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97|回复: 3

中国汉语、汉字发展规律研究提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8 07: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汉语、汉字发展规律研究提纲

                 目录
1、
前言
2、
第一章   人类语言的产生
3、
第二章   人类语言的第一阶段的特点
4、
第三章   人类语言的第二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5、
第四章   人类语言的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6、
第五章   汉语发展的基本轨迹
7、
第六章   人类文字的产生
8、
第七章   人类语言第二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9、
第八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10、第九章   汉字发展的基本轨迹
11、第十章   问题讨论

                   前言
表面看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是杂乱无章的,由人们随意而为的。而实际上,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思想支配的。而这一定的思想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再追究下去,那就是由一定的物质生产的基础条件产生的了,再追究下去,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按一定的规律出现的。那么,一切人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有规律的。推而论之,就人类的语言和文字这一局部的社会现象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它的产生和变化、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由人们随意做出来的。就像人们对人类历史现象一样,在没有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前,只会对历史现象作流水账式的记录;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也是各人按各人标准来评判是非,没有一个正确的客观标准。所以,有人就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怎么打扮她都行”。就语言、文字来说,情况与此相似。迄今为止,中外语言、文字研究者们,一直都把语言、文字视为完全是人们主观约定成俗的产物,没有看到支配“主观”的客观规律。所以,人们只会对语言、文字作一些表面现象的罗列,分析也是抓不着本质的,各人按个人的标准来判断是非。所以,就出现了对于汉字改革问题的争论,100年也无定论的现象。
人类语言、文字,同一般事物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一成不变的,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对语言、文字的发展阶段的区分,即纵向的区分,就是从它们性质上的区分。没有正确的纵向区分,就不会有正确的横向的区分、归类和分析。没有正确的纵向、横向的区分、归类和分析,就不可能找出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正确的指导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迄今,世界上一切关于人类语言、文字的“论著”,都对世界各民族的语言,只作横向的对比分类,所以抓不到本质,仅看到表面现象的区别,得出的结论全是片面的和错误的。用这样的理论来说明和指导汉语、汉字的发展,就必然走向斜路,必然行不通,必然使汉语汉字停滞、僵化、衰亡。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从纵向上说明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语言、文字是普通工具的本来面目,以澄清中国人对汉语、汉字的错误认识。杜绝错误的干扰,让汉语、汉字按它固有的客观规律正常发展,让汉字发展成与汉语完全匹配的同汉语一样易学的无文盲文字,也成为电脑最易处理的文字。让汉语系的全体人们,永远不用专门到学校上学,就会看书读报,操作电脑。
首先,推动人类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人们的智慧是永不停止地提高的,所以社会是永不停止地发展的,那么,语言和文字也就必须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永不停止地发展。
其次,一种语言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和程度,是由该民族的集体智慧的高低和所对应的语言的特性所提供的空间决定的。当然,民族语言之间的冲击与融合等外部因素,也对语言的变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只从语言的自身变化的规律上说明汉语、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轨迹。
本文虽然是叙述汉语、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但是,汉语、汉字属于人类语言、文字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规律,离不开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总规律的制约。所以,在叙述汉语、汉字发展规律的时候,必须站在人类语言、文字一般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看待汉语、汉字的问题,才能看到汉语、汉字发展的规律和正确方向。这样,在叙述汉、语汉字的发展情况时,就要附带叙述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了。为了说明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又必须与别的语言、文字作对比。这样就使本文显得过长了。但这是不得已的做法,请读者耐心阅读。

