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78|回复: 1

汉语同音字的动作理解--汉语拼音解字法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7 07: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博客:http://jiangong.my.24en.com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经历了由动作认识到概念认识的转变,单音节都可以表示动作的意思。汉语也一样,每个汉字、每个音节都可以用动作的意思来理解。汉语拼音解字法,就是以普通话为对象,以单音节的动作表意为基础来分析汉字表意的解字方法。
  现代汉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单音节表意的语言,它所记录语言的文字--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单音节的表意文字。我们学习汉字的时候曾学习了汉字的六种造字法,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形声法造成的形声字,它是由一个表意成分和一个表音成分合成起来构成的汉字。表意成分叫形旁,也叫意符,它实际上是一些事物类别的符号,具有较强的指物性,表音成分叫声旁,也叫音符,实际上是一些不具有特指表意作用的区别性发音的汉字。在甲骨文中形声字的数量还不多,只占10%,汉代许慎编的《说文解字》里形声字已占70%以上,到了现代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90%以上。可见汉字从古代象形字向现代词素字发展过程中,形声字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它既继承了人类象形字表事物便利的本质特点,又利用了单音节表词的简便特点,并在表音中暗藏了动作的认识。
  从拼音解字法的角度来看,汉字的表意由两部分来组成,即汉字的发音动作隐藏地表示了动作义,形旁表示了事物的类别,两者加合在一起共同表示了汉字的实际所指。这是一个动作义迁移多种事物义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在中文中造成了很多的同音字,这是汉语有很多同音字的第一个原因,当然,同音字的形成也是相同音节的发音方法不同造成的,这是汉语有很多同音字的第二个原因。
  从本质上讲,声音的语言在发音上都是用我们的口腔动作对自然界的事物的模拟,这包括:动作的、形状的、感觉的、声音的等等。不过语音与口腔动作不是一一对应的,每个语音或音节都有多种不同的发音方法,所以每个语音或音节都可以表示多种动作的意思。
  汉语的音节构成如下:声母(或零声母)+(介韵母+)带声调的韵母。一般记为Bē(或有介韵母时记为Biē)。
  声母是指位于音节开头部分的辅音,韵母是指位于音节后部的的元音和鼻化元音,介韵母指三个特殊的闭口元音(高元音的叫法在拼音解字法中不合适,故改之),它们后面可以再加上一个元音,声调指音节或韵母的发音方法。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种声调的变化(轻声是四声弱读的形式),它们按发音时持续与短暂、紧张与放松的特点分类如下:
               短暂       持续
  紧张   第一声   第二声
  放松   第四声   第三声
  即:
  第一声短暂紧张,一般表示静态或短促的动作或动作状态。例如:巴(bā) ,以面状粘附上事物,表示静态的动作;扒(bā),用手附上事物向回拉使事物上去或分开或离开,表示短促的动作;扳(bān),以手附上一头转动事物,表示短促的动作。
  第二声持续紧张,一般表示持续或克服着困难的动作或动作状态。例如:跋(bá),附在表面上向上行进,表示持续克服着困难的动作;鼻(bí):不断凸起的,表示持续的动作。
