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茗中罔

陈老师到四川灾区纪录去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2 17: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1楼相关回帖:

【四一补】
其间,陈老曾一脸陶醉地朗诵王佩在MSN上为他送行的几句话:

“走吧,落叶吹进深谷
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冰上的月光
已从河面上溢出”。

朗诵完了,陈老说,写得多好啊。我说,是啊,王佩骨子里是个诗人。

今天问王佩,才知道这是北岛的诗。

没文化多么丢人哪!

………………………………………………………………
[匿名] 希望看见! [116.230.112.*] @ 2008-5-29 0:09:49

希望看见!
人性主义的写实、讴歌,往往比英雄主义的夸大甚至按需制作的宣传更能真正持久的深入人心、于民族、于人类都有积极的精神向上价值。而那些按党派需制作的东西是属于即时宣传品,将耐不住历史的考问。

让新闻的归新闻,宣传的归宣传。

少一些歌功颂德、少一些英雄主义;多有些平民写实、多一些人性主义。
发表于 2008-7-2 17: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态生活

6月25日 2:30
  
  

驻地楼下 成都正晃医院

  一切正在恢复正常。

  尽管有的电视频道还在全天滚动播出着灾区新闻,但内容基本上一顺边,而且是非动态的。成都又开始恢复原有的声色,人们聚集在浑浊的府南母亲河边,喝着茶,吃着火锅,很有亲戚或余悲,他人石一歌的意思。就连我呆的这个闭塞的小村子也开始恢复了电力和通讯,无线上网速度惊人。未经核实的消息说,有些地方更幸福,都准备往山上拉电线了--要在那里安装电视,设备据说是山东作协援助的。

  一个月间,亲眼目睹了这片地方的变化,摄制组也基本完成了拍摄,陆续回京。其实,按照我的想法,我希望他们再呆下去,起码到受难者的七七忌日。但导演们普遍的反应是,现在灾区太平静了,一切正在恢复常态,有的同事觉得已经没什么可拍了,或者说做一集片子已然够了。的确,人的非正常状态或者新的阶段性生活最容易催生人性中最本真的状态,这个时候也是记录者捕捉典型瞬间的绝佳时机。现在地震灾区正逐渐恢复平静,摄制组每天面对的主人公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这种等待是漫长而看不到尽头的。

  好在,这次拍摄对我们来说也只是开始,我们会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不断返回现场,那种时间带来的力量会更加强大。现在要做的是,在地震的话题渐渐冷却,奥运宣传高潮到来之前,把节目用最短的时间制作出来,安全播出。兄弟们未来的十几天,肯定睡眠不足。
发表于 2008-7-5 11: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的帖子

陈方丈下榻的驻地比灾民住的板房要好多了啊.
发表于 2008-7-11 09: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波 师

作者:陈晓卿 来源: http://hizi17881965.spaces.live.com/ 7月6日 18:51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成都人待人接物礼貌有加,就说称呼吧,逢人便叫老师,擦鞋的叫鞋师,蹬三轮的叫三师……成都台的同事们一律称呼梁大腿为“波师”,这倒不是因为他长了一个大胸,而是他的名字梁碧波三个字里有一个波涛汹涌的波字。

  梁碧波同志是成都传媒集团专家工作室的专家,据说这个工作室都是成都台德很高望很重的老同志。就像梁碧波,高级职称,很多年前就吃上了锅贴(国务院特殊津贴),而且,现在是职业国际电视节评委,三天两头领着太太张阿姨,今天多哈,明天莱比锡,后天萨格勒布……热心地给全世界纪录片工作者们评奖。像这样的专家,哪个部主任敢来领导呢?成都人脑子灵光,于是成立了专家工作室,相当于把他们裱起来供着,成都话称这种超级大腕叫大腿,台里聚餐,他们也只能单独坐一桌,你想,众腿林立,谁愿意呆在两条大腿中间呢,不成了那什么了?专家工作室的大领导叫马哥,小领导叫牛哥,他们每天牛卡扯到马卡,过得神仙一般自在。