第一章
人类语言的产生

世界上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有同类信息交流的必要和交流现象。起码在母子之间和雌雄之间必须有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有一种方式,主要有:肢体动作、自然物标记、作用力、分子(又叫气味)、可见光、不可见光、声波、次声波、超声波、电、电磁波等。这些方式,有的是自己产出的,有的是借助的。
信息是用于交流的,那就必然有信息的产生和发出方(信息源),有传送形式,有传送媒介,有接收辨解方。同时,每一种信息必须有它自己的特点,否则,接收方就无法从众多无用的同类信息中辨解出自己所要的信息来。表现各种信息特点的就是各种信息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和组织规则。信息的发、收双方必须使用相同的表达形式和组织规则,才能进行信息交流。
      人类是世界上的高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在语言还没出现之前,是以肢体动作为主,并以喉叫为辅的。也就是说,主要用肢体发送信息,用眼睛接收信息。所以,眼睛和肢体是当时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传送和接收的东西是一闪即逝的动作景象。嘴巴和耳朵是辅助通道,传送的东西是声音(声波),也是一闪即逝的。所谓语言,是一种人们约定成俗的表示事物的有规律的语音变化系统,并不是杂烂无章的声音堆积。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由元音、辅音和声调、语气构成)、语义、语法三者构成的。语音、语义、语法三者都必须具有规范性、标准性和规律性。在这个系统中,语音是语言的可听成分,没有它,语义就无法传递;语义是语言信息的实体,没有它,语音、语法就没有任何作用了;语法是语音、语义的组织规则,没有它,听者就不懂得说者所云。只有语言的说(发)、听(收)双方用同一标准理解“语法”和“语义”时,才能实现语言交流。否则,听者就觉得对方的语音是杂烂无章的声音堆积,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不同语言的区别点,就在于表示同一语义的语音和语法的不同。
语言是人类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的。随着大脑和身体的进化,喉头发音的大小、高低、长短变化的种类逐渐增多,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的调控技能逐渐精巧,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支配能力同时提高,使人类发出的声音出现了千变万化的情况,再加上人们必须交流的信息内容的大量增多。只在此时,语言才能形成。人类的语言,既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承载物,也是一种传送工具。语言形成以后,语言就成为人类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了,而肢体动作就降为辅助的了。从此,耳朵成了人类的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眼睛降为辅助通道了。用肢体动作和自然标记作信息源的交流方式,可以称为视觉通道(眼睛)方式;用语言交流信息的方式,可以称为听觉通道(耳朵)方式。当然,听觉通道的开辟,是以发音器官----喉咙、口腔和大脑(信息产生和发送器官)的进化为前提的。在人类发音器官进化的同时,听觉(信息接收和辨析器官)也一起进化。语言成为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既是生理进化的结果,也是发音技能提高的结果。人类的喉音是天生的,而语言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习和锻炼出来的。全人类的喉音都是相同的,因此全球不论什么人种,哭声和笑声都是相同的。因为人在哭和笑时用的是纯喉音。口内的各个器官对喉音进行调控变换,是一种发音和变音的技能,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语言的扩展,最佳的途径是增加语言的构成要素(元音、辅音、音调、单词)和改进对要素的组织规则(语法、词法)。而新的元音、辅音、音调的创造,主要就是由这种发音和变音技能的提高得以实现的。如果把喉咙比作一个笛子,口腔内的各器官就好比吹笛人的手指。手指的动作不同,笛子发出的曲调是不同的。这种通过学习后才形成的语言技能,是人类的语言多样化的一个生理原因;人类语言多样化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人类分成很多独立的群体。随着人类数量的逐渐增多,因生存的需要,逐步散向世界各地,形成了很多群落,很多群落之间相距很远,时间久远,交通不便,相距遥远的群落之间就失去了联系。这样,他们之间的语言就没有交流的机会,那就各自按自己的实际生活需要进行发展变化了。于是就出现了群落语言的差别。到后来群落合并为民族后,语言也跟着混合,形成民族语言,各民族语言也是有差别的。由于语言是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的调控的结果,因为口腔、舌头、牙齿、嘴唇的运动具有长久的习惯性,所以,一个人从小学会的一种母语的发音习惯,就很难改变。一个从小学会了温州话的人,如果从15岁开始学普通话,至80岁也改不了温州腔。这就是常言说的“百里不同音”的原因。
语言既然是人类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的,而人类的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是永不停止的,所以,人类的语言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按世界各民族语言的性能优、劣来看,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也是不同的。为什么?因为它们处在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从性能上来分,世界上的各民族的语言,可以分为三大类,每一大类,都处在人类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到目前为止,人类语言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原始阶段(或称第一阶段),到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第二阶段,再到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第三阶段。
据有关专家近期的统计,世界上共有5651种语言,有对应文字的只有三分之一,使用人数较多的只有500种,有1400多种已经消失了。
应当说,今天那些仍处于渔、猎部落社会状态,又没有文字的民族,其语言大约还处在第一阶段或处在向第二阶段过渡的状况;有些民族,在进入部落酋长国之时,其语言就进入第二阶段了;汉语是已经处在第三阶段的语言。
不伦处在哪个阶段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标准,才能永葆活力。
1.是一个完整的表示思想的语音变化系统。即发音、组词、组句都有固定的规则和相互的关系;
2.说话方法简单,本族群中的所有的人,不分老幼,都能很容易地学会;
3.洪亮悦耳,音节清晰,并能表达感情色彩;
4.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包括音素、声调、单词、语法及对应的文字的扩展)。

