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39|回复: 8

英語是中華民族應該繼承的遺產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29 18: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2年周有光先生在《語文建設通訊》第70期的[漢語即將成為世界第一語言嗎?]一文中說:「漢語在21世紀是否即將成為使用人口最多的、流通範圍最廣的世界第一語言? 中國是人口大國, 經濟又在向上發展, 普通話將在全世界華人中間普及開來, 遲早要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語言。但是, 這不等於說, 普通話將代替英語成為國際共同語。英語成為國際共同語, 除了語言優勢外, 還有英美等國的實力作為後盾。」2000年他在該刊第62期的[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 一文中說:「 語言發展有一條規律, 叫做〝滾雪球〞原理。雪球越大, 越容易滾大。英語成為事實上的國際共同語是歷史〝滾雪球〞造成的。贊成也好, 反對也好, 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了。」1998年他在該刊第55期的[雙語言時代] 一文中說:「 英語已經事實上成為地球村的共同語。三百年來〝日不落〞的大英帝國〝日落〞了, 遺留下來一份遺產〝英語〞, 正像羅馬帝國瓦解之後遺留下來的〝拉丁語〞。〝英語〞失去了英國特色。英語不僅沒有階級性, 也沒有國家的疆界。」
     如果說第四等的〝英語〞是英國留給世人的遺產, 難道第一等的〝漢語〞是中國留給白種人的負擔嗎? 如果說〝英語〞失去了英國特色, 難道中國人會因英語獨霸而感到自豪嗎? 難道中國會因英語國際化而獲利嗎? 如果說〝英語〞沒有階級性, 難道〝漢語〞是某一個階級的語言嗎? 如果說〝英語〞沒有國家的疆界, 難道〝漢語〞天生就存在國家的疆界嗎? 難道〝漢語〞就只能在全世界華人中間普及嗎? 難道中國的實力還趕不上西班牙嗎? 顯然周有光先生不僅在為英語〝推雪球〞, 他更在為英語〝抬轎〞。我們不禁懷疑讓他來為漢語制定政策, 這樣漢語還會有活路嗎?
     紐約時報記者Kristof與Wudunn在兩人合撰的「東方驚雷」(Thunder from the East)第二章「我們為什麼說英語」中論道: 「在過去數千年的歷史中, 亞洲在絕大多數時間中均遠比世界各地更先進。…檢討歷史的轉捩點、探索在過去五百年中為何是西方而非東方稱霸世界。…十五世紀中葉, 中國宦官和文官為鄭和下西洋爭辯之際。在這個關鍵轉捩點上, 若是歷史稍有不同的發展, 恐怕今天的情況就會截然不同了。…其實宦官與文官都有缺點, 宦官經常貪瀆弄權, 文官則反動, 反對改革與實驗。過去幾百年, 宦官貪瀆弄權聲名狼藉; 但是我們必須說, 中國國力的江河日下, 乃是儒官誤國。中國腐儒把國家帶上一條貧窮、戰敗、落後的屈辱之路。」
     歷史經驗證明, 反對改革與實驗若能鞏固自身的利益, 文官總是反動的。語言文字理論顯示, 「漢語拼音方案」完全違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但是它為何還有那些〝代表〞呢? 他們堅持「漢語拼音方案」的深層原因為何呢? 根本而言, 因為漢語拼音方案與普及英語政策是息息相關的。基於在各個學科中, 外語是最需要學習環境的, 而這種學習環境只有富商高官才有能力提供。在這種情況下, 英語不僅成為剝削人民的工具, 它更成為富商高官為子女精心安排的〝特殊〞遺產。簡言之, 英語普及政策是〝政策剝削〞及〝政策綁官〞不可缺少的一環。惟有如此, 文官方能在教育機構及政府部門中設置〝英語門檻〞。這個英語門檻越高, 則他們不僅能獲得剝削之利, 他們的子女亦能獲得更多的任官機會。在自身利益的考量下, 文官不僅利用「漢語拼音方案」來破壞漢語的發展, 並蓄意將漢語貶為原始、落後的語言。
     設置英語門檻的任用制度將會導致何種後果呢? 由於學習英語需要的是學習環境而不是資質與努力, 而富商高官擁有他人無法企及的環境優勢。十數年後, 那些操著英語的庸才逐漸成為企業與政府部門的決策者, 將勢必為整個國家民族帶來巨大的災難。企業界的庸才會被市場自然淘汰, 然而政府部門的庸才卻不易撤換。此外在這種任用制度下, 英語在中國不僅會存在階級性, 而且它還會具有極強的世襲性。若英語在中國取得拉丁語在歐洲的地位, 則中國必然會發展出形同中世紀的封建社會。
     英語普及政策包藏著險惡的禍心, 而且它的支持者經常戴著追求自由民主的假面具。雖說這個政策是少數富商高官留給子女的遺產, 然而英語宗主國才是最大的贏家。因為中國不僅每年均要耗費巨資與人力為英美推廣文化、建立優勢, 而且中國內部還會產生嚴重的矛盾與對立。這個決策牽涉甚廣, 若無睿智及大魄力的領袖人物將難以挽回了。拿破崙曾言:「中國一旦覺醒, 天下均將震動」, 然而中國的文藝復興至今仍未到來。就當前情勢觀之, 中國已再度踏上另一個五百年的屈辱之路。
发表于 2003-11-29 23: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时评:汉英之间的理智与情感