  这次地震,把波师大腿深处的创作欲望激发了出来,闲不住了。五月十四号,他就张罗了一堆弟兄在各处拍摄,积攒了一批宝贵的影像素材,我们栏目入川以后,波师又成了我们这部叫《生者》的系列片的特约总导演,一个多月忙得沟子都是劲,给我们编导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帮助和创作上的指导。

  我是这样向导演们介绍波师的……梁老师是五个一奖章获得者,是像时传祥一样伟大的全国劳动模范,同时,他在纪录片创作上,尤其是理论上的造诣是独树一帜的,被誉为是中国的格里尔逊,四川的斯皮尔伯格,成都的科波拉,大石西路的张艺谋……波师一点都没有辜负我对他的夸奖,不管是电话里,还是去拍摄现场,他的理论普通话都是一级甲等,一套一套的。

  有一天,我去了一个女导演的摄制组看素材--在此之前,大腿前来指导过工作--看到已经拍摄的画面,我满意地表扬了几句。导演羞涩地说:“还不是波师指导的好?他让我特别注重叙事逻辑,所以我的镜头更多地关注了个体生命的细节……”女导演特地提到了波师举的例子,不断说到的一个外国导演的名字,叫“茄子萝卜斯基”,听着茄子、萝卜地不断重复,让我这个很喜欢地三鲜的吃货印象深刻到好奇的程度。当然,后来根据她的描述,我分析出来波师其实想说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那个拍过红白蓝的波兰老头。

  一个多月的时间,波师就这样以他80G的理论硬盘储存对我们的编导进行孜孜不倦的哼哼教导。我发现波师对北京过去的导演都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基本上都是好话,这和我的工作方式是正好相反的,也充分体现了梁大腿的生存智慧。甚至对我,他也经常说一些我听着都汗毛排队的恭维话。有一天,我特别认真地跟他说,你不说这些假话会死吗?没想到,波师话接得非常快:“你看,你来我们灾区,吃得也不好,住得也差,我再不拿好话招待招待你,心里过意不去啊。”

  不过,梁碧波对他手下的兄弟们确是另外一番面孔,说片子掰得开揉得碎,而且说得特别形象,丝毫看不到任何系统理论修养,别说80G,就连128K都不到。比如有天,给他们的一个导演调编辑结构,原先的粗编比较琐碎,波师要求编导整合段落,他先指着我说,“陈老师跟我讲过(我咋不记得呢),一个三十分钟的的纪录片一般就四到六个段落,不能多。”接着,就声色俱厉地告诉编导,“第一个段落要惊艳,相当于突然把衣服脱了,第二、三个段落就相当于上床办事,接下来要有高潮……最关键的是,演职员表之前,一定要射!”妈呀,你们谁见过把片子结构拆解成如此通俗易懂的老师吗?实用得都有些急功近利了吧?

  当然,我知道波师这样说其实是有学术渊源的。他的师傅王海兵--比他还粗的大腿,被尊称为大腿根部--当年就是这样教诲他的。“徒弟娃啊,一个片子就像一个女人,要知道,开头就是她的脸面。”波师当年一边揩鼻涕一边听师傅讲解,“你往往看到女人的脸长得好,才会有进一步探讨她胸部的愿望,再往下……”波师从前是学农学,研究男女水稻杂交的,王师傅因人施教的方法论看来被他完完全全地承袭了下来。

  我现在知道自己为什么进步慢,完全是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这样的名师指点啊!今天见到摄制组的兄弟们,一个个特自信,这显然和昨晚上波师又跟他们吹了一通宵有关,不外乎是赞美他们节目做得如何有品质,值得到XXXX电影节参赛之类……看看,就是内外有别,一点儿都不想帮助我们的编导成长。个人觉得,在做节目的时候,打一些粗俗的比方,肯定比一大堆好话外加茄子萝卜之类的理论灌输要实用得多。

  不过有真想参赛的,不妨给波师发个mail,地址:
biboliang@gmail.com,他早就攒了一屋子的溢美之词在等着你呢。
发表于 2008-7-11 09: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师益友

作者:陈晓卿 来源:http://hizi17881965.spaces.live.com/ 7月10日 4:07

  

  临去四川的时候,《探索点发现》的编导黄牙尖找到我。当时,电视上铺天盖地都是催人奶下的节目,弄得牙尖婆母性大发,央求我在灾区,也是她的老家,帮她领养一个孩子。以我对领养手续粗浅的了解,知道这个事情很难办,加上拍片一直很忙,哪有时间帮他找孩子去?