第二章
人类语言第一阶段的特点

我们把部落酋长国出现以前的语言阶段,称为人类语言的初期阶段或第一阶段。人类语言的第一阶段,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在今天无从直接考证了。因为人类社会某一时期的横面,反映着一段很长时期的历史纵面。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那些仍处在近乎原始社会状态的落后民族的语言状态上,作间接论证。他们的语言不受文字的影响,我们就可以看到纯语言状态了。我们可以发现,越是落后的民族,他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越简单,他们的语言词汇也就越少。
作为人类语言的初期阶段。由于那时生活方式简单和劳动工具原始,生活条件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提供,只有渔、猎或采摘的手工劳动,所活动的范围很小,所接触的事物也不多,食物来源的可靠性很差,生活十分艰难。生活的自然环境几乎千年不变。每个群体的人数,也不会很多。因为一旦多了,出现了食物需求量与自然食物供应量的失衡,出现了食物的缺乏,必然为争夺食物而争斗,失败的人们就被迫逃到别的地方。这种分裂现象,直到食物需求量与自然食物供应量重新出现平衡时为止。这种生活上的局限性,就使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内容不会很多。同时,人类口腔的发音功能和变音技巧也是不断发展的,在初期阶段,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高级。所以,在初期阶段,人类的语言,用一个音节表示一个事物,就能把身边的事物都表示出来了,就可以满足思想交流所需要的词汇了。因此,他们的语音型类不会很多,也不会出现音节很多的单词的情况。所以,人类初级阶段的语言,是用一个单音节来表示一个事物的,即采用“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规则来扩建新词的。我们把这种 “音、意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语音单载”的关系。因为“音、意一一对应”,所以可以不用思索判断,直接实现 “听音知意”,给记忆带来很大方便。又因为单词是单音节的,所以,语言可以达到最简练的程度。
在初期阶段,语法是自然形成的,人们说话的吐词顺序,反映了他们的思维顺序。原始阶段的人们,大脑思维也并不复杂,他们一般的思维顺序,就是他们从感觉到动作的顺序或从动作到结果的顺序:眼睛看到一条鱼,心里想的要去用木钎锸,嘴中说出的话就是“鱼,用钎锸”;用手摘下树上的桃子,嘴中说出的话就是“手摘下树上的桃子”。所以,这种语法,可以称为“直觉顺序语法”。即按说话时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义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义和这句话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例如:猴子被“辣”椒“辣”得直蹦。这第一个“辣”是性状词,第二个“辣”是变动词。同是一个“辣”,其词性的变化,与它前后的单词没有关系,是用法的不同造成的。
以上分析了语意、音型、语法三者的作用关系:音型的少,导致了语意的少和语法的简单。由于“听音知意”、“语言简练”、“语法简单”就使这种语言学习起来,十分容易。这是这种语言主要优点。但是,因为采用“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规则来扩建新词,音型又相对较少,所以,所扩建的新词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扩展新词的局限性。这是这种语言的一个不可克服的缺点。
此时的语言,我们称为人类语言的第一阶段。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本质上说,第一阶段的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
第一阶段的语言有如下主要基本特点:
1、语音扩展空间较小。这是由语言的元音、辅音、声调都相对较少的缘故。
2、以单音词为主。由于词汇少,只用一个单音就可以表示一种事物了,所以,他们的语言单词是单音的或以单音词为主的。
3、语音是单载的。即“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可以不用思索判断,直接实现“听音知意”。
4、词汇相对较少。因为单音词汇的扩展,以单音类型(即声母与韵母的拼音)数量为限。这就隐藏着新词无限扩展与音型数量有限的矛盾。
5、自然语法。即按说话时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义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义和这句话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6、很容易学会。
原始社会的人们,身边的事物少,思维简单,表达事物的词汇自然就少。这样,在原始社会状态下,单音类型数量也能涵盖人们需要表达的一切事物的。新词扩展同音型有限的矛盾暂时显露不出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加,新单词就必须不断增加,原来隐藏的缺点就凸现出来了。这些缺点,是第一阶段的语言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是由第一阶段的语言的性质及要素产生出来的,是固有的,所以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继续发展,上升到高级阶段,才能得到解决。