作者:胡旭东博士
新浪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2/09/27 10:11   

      

      这学期我在北大开了一门全校通选课,本来我以为自己刚刚留校任教、课的内容又是关于比较冷僻的诗歌的,听的人一定不会多。结果,上课的时候令我大吃一惊,密密匝匝的学生在教室里坐着、站着,远远超出了该课的选课人数限定。凭我的直觉,一定不是我的微末道行和诗歌的魅力把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他们吸引过来了。果不其然,一经询问,才知道其中“奥妙”:由于我的课程名称中有“欧美”二字,开课单位又是北大外国语学院,所以很多人认定这门课要用英文讲授,都想过来为英语充充电、镀镀金。当我惭愧地表示这门课由于涉及到多个语种的作品、只能用汉语结合汉译文本来讲授的时候,一些学生在遗憾之余,依然坚定地说:“还是要上!成绩单上只要有带‘欧美’俩字儿的课程成绩,对考完GRE申请奖学金都有好处。”

  这件事情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在当今之中国,再偏僻的话题和现象,只要和英语沾边(甚至只是在想象中和英语沾边),都会从“冰点”变成热点。如果说中国社会文化的表层标志在八十年代是“文化热”、九十年代是“经商热”的话,那么,在中国入世、奥运会申办成功的大环境之下,二十一世纪的这头十年的社会文化表层标志或许就会是“英语热”。君不见,各种旗号的英语学习方法像《大话西游》里面牛魔王身上抖下来的“无敌牛虱”一样,钻进大江南北黄河内外寻找渴望用英语升学、出国、找工作、提职称的人。我的一个朋友因为被GRE折磨了一年之久还考得一塌糊涂,就决定跑进贵州的深山老林去找一个没有英语的地方调养一阵,令他无比郁闷的是,在黔东南的一个县里面,斗大的英文字母不识半个的农村青年都知道“想要出国不要慌,北京有个新东方”,就差没把“疯狂英语”像“三株口服液”或者“中华喷施宝”一样刷在铁路和公路沿线上了。

  在一个说汉语的广袤国土上出现英语学习的狂潮,这多少让人有些感到无奈。不过,无奈归无奈,现实归现实,一种群体的愿望只要有充足的集体理智作为指引,即使形成了狂潮也终归能有它合理的流向。譬如,如果学习英语的人都把“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一个根本的学习内驱力,那么这种学习狂潮多少会让人觉得安心一些。怕就怕一些人是在“师夷长技以顺夷”的内驱力之下,或者是在根本就不知到“师”的是“长技”还是“短技”的状况中迷迷糊糊地跟着别人卷进了这个狂潮的。尤其是后者,现在许多学习英语的人都是在方法的迷宫中跌跌撞撞,见一个学一个,所学之“技”是“长”是“短”根本无从判断。

  在我所了解到了各种名目繁多的英语方法之中,有一种其范畴超出了方法论界限的“方法”引人深思,这就是由著名教育工作者、凯洛格的MBA刘克亚先生创立的“表演英语”。之所以说它超出了方法论的界限,是因为“表演英语”的目的恰恰就是让人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关键并不是在像洗发水品牌一样不断翻新的“方法”上,而是在于从personal development(个人发展)的角度入手,把英语的学习和一些“人生技巧”、个人管理能力、生活理念结合起来,使英语学习变得不仅仅是为了学英语本身、为了一时一势的出路而学习。在“制夷”还是“顺夷”的问题上,刘克亚先生更是像托马斯·莫尔描述乌托邦一样,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际自由族”的概念,认为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终极归宿并不一定是大洋彼岸,在对中国的前景充满自信的前提下,他认为中国人学好了英语不改变中国国籍就可以成为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工作、自由居住、自由生活的“国际自由族”。对于那些懊悔自己投错了胎,不能以一副金发碧眼的外貌、一本USA的passport在全球飞扬跋扈的人来说,这种建立在民族气节之上的“世界公民”想象力会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我突然想到前两天在《书城》上面看到的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孙康宜女士的一篇名为《在语言的夹缝中》的文章。这篇文章记叙了她对几十年来在数种语言(包括方言)之间周旋所引发的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她提出,对于一个有着复杂的语言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人来说,虽然他(她)在理智上可以“左右逢源”,但在感情上,即使忘却了母语,哪怕凭着仅存的口音和强调,他(她)也要找到母语带来的骄傲感。