  第三声持续放松,一般表示持续或自然有结果的动作或动作状态。例如:靶(bǎ),平展开成圆形承接事物的,表示自然的动作状态;板(bǎn),拉紧地平展开的,表示持续的动作状态;笔(bǐ):依附上事物滑动的,表示持续的动作状态。
  第四声短暂放松,一般表示尽力或强行的动作或动作状态。例如:霸(bà),强行附上压住事物的,表示强行的动作状态;蔽(bì),弓形地依附挡住事物,表示尽力的动作。
  另外,汉语的音节还具有发音动作的方向性,包括动作的单一方向性: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向两边、膨胀、收缩,还有双动作的组合类型。例如:跋(bá),附在表面上向上行进,表示向前向上的动作;搬(bān),附上抬起或抬起移动事物,表示向上的组合动作;拔(bá):附上向外拉出事物,或向上伸出而超过或达到,表示多种方向的动作。
  不仅如此,汉语的单音节还具有组合发音和表意的特点。汉语的单音节一般记为Bē,在表意上它可以分解为B+ē(Biē多可以分解为Bi+ē),B表示动作状态、方式或动作,ē表示动作或作用;或Bē合一表示动作;或Bē变为Bē+e,Bē仍表示合一动作,e表示作用或用来辅助表意。例如:巴(bā),以面状(b)粘附上(ā)事物,Bē分解为B+ē;拔(bá),附上向外拉出(bá)事物,Bē合一表示动作;爸(bà):强行附上(bà)压住(a)事物的,Bē变为Bē+e。双音节词"爸爸"等于单音节词"爸","爸爸"= Bē+e,第一个"爸"="强行附上",第二个"爸"="压住"。这是汉语单、双音节词互等的根本原因所在。
  通常大家都讲,汉字无类,或叫"字无定类",是说汉字在使用上比英语具有更普遍的可变的词性,一个字它可以是动、名、形等多种词性。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是汉语的单音节的多变的结构或是e的辅助表意造成的。例如:
  霸(bà):欺男霸女――动词,强行附上(bà)压住(a)事物,或强行附上(bà)地作用(a)事物;恶霸――名词,强行附上(bà)压住事物(a)的(a);霸主――形容词作定语,强行附上(bà)压住事物(a)的(a),或强行附上(bà)的(a);霸占――形容词作状语,强行附上(bà)地(a)。
  笔(bǐ):毛笔――名词,依附上事物滑动(bǐ)的(i),指写字画图的工具;代笔――动词,依附上事物(bǐ)滑动(i),指用笔写;遗笔――名词,依附上事物滑动(bǐ)形成的(i),指写出的字或文章。
  汉语的声母不同于英语的辅音,英语的音节类型为BxD和BxDF,它具有后辅音D和独立的辅音F,它们都相当于Bx。(x。为弱读元音),所以辅音字母的表意是按照Bx音节来分析确定的,而汉语中不存在独立的辅音,音节Bē多合一来表示动作,且具有声调和方向的特点,使得Bē的表意更丰富,所以不能用Bē来表示声母的意思,声母的意思只能由Bē分解为B+ē时B表示的动作状态、方式或动作的意思来表示。
  汉语的韵母也与英语的元音不同,因为汉语的音节Bē可以变为Bē+e,e就相当于英语BxD音节中的D,也因此元音在中文中的表意作用更突出,另外中文还具有鼻化元音的声母,其中的-n和-ng也使声母更多地具有了表意的特点。
  以下我们以音节ba、ban、bi、bian来举例看一看是如何用动作的方式来理解汉字的。
  声母b:双唇爆破辅音。双唇紧闭形成阻碍,然后双唇猛然展开,爆破成声。表示成层状的动作和事物,多有附上的意思。
  韵母a:舌面开元音。舌面下压,口大开,唇形自然。压制,制约事物,或多表示辅音的原型动作。
  韵母i:舌前闭元音。舌前部向硬腭尽量抬起,舌尖向前伸,口微闭,唇形成扁平状。依附,刺激,表意较多。
  巴(bā):以面状粘附上事物,如,饭巴锅了|爬山虎巴在墙上。指物时表示粘在别的东西上的东西,如,锅巴。形容心情时指急切的盼望,如,巴望|巴不得早点回家。
  扒(bā):用手附上事物向回拉使事物上去或分开或离开,如,扒窗户|扒土|扒开草丛|他把背心都扒了。
  疤(bā):面状的紧粘附上事物的,指伤口或疮口平复后留下的痕迹,如,疤痕|疮疤|好了伤疤忘了疼,或象疤一样的痕迹,如,这杯子上有块疤。
  笆(bā):成面状加附上事物的或展开的,指用竹片或树的枝条等编成的片状器物或障碍物,如,笆斗|笆篓|篱笆。
  拔(bá):附上向外拉出事物,如,拔牙|拔刀相助|选拔。向上伸出而超过或达到,如,出类拔萃|超群拔俗|海拔。