第三章
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9: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纲"续---第三章 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第三章
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提高,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发展,改造自然的成果不断增加,人类的劳动收获不断增多,食物来源的可靠性不断增强,人类的食物来源靠自然提供的不可靠部分逐步减少。由此导致如下的循环:人越多,劳动的收获就越多;收获越多,养活的人也就越多。由此促进了各个群落人数极限的升高,以致扩大为部落,再扩大为民族和国家,这就使人们需要交流的信息量不断增多。但是,在一个群体中一旦形成了一种语言,其音素和音调的数量很难在短期内增加。所以在很长的时期内,也就固定为一个定数了,那么所能发出的单音样式(包括音型和音调)的数量也就固定下来了,成了一个有限数,而需要用语音来表达的事物,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内容不断的增加而增加的,这有限的单音样式是不能满足表示无限的事物的需要的。当所有的单音样式都用完了后,再增加新词时,如果仍然坚持“一音一意”的规则来表达新词,词音就重复了,就会出现“一音多意”现象,就会出现误解。这时,新词的无限扩展,与相对较少的单音型数量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在人们没有发现和自觉利用“语音多载”的规律之前,解决这一矛盾的最自然的做法,就是在原来单音样式的基础上,再添加上一个单音样式(即音节),建成双音节词。当双音样式的单词也不够用后,照此办法,再从双音节样式的词上添加一个音节,建成三音节词。以此类推,大量多音节词,就随新词的逐渐增加而出现了。由此形成了“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从而使人类的语言发展到第二阶段。
人们在采用这种“新词增加à单词音节添加”的造词方式的时候,在初期,一般使用“关联法”添加音节。例如英语中“pin();在此基础上再加音节“ k”,成为“pink();“pinkie(便衣侦探);“pinnacle(小尖塔);“pinnatifid”(羽状半裂的) 。这样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便于记忆。所以,人们把“pin”叫做这些词的词根。但是,后来随着单词的增加,就必须打破“关联法”才能扩展词汇了,就不能局限于“关联法”了,只好随便造词了。这些多音节词之间没有关联线索,没有规律可循,就得靠死记硬背了。
多音节词同原来的单音节词一样,仍然是“语音单载”的,即“音、意同一”、“意异音异”、“一词一意”的,可以不用思索判断,直接实现“听音知意”。这是多音节语言,保留的第一阶段语言的一个主要优点。这一优点,只是在多音节的初期阶段存在着
多音节词的语言的扩词方式,暂时解决了新词扩展同音型有限的矛盾。为新词的扩展,开拓了一定的空间。
往后,随着多音节词的增加,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单词的音节越多越难记忆;第二个问题是语言的表达速度随着单词音节的增加跟着变慢。当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快时,速度慢的缺点就越显得突出。第三,当着单词的音节增多到一定数量后,说话就显得憋气和拗口了,出现了单词音节的数量极限(例如英语,一般最长的单词音节也不能超过10)。因为各型语音使用率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单词的音节数不久就达到极限了。达到了极限以后,再有新事物出现后,怎么表达呢?
以上三个缺点,是多音节词的语言与生俱来的,只要不改变这种语言的基本的组织方式,这些缺点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即使在现有的基础上作些改进,也只能暂时缓解一下。例如,采取增加新的音素的办法。增加音素,就要改革该语言群全体人员的说话习惯,这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况且,随着新词的无限增加,原来的问题会重复出现。这反映了多音节词语言的固有的局限性。
处在多音节词语言阶段上的人们,对于表达速度慢的问题,一是在一个最常用的多音节单词上,采用掐中间留两头的办法来缩减音节;二是对由两个以上的单词组成的常用固定联合词语上,采用只说每个单词的词头音的办法来缩减音节。缩减后的语音可能会与另一个单词同音,会出现“同音异意词”问题,容易出现误解。所以,缩减音节的办法,是不能普遍使用的,只可在特定条件下暂时使用一下。
对于音节极限的问题,一般采用组合词的办法解决,实在没有办法时,就用一个旧词来代用,于是出现了“一词多意(不算延意。例如英语,pit 表示‘坑’。延意: 地窖; 深渊; 陷阱; 矿井; 楼下正厅;兽栏; 等等)”的单词,同样也导致出现“同音异意(不算延意)词”的问题。例如英语,pit 表示:1。坑;2。果核。
但是,语言总得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有的词汇总是不能涵盖不断出现的新事物的,总得不断地创造新词汇来表示新事物的。所以这个“同音异意词”问题总是必须解决的。这个问题解决了,音节极限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对于“同音异意词”区分问题,人们一是采用变通叙述的办法来避开;二是通过参照对话现场的实物、语言上下句的关联、手势、语气、表情、共同的经历背景等等,来区别“同音异意”词。这无意中利用了“语音多载规律”(我们把同一个语音,因对话环境不同,其语意不同的情况,称为语音多载规律)。“语音多载规律”的运用,就能允许“同音异意词”的存在。但是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单词出现了歧义,又一方面打破原来“意、音同一”的组词规则,失去了统一性。把原来“不用思索判断,直接实现‘听音知意’”的词语,变成“必须思索判断,才能实现‘听音知意’”的词语了。使最初所具有的那些主要优点被削弱了,使语言变得难学了。但这是多音节词语言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向。
多音节词的扩词局限性,导致单词相对贫乏;语音多载规律的使用,又导致一词多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使多音节语言表达不准确和容易出现误解。为了解决不准确和误解的问题,多音节语言没有采取向着“扩展音素”和充分使用“语音多载规律”的方向发展,以求彻底解决问题;而是采取了简单的修补办法,在语法上打主意:规定了很多关于遣词造句的规则和词与词结合的方式。让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句中出现不同的词性、词义。这些外加在自然语言上的繁多的语法规则,加大了多音节语言的难学程度。
第二阶段语言的特点,可以归结如下:
1、第二阶段的语言扩词的思路是“单词增加----音节增加”,冲破了原始单音节词语言的扩词规则,为新词的增加,开辟了一定的空间。这是原始语言发展成多音节语言的主要原因。
2、外加了繁多复杂的语法。多音节语言有繁多死板的语法规则,必须遵循死板的教条谴词造句。不经过专门的语法训练,难于学会应用
3、比第一阶段的语言难学。因为比第一阶段的单词增加了音节和繁多的语法。
4、音型比原始语言增加不多,相对贫乏。因为在新事物出现后,用来表示这一事物的新词,只考虑在某个词根上增加音节来表示之,不考虑如何增加音型来表示之,所以,其音型得不到扩展,就仍会停留在第一阶段的数量上不变。所以,其辅音、元音、声调都较少。
5、“多音节词语言”仍然按原始语言的“音、意对应”的扩词规则扩词的。只是将原来的单音节表示法,改为用不同的语音样式(音型、音调)的不同排列,来表示不同的词义的多音节表示法。所以,语音同语意的关系,仍然如原始语言一样,为“语音单载”的关系。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用对比思索判断,直接通过音节的不同和排列顺序的不同,就能区别单词的不同含义了。
6、单词的音节数量是有极限的。这种局限性,加上音型的相对贫乏,就导致了多音节语言单词的相对贫乏。

7、多音节语言的每一个单词,都必须是社会的人们预先约定好的,否则就不能被他人理解。所以,任一时间的多音节单词是一个可以统计的有限数。人们在使用单词时,只能局限于从现有《字典》内选择。只能用现有单词,组建词组和语句,不能构建“二级新词”。