  就学习英语的问题,我想要说的和孙康宜女士的观点非常接近。从理智的角度,我知道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工具拥有绝对的优势,它要求一个迫切需要走向世界的民族尽其所能地掌握它、使用它(同时,也必须对工具的“非工具”的一面,也就是对附着在它上面的价值观、立场,保持足够的清醒);但是,从情感的角度,我又多么希望汉语能够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骄傲感的来源,即使他们成为了刘克亚先生畅想的“国际自由族”,我也希望他们是以汉语而不是英语作为他们之间的password。前段时间有一篇叫做《新西方》的网络奇文,畅想了若干年后美国大学的BBS上老美学生们都在讨论什么——在那时候,美国学生都以考HSK申请中国奖学金为唯一的奋斗目标,都抢着上一个叫“新西方”的HSK补习班,发在BBS的帖子,要么是在庆贺自己申请到了内地某大学畜牧业专业的全奖,要么是在为自己还没拿到边疆某大学的offer而忧虑。这篇其文多少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表达出了和我相同的、在无奈之中坚守的“汉语骄傲感”。

  (注:作者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讲师)
发表于 2003-11-29 23: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HSK中心主任崔希亮:中文地位不可取代

采访/文字 独孤秋秋
新浪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2/09/26 16:51   
--------------------------------------------------------------------------------

      编者按:崔希亮,北京语言大学考试中心(HSK)主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校长助理。近日就西文东渐,汉语地位之争等系列问题接受了新浪观察采访。

  新浪观察:现在对于汉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前景看好,说汉语将来会成为全球第二大语言,一种觉得英语现在以压倒性的优势占领全球,汉语受冲击很大。

  崔希亮: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从全球来看,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高,现在仍是最重要的语言。英语的地位取决于几种力量:第一,政治力量。现在全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说英语,是英语地位重要的很大原因。第二,经济力量。现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时期。而全世界重要的发达国家都是英语国家。如美,英,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而许多发达的非英语国家,也把英文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这就使得大家为了经济上的沟通来往更加劲地学习英文。第三,文化的力量。我们现在看电影都会关注到好莱坞大片。这是不可忽视的现象。这些东西都为推动英语的全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汉语现在地位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这几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大幅提升,经济实力逐年增强,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原来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学校很少,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外国留学生。而尤其明显的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大家都看到在全球经济持续衰退的时候,中国经济仍一枝独秀,为跟中国发生经济往来而学习的人更多了。

  新浪观察:能举一些汉语学习情况的统计数字来说明吗?

  崔希亮:从我们中国汉语考试中心(HSK)统计到的数据来看,近几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以每年45%的速度在增加。仅今年估计就会达到10万考生。这个速度是惊人的,要知道,我们前10几年加起来的考生也不过40几万。而且我们统计到的仅仅是参加考试的人群,还有大量在学习但并没有参加考试的人。拿学校来说,从前仅有我们北京语言大学一家,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都在招留学生。今年仅北语一家来学汉语的人就达到7000多人。这个数量是不算小的。据国家汉办统计,现在全球大约有2500万人在学习汉语。虽然和学英语的人数还不能相提并论,但这种上升的势头是不容小视的。

  新浪观察:都有那些原因促使这些外国人来参加汉语资格考试呢?

  崔希亮:原因有几个。一是学习者为了检验自己的汉语水平。二是为了在中国上大学,三是为了求职。其中以求职为最主要。我知道的许多学生都计划将来留在中国找工作,或创办企业或安家。还有一些人,比如韩国的,准备回去在政府部门就职的。他的第一外语是中文,那就需要有一个中文水平的等级证书,所以一定要参加考试。总之,怀有功利目的考生数量越来越多。生存需要是第一推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这种需要也越加迫切。

  新浪观察:有一个较普遍的看法,认为英文是表音的,汉字是象形字表义的,汉语难学也是从前推广不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崔希亮:这是一个误区,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汉语的音是一点也不难。如果只说不写的话,半年的强化训练就能让一个零起点的外国人开口说话。这一点甚至英语也做不到。但汉字是比较难的。这是事实。但推广主要还是看语言以外的因素,如经济。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经济跟不上,再简单也推广不开。

  新浪观察:尽管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增多,但现在中国掀起全民学外语高潮,许多公共场所标识只写英文没有汉字,在说话时口里夹带英文已成时尚,而一向看重华语的新加坡也传出中文地位下降要被英文取代的消息,有人大呼中文地位在日落西山,您怎么看?

