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27|回复: 0

中国古代汉语修辞之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25 17: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祖德   
发布时间:2003年9月2日



--------------------------------------------------------------------------------

  
[引言]
  古老的中国有许多神奇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叫后人挖掘不尽。古老文明有特别的思想文化、心理特征,也就有了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
  说到古代汉语修辞学,是在五四之后兴起的,主要是在吸收外来修辞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勾起对传统文化中有关修辞学的宝贵资料的重视与研究。对古代修辞学著述和理论进行整理、讨论,这样中国古代汉语修辞学成形了。这是关于古人立身养德、处世为人、传情达意、咏物记事等的所谓技巧方法、语言谋略。
  下面我想通过分析语言特点、心理特征来分析中国古代汉语修辞的特点。
[关键词]
  道德    意蕴之美    韵律之美
[正文]
  谈到中国古代汉语修辞的特点,我们不可能忽视其使用的社会、历史、民族性格等多种背景;也不可能不去关注其使用者们内心的想法。当然再起码也该了解其使用的工具——古代汉语言文字。故我们首先确立的是思考的方向。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历史意识的群体。自从有文字以来,一直有记载历史事实的努力。祖先的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的书简等成了今日我们了解古代先民文化的资料。而一旦记载事件,传递信息成为事实,人们必然有对言论、文章进行合理化搭配的要求——这不就是修辞之雏形了吗?
  后世学者曾指出:中国先民有丰富的史官文化。史官者,记载历史者。为了求真实有效地办到这一点,他们必然要求陈述表达中的一种“逻辑化”。这不正是修辞之内在特性之一吗?而史官之外,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个体之间的传递信息,要确保其效果能不进行一番加工吗?文字也罢,言辞也罢,皆不好离开修辞而平淡无味,无甚逻辑地提出来。这是无须争论的。古人修辞以“信”、“达”、“雅”为标准,力求简而赅,周而美,力求章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境。于是修辞成为一种智性,一种谋略,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
正是拥有了这份智慧之魅力,才让后人对之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下面我想将此艺术之美从两方面深入地指出来,以求更显其美妙之处。
  直与婉,刚与柔,奇与正,繁与简,八法竞奇,群珍斗妍,在美学上来讲无疑如彩虹中之诸色,难分轩轾。而古代汉语修辞之特点正是富有谋略——知道合时合地地讲合宜的话,写合宜的句子。这无疑是极高的境界之体现,但无论怎样,言辞、文字之修辞也便是要求使人产生美感,对对象产生影响效果。而讲到好的修辞,比如古汉语修辞,正是兼具了韵律之美与意蕴之美,是追求着从音、形,到义趣的内外兼修之艺术。
  中国古人是了不起的一群人,作为此艺术之创造者。无疑地他们是智慧极佳者,但更深层地,他们身上的民族性格式的东西无疑是其独特魅力产生的原因,故我们该兼从人、文、言、地多方面来看它。
  中华民族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努力地挖掘事物的精神,并将之与自己的人类特性相比相合,并在对生命的发挥中创造出自己对世界的一种态度,并从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这是一种并不完全将灵魂交由之捆缚却又信仰极深的宗教化情绪般的东西,在其中有某种科学的,辨证法味道的东西,一种对于“道”的执迷,对“道的觉察与追寻几乎贯穿了中华文化各个部分,也由于这一点中国古人在许多自然发现上都有合于规律的成就在哲学思考上也往往有极深邃的体悟。
