礼》曰:“宫人掌王之六寝,凡寝中之事:扫除、执烛、共炭炉、凡寝中之事。”说明,至晚在商周时期,宫中已经使用火炉了。

      到了清代,火炉依然是居室建筑中不可少的设施,而且因地区不同各有特点。当时,“江南柴灶,闽楚作炉。”而产煤较多的北京、山西等地则为煤炉。如北京西山储煤甚丰,有记载曰:“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宝,取之不竭,最为便利。”⑩

      《礼记》有“季秋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的记载,说明以炭取暖历时已久。由于炭火无烟,无需烟囱,比起煤炉来更加适用。所以烧炭的火炉往往被用于取暖。通常这种火炉又叫做“火盆”,在清宫中被称“熏笼”,形状大小不同,大的重达数百斤,小的如盆大,可以随人移动,且可放置火炕上,作为火炕断火时的辅助取暖设置。故而,不仅宫中,即民间也十分流行。

      但是相比之下,火炉却远远不如火炕那样普遍。能够使用火炉的还仅限富贵人家。在华北,“室中生炉者,百户之中不一、二睹也。”既使“富者或代以煤烧炕,即与火炉相通之炕也。”11又如东北的黑龙江,其地民居“屋内三面皆炕,烧之室自暖。不然,虽煨火炉,寒气不散。”12即火炕乐为人用,还在于它的取暖效果。直到现在,学者们在考察后仍然感到,“北方冬天很冷,居民们在室内利用火炕来取暖烧饭实在是一好办法。我们调查了(内蒙古、山西)多少住宅全是火炕,可见这旨很受人们欢迎的。人们坐在炕上工作或谈天也是非常舒适的,不过要训练盘腿坐着的习惯”13。火炕在北方的文为流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节省燃料,二是取暖性能好,且保持久。正是这两点原因使得它成为北方特别是满人居室不可取代的取暖设置。

二、满族的取暖特色

      满族的火炕虽然渊源于北方的汉民族,但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融入了自身的文化,并在经过大自然的考验与洗礼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南西北三面垒炕,或四财皆炕,是满族民居火炕的重要特色,这与同样使用火炕的汉人略有不同。通常,汉人的居室多为南北两面垒炕。如《燕京杂记》有曰:“燕齐之室……如室南向,则于南北墙俱作牖,牖去地仅二尽余,卧室土炕即作于牖下,牖与炕相去无咫尺。”这种于居室内设南北炕的建筑,在北方已经约定成俗,直至民国初年,华北,特别是东北的广大地区仍然保持着,“屋内对修土炕”,或者说“屋内南北对面俱有火炕”14的室内设计风格。

      此外即为一室只砌一炕。清乾隆未年,来华的英国使团在热河看到的居室就是如此。他们说:“鞑靼区住房建设构造和室内家具的简单同中国内地相差无几。大门之内通到一间堂屋,堂屋两边是个小套间,每间有一个炕,上面铺着厚布垫子,白天坐人,晚间在上面睡觉。在堂屋里摆着招待客人坐的油漆桌和几张椅子。”15在这里,英国人称之为“鞑靼区”,但事实上,除了避暑山庄外,这一带的大部居民仍为汉人,他们所见到的民居很可能是汉人建房屋。即便它确为满人之宅,但“住房建设构造和室内家具的简单同中国的内地相差无几”,也同样可以说明,这种住宇航局乃为汉人的传统风格。

      相比之下,满族则以三面环炕为主,俗称“万字炕”。清人杨宾曾对满族的发源地宁古塔一带进行了考察,他说:宁古塔的房屋,“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作灶上下”16,由灶燃火后,其烟经由炕,再经由砌在屋顶上的烟囱排出。他还发现,宁古塔的“烟囱多以完(圆)木之自然中虚者为之。久之破裂,则护以泥或滕缚之。”另一文人在《宁古塔纪略》中亦记载曰:其地“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铺芦席,席上铺大红毡,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丈五,六尺。”