  崔希亮:这是不必要的。中国毕竟是一个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要一下子被取代没这么容易吧。你刚才提到的现象可以用少数人的“崇洋媚外”来概括,但这只是少数,不能代表大多数人。以我自己来说,我就觉得看中文小说比英文的舒服。生活在中国比住在国外舒服。我们现在全民学习英语,主要是和发达国家的文明程度差得较大,国家封闭得太久,一打开国门,国外那些新鲜东西是挺吸引人的。但当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地位时,那些崇洋思想和言行也会慢慢褪去。另外,象从前的教会学校,也是从小实行英语教育,但学生的中国语文修养一样很好;再比如台湾省,国民的英文普及程度是很高的,但台湾人在汉语修养方面一点不比我们差。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完全没有必要为学外文而担心中文的地位。汉语言的存在与发展是有深厚基础的。当年清军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多年,本来是满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结果后来还是被汉语取代了,满语倒不知不觉地消亡了。为什么,因为汉语文化的发展水平远比满语文化高。

  至于新加坡的传闻,我认为不确切。新加坡英语一直是官方语言。新加坡是华,英,淡米尔,马来四种语言并行。英文是办公室语言(office language),华语在生活中用得较多,而淡米尔语和马来语因为人少,使用范围相对狭隘。新加坡华语在规范上向我们的普通话靠拢,北京语言大学一直在为新加坡培训华语教师。在汉字上新加坡采用简体字。新加坡以华人为主,这种情结是不能和汉语分离的。要担心的倒是国外的一些非华语国家的华裔,他们的华语学习有较大困难。另外倒是要对国内这种全民学英文的做法提出些看法。我觉得有点过份了,不值。学语言从小学最好。如果从小不利用,大了以后花很多时间来学,有些不划算,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而且如果要学,最好能用上。光学不用很快就会忘记。这也是浪费。

 
发表于 2003-11-29 23: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

行有餘力都學吧!
西歐的孩子大概都會四種語文,沒聽見叫苦。
未來世界將是多國語文競爭的世界。
发表于 2003-11-29 23: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学者呼吁加强中文地位无须全民学外语

中国新闻社
http://www.sina.com.cn 2002/09/27 09:30   
--------------------------------------------------------------------------------



  中新社北京四月十三日电(记者孙自法)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杜祖贻今天在此间警告说,如果以西方语文取代本国语文作为学术媒介,将会产生严重后果。他呼吁加强中国语文在国际接轨趋势中的学术语言地位。

  杜祖贻应邀在“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大会报告,他在报告中发出上述呼吁。






  杜祖贻指出,所谓“全球化”、“国际化”,其实就是以英、美、欧为核心的西方化。盲目推行全球化,在教育方面腾出大量时间、投入大量资源加强外语教学,将造成全民在时间和精力上的重大损耗,也会导致国民对本土文化自信的消减。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弘扬都是极为不利的。

  中国语文如何在国际接轨中加强自身的学术语言地位?这位学者提出六点建议:

  --国家应支持教育科研机构进行改良外语特别是英语教学的科学实证研究,审定最有用的教材、设计最有效的方法,务求以有限的人力、时间及资源,谋取最佳的外文施教与学习成效。

  --不必驱使全国十三亿人都成为外文专家,只要训练出百分之二十精通中西语文的人才,对科研、外交、政治、贸易等事业即可应付裕如。教育部门应因材施教,避免出现学非所用或学而无用的现象。

  --教育部门应考虑设计兼具知识效能的外语教材及课程,使学生掌握外文能力的同时,学到西方文化的精华。

  --必须维护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语文的学术地位,公平承认以中文发表的学术报告及文艺创作,尽量开发中国语文的科研功能,积极重建中国人对自己语文及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在未来“地球村”中,推动中西文化彼此交流、共存共荣,为人类文明增辉。

  --教育部门应设立最合理而明确的国际化与文化本位并重的学术评核标准。

  --立即全面发展中外文翻译工作,从速设立高效率的翻译馆,有系统地把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知识与讯息,以最快的时间和最准确的文字译成中文广为刊布。同时将中国的学术科研及文艺杰作译介于海外,传达于国际。
发表于 2003-11-29 23: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访表演英语创始人刘克亚:英语决定命运!

