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60|回复: 3

“三步”攻克考场现代文阅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3 16: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19750519.tianyablog.com/
  
  内容提要:考生对现代文大阅读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要快速高效的进行现代文阅读和答题,就需注意考场阅读的特点,调整好考试心态,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就可做到既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又细致准确的圈定试题的答案。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考场心理 阅读方法
  
  目前高三考生对现代文大阅读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即使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也缺乏“尽在掌握中”的自信。
  
  考生现代文大阅读得分难的原因除阅读阅历浅、人文底蕴欠缺、语言表达能力低外,还与考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及考试心理有很大关系。有的急躁,有的紧张,有的又太过琐细,抓不住重点;有的读了后边忘前边,效率太低;有的甚至对文章一头雾水,简直不懂文意和写法。因此,要快速高效的进行现代文阅读和答题,就需注意考场阅读的特殊性,调整好考试心态,掌握一定的考场阅读技巧,迅速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中心,找到试题的答案。
  
  考场阅读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目的性、时间性、陌生感。即:考场阅读的目的就是应试;阅读题一般要在25分钟左右内完成,否则会影响全卷的答题;命题所选文本的内容、时间都和现实生活、学生课本有相当的距离,考场上不能查字典,没有参考资料。因此考场阅读必须快速、高效,有针对性。下面以《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一文为例进行讲解。
  
  原文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选自《南方周末》2004-12-23)



题 目:
  
  1.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通读全文后,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下一个分句。(4分)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
  
  2.简要回答下列两个问题:(9分)
  
  (1)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请说说你对“只好”一词的理解。(4分)
  
  (2)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请结合全文,简析“柔弱”和“强韧”的含义。(5分)
  
  3.作者从《四郎探母》懂得了为什么《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你认为作者懂得的是什么?(4分)
  
  4.全文共15自然段,第13和第14两个自然段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请简要说明道理。(4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16: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  析:
  
   要想读懂文章,做对题目,同学们需要三步走:
  
  (一)预想寻旨,了解中心
  
  抓住文章的标题、结尾和开头段进行预想。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如果我写,打算写什么,怎么写。这样预想,便于集中心神,调整状态,迅速进入正常的阅读轨道。然后快速阅读结尾和开头段落,粗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看题目:“如果你为四郎哭泣”是假设复句的条件部分,它会有什么结果呢?
  
  看开头: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由开头可知文章中心是谈“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
  
  看结尾: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结尾照应开头,通过打比方,形象的回答了“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通过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段落的分析和预想,往往能快速了解文章的中心,提高阅读效率。
  
   (二)抓点连线,理清思路
  
  预想之后,须快速浏览全文,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画龙点晴的句子。将这些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有一天……演出《四郎探母》——
  
   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四周多是……老人家,……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从《四郎探母》,……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文化,……艺术,做了什么呢?——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开篇提出问题,接着以看戏来说明文化的重要,最后总结,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文章思路非常清晰,一目了然。
  
   (三)定位清查,明确答案。
  
  1.仔细审题,明确要答的问题,把握答题方向。
  
   2.找到相关语句,锁定答案区间。
  
   3.结合上下文及全文主旨深入分析,明确问题答案。
  
  (第1题)范围:涉及全文。
  
  解析:文章第2—8自然段叙述父亲看戏流泪的故事,表现了戏剧艺术强大的感人力量。然后从第9自然段开始,文章便集中论述文化的重要性,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根据文章的内容可知,如果你为四郎哭泣,说明你也被剧情感动,你也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你就会懂得文化的重要。
  
   答案:(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你会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或“你就找到了灵魂的归属”或“你就找到了精神的家园”或“你就会懂得文化为什么是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
  
  (第2(1)题)范围:第3~6段。
  
   解析:用词准确。父亲看戏被感动得哭了,我说什么都无济于事,只好紧握他的手,以表示对他的理解和抚慰。可换词比较。
  
  答案:一句唱腔,灼痛了几十年的老伤疤。作者能够理解父亲—一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的痛苦,但此情此景,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于是只好紧握着他的手,用这样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抚慰。
  