8、
随着单词的增多,“一词多意(不算延意)”的现象不可避免,“同音异意(不算言意)词”增多,导致原先的“意、音对应”的组词规则的破坏。使整个语言系统失去系统性和规律性。单词增加越多,破坏程度越大。所以,单词增加越多,难学程度也就越大。
我们将语音单载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跟语音单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原始语言对比来看,就可以发现,人们为什么要把单音节词语言转变为多音词语言呢?根本原因是为了克服原始单音节词语言的局限性,开拓扩词空间。同时,为了开拓扩词空间,语法也改变了很多。由此出现了质的飞跃。所以说,多音节词的语言是从原始的单音节词的语言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这第二阶段,虽然比第一阶段先进了一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加,新单词就必须不断增加,原来隐藏的缺点就凸现出来了。这些缺点,是第二阶段的语言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是由第二阶段的语言的性质及要素产生出来的,是固有的,所以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继续发展,上升到第三阶段,才能得到解决。这个阶段的后期出现了“缩减音节”、“一词多意”和自觉运用“语音多载规律”来区分“同音异义词”的现象,呈现了它向第三阶段发展的趋势。

至此,可以把第二阶段的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综述如下:

单音节--à多音节--à压缩音节
语音单载--à语音多载;
语法简单--à
语法复杂;

音素、声调基本无增。

第四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8: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纲"续---第4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第4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从第二阶段语言的特点中可以看出,多音节语言存在着音型相对较少、存在扩词局限性、单词的相对贫乏、语法繁多死板、随着一词多意的单词的增多,越来越难于学会等等缺点。这些缺点,导致第二阶段的语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迫使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来克服这些缺点。在克服这些缺点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和自觉运用了“语音多载”的规律,允许大量“一音多意词”、“同音异意词”存在,并不断缩减多音节词的音节和创建单音节新词。从而使语音单载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发展成语音多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
在多音节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主要有如下4种情况,使“同音异意词”不可避免地出现:
1、当着人们对于一个陌生物,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时,人们就会暂时管它称为“好像某某的物”。 称呼得时间久了,这个陌生物就与“某某物”的名称同音了。
2、当着一个语音样式的词的音节数达到极限后,再有新事物就不可在此语音样式的基础上建立新词了,而这个新事物又与某一个词所表示的事物相关联,为此,就用与这个新事物相关联的老词来代替之,这样,这个老词就有两个含意了。但在使用中怎样把这两个含意区分开来呢?就在这个老词之前或之后,再加上一个注明式的词语。这样就成了固定式的词组了。有些这样的固定式的词组在语言中使用时间长了,人们发现,除了那个注明式的词语外,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和词的上下语句的关系,也可以把这个含意与另一个含意区别开来,于是就把那个注明式的词语省略去了(这就是利用了语音多载的规律)。这样,很多“一词多意(不算延义)”词,和“同音异意(不算延意)”词就出现了。例如,人们第一次发现一种鸟时,给这种鸟取名为“ying莺”,后来又发现了一种鸟,感到没有不重复的名字可取了,只好也叫“ying鹰”。为了区别这两种鸟,就给“莺”之前加一“黄”音,叫“黄莺”,给“鹰”之前加一“苍”音,叫“苍鹰”。而这两种鸟的体个和习性是不同的,黄莺体小、食小虫,“苍鹰”体大、食小鸟或小兔之类。当甲对乙说:“鹰抓兔子上了天”,虽然省略了“苍”音,乙根据两种鸟的体个和习性的不同,也知道甲说的是“苍鹰”而不是“黄莺”。
3、人们的说话习惯有时会自然缩减音节,造成某个单词发音与别的单词的发音一样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人们无意中也会用“语音多载”的规律来区分开来的。当说话速度加快时,多音节词中的音节就往往吐音不清了,例如三个音的词,夹在中间的音往往就变成轻音,一带而过,听者有时只能听清开头音和结尾的音,却没有造成听者的误会。为什么?因为对话双方处在一个现场环境里,在这个三音词的上下语句中有互相关联的内容,所以,即使这个三音词缩减成两音词,并且可能还与另外一个两音词的声音相同,听者也能理解那个三音词变成两音后所表示的意思,而不会误解成另一个两音词所表示的意思(这就是利用了语音多载的规律)。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于是就启发人们把多音节词的音节逐渐缩减。缩减以后,又造成一些“同音异意”词。例如,甲问乙:“你去哪个庄?”,乙答:“我去李家庄。”在他们的对话中,“个”、“家”两音都很轻、很模糊,甚至可以不要,甲、乙二人也不会出现误解的。
4、文字出现以后,也促进了“同音异意词”的大量出现。为什么?将在汉语和多音节词的文字,两章中都讲到。
当“同音异义词”不可避免的出现以后,人们是如何区别它的“异意”的呢?除使用当场改变叙述句子来避开误解的方法外,主要是自觉发现和利用“语音多载规律” 来区别“同音异意”词。
例如“gao ”这个语音,人们在指着小羊说“这只‘羔’羊很好”时,别人决不会把“羔”理解成“高”的。同样,人们在议论一棵大树时说:“这树很‘高’”时,听者也不会把“高”误解为“羔”的。
人们自觉发现和利用“语音多载规律”,不单创建了大量“同音异义词”,还逐渐将原先多音节词缩减成单音节词,最终形成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当然,一个民族语言的改变,在正常情况下,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需要千百年的时间)。
“语音多载规律”的发现和自觉运用,是人类语言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关键。“语音多载规律”的运用,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才能实现的。因为语音一样,词意的区别,全靠人的思维逻辑推理和判断。所以说,语音多载的语言,是“必须思索判断,才能实现‘听音知意’的语言”。