采访/文字 独孤秋秋
新浪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2/11/07 17:22   
--------------------------------------------------------------------------------

     编者按:刘克亚,国际知名英语教育专家,表演英语创始人,获世界顶级商学院---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MBA,曾任美国财富50强企业---施贵宝公司北美市场总监。近日就21世纪中国人个人发展的机遇和英语能力的关系以及他所倡导的全新生活方式——“国际自由族”等一系列问题接受了新浪观察的采访。

  新浪观察:撇开诸如“英语帝国主义正在屠宰汉语?”这样的话题不谈,您认为对于个人而言,学英语到底有什么用?或者说,英语对个人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能为中国人创造多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刘克亚: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它是我们这一代英语学习者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做一件事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除了应付中学、大学、研究生、升职、出国等各种各样的考试之外,学习英语似乎对于个人的生活品质和职业发展没有任何作用。但是这样的认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全球的经济在越来越一体化,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开放化,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商品将越来越国际化,只有这样的商品才能找到更多的消费者、发现更大的国际市场。我们现在已经看到无论是电视机、计算机还是培训服务、电影、电视节目都在紧跟国际标准和趋势,试图在国际市场上找到更大的机遇。以此类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人,也一定要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而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能够用英语来实现人的价值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一个人的价值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语言和文化,必须“放之四海而皆灵”。实际上,这种特征已经很明显了。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歌唱组合,不管他们是来自台湾、日本还是韩国,除了唱母语歌曲之外还要能够唱几首英文歌曲,有的甚至将英文歌词夹在母语歌词中或干脆将自己的压轴歌曲拿英文命名,更极端的连自己歌唱组合的名字也换成了纯英文的,如F4,HOT等。很难想象,如果这些流行的歌唱组合坚持纯正母语,拒绝英文的“腐蚀”,他们还依然如此受到大范围的青睐。

  如果大家觉得歌唱生涯不太现实,那么任职于一家公司或者非盈利机构总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吧。从凯洛格商学院毕业后,我曾任职于一家财富50强企业,负责以北美市场为主的全球营销业务。在这样的位置上,我有机会周游世界,接触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母语不同文化背景的精英,他们操一口流利、自信的美国口音,任职于形形色色的跨国企业和非盈利机构,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地选择工作的方式、自由地选择居住的方式、自由地选择生活的方式,我称这样的一群人为“国际自由族”,我认为他们是国际化人才中的主流群体。中国经济要走向世界,中国企业要国际化,中国人必须要加入国际化人才的主流群体,也就是说中国人必须要加入“国际自由族”,享受“国际自由族”的生活方式,我认为这应该是国际化的中国人追求个人成功的目标。很显然,英语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哪些中国人能够率先达到甚至能否达到这一目标。从这个角度讲,英语能力将决定个人命运!

  新浪观察:您提到“国际自由族”,这个词听起来很新鲜,也很有创意。从你上面的描述中我大致能理解它的含义,但不知道你具体如何定义这群人,比较好奇。您能否加以解释?它和英语学习的关系又在哪里呢?

  刘克亚:“国际自由族”,也称IF一族,这个词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我用来指我在工作中耳闻、目睹和接触到的那些满世界走动的人。我的一些文化圈和商业圈的朋友们觉得这个词还算形象,我也就越来越多地使用它作为一种个人成功的模式。

  简单地说,“国际自由族”,就是那些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有能力、有视野来自由地选择工作地、选择居住地、选择娱乐休闲地的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国籍对他们的这种生活模式不构成什么影响,一个“国际自由族”可以一年到头很少呆在自己的国家,但不妨碍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说到“国际自由族”和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前面说过了,中国人学英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搞不定“我为什么学英语?”这个问题,尤其是不再需要参加英语考试之后。这种目的的模糊不可避免地带来信心和毅力的不足,对学习效果的损害显而易见。事实上,我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必须和个人发展联系在一起才能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信心和毅力,从而加速英语的突破。像“国际自由族”这样的生活模式,就是未来中国成功人士的一种令人振奋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以优秀的英语能力为前提的。这里我所说的优秀的英语能力,不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个层次,只能在聋哑英语和应试英语的体系里混一混,对于“国际自由族”的生活视野来说远远不够。一个“国际自由族”必须拥有一流的英语口才,因为他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所以他必须能够用英语进行准确无误的沟通、必须能够激励部下和同事、必须能够说服老板和客户、必须能够进行高层次的社交、必须能够进行各种规模的公众演讲,这才是优秀的英语能力的目标。这样,我们的英语学习就找到了和个人发展的结合点,就有了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这种清晰而催人奋进的目标是我们永不枯歇的动力,对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言举足轻重。