  (第2(2)题)范围:第15段。
  
   解析:原句是一个比喻句。“柔弱”和“强韧”写文化的两个特点,重点强调文化的“强韧”,从而突出了本文的主旨:文化重要。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或“文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弱无力”);(2分)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或文化认同)。(2分)
  
   (第3题)范围:文章第10~15自然段。
  
  解析:《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四郎探母》让人感动;《伊底帕斯》、《李尔王》、《四郎探母》这些文艺作品有生命力;它们能引起归属感的、凝聚社会文化认同。
  
   答案:懂得了凡是抒写永恒的人性、深入人类灵魂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久的。(或“懂得了作为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的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或“懂得了能引起归属感的、凝聚社会文化认同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
  
  (第4题)范围:第13、14两个自然段。
  
   解析:第13段写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找到同类;第14段谈文化能使疏离的小团体连结并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这两段所写在范围上由小到大,在内容上层层深入。
  
   答案:不能颠倒。(1分)原因:这两段是从个人到同类再到社区,逐层深入或由小到大的关系。(3分)
  
   总结:以上三步(解题)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命题必然要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所选的文章也不过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是大多数考生都能读懂的。如上文通过写看戏来阐明文化的重要性问题。所考查的四个题目也不外乎对主旨的理解(第1、3题)、对思路与结构的把握(第4题)及对语言的品味(第2题)。同学们要有信心,做题时要认真阅读,仔细审题,不要漏掉文中和题中的关键信息,这篇文章如果不注意抓住第1段和第10段的关键句子,要迅速把握全文的思路与中心也是不容易的;对第1题和第2题的第(2)小题如果不注意题干中的”全文”二字,理解答题便会有失偏颇。同学们解题时还要“粗心”一点,当然,这里的“粗心”指考场阅读要针对试题抓重点,问什么读什么,不要纠缠一些与试题无关的字词或问题。
  
   只要注意考场阅读的特点,调整好考试心态,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就可做到既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又(能)细致准确的圈定试题的答案。
  阅读(16)分享(0) 评论(0) 分类:教学畅想 发表于13:17 正在加载评论...
  [02/23] 08高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学案
   [折叠]
  
  
  08高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学案
  
   [考点透视]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串讲]
  
  1.仔细阅读原文,注意筛选重要信息
  
  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他们,抓住他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2.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
  
  考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多数考生是很难在读完第一遍之后迅速概括出以上要点,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因此,要树立读不懂原文不做题的思想,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从事。
  
  3.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因此,落实好题干所在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做出试题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4.确定答题范围,抓住关键词句
  
  作答范围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作答质量的高低。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考生都能比较正确地做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的关键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连缀,直至做出答案。有的考生在做此类试题时虽然知道作答的大致内容,但就是一时没有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因此,要切实把好从原文中抽取信息这一关,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来表达。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16: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典题探究]
  
  从沙龙到小屋
      
        张 炜
  
   这次从中法文化年的“巴黎图书沙龙”离开,受马赛大学汉学家杜特莱先生邀请,与莫言一起去了南方。大学的学术活动安排不紧,这正好与巴黎的情形相反。我以前来法国时,只在巴黎和里昂、里尔几个地方转过,并未深入美丽的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这里的清新自然与繁闹的巴黎相比,真是另一个天地。有过几天的图书沙龙上的经历,南方让人产生大舒一口气的感觉。
  
   我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参加过一些“国际文学活动”,邀请方大半是文学出版界和其他文化机构。即便在美好的交流中我也没有感觉到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在西方,作家与出版者、出版者与读者之间早就是卖方和买方的关系。
  
   杰出的作家迅速被市场接纳的机会少而又少,偶有接纳也不会让其幸福个半死。像我的朋友一样,他们在任何情形下都是平静的,市场只是他们的目击物。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杰出的作家在世界范围内都会是“异类”和“陌生人”,所以当一个民族的作家寄希望于另一个民族时,常常就会发生一些最无聊最幼稚的事情。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比让文学“走向世界”的呼号更可悲可笑了。文学是心灵的激越和沉寂之物,是一部分人的生命冥思,有许多时候其境界和情致是难以言喻的,又怎么会变成体育赛事那么简便和易于操作?
  