  但朋友之托总要想办法落实,到成都后,就把事情委托给了波师。大腿本来和牙尖婆相熟,听到这个消息后,哈哈笑了两声,说:“哦,奶涨了哇?放心,我来处理。”紧接着,抄起办公桌上的电话,拨通了:“听说你要领养孤儿哇?……你看嘛,我也是灾民噻……要么,你把我领养了好不好?……那你就是我的养母咯……而且,我因为地震心灵也有了创伤……最好能跟到养母睡……”波师一脸楚楚可怜的无辜。总之从那以后,黄牙尖再没给我提过领养的事情。

  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在做人方面波师的确是我的老师,他总能用最荒诞不经的语言把很正经的事情完成。波师身边有一群小兄弟,我称之为“梁师益友”团队,梁师当然是指梁碧波,益友则是指他的徒弟杨益-一个脸黢黑如我的粗壮汉子,每天黑着脸,拎着警棍,和他师傅一起威逼利诱,弄得几个小兄弟上下翻飞地玩命干活。

  说到干活,梁大腿可以做到没日没夜。做后期的时候,在机房里盯着三四台机器,任何人都没有偷懒的可能,那个劲头只有八九十年前,上海纺纱厂里的拿摩温做得到。波师在房间里像笼子里的狼,抄着裤兜来回走柳。波师喜欢出汗,经常加班加得满头大汗,但这个时候,我看到他每个毛孔流出来的都像是《资本论》关于原始积累的叙述。

  编导们干得苦不堪言,摄像刘江这时候本来可以轻松一点。没想到,他刚躺在沙发上,就被波师叫起:“江娃儿,我看你揉情似水的,快过来,师傅的肩膀好酸,给我揉揉。”江娃儿本来刚从都江堰补拍回来,听到师傅的命令,只好假装特情愿地给师傅揉肩,波师一边舒服得直哼哼,一边还在嚷嚷:“玉龙,你那个短了……老包,情绪再丰满点儿……”

  波师的机房永远摆着两张行军床,不分男女的,谁累得实在不行了,就在上面睡一会儿。波师心细,这次给他们换了一个气垫床,飘飘呼呼的,完全可以体验余震,根本睡不踏实,至多三小时就醒,醒来时导演一般都要叹口气:“唉,子在床上曰,逝者如前夫……这种生活好造孽(可怜)啊。”

  哪怕他们到了北京,波师在成都照样用他一贯的方法指挥着。导演蒋浩的太太正巧到北京出差,梁碧波得知后,电话立刻就来了:“让蒋浩干活哈,他老婆就交给老王(我们的栏目制片)了。让老王带她去天安门广场照个相,撕张票,回来我给报……”这个团队的工作环境就是这么恶劣,但恰恰就没有人揭竿而起,我都替他们鸣不平。

  不仅如此,波师对大家的工作还总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他最经常说的话是“早知道这样,不如我自己拍了”。其实,我能够理解波师的心迹,像我们这代人,再拉出去扛摄像机的确有些力不从心,更多的想法以及创作冲动只能依靠目前还身强力壮的新生代完成。由于经验的问题,他们在拍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而恰好梁碧波又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我总说他生活得过于紧张,不松弛,其实,我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能把一堆弟兄忽悠起,让他们不惜体力干活,这一点我比不上波师。波师笼络下属主要有两个手段,一是精神鼓励,二是物质刺激。前者就是我上篇博客说的见人便好话招待,让你不干活都不好意思,现在他居然已经开办了“好话培训班”,准备把身边的人都改造成和他一样巧舌如簧的嘴力工作者。后者则要复杂一点,现在经济不景气,挣钱谈何容易?但成都台政策灵活,纪录片导演平时可以兼做形象片,拍一些类似《前进中的老妈兔头》、《二嫂冰粉在崛起》、《眼镜泡菜奇迹》什么的,多少挣点散碎银子,贴补些家用。编导时不常地挣些额外的酬劳(数目嘛,我就不透露了),自然对波师感恩戴德,进而死心塌地追随他。