  体现在汉语修辞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道”的追求变成对汉字音、形规律的深入发展把握与多方运用:
  语音上讲平仄、韵律,讲气息的强弱起伏,发声器官的合理搭配,古人有善于“啸”者,往往可以声震山林、透云霄、夺人神、染人情,几乎成为仅用声音之运用就令人折服到极致的神话了。诗词歌赋,吟咏诵唱,凡长于音学之道者,皆可作出极好的作品来,这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人于语音修辞上是有直追自然,或者说是近于自然本身的富有韵律之美的作品的。这同时也与汉语自身特点有极大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语言中,单音成字、一音一词、一音四声、一字成义、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多字一音等多种特点,汉语中元音是重头部分。39个元音,再考虑上声调,语气,强弱等因素,几乎是可以有无限组合的。双声、叠韵、拟声……光以两个单位,中国古人已可以经营“一而二、二而万物”之哲学体悟了。“疑问”、“摹声”、“押韵”、“倒文”、“伸缩”、“连言”、“反复”、“谐音”等等,不都是一种如音乐般的努力吗?
  好的形式是意思表达的一半成功要素。在字形上,由古到今,字体几多变更,但点、横、撇、捺、竖、提、钩等造出了多少富诗性美感的方块画。此外有机巧者,还在字数上玩花样,出新意,创作字塔式的诗,回环式的诗等,这其中除了材料本身之特殊外,正是古人运用合于规律,富于韵律节奏的结果。声音上韵律节奏富有乐感情致,文字在词句中的选用安排组合也相应地合于结构美学(即建筑)与线条美学(即绘画)等,至于句法、章法上更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声色并茂,线条构件,种种组合别具匠心,起承转合,或粗或细,却都恰到好处。
  以上谈到对“道”的追求,下面有必要谈一谈更深的东西——“德”。
  中国人,由古到今都笃信血缘,将之视为极神圣之事物,并发展出一种重要的集体心理特征,民族性格——伦理化情绪,特别地讲究礼教,这与谋略中的智性是不同的,这是一种更深层的近于神学的感性上的追求,是关于人际间的,家庭的,或社会的,国家间的,民族间的交际中努力追求者的关于修养问题的东西,是被视做与生命同等重要地位的。
  做任何事,都追求“合于道,中于德”那样,才能臻于“圣”的境界。
  古代汉语修辞正如其他中华文化,同样是有血有肉的。它承载历史,渗透社会的规范性的东西,承载前人言与行,承载一种浓厚的意念精神,一种伦理化的东西,微妙而富有意蕴。对,意蕴之美,这是我真正要谈的关于古汉语修辞的第二个特征。
  由于没有一种形式是与内容相离存在的,故可以看到在汉语修辞中韵律之美与意蕴之美共存,中国文字,多音多义,几乎是有无限之组合,故同一个字、音,处在不同情况中都有各种不同的意蕴生成之可能。这正如一砖一瓦并非因其本来存在而完成使命、实现价值,而是处在某种环境中成为某个整体之一部分而拥有了生命,承担了文化,得到了灵魂性的东西,这与德的追求是统一的,措辞合礼合情,讲求礼义教化,给人一种人格力量之影响,给人一种文化魅力之影响,要求胜。恐怕必求中于德吧?汉语语义有太多自由生成之可能,反而附带上有各种危险的可能。如何趋利避害,作到恰到好处呢?于是修辞者要在明示与隐指,曲言与直陈中作出努力,达到目的,夸张,用典,隐喻,婉曲,借代,等等都成为言语艺术中所蕴藏的隐在而又是莫大威力的伦理精神手段。而若将这种伦理追求做到中于德,合于道,便是成功的修辞了。
  说实话,中国古人将科学与宗教分得不是很清,正如他们一直对自然保持敬意却又非常注重社会关系,在修辞实践中,他们的敏感的辨证精神使他们抓住了汉语材料音、形、义上的长处,发展出合于“道”的艺术,而他们就带着对“德”的追寻,学习、使用、丰富着这一艺术,即古汉语修辞。
  这样看来中国古汉语修辞应有两个大的灵魂:1、展示了中国古人朴素哲学精神的合规律性的宝贵经验,这些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极有价值的;2、充满东方色彩的伦理化的东西,这是一种德性的隐性的存在,放在“社会性”研究都仍嫌不能尽现其中“人”的味道,是种脱不开人性的文化元素,充满禅机悟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9:30 , Processed in 0.0591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