      此外,今人伊郁山在其编着的《吉林满俗研究》中,把三面炕说成是“满族居室的一个特殊标志”,而且对炕的设置及其方位有详细的说明。他说:三面炕,亦称万字炕。其设置为:“如西层设南西北三铺炕,北山墙不设窗。”但不论炕的方位如何,三面炕的原则不变,且以南西北最为普遍。随后他又说:“满族的万字炕,又称帽子炕。炕的长宽尺寸不一,最长的是南北大炕,最窄的是西面小炕。火炕一般采用直洞和花洞两种方法砌筑,炕面用料又分青砖、土坯、缸碴子、石板块等几种。炕边设炕沿,多用柞、桦、柳、杏、梨、榆木,忌用椴木和松木(松木有倒抢剌,椴木质软)。炕沿上没沿牙子,每个角上雕虎足状立柱,亦称炕沿腿。”17也就是说,围绕着“万字炕”的居室建筑,已形成一套约定成俗的规制。

      其二,应用火炕的原理,满族人发明了暖阁。如果说“万字炕”代表了满族民间的取暖特色的话,暖阁则代表了清代的皇家风格,它使宫中的取暖出现了别开生面的景象,也是满族最具特色的取暖方式。

      “暖阁”是根据火炕原理进行改造的地下火道。据清朝来亡后宫女们回忆说:当时宫中为了防止火灾,不烧煤也不烧劈柴,全部烧炭,所以数千所房子都没有烟囱。“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宫中把这种探下火道的房子称作“暖阁”。暖阁的灶口即添火门设在殿外的廊下,为一个三米多深坑洞,灶口上覆盖着木盖。坤宁宫的东暖阁即为此种结构。曾于康熙五十年来华并在中国滞留十三年之久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原名RIPA)也描述说:“北京冬天使用的炉子,不像我在德国、荷兰和英国见的炉子。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这儿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这儿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热量通过火道传导到室内,这些火道完全铺设在地板的下面。”马国贤还以其西方人的切身感受,将暖阁与西方的炉子作了这样的比较。他说:“按照欧洲取暖的方法,当我们双足还冷时,头已很热了。在北京双脚却总是舒适而暖和。适度的热量均匀地充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随后,他又继续说,“我在北京生活期间,一些俄国人也到了。他们以前从未来过这里。他们建起了自已用惯的欧洲式炉子,认为这种炉子会更好些。但很快就发现了毛病,他们的欧洲式炉子所耗费用的中国火炉的一百倍。他们的炉子祗能烧大量的木头,这在北京是相当费钱的。因北京木材非常珍贵。而邻近有煤碎矿,像英国一样,这些煤矿中开采出大量的煤。所以烧煤是很方便的,而中国式炉子可以工业烧煤,燃料的价格极便宜。”20

      当然,宫中也有火炕,但这里的为炕称为“暖炕”或“暖床”,凡属寝居之室,均设置暖床铺,不论皇帝所居还是太监、宫女所居皆然。乾隆六十年(1975年),工部营造司奉命为锺翠宫添做暖床,其样式为,“东配殿后檐添安一样腿暖床三张,各均面宽三尺九寸,进深五尺六寸,高一尺五寸。”21锺翠宫为清宫中内廷妃嫔(晚清时为皇后及皇太后所居)所居。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满族在入关以后,仍然希望保持以火炕取暖的传统,甚至连火炕的样式也没有做多大的改变,其一尺五寸的高度一直被沿用。只是宫廷中的火炕变成了暖床,暖床建造大原理一如暖阁,为适应屋内不许有明火的规定,烧火处在房屋外。

      总之,火炕与暖阁是中国古建筑中室内装修的一大创举,其独特与实用,为人所乐道。特别是它给辞海带来很多的方便与舒适,从上述马神甫的赞叹不已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其三,根据火炕、暖阁的原理,满族与东北地区的人们还创造了火墙。据记载,清末民初,在黑龙江省双城县,“公共处所及富室有于壁间砌‘避烈搭’,即火炉之一种,以为冬季御寒用者。”22众所周知,黑龙江省双城县在清代是满族聚居区,嘉庆、道光年间,清朝为解决旗人生计问题,曾先后三次移京城旗人至黑龙江双城,即所谓“京旗屯垦”。因而,出现于满族聚居区的“避烈搭”,即使不是满族的发明,也一定是满族广为使用的一种取暖方法。