  据说,波师的拍形象片的造诣在西南地区也是闻名遐迩的,以至于有一天被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找去。部长大人说,他打算把成都打造成“东方伊甸园”,希望波师拍一个城市形象片,像张艺谋介绍成都“来了就走不脱”那样的。部长拍着波师肉坨坨的肩膀,和蔼可亲地对他说:“小梁啊,成都振兴很可能就靠你这个片子了,我看好你哦!”弄得波师出了一身透汗。

  当小梁,不,波师提着湿热的裤管从市委宣传部出来的时候,他第一次感到了整个成都平原都压到了自己的肩膀上。奋力查了大量关于伊甸园的资料之后,这位绵阳农专的高材生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车满成都市寻找苹果树!过了几天,波师向大腿根部诉苦:“师傅啊,苹果树和蛇,我好不容易从外地买到了,但不穿衣服的人找起来确实恼火啊……”还好,在波师痛不欲生的时候,终于传来了皆大欢喜的消息,该形象片计划停止,因为那位不靠谱的部长下课了,成都又不是伊甸园了。

  不过,梁师益友团队形象片的名声也因此更加响亮,不断有客户慕名而来。和拍纪录片相比,形象片制作周期短,来钱快,这道理,连波师的太太张阿姨都晓得。张阿姨在一家公司管人事,每每和同事聊天,比如恰好说到天气,同事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张阿姨就会接上下茬:“是啊,多适合拍形象片哦,可惜我们家那位,在拍地震呢。”语气里充满了遗憾。

[ 本帖最后由 柴禾妞 于 2008-7-11 09:30 编辑 ]
发表于 2008-7-11 09: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节目附赠美女
作者:陈晓卿 来源:http://hizi17881965.spaces.live.com/ 7月11日0:52
  我们在四川震区的节目,连滚带爬制做出来,今天终于上了播出线。如果您今晚失眠严重,而且又没完全被连篇累牍的抗灾节目整倒了胃口,请打开电视机,看中央一的《见证》栏目,或许您能发现一个和之前屏幕上不太一样的灾区。

  这本来是我们的特别节目,应该有更好的时间面世,但我们节目出生的季节不好,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宣传一个运动会,地震的节目需要渐渐退出,所以能在栏目固定时间播出已经非常幸运了。

  这个系列是我们一堆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拍摄的,多少有点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亲的心理,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但我们没敢大面积宣传,毕竟凌晨一点多播出,说起来太不自信,本想满怀希望地跟我的朋友老六商量,希望他帮我出出主意推广一下,听了我们的播出时间,六老若有所思地说:“我看,还是不宣传了吧。嗯哼!”我立刻就泄了气。

  好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当初《森林之歌》原来是参照黄金时间播出的观众人群制作的,后来到了真正播出的时候,改“白银时间”了,但直到现在,这个节目还在不同的频道播出(目前央视二套正播),这起码说明我们做得并不差吧。整个的电视大的生态环境都那么恶劣,做节目我想更重要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也就行了。这次有一点是可以保证的,《生者》所有的十八期节目,以我对纪录片的认识,从品质上考察,一半以上,应该属于制作精良的,因此我会不惜余力地把我认为不错的一些集在网上介绍给大家。先介绍片头(看这里)和片花(看这里)吧--我不会贴视频,组里的年轻人很鄙视我,但又没有耐心教我。作为一个中老年网民,我只能给出和这两个链接大家自己看。后面的片子,我会发愤图强学习做视频文件,争取让关注我们栏目的读者能从网上看到视频。现在,哪位高手愿意来做家教呢?