  新浪观察:正如你所说,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这不是很好的状况,那么从实用的价值来说,教学方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刘克亚: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法的弊病我就不再多说了,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说得已经很多了。不过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和对我自己学习英语成功经验的提炼,我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创立了表演英语的方法。

  为什么叫“表演英语”呢?这是因为,我当时在纽约,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一个百老汇剧院开办的表演训练班,我的英语就是在这些表演训练中神奇般地获得了突破。当然这些训练本身是为了培养优秀演员的,但我却无心插柳,得到了对我来说意义更大的收获。

  表演英语从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中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它的具体技术和理念很多了,在这里也没有办法很具体地讲。简单地讲就是,我们学英语必须要动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也就是说要动用全身所有部位和功能,这样才能学得快、学得牢、学得灵活。成功地将所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英语学习就像是激情的表演一样,生动、有趣、高效。

  新浪观察:那表演英语具体是怎样做的呢?

  刘克亚:这个我没法说得太多,简单几句话,泛泛地说一下好了。表演英语就是以美国口音为切入点、以表演化的演讲为手段、以美语口才为目标的英语学习方法,它力求将个人发展和英语学习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独创的技术和方法,化自卑为自信、变动摇为坚定,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听说读写的全面突破。

  新浪观察:以表演化的演讲为手段这个好理解,名字就是表演英语嘛,其他的方面也能够大概想到它的内容,关键是为什么要以美国口音为切入点呢?

  刘克亚:以表演化的演讲为手段恐怕也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一套以心理学和个人发展理论为基础的非常有意思的方法。

  以美国口音为切入点,这是基于口音是口语的基础、口音是口才的衡量标准、纯正的美国口音将给学习者带来自信等方面的原因。从美国口音入手要比从单词或语法入手容易得多,也有效得多。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上面谈到的“国际自由族”,他们周游世界的password就是美国口音。我们为了个人发展学习英语,而美国口音对于个人发展如此重要,我们大可把一些文化本位主义的思路先放在一边,认识到这是一个“终南捷径”,是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工具,换句话说,你操着纯正的美国口音并不代表你事事都认同美国文化和他们的国家政策,你完全可以用这个工具使自己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
发表于 2003-11-30 00: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是不是成功语言

青年时讯
http://www.sina.com.cn 2002/11/08 15:35   

--------------------------------------------------------------------------------



  “他们前一周出差到罗马,下一周就有可能在里约热内卢谈生意。根据自己的喜好,他们选择各种各样的度假地:到加拿大滑雪或者到夏威夷海滩晒太阳,到阿尔卑斯山攀岩或者到卢浮宫看画。他们甚至可能在全球有好几处房产,可以随着好天气在这个地球上的移动而选择住处。”

  这样的生活是一个叫刘克亚的先生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他称这种生活叫“国际自由族  
”的生活,他认为“成为一个中国籍的国际自由族”,password(进入密码)是“美国口音”,他说这是业已形成的规则,是“国际自由族”之间约定俗成的共同语言。

  据了解,刘克亚先生出生于安徽农村,90年代初到美国学化学,后来从学校退学到百老汇学表演,再后来学商学,学成以后与一个在美国贫民窟长大的黑人共同创办了一个培训公司。现在他以“国际知名的英语和个人发展培训专家”的身份回到国内,被称为“表演英语”的创始人。他认为大部分中国人学习英语目的不明确,所以他提出“国际自由族的概念”,这样可以让学英语的中国人“看到一个清晰,一个令人振奋的前景”。

  刘克亚先生之所以开创的“表演英语”,是因为他认为:“美国口音是一种主流口音。以美国口音作为切入点,这是表演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发现美国人在说英语的时候有一种气势,一种神态,中国人没有学到。中国人说英语比较拘谨,比较小心,比较胆怯,没有学到那种气势和神态。通过表演化的演讲,可以练就这种气势和神态。”刘先生认为“未来中国真正的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是否掌握了正确的美国口音以及说美国话的神态是否得当有关。因此,他鼓励人们用英语改变命运。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英语市场的泡沫太大,大家都在炒做概念,甚至把学英语和高尚生活联系起来。似乎会讲英语就代表一种高贵的身份。有英语培训专家说,现在很多人都想到英语市场去挖一桶金,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些规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从事英语教学的。至少从事英语教学的人,他们的背景应该是透明的,不能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英语市场也应该打假。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先生在接受时讯记者的采访时说:“我们是否可以假设,将来有一天中国强大了,无数多的外国人想学纯正的北京口音?到那时候,北京胡同里遛鸟的大爷能成为国际自由人吗?被哈佛请去当教授?”