但是,“同音异意词”太多时,只用“语音多载”的规律来区分词意,有时也是不能区分的。

例如,甲和乙一起看一个石头柱子,甲看着石柱的表面不光滑,就对乙说:“这石柱很粗”。乙也会以为甲说的是石柱的直径很粗。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会出现误解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主要采取了如下的做法:
第一,一般采取变通叙述语句的办法。当发话人的话,因同音异义词引起对方的时候,可以改变一下语句,让意同句不同。上面甲的话可以改为这样说:“这石柱表面太不光滑”。
第二,扩展音型。增加音素、声调,以扩展音型,从而降低“同音异义词”的出现率。
每增加一个音素(元音或辅音),就可以使表示新词的语音成几十倍地增加。
每增加一种声调,可以增加上千的音型。对降低“同音异义词”的效率更大。
例如汉语,甲对乙说:“你别对我‘耍花qiang ’。” 因为“枪”、“腔”同音,乙就分不清楚甲说的是“枪”还是“腔”了。为了区别这类的同音异意词,汉人增添了一种“尖音”声母“ci
“枪”的注音为“ciang,“腔”的注音为“qiang”(参见1954年前出版的字典)。
    用声调区别和增加语意,是很明显的。例如汉语,例如“好hao”,读上声时,是“好孬”的好;读去声是“嗜好”的好。
这样可以在新事物出现以后,就创造一个新的单音型来表示之。使“同音异意词”不会随着新词的增加而增加太快。所以,增加音素和声调,是扩展新词的最佳途径,但也是最难的途径,不是在短时期内容易实现的。每一种语言的音素和声调的个数都是比较稳定的,一般不易增减。但是,由于新事物是不断地增加的,到一定数量后,同音异意词过多,采用一切别的法都不能避免误解了,即现有的音素、声调不能适应需要了,这时就逼着人们采取增加音素、声调来摆脱困境了。另一种情况是在两种语言互相融合时,吸取外来语言导致音素、声调的增加。这是符合语言无限扩展的规律的。语言无限扩展包括音素(声母、韵母)、声调、语意、语气、语法。事实证明,社会发展越先进的民族,其语音类型也越多,这是他们所接触的新事物比别人的多,需要表达的词汇多促使的。语言必须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给人们造成信息交流上的困难。社会无限地发展,语言也是无限发展的。这一规律,谁也阻止不了,只能顺应才能对人们有利,违反了,就出现危害。
第三、改进语法,来构建二级单词,以扩大新词、新句的数量,从而降低误解率。
利用“语音多载”规律,将大多数的多音单词缩减成了单音节词,使一个单词只用一个音就可以表示,每个音都成了可以自由与别的音结合的独立的组词、组句的元件。与此同时,将语法简化得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意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意和这句话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单词的词性变化,简化得没有固定的规则了,只随使用者的使用不同而不同。就像把铲土的铁锨改当砍树的砍刀似的,自然改变功能。例如:猪八戒用耙将妖怪耙了一耙。此句中有三个“耙”字,词性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当名词用的,第二个是当动词用的,第三个是当量词用的。
  由于语法简单和单词可以随意变性,所以单词组合就十分灵活多样,就可以很方便地用单音词再组成无限多的“二级词”和语句。所谓“二级词”,就是用现有的单音词,用两个或多个词的词意联合,产生一个新的词意。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建立“二词合义词”、“三词合义词”,“四词合义词”等等。这种方法合成的新词,也可以叫做“语意合成词”。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新词,也是多音的,虽与多音节语言的多音节词相似,但有本质的区别。多音节词语言的多音节词是“以音节表意”的,而单音词语言的合意词是“以意生意”的。
   由于单词是无限的,语法又是简单的,所以,任何人都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的词意关联,来建立“语意合成词”和造句,而且不用解释,别人一听就能理解。从而使语言十分丰富准确,为避免误解提供了基础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在单音词的汉语是在多音词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同多音词语言类并行的语言类。现在世界上有一些多音词语言,正处在从多音词语言向单音词语言转变的过程中;而汉语已经完成了这一转变。
  现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语言有12种,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占世界总人口的23%,其次是英语占10%,后边依次是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以上12种语言,使用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 。这12种语言中,有11种都处在第二阶段,唯有汉语进入了第三阶段。所以,可以说,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语言都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的语言克服了一、二两个阶段的语言的缺点,继承和发展了它们的优点。第三阶段的语言具有如下特性:
1、以单音节词为基础进行组词造句。
2、语音与语意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语音,可以对应无数种语意。单音词可以无限地扩展。
3、存在大量的“同音异意词”、“一音多意词”。
4、使用“语音多载规律”,主要通过思维判断区别单词的含意。
5、音素、声调比第一、第二阶段的语言的多,音型自然就多。
6、语法简单。因为单词相对语法来说,是独立的,不用任何组织方式,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义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义和句子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7、因为有第六条的特性,就决定了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音词的词义关联,组成无限个新的二级单词。
8 由于单词无限,语法简单,所以变通叙述的方式极其灵活,从而使语言具有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所以,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是第一、二阶段的语言无法比翼的;叙述同样内容的文件,比多音节语言篇幅短得多。
9、因为它彻底摆脱了第二阶段的扩词局限性和语音单载规则,又能组建无限的二级单词,语法又十分简单灵活,所以整个语言的扩展空间是无限的。这样,语言就具有永久的稳定性。
10、十分易学。由于语法十分简单,同时单音又是比较少的,所以,只要学会了这有限的单音,就学会了日常口语。
11、单音节词语言的扩展,必须靠文字的扩展来支持。因为文字在多音节语言向单音节语言的转变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造成了单音节语言每增加一个单音新词时,就必须创造一个与之对应的新字来支持。否则,就会造成一字多意(不算延意),违反了“文字不能多载”的规律。
表面看来,似乎第三阶段语言回归到第一阶段上去了。其实,与第一阶段语言有着质的区别。
我们将“语音多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跟“语音单载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对比来看,就会发现,前者比后者优越得多。“语音多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克服了第一、第二阶段语言的一切缺点,继承了它们的一切优点,出现了质的飞跃。所以说,“语音多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是从第二阶段语言发展起来的高级语言。可以说,“语音多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语言发展到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的语言,还是要继续发展的,发展的方向是更简练更准确更易学。从发展空间来看,第一,不断增加音素和声调;第二,不断增加表事成语和单音词;第三,将已经存在的永久常用多音二级合成词用一个单音新词取代。例如:电脑中央控制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原子核裂变反应堆、等等。
至此,可以把第三阶段的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和趋势综述如下:
单词:多音节--à单音节
语音:语音单载--à语音多载;
语法:语法复杂--à语法简单;
音素:音素、声调不断扩展。

