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13|回复: 0

风情民俗 老上海的露天职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7 00: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情过留痕 来源::http://bbs9.news.163.com/localsh/24671,5.html 2007-06-05 13:49:58   

  十里洋场,没有围墙;马路天使,穿街过巷;开埠最早的上海,率先冲破了中国传统的商贸坊市体制,从而造成了众多露天职业在此萌生与发展的优越条件。它们是上海市民社会生活的一个构成部分,也是旧上海风情景观的一大特色。娓娓道来,何止三百六十行当?爰就老朽记忆,先从文娱性门类说起吧。

  露天舞台,顾名思义,就是唱曲卖艺。究其源流,这本是中国传统曲艺的传播和发展方式之一,但是一进入人口密集度和异质度都相当高的上海滩,便有了它新的特色。一是包容量大,宁波滩簧莲花落,扬州花鼓

  淮扬腔,常锡文戏的笃班,绍兴乱弹小堂名,还有名目繁多的什么苏滩、本滩等等,几乎所有的江南民间曲艺,都能在上海的十字街头觅到知音。二是应时性强,演唱节目不拘脚本程式,一味迎合听众口味,不少内容就是以上海滩的社会新闻为题材。譬如阮玲玉追悼会刚散,露天舞台已唱起了“哭阮玲玉马灯调”。陆根荣黄慧如的私情出逃案一发,“陆根荣戏黄慧如”的“无锡景”调头已传遍了街巷。像申曲、滑稽这些曲艺之花,干脆可以说就是在上海滩的水汀石路上培育起来的。

  类似露天舞台的,还有各色街头杂要。沿袭不衰者如猢狲出把戏、关公舞大刀、刀枪不入硬气功、铁丝缠颈手劈砖以及传统戏法之类。与此相呼应的,近代外国魔术和杂技在中国的输入传播,也以上海街头的展示为主渠道。迄今还留在本地口语中的“卖野人头”、“摆洋盘”、“跑马”等词汇,便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吧。记得《点石斋画报》里,还有一幅白俄人拉手风琴卖唱的风情画。老毛子的调头,上海人听不大懂。但手风琴这种乐器,倒是被消化了。这以后,好多唱梨膏糖调头的人.都拉手风琴伴奏,号称“洋琴”,也叫“风箱”:“小小洋琴四四方,初到贵地拜拜光……东洋人吃仔我的梨膏糖,两只眼睛要朝上望……”一唱起来,轮到外国人听不懂了。

  书报摊头,弄堂口屋沿下,到处可见,堪称是普及文化的网络。最值得一提的,是两项现在已逐渐消失的项目:一是以连环画为主的“小书摊”,极受中小学生乃至家庭主妇的欢迎,完全是出租阅读。算是一种大众化的图书馆;二是叫卖报纸,就象《卖报歌》里所唱:“大风大雨满街跑,一面跑,一面叫”,招徕顾客的手段,是把报纸上的重要新闻先放在嘴边喊出来,极富有吸引作用。

  讲到娱乐性的项目,更是五花八门。最流行的是“看西洋镜”、“看珍奇动物”、“套圈圈”、“打汽枪”、“打糖”、“打康乐球”等等。有些是故弄玄虚,比如所谓“珍奇动物”,多半是五条腿的羊、三只脚的猫之类,若非畸胎,便是做伪;还有不少则与赌博结合,当真有益身心健康的实在少见。

  赏花养鱼,喂鸟玩虫,也是上海人娱乐消闲的大宗,所以这方面的露天职业功能也特别发达。春秋两季,流动的卖花挑子遍及全市,卖花人声声叫唤:“栀子花来,茉莉花……”花美声悦,相映成趣。有些卖花人还能根据顾客的要求,当场把鲜花攒成花球等种种可供佩戴的花饰,比之现在用根铅丝扎两朵白兰花要高明多了。做卖鸟生意的,一般都有固定铺面,称作鸟店。但到了秋熟季节,乡下人用网捕方式捉来成批成群的雀鸟,便纷纷挑着担子来城里发市了。这类鸟都不算什么名贵货,可价钱便宜,鸣叫声欢,对孩子的吸引力特别强。我看现在集市上卖鹌鹑的很多,人家买回去煮了吃。过去叫卖鹌鹑可不是派这个用场,原来上海人喜欢斗鹌鹑,有些鹌鹑摊头摆开了,先抓两只放在一个大笼子里,开斗它八个十个回合作为招徕,俟观众们的情绪活跃起来后,再开始叫卖。我小时候就常以观看斗鹌鹑为乐事。

  老上海常年开设的金鱼店有好几家,都在租界里,城隆庙也有两家鱼店。有些会动脑筋的人,自己喂养金鱼或贩点金鱼来,挑个鱼担去弄堂里叫卖,当然也没啥名贵品种。露天卖鱼的,仍数乡下人进城为多,卖些河里捕捞的小鱼苗、小蝌蚪乃至泥锹、青蛙、乌龟、小蛇之类,价钱都很便宜。如今鳖甲滋补的风潮,把乌龟的身价也拾高了。记得我们小时候,一个十分漂亮的金丝龟,只要花几个铜板便可买到,不过是两只烧饼的比价。

  上海人玩虫,以蟋蟀为主,俗称“赚绩”。城隆庙一带,固定的摊位很多。此外就是流动性极强的“虫担”。与卖鹌鹑的方式相同.卖虫担挑也玩“斗赚绩”这一套宣传手段。观众可以随意下注,其实是一种赌博,只不过卖虫人决无输钱可能——反正格斗双方都是他的麾下,还可按一定比例抽赢家的赌头。在格斗中占上风的蟋蟀,往往马上被人以较高的价钱买去。倘是连胜几场,还会形成虫担前竞价拍卖的场面,煞是有趣。此外,也有专卖“叫蝈蝈”、“结铃子”的虫担,颇受儿童喜爱。

  要说还有什么,当年曾兴盛一时而如今已见式微,甚至绝迹的,大概要数“卖蚕宝宝”、“卖洋老鼠”了。“洋老鼠”就是白皮红眼的老鼠,可能是一种鼠类的品种吧,因其毛皮雪白,和西洋人肤色相似,故名为“洋老鼠”。当然也可能中国并无土生土长的此货,纯系“舶来”。这个疑惑,我也始终没下功夫去求得甚解,只记得“卖洋老鼠”的情景:一副担挑,两头全是竹木笼子,笼子各关一只或两只洋老鼠。再张开一个木架,木架上放一个大一点的笼子,其实径可称为“鼠戏”舞台,里面有小巧玲戏的楼梯、跷跷板、吊环等道具,放几只洋老鼠在里面,会自动表演爬梯、钻环、玩跷跷板的把戏,引得围观者哈哈大笑。于是小孩子便吵着要大人也买一只回去,价钱比买一只普通的雀鸟还便宜。后来我才知道,这玩意儿生殖力极强,所以身价贱得很。问题还在于,买回家去后的洋老鼠,大抵都不会玩杂耍。回想起来,那些放在大笼子里充当活广告的“选手”,大约是专门经过训练的。惟尽管如此,一只酷似按比例缩小之白兔的“洋老鼠”,也能给寂寞的儿童生活增添出无数情趣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1:29 , Processed in 0.0765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