  今天的这集《红白》,说的是石邡市红白镇一对兄妹,哥哥的儿子在地震中死去,妹妹的儿子在地震后出生。为了安抚哥哥的悲伤,妹妹、妹夫准备把即将出生的孩子过继给哥哥。孩子出生了,是男孩,妹夫舍不得了……哥哥的名字叫陈颜洪,他对孩子唯一的纪念是手机上拍摄的一张照片。关于这个节目,更多的信息建议大家去看编导的博客,在这里

  编导叫杨芸,是个标准的重庆美女,来自重庆电视台。这次我们《生者》摄制组有六位战士来自重庆电视台,他们都是和我们有多年合作的老朋友,真好得像一家人一样。这次得知我要在博客上推荐节目,他们一致提出了另一个要求:要我同时隆重推介一下节目背后的杨姑娘。

  
  工作照

  
  生活照

  我想不出更多的溢美之词,来描述杨姑娘的美貌、贤淑、端庄和能干。这次在震区,杨芸不仅跑了好几个县,而且一直亲自执机。在石邡妇幼保健院的临时产房,她用摄像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呱呱坠地。在红白的废墟和帐篷间,她更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根本难以想象,这是位有车有房留过洋的川大外语系毕业生……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杨芸小朋友至今没有心上人,具体原因可能是我朋友张晓舟说的,重庆男人都去体育场看球喊口号去了……如果您是单身,不妨看看杨姑娘的博客,在上面留言,或者给她写信dataiyang1975@sohu.com,她希望您年龄在三十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只要您品行端正,有爱心和固定职业,就算您长得特别英俊,特别有钱,她也不在乎。祝你好运。

  唉,介绍一个节目,还要附送美女,可见我们栏目的生存状态有多艰难!悲愤呀!不说了,现在一点,还有半小时节目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21: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集看掉了

很不幸昨晚没有看到第一集——哪想到昨晚播出呢!今夜一定守候,看了再说。
发表于 2008-7-16 09: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的帖子

好节目播出时间这么晚,央视台长毛病得厉害!用粤语来漱漱口:漆猩!:-P


------------------------------------

7月14日

老苦瓜
  

  波师看了前一篇博客,立即打来电话表扬我:“你狗日的写文章洗老子脑壳,我又莫得博客,你说有啥子法子报复你呢?”大腿语气中饱含无奈,“你说我愣个憨厚的一个同志,你朗格就忍心糟蹋我?”的确,梁老师是我见过的人中最憨厚的一个,今天我专门说一说他的憨厚。

  梁碧波待人诚恳,心又特别细,几乎给所有的人的感觉都是和蔼可亲。在成都工作的那些天,几乎每一顿饭他都要陪着我,吃饭期间还会说一大堆恭维话,憨态可掬。

  比如,到了午饭时间,他会过来招呼我说:“走嘛,吃饭。”我立刻知道,是去大石西路对面的成都台二楼食堂就餐。晚饭前,他又过来招呼:“还去那里吧,鄙台食堂。”说实话,成都台食堂并不难吃,家常菜,如果要挑剔一点的话,就是原料上稍微有些偷工减料,比如说海椒是去年的,已经有些苦了;豆瓣酱年份不够,香气甚少;花椒嘛,是十五块钱以下一斤的……当然,这一般人吃不出来,比如波师,吃起照样觉得巴适。从这可以看出,他对食物没有丝毫追求。
  
  食色性也。对女人呢,梁碧波也只是个彻头彻尾的反革命口淫犯,就是说说流氓话过过嘴瘾而已。除了他们家张老师,从来没见他对哪个女崇拜者动过心思,八卦如我,这么多年都没有听过关于他的任何绯闻。他不仅自己生活作风严谨,而且还要求别个严谨。比如,我去成都时,他立刻宣布所有的女性下属放假,不用来上班了,让我想不严谨都没有机会,波师还口口声声说对我好。我说这哪里是憨厚,明明是装憨而不厚嘛!