第5章
汉语发展的轨迹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8: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纲"续---第5章 汉语发展的轨迹

第5章
汉语发展的轨迹

汉语属于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语言,前面所述第三阶段的语言的特性和优点,汉语自然都有,本章不再重述。本章主要讲一下汉语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远古时期分为如下阶段: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栗陆氏、骊留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顼、帝喾、 尧、舜、禹。
大约在轩辕时期,就已经出现双音节、三音节单词了。到了黄帝时期,双音节、三音节词的音节开始被缩减。汉语大约在黄帝之前,就已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了,即进入了人类语言的第二阶段。其发展过程同世界上其他先进民族的语言发展过程一样,也是从第一阶段走到第二阶段的。但是,它在距今6000年左右,又从第二阶段开始走上了第三阶段。
当时处在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汉语,随着汉族社会的发展,它的诸多缺点越来越明显了,汉人同样采取了压缩音节、一音多意、变通叙述、利用“语音多载”的规律等等办法来克服诸多缺点。由此不可不免地导致了“同音异意词”的大量存在。在实践中,汉人发现,压缩音节、变通叙述的办法,都不如利用“语音多载”的规律的办法优越。于是就自觉地运用它来创建新的单音节词。并逐步将原来的多音节单词缩减为单音节词,从而逐渐形成了以单音词为主的语音多载的汉语。
从“容成氏”至“黄帝”以前,还没有文字,采取结绳的方法记事。考古发现的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图符文字”,距今有5500年左右。到了商朝(公元前1600年),就已经发展成一个完整的“象形文字”系统,即“甲骨文字”系统了。文字的使用,也加速了汉语从多音节语言向单音节语言的发展。
初期的“图符文字”,笔画复杂,当时的书写工具又很原始,刻画或书写起来是很费时间和力气的,所以,汉族先人就采取用最少的文字来记录最多的事情的办法。就用一个字来表示一个事物或一句话。将原来用两个以上语音表示的事物,用其中的第一音或第二音来代表之,用一个字(间接表示的语音,即约定语音)就行了。如果出现同音问题,就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之。在读这些减音字时,也可以读成多音,也可以读成单音,当出现同音异意词时,又可以用实物或手势、语气、语句的上下关联、表情等加以区别之。这样,在汉字和具体对话环境的帮助下,语音多意的习惯就形成了。由此形成了“一音多意”的汉语,或叫“语音多载”的语言。这是汉人发现和自觉运用“语音多载规律”的结果,也是汉字对汉语反作用的结果。这一发展过程,并不是无根据的猜测出来的,可以看下列现象:
凡是在中国汉人部落酋长国出现以后,经常用汉字记载的事物的名称,几乎都是单音的。例如:天、地、山、水、河、人、手、米、豆、牛、猪、刀、、杏、瓜、菜、树、草、井、怕、走、打、战。。。。。。凡是不经常用汉字记载的事物的名称,多数都是两音以上的。例如:蝴蝶、蜻蜓、蟋蟀、蛴螬、蝙蝠、刺猬、辘轳、萜苋蘣(一种草)。。。。。。。
还有,将一句话缩减成一个字。例如:茀----野草塞路;驷----一车套四马;炼-----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甚至把一件事情,缩减为四个字的成语。例如:狐假虎威;夜郎自大;围魏救赵;。。。。。。这类表句、表事单词,在其它语言中是不多见的。
由此可见,汉字的应用,对汉语由多音节语言向单音节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世界上其他一些处在语言第二阶段的民族也创造过图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为什么没有因为文字影响而进入第三阶段呢?主要是由于汉人发现和自觉运用了“语音多载的规律”的缘故。其次是汉族的人数众多、生活环境广大优越、社会进步快、记录信息量与书写工具的矛盾等等外部因素,也起了促进作用。
如果从距今5500年大汶口图符文字算起,到距今3500年表示单音词的商朝甲骨象形文字时,多音节词的汉语基本变为单音节词的汉语,经历了2000年左右的时间。