三、取暖方式对建筑的影响以及火炕与时人的生活

      《中国古代建筑史》记述:“为了抵御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并使用火炕与较厚的外墙和屋顶,建筑外观厚重庄严。”即是明确指出了,自然环境对房屋建筑的内装修,房屋的建筑功能、设置与布局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房屋的朝向,早在古代即为人们所关注。《毛诗‧鸿雁‧斯干》所说:“筑室百堵,西南其户”,即明确指出房屋建筑的朝向问题。所谓朝向,实际就是指门窗的设置方向。清人夏仁虎在谈到北京的房屋建筑特征时说:“京师屋制之美备甲于四方,以研究数百年,因地因时,皆有格局也。户必南向,廊必深,院必广,正屋必有后窗,故深严而轩朗。”23在寒冷的东北地区,房屋的朝向尤其受到重视,记载黑龙江民风的《龙沙纪略》曰:其地“屋皆南向,迎暄也。日斜犹照,故西必设窗,间有北牖,八月之,夏始启。”24《黑龙江述略》亦曰:房屋“东西多开牖,以延日,冬暖夏凉。”25

      取暖的需要,也必然影响到房屋的设计与建造。然而,对房屋建筑及其内部空间影响最大的取暖方式,莫过于北方最为流行的火炕,而且,及至今日它仍然影响着中国北方的农村。其表现形式为:

      一是火炕、墙、窗户三者的设置、砌筑与安装是密切相关的一体,所谓“炕必有墙,墙必有窗”,而“妇人眠炕上,听有卖汤饼肴核过者,即于窗户传人”26,则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建筑的样态。此外,《红楼梦》中,也有“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毡”的描述27。

      二是火炕占据了室内的主要空间,规范着室内平面布局。陶富海在《山西襄汾丁村民居》一文中指出:“厢房是丁村人主要的住宿处,它的结构在明清两代是一致的”。“一般均为三间二室,即在明间作隔墙,平均为间半一室,房门各开于各自临隔墙一侧。室内依山墙筑火炕,靠后墙作灶台与火炕相连,烟道开于墙角内。火炕较大,约占一间位置,真正地面活动不足半间。”也就是“火炕的面积较大,约占全室的三分之二”28。而处于社会下层的百姓,往往是整个屋内除了一铺火炕之外,即别无它物。所谓“贫家无隙地,衾枕之外,即街道矣”29。上述记载虽然并非尽指满而言,但是,对于与火炕有着很强依赖性的满族来说,应该具有着同样的意义。

      在这种以火炕为主、火炕砌于窗下并占据房屋大部空间的建筑中,人们的活动空间与场所自然也离不开火炕,于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与火炕密切相关的生活习俗。
首先是“寝食其上”。如民国十八年所编辽宁《义县志》曰:当地之民居,“屋内皆有火炕与灶通,借炊烟暖之,或另辟火门,曰‘闷(焖)灶’。炕铺席,寝食其上,盖地方气候寒冷使然。烟囱辄在屋角,相距数尺。”30

      其次,由于古时男耕女织的家庭结构,白日活动于家中的自然又主要是妇女,所以火高在妇女的生活中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明朝人的记载,还提到京城妇女在丈夫出门后,便“坐火炕上煤炉边,弓足盘盘,便可竟日。炉边牛肉馍馍等诸食馔,助以果物,依食下飧,与阑稍弄脂粉针线,或料理行躔,以此成俗。”31

      再次,由于火炕占据了居室的大部空间,冬季取暖的需要又使人们的活动也主要集中的在火炕上,所以,一些与炕相关的家具,如炕桌、炕琴之类便随之产生,它们被置于炕的一侧,与炕具,如炕桌、炕琴之类便随之产生,它们被置于炕的一侧,与炕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如《如林满俗研究》记载:“过去满族人结婚,男方多买‘描金柜’、‘大檀箱’、‘炕琴’等物做炕上装饰品,也是日常生活的实用口。柜子与被阁子配套,上为阁子,下为柜子。阁子专门装被褥、枕头等物品,柜子是装服饰和小型零散杂物用的。以三面炕的格局为便,中间小条炕凡是有祖宗龛的一般不放炕琴对象。如果没有神主龛者,可以在西炕上放炕琴,即条琴。条琴上放梳妆台、蜡台、茶瓶、撞瓶等,内放日用杂物。南北炕上的箱柜讲究对称。”32

      汉人也在炕上放置物品,但略有不同。仍以山西省襄份县丁村的明清时民居为例,春居室内或南北炕。临火炕的“山墙都皆开龛以贮被褥,平时悬挂帘幔遮挡之。”在与火炕相连的后墙灶台上方亦开一龛,中部以木板一隔为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灶君、财神之类,下层放碗筷等餐具。另外还有火炕下根开‘鞋窑’和‘便盆窑’”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普通的人家而言,火炕可能以发展现其生活的全部。关于这一点,满汉皆然。