  在B台食堂连续吃到第四天,我对着那老几样已经完全难以下咽,尽管我知道这里既卫生又便捷,但再好的饭,一成不变连吃几天也是有些恼火。要知道成都的地震恐慌早已过去,满街都是各色小吃,过马路时我看到老麻抄手、跷脚牛肉……招牌都是双眼皮的!而且在B台食堂,整个摄制组也只有波师一人甘之若怡,而且还在不停说着恭维话。要知道,好话有时候并不下饭。

  还好,波师是个细心人,完全看出了我食欲不振的原因。“我晓得你娃挑嘴,用成都话说就叫‘屎都要吃尖尖儿的’,这两天加班委屈你了,晚上,我们出去打个牙祭算了。”波师说得很不情愿,但吃饭的那个地方我心仪已久,喻家厨房,大厨叫喻波,在成都属于烹饪界的极顶尖高手。

  喻波也是个神人,一般他这个规格的特级厨师,找一家大的餐饮企业做一个总厨,每天西服革履在酒店大堂到后厨之间遛达遛达,骂骂人,每月挣几万块钱玩似的。但是,喻波却舍不得离开灶台,自己在宽窄巷子开了一间私房菜,十几个包间,没有大堂,所有的菜都要经过自己的手,送到客人的桌子上。

  前年,梁碧波给四川省餐饮协会拍过一个叫《千秋川菜》的形象片,喻波以他出色的烹饪技艺成为里面的主角。这次在喻家厨房,亲眼见他把川菜做得精致得令人发指。波师来了,喻波忙完后厨的事,自然过来加了双筷子。几句话,喻波的话题就归结到了做菜上,几个吃饭的人只有我对烹饪略知一二,勉强搭得上话。波师几种菜吃了两口便放下筷子抽烟,我明白他是觉得这种吃法太耽误时间。直到喻波谈到自己的理想,波师才感觉到有了共同语言。

  喻波的理想是将来等他有了钱,要在巴黎或者纽约闹市区有一个几百平米的工作间,全部由不锈钢打造,纤尘不染,里面配上大小合适的灯光,A光区是红案,B光区是白案,明火灶用射灯,几乎每一种调料都有区域照明……让他感觉得到不是在做饭,而是在搞艺术创作。波师立刻接口道:“这太像我的理想了,我的理想是有个巨大的编辑间,所有的椅子是带轮子的,编辑间里面有酒吧、食堂、洗脚房,可以放电影、听音乐,最重要的,一定要有一张行军床,可以折叠的那种,想睡就睡。”

  我听完大笑!这两个人,都是贱命。好比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天不是想着成为车行老板,而是在意自己的座椅可不可以调温--一辈子都是吃苦的命。有句话总结他们最好,叫不愿当元帅的运动员不是好厨师。但波师真的不止一次跟我说过,他人生最高的理想就是中空穿睡袍编片子,下头有人捏脚……波师MSN的签名叫“老苦瓜”,我觉得这绝不单单指他酷似的长相,更代表了他苦命的生活态度。

  其实,波师曾经尝试着走过仕途。前几年他也做过成都电视台的台领导,是做主席台的,而且干了不是一天两天。最开始,还觉得很光鲜,打电话邀请我去成都:“晓得不?我现在居然可以签字报销了,妈哟!”干了一年多以后,他开始觉得无趣,自己恢复了平民身份。每次回顾那段穿西服打领带的时光,波师都用“好造孽”来评价。他曾经告诉我,和领导一起开会,一开一整天,一本正经地扯淡,太痛苦,太难熬了。问他如何熬的,回答让我把假牙都笑掉了:“主要是练习提肛,上午一千次,下午一千次……老子的痔疮就是那时候治好的。”波师说的诚恳,“日他妈,哪有在编辑间里干活安逸。”

  波师是太喜欢干活了,他的同事们也是这么评价他,男同事说他所有的兴趣都在编片子上,女同事说他毫无生活情趣。这让我大为困惑,要知道,波师刚开始发育就是三台县少年足球队的主力前锋,射门无数,成年之后又是三台县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经常找蒋雯丽那样的小城市女艺青画人体的……信了什么宗教才能让他入定到今天这个境界?