   在文学商品之河里,如果是出奇的下流与尖叫,也许一夜之间就会“走向世界”。
  
   如果不是,如果哪怕稍稍含有一点真正的个性与美,那么就要极有可能等到“一千零一夜”。
  
   但在所有的夜晚里,写作只是作家本人的粮食和茶。他们不会大胆奢望自己的劳动会成为一个民族的粮食和茶,甚至连小点心都不是。但这仍然不会使写作者绝望,仍然会使他们感到幸福。然而也仅仅是拥有这种幸福的人,才有可能给未来和人类提供一点食品。
  
   美丽的普罗旺斯郊野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有不绝的绿色,起伏的山岭,有每个春天都适时而至的花团锦簇。但这会儿在我眼里最美的,是隐于山野的一幢幢小屋——它们大半很小,小到了不经指点就会忽略的地步。可是啊,这些小屋一旦被指认就会让人怦然心动,就会发出奇异的光。
  
   山坡上,丛林中,偶有褐色黄色的石屋,一问,是画家塞尚、毕加索、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故居。除了毕加索的居所是大的,其余都不太起眼。如今它们沉默地诉说,潜隐地炫耀,质朴地光荣。这些远离尘嚣的居所使他们在当年尽可能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力,伸长了对于整个世界的悟想,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思想和艺术。
  
   这样的小屋多么适合享用自己的粮食和茶。塞尚当年怀着一个理想,从外省到了热闹的艺术之都巴黎。但他的作品从来也没有挤进过官方沙龙。40岁上,塞尚干脆回到了南方,住进了这样的小屋之中,从此,那些闹市的浮华、可疑的潮流、追逐与攀附,更有不被人欣赏的寂寞与苦境,统统被驱到了天外。它们一起消逝了。
  
  伟大的塞尚,今天我们从巴黎的图书沙龙跑出来,站在春风里注视你的小屋,竟忘记了你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人。
  
  问题导读:
  
  1.划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至少10处以上)。
  
  2.根据划出关键词句概括文章的内容。
  
  
  问题设计:
  
  1.结合原文,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写作只是作家本人的粮食和茶”?
  
  
  
  
  
  (2)“这些远离尘嚣的居所使他们在当年尽可能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力”中“生命力”指的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即便在美好的交流中我也没有感受到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3.“世界上也许再没有比让文学‘走向世界’的呼号更可悲可笑的了。”请分析“可悲”与“可笑”的含义。
  
  
  
  
  
  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文学主张。
   
  [高考模拟]
  
  手机引起的文化思考
  
   ①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媒技术的每一次发展,必然带来一场革命,并对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即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一著名论断便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②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了人们的生活,并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③手机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那个笨重的“大哥大”曾经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作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初次亮相,即便功能和造型都有很大的缺陷,在彼时彼刻也仍然价格不菲,俨然成为时尚潮流与尖端科技的标志。这样一来,“大哥大”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便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
  
   ④手机的出现打破了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手持手机可以在公共场合接打电话、发送短信;也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用手机收听MP3或者打电子游戏;摄像功能,更是可以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记录形象;蓝牙技术还可以无线数据传输,取得私人信息。利用手机,你可以在群体之中做完全属于私人的事情,却并不“离群”,因为在使用手机的同时,你并没有离开群体,而且仍然可以参与群体的交流和其他活动。于是,公共场合手机的使用,使群己之界变得更为模糊不清,处在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之中。
  
   ⑤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手机短信第一次将文本传播的形式引领到一个与声像传播同等的平台参与了竞争。它不仅克服了文字传播时间上的限制,更是兼备了电话通讯点到点私人交流的特点,而且由于是无声传播,则比电话更好地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对第三者的干扰。
  