      此外,火炕在家庭中,不仅用于了取暖,且给人一种充满生气的温馨感觉,“时当冬月,炕火初燃,直令寒谷生春,犹胜红炉暖阁。”30北方的冬季漫长,人们依赖于火炕、火炉的时间也长,“京师居人例于十月初一添设煤火,二月初一日撤火”35,前后四个月,占一年的三分之一,东北部地区需要取暖的时间则更长。由此,人们对于火炕的依赖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火炕与“礼”

      封建社会,儒家的纲常礼教数同一张结织细密的大网,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笼罩在其中。当人们以这种传统的儒家观念规划了房屋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成四合院组合空间的同时,其建于屋内的火炕,也被赋予了礼法的内容。

      文学巨著《红楼梦》通过黛玉拜见王夫人的情节展现了一个礼仪森严的社会,而这些个礼都是围绕着火炕引发的。书中写道:“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毡,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出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理定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36生动的细节描述表明,围绕着火炕所形成的封建礼教已完全为满族社会的上层所接受。人们在思想中,已逐渐形成了炕上为尊,地下为卑,炕上则东尊西卑的等级观念,这种观念时时约束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普通的贫苦人家虽然比不得官宦世家那样究繁文缛节,但依食住行仍在一个礼的规范下。体现在火炕的礼,仍是一个等级的划分。如宁古塔有,家中居处“男女各据炕一面”的习惯,“夜卧南为尊,西次之,北为卑。晓起则迭被褥置一隅,覆以毡或青布。客至共坐其中,不相避。27另有记载左证曰:满人寝居的顺次是”南曰客北曰奴”38,表明满族普通人家的睡卧也按身分之不同划分出主次。其礼节还规范到睡卧的细节。如清代柳条边外的满人,“卧时,头临炕边,足抵窗,无论男女尊卑,皆并头。以足向人,谓之不敬。惟歉妾则横卧其主之足后,否则,贱如奴隶亦忌之。”39这里虽然指时,“其头不近窗者,盖天寒”之故,但仍可以看出人们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也没有忘记使个人的行为符合于一个“礼”字。

      此外,满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而火炕对满族人来说,不仅“寝食其上”,还是待客的最佳场所,有记载曰:“辽东的民风朴质,雅尚礼数……客至,均延入卧室,主妇必出礼额。室中两面皆炕,速客登炕,盘膝时不可去履,虽泥污坐褥弗顾也。去之,则主人怒为元理矣。”40也正因满族人的这种习俗,使得“昔年柳条边外者率不裹粮,遇人家,直入其室,主者尽所有出享。或日幕让南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41这此记载说明了火炕已经完全融入了儒家的礼法观念,无论是自家寝食,还是待客,都有约定成俗的礼节。

      总之,满族的房屋建筑及其取暖方式是适应北方自然环境的产物,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并融入到传统的文化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2 〔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
3 〔清〕杨伯馨:《渖故》卷三,见《辽海丛书》。
4 6 〔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 风谷类《北人尚炕》。
5 29 〔明〕史玄:《旧京琐记》。
7 9 26 31 〔清〕阙名:《燕京杂记》。
8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吉林。
10 34 〔清〕潘荣陛:《帝京风气时纪胜》。
11 民国《新河县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
12 《黑龙江外记》卷六
13 刘致平:《内蒙、山西等处古建筑调查纪略》下,见《建筑历史研究》第二辑。
14 《通化县志》;《桓山县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
15 〔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356页。
16 37 〔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一,见《辽海丛书》;另见《全辽备考》卷上。
17 32 李澍田 主编,伊郁山 编着:《吉林满俗研究》。
18 金易:《宫女谈往录》,见紫《紫禁城》1986年2期。
19 20 刘小明 译:《清宫十三年‧马国贤神甫回忆录》,见《紫禁城》1989年1期。
2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内务府呈稿》,嘉庆二年13~14。
22 民国《双城县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
23 〔清〕夏仁虎:《旧京琐记》卷一。
24 《龙沙纪略‧屋宇》。
25 《黑龙江述略》卷六。
27 36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28 33 见《文物》1992年6期。
30见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江编‧东北卷》。
35 〔清〕富察敦崇:《燕京风气时记》。
39 41 《清稗类钞》第五册,风俗类《柳边俗尚》。
40 《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卷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0:20 , Processed in 0.0981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