  还是他的大徒弟杨益为我揭开了谜底。有天他趴在我耳边说:“你注意我师傅编片时的姿势,告诉你,他编片子,有高潮的说……”我仔细观察了一天,发现波师的坐姿一天都没有发生过变化,基本上是两手捂着小腹,紧盯着屏幕,面色潮红,呻吟连连……我之前只听过,传说能保持一种坐姿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断臂的国家总理,一个是肝炎的县委书记,现在,我亲眼看到了第三个(如题图)……

  关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高潮出现的情况,阿城老师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说某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还是麦斯基我记不得了,总之是国际级的,每次演奏浪漫派音乐到忘情时,都会面目狰狞,腰间那话儿硬邦邦的……阿老分析说,这是大脑痛苦中枢与快感中枢的脑神经生理结构过于靠近的结果……由此我有理由相信,波师是个艺术家,一个憨而不厚的国际级大艺术家。确实!

  和波师工作了一个多月,关于他的文字暂时告一段落。上演职员字幕之前,插播一个广告:《生者》昨天开始在成都电视台播出,具体时间为:CDTV-1 每晚23:30; CDTV-5 每晚21:30。欢迎捧场。

[ 本帖最后由 柴禾妞 于 2008-7-22 18:14 编辑 ]
发表于 2008-7-22 1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16日

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
  
  摄影万劲和导演贾丁

  最初想去震区拍片,最想看到的就是那些小人物的故事--一个普通农民、普通职员、普通小商贩、普通学生什么的,地震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来附着在他们身上的很多做人的惯性是否还左右着他们的生活?

  昨天和今天播出的这集《生者绵竹》(上、下集),主人公就是绵竹市清平乡一位叫杨庭泉的老人,故事非常简单:地震后,清平乡大部分居民自己逃离了山区到了平坝上政府安置的区域,但还有81位老人呆在山里不愿离去,杨老汉就是其中的一位。地震后他不愿离开,一则因为不习惯和孩子们住,二则他觉得自己手脚灵便,即便再有余震自己也能跑得脱。但市领导不这么看,因为上游的堰塞湖随时有可能垮塌,乡干部得到死命令要把老人们接出来。于是政府动用了直升飞机要把他们“解救”出来,老杨反复和干部们藏猫猫,直到几天后才被强行送上飞机,这趟飞机只运送了他一个居民!

  片子结尾是“光明”的--半个月后,老杨住进了活动板房,上游的堰塞湖果然崩塌了,清平瞬间被完全淹没,他成了一个幸存者。这么简单的故事,或许十分钟就可以交代清楚,但我们却用了60分钟来讲述它,而且非常精彩,所谓的“彩”恰恰就在杨庭泉这位老人身上。老杨年轻时是位猎人,后来在集贸市场上开了一家杂货店。地震后,他甚至没有去乡上的临时安置点,索性把家搬到了集贸市场的大棚底下。

  编导贾丁和摄影师万劲坐直升机进入清平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老杨身边。老杨不同于我们惯看的遇难者或是拯救者,他更像是“沉默的大多数”。地震中,他帮助过乡邻,震情逐渐平息后,他立刻恢复了自己的常人本色--他有自己的小算盘,不愿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还想占别人一点小便宜。尤其是第二次直升飞机前来营救,他趁着忙乱自己悄悄离开了人们的视线……真不怕给政府添麻烦哈。

  这之后,他仿佛成了清平的主人--空荡荡的街市上,只有他一个人的身影。他东家看看,西家找找,一会儿戴了顶礼帽,一会儿挂了付墨镜,还搜罗了一把电动手枪,一扣“啾啾”直响……谁家孩子遗留的膨化食品,他拿起撕开就吃;谁家女人着装暴露的照片,他也捡过来仔细赏玩;闲急无聊时,他把一个摊位上的礼花拿来放了个开心……贾丁说,直升机离开的当天中午,老杨一顿饭用红糖水煮了十个鸡蛋--全是从别人家捡来的!最后民警责令老杨收拾行李离开的时候,为了表达自己的不忿,老人还掏出玩具手枪冲着民警的背影比划了几下……

  应该说,这个老杨的形象太搞笑、太不正面、太不有利于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斗志了,但恰恰我认为他太真实。在灾区这么多天,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普通人,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常识中,不会轻易被煽情的口号弄得失去理智。他们有自私的一面,更有智慧的一面,他们软弱隐忍,但格外坚韧乐观。最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刻意去讴歌什么?真实的生活本来就值得我们饱含敬意了。为了弘扬某种精神就去屏蔽生活的全貌,这正是人文纪录片的大忌,拍地震的纪录片也应该是这样,假如我们儿孙辈将来看到这次地震,除了感人的抢救和全国人民的关爱就没有任何别的了,他们会信以为真么?

