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1|回复: 0

央视文史知识的贫乏闹出大笑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31 15: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范大成”和“翰林院修编”
作者:王玉祥 来源:羊城晚报2012-07-24 15:59:33  

    看央视的宝贝节目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别的不说,至少它会时不时地弄出个莫名的小幽默逗你开心。随便举例,有一回,它漫不经心地就把与陆游、杨万里齐名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改名为“范大成”(这大概是想当然吧,名曰“大成”的人多得不可胜数)。而前不久,它则将翰林院编修搞成“翰林院修编”!好一个“修编”,在下孤陋寡闻,几十年来还是头一回听到这个官衔,不知是哪个朝代设的。有副名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可是到了央视的节目里,“江声”一下就变成了“江南”。试问,“江南”怎么“下洞庭”呢?讲得通吗?家常便饭,月月年年,太多了,谁有闲心给它一一记着呢。然而仅此几例,也能看出点名堂来了。

  文史知识的高度贫乏,文学水平的普遍低下,已是当下文化群落的悲剧特征和难医顽症。这是一个大背景,非独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群体然。恰恰因此,当年某电视新闻才会闹出天大笑话,将照如白昼的香港维多利亚湾描述为“灯火阑珊”,而公众竟然反应平静,如无事然(许多人似乎不清楚“阑珊”的意思)。倒是在下忍受不得,写了篇评析此谬的杂谈《灯火阑珊的遗憾》发在《羊城晚报》上。这类笑话,倘在几十年前,即便是地方媒体也很难出现的,更不要说中央级媒体了。

  忽又想到如今大江南北“辞赋”创作十分兴旺,许多文字已经书丹刻石,这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是好事。然而文章质量呢?恕在下直言,大多令人不敢恭维,精美典雅者却是凤毛麟角。如此状况毫不奇怪:没有古汉语基础、没有古典文学根底、没有史学修养,怎么能写诗作赋呢!每念及此,悲何如之。接下来更为可悲可痛的就是,很多人对诗词联赋之类作品基本已不具备鉴赏和评判能力。这就难免造成“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窘境,传世妙文未必受赏,捉襟劣作赫然升堂。所以,就连六朝金粉之地竟也刻上了不伦不类让人笑掉大牙的碑文。面对这些,我们实在无可奈何。当然,大牌学府成立了什么“国学院”云云,雷声雨点,在崇尚侈谈轻忽承诺的大势下,你可千万别太认真了。

  有时想想,好可惜,那些汗牛充栋的千秋文史古籍,于斯浮华之世越来越派不上用场,只好慢慢以飨蠹鱼了。弃如敝屣,此之谓欤?也就可以断言:“范大成”和“翰林院修编”等等,必将更多地出现在今后我们的文化视野。显然,早就没有什么底线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16:07 , Processed in 0.0854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