  这位先生认为目前很多人把准了国内一些人浮躁的心理,把学英语上升到成功生活方式的层面,这是可笑的。他说:“尤其是把学英语和表演联系起来,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表演是夸张的艺术性的东西,是带有雕琢的痕迹,与现实存在一定距离,在生活中如果有人像电视台播音员一样和你说话,你会不会很别扭?口音并不能决定你是否成功,怎么说话远远没有你说的内容重要。再说,表演英语违背了语言学的基本观点,语言学认为,只要说话,任何人都会带有自己的口音,中国人说英语就会带有中国的口音,西方人始终听得出,只要不影响交流就行,语言是交际工具而不是研究对象,除了研究语言的专家外,任何人没有必要如此钻研语言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交流的时候不可能像表演时那么夸张,所以应该更多地模仿现实性的东西,否则就会显得特别可笑。”


----------------------------------------------------------------------------------------------------------



“国际自由族”是怎样炼成的?

--------------------------------------------------------------------------------

http://www.sina.com.cn 2002/09/26 16:20   新浪观察

  作者:国际英语与个人发展培训专家刘克亚

  开宗明义,什么是“国际自由族”?

  那些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选择工作方式、自由地选择居住方式、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的人就是“国际自由族”。


  “国际自由族”的生活方式,就是未来中国真正的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每个中国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这种八十年代只在小说和译制片里出现的生活。

  这是未来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每个人都可以为之倾倒为之拼搏的目标。

  这并不是什么人一时心血来潮在脑子里冒出的怪念头,而是优秀成功的中国人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所能面临的最好的个体选择。

  说到成功,恐怕得先好好界定一下成功的标准。

  现在说到成功,在各种社交场合、报纸报道、电视节目里,似乎只要挣了点小钱、混了点小名的人都被称为“成功人士”。

  恐怕没这么简单。

  那什么才算是成功呢?

  它是成熟、健康的心智系谱中一个高度综合的人生指标。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满足四个最基本的人生需求:稳定感、新鲜感、爱和被爱的感觉、对他人和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感觉。只有一两项获得了满足,恐怕还不能算是美好成功的人生。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生活岂不是过于理想?对于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人而言,这四个需求似乎永远无法同时满足,非要强行去实现的话就免不了出现一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

  这种说法在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的中国还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在现在的大背景之下,它越来越成为一种过时、落后的观念,成为中国人在人生发展中最大的“思维惯性障碍”。

  因为现在已经不是出国留学——镀金拿外国籍——海归、或者大学毕业进机关——熬年头、拿职称——当几年小领导——退休的发展模式一统天下的时代了。一种“国际自由族”的生活,正像一个已经烤好的蛋糕,那些为自己准备好个人发展的锋利刀叉的人,就可以准备开始切开它诱人的奶油。

  工作自由、居住自由、生活自由,这种生活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并不鲜见,一些具有优秀职业技能,拥有良好的全球视野和领导能力的职业人士正在享受着这样一种生活。

  甚至不仅仅是美国人、欧洲人和日本人,一些掌握着强大英语能力——更确切的说,是美国英语能力,的第三世界人才也有很多正在享受着这样的生活。

  就在今天的中国,那些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豪华酒店里啜饮干红、指点商务的外籍人士,不就是“国际自由族”的“族员”吗?遗憾的是,游荡在中华大地上的这些“国际自由族”在数量上已经不算小,但是大部分却不是中国人。这多少让人感到遗憾。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按照自己的个性、喜好选择工作的内容、工作的方式和地点,选择居住和休闲度假的方式和地点,这样的生活不是没有人想象过,但是这个想象只出现在言情电影和通俗小说里,似乎在很长的时间内,它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肥皂泡、一个成人童话而已。

  现在不是了!