  记得在胡缠的博客上读到他摘抄的一段话,我深以为然。大意是说,从不相信所谓的黄钟大吕、气势磅礴,只有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才是最神圣最庄严的。今天又看到朋友老魏的博客,魏总总结了三条报道心得:1.独家不独立,累死也无益。2.人性化报道,要旨在于人性之真。包括人性之善,人性之恶,非善非恶,似善似恶。光有人性之善,就容易沦为知音式矫情和欺骗。3.细节要为人物服务,否则就是鸡零狗碎。看完我当时就想逐条回复,甚至写一篇“学习魏三条体会”以表达我的敬意。魏总说的是写作,其实拍片何尝不是这样呢?

  好在这次的系列里,有几集片子还能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历史,我会尽量介绍给大家。这几天,有好几位朋友发来邮件,非常仔细地教我贴视频的方法,但我实在愚钝得很,对不起大家了。这里只能给大家一个链接,是《生者》的视频主页,麻烦您像范伟一样,走两步,走两步……权当锻炼身体了,但愿我不是赵本山。

  播出时间快到了,又要自恋地看自己的节目。就像有位同事买了燕京的股票只喝燕京啤酒一样,我这个时候打开电视,权当增加收视率吧。
发表于 2008-7-22 18: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1日

青川
  六月五号那天,我用了半天的时间才到达青川县地界。在三堆镇午饭的时候,正遇到余震,饭馆里所有的人都往外跑,带着白帽子的大师傅也从后厨冲了出去。我和司机吃完抹抹嘴巴,想结账都找不到人。    从三堆到沙洲,一路上一辆车都没遇到,能看到活动的东西,只有余震时不断滚落的石头。到沙洲时已是傍晚。在密匝匝的帐篷间找到了李文举和王路,两个人呲着四排黄牙,一个劲傻乐,汗衫上东一道西一道全是汗硷。         最初分配拍摄地点,一切都还很忙乱,对四川地理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地图上。作为这个系列片的执行总导演,李文举直接把自己分配到了最远的地方--青川(事实证明,最远的地方并不是这里,而是李太山去的汶川和茂县,要绕行马尔康,需两天才可以到达。这两处是这次我没有到达现场的地方)。不过,要说生活条件艰苦,青川可以算是十几个摄制组之最,当天晚上的主食是米饭,菜是面条汤。王路吃得很香,李文举甚至胖了。睡觉前,王路发给我一张湿纸巾,我说不是有自来水嘛,便过去洗脸,他俩啥也不说,只笑。洗完我明白了,水是臭的,在脸上黏糊糊的难受……只好要回那张纸巾。   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均衡,在沙洲很少见到救援物资,这里的饮用水甚至都难以解决。村民只分过一次矿泉水,每人半瓶。文举他们拍摄的江边村曾经是四川省社会主义农村新模式示范村,地震后全村夷平,只剩下路边一个个的口号牌,水泥做成的,坚固无比。         这个村子本来住的就是库区移民,上一次的移民补偿还没有完全兑现,这次又来了地震。导演李文举说:“他们几乎没有依靠,他们只有农民式的沉默与坚韧。”其实,在我们见到的许多边远的村寨,这样的情况很多。更多背景故事可以看导演的博客   青川这两集片子(昨天和今天播出)看上去并不那么精彩,甚至有点沉闷。纪录片就是这么残酷,并不是说你吃了多少苦就可以做出好节目来。好在导演看得很开,文举说,这次最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一群人的阶段性生活,是记录的开始。我觉得有这句话就够了。       最后学一下土摩托君,给读者提问。在江边村,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大木桶,它们被零散的遗落在各处,这个物事的用途是什么呢?答对的前六名同学将获赠《生者》DVD一套。(说明:非非禁止参与回答,她当然知道是干嘛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2 14:50 , Processed in 0.06618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