  跋(bá):附在表面上向上行进,如,跋山涉水。抽出在外的或引领事物的,指文体的一种,一般放在著述的后面,或进行评论,或说明写作经过,如,序跋。身体向上鼓胀,如,飞扬跋扈。
  把(bǎ):附上事物或附上而压住事物,如,把握|把舵|把持|拿铁片把住。指车上用来握住以控制方向和平衡的装置,如,车把。用手抓住的或圆柱状的,如,草把|火把。附上而向两边分开事物,如,把孩子。
  靶(bǎ):平展开成圆形承接事物的,指供练习射箭或射击用的目标,如,靶子|打靶。
  霸(bà):强行附上压住事物(的或地),如,欺男霸女|恶霸|霸主|霸占。
  坝(bà):强行附上压住事物的,指拦水的建筑物,如,拦河大坝。
  把(bà):圆柱状的紧压在事物上的,如,壶把儿|花把儿。
  罢(bà):强行后退离开或停下,如,罢工|说罢就走了。使强行后退离开,如,罢免|罢官。
  爸(bà):强行附上压住事物的,指父亲,如,爸爸|老爸。
  扳(bān):以手附上一头转动事物,如,扳道岔|扳着手指数数儿。附上向回拉事物,如,扳本|扳成平局。
  班(bān):依附在一起作用事物的,指按需要编成的组织,如,训练班|学前班|戏班。依附在一起作用事物的,指一天内一段时间的工作,如,晚班|上班|值班。向回开动事物,如,班师回朝。以时间相依附在一起开行的,指定时开行的,如,班车|班机。
  般(bān):平展开的,指样子、种类,如,万般无奈|百般劝解|火焰般的热情。
  颁(bān):平展开地(发出事物),指发布、发下,如,颁布|颁发|颁奖。
  斑(bān):平展开的,指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点子或条纹,如,斑点|斑纹|雀斑,或指有斑的,如,斑马|斑鸠。
  搬(bān):附上抬起或抬起移动事物,如,搬运|搬家。平展或整个地移动事物,如,生搬硬套|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搬上舞台。
  板(bǎn):拉紧地平展开的,指硬的片状物,如,木板|石板|黑板|鼓板。拉紧地平展开不动的,指不灵活,如,呆板|死板。拉紧地平展开不动的,指表情严肃,如,板着脸。
  版(bǎn):使事物相挨着平排在一起的或平展开承托事物的或相挨着平排在一起印刷事物的,指供印刷用的排好的底版,如,木版|铅版|排版。相挨着平排在一起的或相挨着平排在一起形成的,指书籍排印一次或报纸的一面,如,修订版|头版新闻。
  办(bàn):紧附上或抬起地摆放或处置事物,指处理、治理,如,办公|办理|办手续|法办|惩办。附上事物向回拿,指置办、采购,如,办货|办嫁妆。向上抬起事物,指创设、经营,如,办学|兴办|开办。
  半(bàn):分断开或从中间分断开形成的,指二分之一的,如,半价|半径|半途而废。依靠着事物的,指不完全的,如,半岛|半自动|半生不熟。
  扮(bàn):用层状物网附上事物,指化妆,如,扮演|女扮男装。拉紧地展开成或用层状物网附上形成,指装扮或化装成,如,扮鬼脸|我扮张飞。
  伴(bàn):网附上地,指伴随地,如,伴唱|伴舞|伴奏。网附上事物,指伴随,如,幸福伴我成长。网附上事物的或网附在一起的,指同在一起生活、学习或工作的人,如,同伴|伙伴|结伴上街。
  拌(bàn):附上搅和或使相互附上地转动事物,如,搅拌|拌馅|凉拌黄瓜。以言语用力对撞,指争吵,如,拌了几句嘴。
  绊(bàn):附上网住或缠住事物(的),如,绊脚石|羁绊。
  瓣(bàn):弯曲地片状地依附在一起的,如,豆瓣|蒜瓣|花瓣|摔成几瓣。
  逼(bī):靠近,如,逼近|逼真。靠近地(作用事物),如,逼迫|硬逼着他认错。用力附上向回吸事物,指强行索取,如,逼债。
  鼻(bí):不断凸起的,指呼吸兼嗅觉器官,如,鼻孔|鼻腔。指凸起引领事物的,如,鼻祖。
  比(bǐ):依附事物(的),指靠近、挨着,如,比肩|比邻。依附地对顶或对照着,如,比较|比赛|比照|比喻。以事物比照,如,比本领|比先进。以……超过事物,如,你比我强|今天比昨天热。
  彼(bǐ):相挨着的,用作代词指那个,如,彼岸|彼此|此起彼伏。依附地对顶的,用作代词指对方、他,如,知己知彼。