  这些年,输送和吸纳“国际自由族”的最主要的路径——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迅速地发展和壮大,各行各业,不胜枚举。在中国的外籍跨国企业在不知不觉给中国输入了大量的境外“国际自由族”的同时,也培育了很多中国籍的“国际自由族”,并把他们输出到世界各地。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很多中国籍的跨国公司也在迅速地兴起。这些公司也将培育、输出大量的中国籍“国际自由族”,成为未来中国籍“国际自由族”最主要的舞台,为每一个中国人成为“国际自由族”提供了最便捷的人生快车道。

  所以我们可以说,现在的中国,已经拥有了产生“国际自由族”的宏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不能成为一个“国际自由族”还得看每个渴望成功的人自己的条件,并不是说水到渠就能成,而是渠已经被历史的机遇挖好,看水中的游鱼能不能够把自己养大,在大海中自由地腾挪跳跃。

  换句话说,成为一个“国际自由族”必须具备一些优秀的个人素质和技能。

  他要有强大的“earning power”,他必须有符合时代节拍的、足够独特的职业专长和职业技能。他最基本的生存不应该成为问题——这样才有条件实现新的工作法则:根据生活来选择工作,让工作和生活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让工作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成为工作的奴隶。

  他必须有足够开阔的人生境界和文化视野,让自己成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外向型人才,而不是心灵封闭的国际劳工。

  他必须拥有全球意识,一种视“小小寰球”为家园的雄心;他必须要具备一流的领导能力。他还得掌握一个关键工具,不是别的,是纯正的美国口音。

  成为一个中国籍的“国际自由族”,password却是美国口音,这多少让人感到无奈。但是没有办法,这是业已形成的规则,是“国际自由族”之间约定俗成的共同语言。以什么样的语言作为“国际自由族”畅游沧海的工具,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深重的意义要负担,“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已。一口美国口音并不代表对美国文化的崇拜,更不代表认同美国的一些飞扬跋扈的行动和主张。

  人才是文化最有效的载体,甚至可以说,这些说美国口音、拥有领袖才能和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才是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最有力的倡导者。而且在“国际自由族”之间的竞争中,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正是中国籍“国际自由族”制胜的法宝!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成为“国际自由族”,他们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激情、最有创造力、最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财富和价值的人。

  他们以地球为家。

  他们不断地接受开放的、外向型的教育和培训。

  他们任职于一家真正的跨国企业或者具有开拓精神的以世界市场为舞台的中国外向型企业。

  他们前一周出差到罗马,下一周就有可能在里约热内卢谈生意。根据自己的喜好,他们选择各种各样的度假地:到加拿大滑雪或者到夏威夷海滩晒太阳,到阿尔卑斯山攀岩或者到卢浮宫看画。他们甚至可能在全球有好几处房产,可以随着好天气在这个地球上的移动而选择住处。

  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达到自己向往的生活,见识过这个星球上的种种文化,和来自天差地别的各种地域文化的人打交道,从中吸取心灵的养分。他们行万里路,对他们来说,地球就是一个友善的村落。他们在各行各业不仅仅为中国做出贡献,也为人类的富足、知识的进步、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

  ……

  一个“国际自由族”就是这样炼成的!

:o:o:o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11: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語言的國際地位與發展潛力均由三個因素所決定: 1. 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等綜合實力; 2. 語言與文字的優越性; 3. 語言文字政策的正確性。就綜合實力而言, 中國應列世界前三名, 前景更是無可限量。而且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與文獻, 這些條件均非其他國家可比。在如此優越的基礎上, 為何漢語的國際化仍是舉步維艱呢? 若說外國人不學中文尚情有可原, 然而大多數華僑第二代只會漢語而不願學漢字, 就不是中國的綜合實力不及英語系國家所能解釋。由此可知, 根本問題還在於漢字太難學且不好用。此外語言文字政策的失誤亦影響至鉅, 無論漢語拼音方案、簡體字方案、英語普及政策及英語分級考試等, 這些政策均對漢語漢字的發展極為不利。
中國已經具備雄厚的綜合實力, 漢語又是第一等的語言。語言的優勢是他國永遠無法仿冒或盜版的。今日我們不積極改革漢字, 並使漢語的優勢得以充份發揮, 難道要我們去與先進國家競爭我們的弱項嗎?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13: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語言多極化是人類文明提昇的重要動力, 語言永續則是所有民族捍衛其民族靈魂與傳統文化的基礎。然而數百年來, 在帝國主義的旗幟下, 西方強權國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在所有的殖民地中, 他們採取的一貫政策就是剝奪受奴役人民的語言權, 並實施強制性的語言同化教育。這個政策的目的並非要促進交流, 而是要殖民地人民從潛意識裡心悅誠服地接受其價值觀。直至今日, 這些國家仍然透過各種機構不斷推銷其語言。許多語言推廣機構高唱〝雙語教育〞, 其實就是要我們學習英語。此外一些英美教會還提出〝雙語崇拜〞的口號, 其實就是要我們崇拜英語, 因為它們絕不會在自己國內提倡〝雙語崇拜〞。幾個世紀以來, 西方教會一直藉著行醫及辦學等活動, 企圖使其語言永遠保有較優越的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3:21 , Processed in 0.0687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