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08|回复: 0

客观加“圈套”——纪录片的最高境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7 12: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罗 闪
来源:


纪录片的本质在于记录。它与绳结记事、贝骨文字以及当今的电脑起初都出自于同一个目的——记录历史。在那个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方盒子摄影机转动的时候,现实被原样地记录下来。园丁、火车、工厂大门……没有人去怀疑这让人吃惊的图像的真实性。然而,纪录片在不断地成长发育,拍什么以至于后来的怎么拍成为左右纪录片走向的关键,这也就这有了我们今天必须要讨论的话题。


一、 对客观的理解

纪录片当然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记录行为,但是同时又是作者的创作行为,纪录片作为人类的文化产品及传播产品,是利用胶片及磁带等技术工具,跨越时空传递给非此时此地的人们以信息。这种传递行为的前提就是客观性,就是人们相信这些作品中的信息是真实的。这种真实不仅仅体现在对自然事物的真实拍摄,还必须体现在对人的故事的真实记录。

但随着传播目的性的不断提高,摄录纪录片的人对不符合自己目的要求的客观内容越来越厌恶和反感,最后终于忍无可忍地拿起了剪刀,摆弄起了现实,他们美其名曰:让观众获得一种“真实感”。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三个字。“真实感”本身应是个心理学名词,当今的纪录片创作者有意无意地把重音落在词的后部,强调“感”的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为产生受众的真实感我们可以无所不为。我们分析从《北方的纳努克》到劳伦斯的《大卫》甚至到中国的《河殇》,创造“记录”的手法不外乎几种:

一种是真实地重现表演。纳努克把父辈甚至祖辈生活在记录者面前真实地表演出来,《红旗渠》则不光让民工在已完工的山体上再敲出几个洞,还要求他们面带劳动者的刚毅和胜利的笑容。这里“真”不容质疑,而“实”则相去甚远,这个过程正如格里尔逊所言:“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第二种是创作者对真实的记录内容进行人为的组合。《大河》的作者把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同时找到的丰饶和贫瘠的土地镜头组合在一起。愣说这是几年间人为破坏的演变。他们讲述的故事的确为“实”,但片中的镜头内容又的确非“真”。这个过程又正如维尔托夫所说:抓住镜头的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组合起来。

以上两种操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人有“真实感”,从而接受创作者的思想。

从维尔托夫“生命的空镜是电影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他把客观现实未经对方察觉的生活的记录看得非常重要,他甚至可以去偷拍。自己的主体思想,经验理念,甚至比不上一个优秀的摄影师更重要。而到了格里尔逊则完成了一个跨越:“艺术是一把锤子而又是一面镜子”,他把电影视为讲坛。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分级化发展,东西方阵营的矛盾确立,作为对己方社会的美化描述以及对他方社会的贬低绘色成为纪录片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内容。但我们终究走到了21世纪,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传媒工具极端发达的新时代,地域之间再不是那样的封闭,纪录片创作者已不能用地域隔离作为欺骗的本钱;人文感情也不太容易通过不着边际的剪接就可以达到煽动的效果。但纪录片终究不是风光片,必须有人文思想在其中,这就要求纪录片创造性和客观性并存。正所谓:我也看到了就是没往那儿想。所以纪录片必须找到一条发展之路健康地走下去。


二、 真实加“圈套”

我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行为应该在拍摄之前。它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全片拍摄之前的创造行为,它建立在对拍摄任务、材料的理解和接触。纪录片不像新闻,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让创造者进行主观创造。二是在拍摄过程之中随时地超前创造,一个新的现象,一个新认识,马上产生出一个新的拍摄计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拍摄。

其次是设“圈套”。明确对象的大体走向之后,为了达到真实再现的结果,不能明确提出表演任务,而是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对象在其中被动地但是必然地表现出它的本能反映。英国动物学家珍妮与大猩猩长时间生活是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大猩猩的自然状态下的生活情景。以聪明的人为对象的纪录片,创造者让对象完全自然地再现生活,而完全无视镜头是非常之难的。这里列举一个介乎猩猩和正常思维的成人之间的一个群体来说明。这个群体就是儿童。儿童有比成人更为执着的任务意识,但当他们被动地被设计到一个创作圈套中时,他们极易变得没有丝毫防备。《全国十佳健康儿童评选》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一部儿童纪录电视片,来自全国参加健康评选的30名儿童在来到北京之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甚至下车的每一句敬语问话都经过家长的精心调教,为了显示整洁,有的家长为孩子在5天里准备了9身服装。可纪录片创造者从一开始就已把一个又一个圈套设计完毕,无论是活动游戏还是晚饭睡觉,都是有前提条件和明确导语的任务行为。儿童在这个草木皆兵的过程中防不胜防,摄像机也毫不留情地记录下这些既有戏剧性而又真实的场面。

镜头一:早7:30家长与儿童按约定来到某饭店大门口等待活动。主持人突然宣布:今天我们小朋友要和家长分开;和我们独立生活一天,现在请小朋友上车……孩子有的兴奋得跑上大客车,有的哭得生离死别。

镜头二:刚刚进行完汗流浃背的户外活动,老师说:小朋友现在进屋吃午饭。有的小朋友能跑去洗手,有的用小手擦着汗,径直走到饭桌前坐下;有的把桌前的一摞碗筷分发后坐下,有的接过筷子敲着桌边……

当今,电视片是生产量最大的纪录片生产门类,社会问题纪录片更是其中的“大户”,其中所采用的记者采访是最重要的直接记录手法,它不需要大量的镜头素材,直接和直白,但这其中也有创造者大量的“圈套”行为。采访者的身份表达、采访的问题、采访的语序、问话的口气都可能与创造的最终本意也就是片子结论大相径庭,被采访者在不知不觉中放下了架子,乱了阵脚,说了真话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9:36 , Processed in 0.0772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