   ⑥手机短信具有作为文本的根本属性,“它是用文字写就的,也就是说,它的创造和理解来自于我们的一种心态。”文本传播对传播者和受传者来说都是一种心绪的写照。它结合文字和符号表达意义,这种表达所传递的心态是完全不同于声音和影像的。而且由于手机短信的非正式性和即时性,往往使编辑的过程更加随意,和网络文字传播相似,手机短信文本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符号和语词。比如,表情符号“:)”(微笑)、“:(”(不悦),抑或“88”(拜拜),“3x”(谢谢)等等。或许有语言学家担心这些不规范文字的使用会污染语言的纯洁性,但文字本身的功能就是传情达意,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文字和符号的新用法,给传统的文字带来了活力和趣味,巧妙地表达了传播者的情绪和意图。
  
   ⑦手机的随时随地性以及它现在的多媒体功能,使它具有了获取广泛信息的能力,并“把整个世界转化成一个可随时向你做出回应的环境,至少是对你想知道的事情做出回应的环境”。于是“每一只手、每一个衣袋不仅成为一个电话亭,而且成为十家互联网网吧。”掌握手机,我们就可以身处异地而仍轻易地获取本地甚至各地的信息,鱼与熊掌兼得在信息获取方面成了可能。
  
  ⑧纵观历史,每一种新传媒技术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飞跃,在知识领域产生革命性变革,人际交往方式进一步拓展,并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观念。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一种低准入门槛的信息终端,使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任何人表达任何内容成为现实,这是科技史和传播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当然,和所有其他的技术发明一样,手机在给人类社会开创了一片新的前景的同时也埋下了许多消极的隐患,由此引发的思考和想象,值得我们深入而审慎
  
  问题导读:
  
  1.划出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至少10处以上)。
  
  2.根据划出的关键词句概括文章的内容。


       问题设计:
  
  1.“手机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这句话中的“文化的意义”指的是什么?
  
  
  
  
  
  2.文章②认为手机“介入人们的生活,并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根据下文的分析,试分别从这两方面的概括它的影响?
  
  
  
  
  
  3.文章④介绍了手机的哪些功能?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B.手机的随时随地性使它具有了获取广泛信息的能力,掌握手机,我们就可以身处异地而仍轻易地获取本地甚至各地的信息。
  
   C.手机短信文本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符号和语词,语言学家们担心这些不规范文字的使用会污染语言的纯洁性。
  
  D.手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开创了一片新的前景,但同时也埋下了许多消极的隐患,它引起的思考和想象,值得我们深入而审慎地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16: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钢琴家的脚 陈 钢
  
  
  2,4,6
  
  
  
  2,4,6
  
  
   ①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②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钢琴家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傅雷给孩子的临别赠言。
  
   ③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做人ABC”的教育。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惟一的“圭臬”。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文,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傅雷在家书中盛赞傅聪的前丈人梅纽因,说他在海牙为一个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1947年在柏林对犹太难民的讲话,是一种“符合我们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精神和气节;而傅聪也以孔夫子所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以清贫为自傲”的中国文人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高人!而傅雷,就是这样带着儿子走人生之路的。
  
   ④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顶尖的“通路”。
  
   ⑤陆游示儿:“功夫在诗外”。可傅聪的功夫倒是在“诗内”。他从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偷听爸爸同朋友谈话,谈论李白杜甫,他最喜欢的就是李后主的词。他对中国古诗词的通晓决不逊于托斯卡尼尼(意大利著名指挥家)对莎士比亚的熟悉。
  
   ⑥傅聪在“肖邦”比赛前,他的演奏已被波兰教授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甚至说他是一个“中国籍的波兰人”。他荣获的“最是波兰魂”的玛祖卡奖,更被认为是桩“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这是由“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蒂教授对傅聪说:“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境。”说得多好、多对啊!傅聪就是这样弹肖邦的。他弹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自己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话”。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国之恨”的愁绪。傅聪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
  
   ⑦傅聪的艺术之路还通向大自然。
  
   ⑧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大师的作品“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可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从而获得一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搏击飞纵的气势”!
  