  笔(bǐ):依附上事物滑动的,指写字画图的工具,如,毛笔|钢笔|笔筒。依附上事物滑动,指用笔写,如,笔者|代笔|亲笔。依附上事物滑动形成的,指写出的字或文章,如,笔迹|遗笔。
  币(bì):薄薄的贴附上事物的,指货币、钱,如,币值|人民币。
  必(bì):被强行依附上,指必然,一定,如,必定|骄兵必败。被强行依附上,指必须,如,必修课|事必躬亲|言必信,行必果。
  毕(bì):从里面出来,指完结、完成,如,毕业|完毕。
  闭(bì):闭合、关闭,如,闭门|闭幕|闭气。
  毙(bì):死死地依附在事物上不动,指死,如,倒毙|击毙。发枪打死,如,这个杀人魔王早该毙了。
  碧(bì):连成一片或浑然一体的,指青绿色或青绿色的玉石,如,碧玉|碧水|碧空。
  蔽(bì):弓形地依附挡住事物,指遮盖、挡住,如,遮蔽|隐蔽|蒙蔽。
  弊(bì):依附上限制或销蚀事物的,指害处、毛病,如,弊病|利弊|时弊。
  壁(bì):平展地立起的或挡住事物的,指墙或陡峭的山崖,如,壁报|壁画|坚壁清野|绝壁|峭壁悬崖|井壁|细胞壁。
  避(bì):弓形着离开,指躲开、让开、防止,如,避开|避避风|避孕|避雷。
  臂(bì):弓形的或依附在一起的或依附上事物的,指胳膊或动物的前肢,如,手臂|振臂高呼|长臂猿|螳臂当车。
  边(biān):依附上事物的厚网或依附而网上事物的,指靠近事物的,如,旁边|身边|江边。依附上事物的厚网或依附而网上事物的,指事物周围的部分,如,戍边|花边|边疆。平展着依附事物的,指表示方向和方面,如,这边|左边|双边。
  编(biān):依附着交缠成事物,指把事物交叉组织起来,如,编织|编席|编组|编写|编故事。
  鞭(biān):编成的或弯曲着刺激事物的,如,皮鞭|马鞭。用鞭子打,如,鞭马|鞭策。
  贬(biǎn):由上向下压低事物,指降低或给予不好的评价,如,贬值|贬低|似褒实贬。
  扁(biǎn):正好是口腔的形状,指物体的厚度小于长度和宽度,平面的图形上下距离小于左右距离,如,扁圆|压扁|扁体字。
  匾(biǎn):平展开安在墙上的,如,横匾|牌匾|题匾。编成的平展开承装事物的,如,竹匾。
  变(biàn):伸展转化(而现出)或被销蚀(而现出),指与原来不同、改变,如,变化|变老|瞬息万变。变化着的,指可变的,如,变量|变数。依附上销蚀事物的,指突然发生的非常事件,如,事变|兵变|变乱。
  便(biàn):依附而网上事物的,指非正式的或合适方便的,如,便餐|便衣|得便|顺便|便门轻便。
  遍(biàn):平展开来的,指全面、到处,如,普遍|遍地开花。
  辨(biàn):依附上对比事物,指判别、区分,如,辨别|分辨|明辨是非。
  辩(biàn):依附上刺激作用事物或对抗事物,指为弄清是非真假而争论,如,辩论|答辩|能言善辨。
  辫(biàn):依附着紧紧交缠在一起的,指分成股编起来的的头发。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与英语相比,汉语具有不发音的意符,也具有比英语更灵活更复杂的单音节表意系统,这是汉语依靠方块汉字独立充分发展的结果。
  对汉语拼音解字法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语,也对我们学习英语拼音解字法有很多帮助。
发表于 2007-9-12 15: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牵强傅会,完全没有语音学上的根据.
汉语普通话是由古音演变来的,要分析词源,也只能讲上古音乃至原始汉藏语吧?
否则古代的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分别派入四个声调,在西南官话并入阳平,在吴闽粤语中有独特韵尾,在湘语中自成一调,你怎么根据一、二、三、四声的"放松"之类的概念来断定它的理据?
比如"入",普通话读第四声(去声),西南官话读第二声(阳平),湘吴闽粤语都是入声,文章作者的观点适合应用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5 15:54 , Processed in 0.0628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