  
  2,4,6
  
  
   ——选自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
  
  [注]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1.从第三段看,傅雷奉为“圭臬”的“道德规范”实质上指什么?它对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2.从傅聪身上,我们看到傅雷的教育有哪些成功之处(分条作答)?(6分)
  
  
  
  
  
  3.手是“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文章却用“钢琴家的脚”为标题,这有什么妙处?(4分)
  
  
  
  
  
  4.结合文本和你对肖邦的了解,说说傅聪的演奏为什么能够“赋有肖邦的灵魂”,“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8分)
  
  
  
  
  
  
  
  参考答案
  
  典题探究
  
  1.(1)①写作是真正的作家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动;②作家真正有个性、有独特美的作品往往不能被时人接纳。
  
  (2)“生命力”是指真正反映个性与美的艺术创作的能力。
  
  2.(1)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文学中有许多已经沦为了商品,低俗、不够纯粹。(2)反映个性和美的真正作家和作品却被冷落,被视为“异类”,不被人接纳。
  
  3.“可悲”指一个民族的作家及其作品无法被本民族接受,只能寄希望于世界其他民族。“可笑”指真正的文学是心灵激越沉寂之物,其境界和情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但却被当成商品,以求被所有的人接纳。
  
  4.①希望文学能远离艺术商品市场的浮华;②作家咬耐得住不被人欣赏的寂寞,追求真正的艺术,追求真正的美,其价值总有一天会被世界所认可。
  
   高考模拟
  
  1.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是时尚潮流与尖端科技的标志。
  
  2.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①手机的出现打破了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限,使群己之界变得更为模糊不清,处在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之中;②手机具有获取广泛信息的能力,使我们可以身处异地而仍轻易地获取本地甚至各地的信息。
  
  对文化的影响:①手机短信具备文本传播和电话通讯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②手机短信的出现创造了许多新的符号和语词,给传统的文字带来了活力和趣味,巧妙地表达了传播者的情绪和意图。
  
  3.①可以接打电话、发送短信;②可以收听MP3或者打电子游戏;③可以记录形象;④可以无线数据传输,取得私人信息。
  
  4.D(A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说“手机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革命”;B漏了“多媒体功能”;C少了“或许”把推测变成肯定。)
  
   巩固练习
  
  1.“道德规范”实质上指清贫自守(安贫乐道、以清贫自傲)的人生准则(情操、境界等)。(2分,如果答“视富贵如浮云”或“颜回安于贫困的生活”得1分)这种道德规范对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是做人的根基(基础、精神支柱等,意思答对即可)。(2分)
  
  2.①傅聪能保持中国文人的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正是傅雷“道德规范”教育的成功。②傅聪能走向世界艺术顶尖,是因为他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功底,这是傅雷艺术熏陶的成功。③傅聪的艺术之路通向了自然,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激发了他的艺术活力,这正是傅雷“崇尚自然”教育的成功。(6分,每条2分,但不一定非分3条作答,依从傅雷到傅聪的顺序作答亦可,意思答对即可。)
  
  3.(1)一反大家对钢琴家惯常的关注点——“手”,用“钢琴家的脚”为题,视角新颖(1分),能激发阅读兴趣(1分) (2)以“钢琴家的脚”为题,能引发对钢琴家艺术、人生之路的关注和探索(1分),从而突出“钢琴家只有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上才能站稳走好”这一中心主旨(1分)。所以这个标题是全篇的“文眼”。(4分,意思答对即可。)
  
  4、本题可从肖邦的身世遭遇、艺术追求、音乐的特点,以及傅聪的身世遭遇、艺术素养和他对肖邦的理解等方面展开论述,不求全面深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肖邦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但波兰被德国占领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关山阻隔,有国难投,时刻处在痛苦的心境中,因此他的乐曲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眷恋和无法割舍的爱(3分)。傅聪在父亲的教育下,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艺术素养,特别对李白、李后主的词有深刻的理解,再加上他具有和肖邦类似的人生遭遇(3分),因而加深了他对肖邦乐曲的理解,懂得了肖邦的灵魂,故他的演奏能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2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9 05:34 , Processed in 0.0856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