在此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扩展音素是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的,无故消减音素是违反语言发展规律的,是有害的。
例如汉语,甲对乙说:“3号油比2号油‘清’”。
因为现在的《新华字典》中‘清’、‘轻’同音同调,都读‘qing’,当前的语言环境又分不出“清”与“轻”的区别,乙可能会把“清”误解为“轻”。甲为了避免乙的误解,那只好改变以上语句,这样说,“论清浊程度,3号油比2号油‘清’”,或者说“3号油比2号油‘清澈’”。
如果按1954年出版的《四角号码字典》的注音,‘清’读为‘cing,‘轻’读为‘king’在甲说“3号油比2号油‘清’”时,乙是不会误解的。
讲汉语的大多数人的口音中都有‘积 zi)’‘漆(ci)’‘(西si)’这三个尖音,他们不会把“拥挤”,说成“拥几”,把“青年”说成“轻年”,把“洗衣”说成“喜衣”的。
《新华字典》把‘积 zi)’‘漆(ci)’‘(西si)’三个声母所属的语音词,全都分别合到“J”、“Q”、“X”声母里了,强行削掉了‘积 zi)’‘漆(ci)’‘(西si)’三个尖音声母。结果造成了成倍的同音异意词,增加了无数的废话。在电脑上使用拼音输入法时,大批的同音字使打字速度提不上去。把汉语经过几千年才积累形成的‘积 zi)’‘漆(ci)’‘(西si)’三个尖音声母强行削掉,就像消灭三个“物种”一样,带来连锁反应 。这完全违背了语言无限扩展的规律,不是改进,而是倒退。
一音多意,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对话现场的参照物来区别同音异义词,不会出现误解,但是,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误解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族人也是主要采取了如下的做法:1。变通叙述;2。扩展音型;3。改进语法,来构建二级单词,以扩大新词、新句的数量,从而降低误解率。
这些做法,导致汉语出现如下三大结果:
一是音型最多。汉语扩词的思路是“语音多载”的,即采用“一音多意”的做法,让一种语音表示无限个词意,所以就不存在单词音节过长的问题,不存在扩词局限性问题,具有无限的扩展空间。由此使汉语的单音词汇丰富无比。为了解决误解问题,就采取增加声母、韵母、声调,以增多音型的办法。所以现在汉语有30多个声母,40多个韵母,有“平、上、去、入”声调和轻音、重音、陈述音、驱使音、祈求音、惊叹音、疑问音等语气声调。可以构成40000多种音型, 是世界上语音色彩最丰富的语言。
二是 词汇数量无限。汉语不仅能用现有单词组建词组和语句,还能构建“二级新词”。除了单音新词的原意必须约定外,“二级新词”的含意无须约定。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现有单词的词意(原意或延意)自然关联,灵活多样地构建“二级新词”,不用预先社会约定,讲出来就能被别人理解。
例如:“天” 、“明”是两个原意不同的单音词。人们可以用它们构建同其原意相关,但含意不同的二级单词,“天明”、“明天”。“天”、“明”二词又可以分别与其他很多单词构建二级单词,如,“天下”、“天天”、“天平”、“天然”、“天才”、“天生”、“天籁”、“青天”、“晴天”、“阴天”、“白天”、“聊天”、“天桥”、“光天化日”等等。所以,汉语的单词是无限的。
三是 由于单词无限,语法简单,所以变通叙述的方式极其灵活,从而使汉语具有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所以,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是任何语言无法比翼的。例如,同一个“第一”的意思,汉语可以有如下的成语:无与伦比、独一无二、天下无二、独占鳌头、名冠世界、名冠古今、名列第一、名列前茅、倾城倾国、断古绝今等等。含意丰富、寓意深邃、音韵优美的汉语诗歌,也是世界上任何语言的诗歌都无与伦比的。叙述同样内容的文件,汉语比多音节语言篇幅短得多。
由于汉语的新词扩展,是靠汉字的新字扩展来支持的,所以,汉语的发展就受到汉字的严重制约。汉字发展,汉语就发展;汉字停止发展,汉语就出现退化;汉字易学,汉语就易学;后来汉字变得难学了,汉语也就难学了。汉语的发展,本应按第三阶段的语言发展的总方向(不断增加音素和声调;增加表事成语和单音词;将已经有的多音二级合成词用一个单音新词取代。从而使汉语更简练更准确更易学。)进行的,但是,汉字对汉语的音素、声调是不支持的,汉字楷体的扩展又因自身的原因及社会各种原因受到阻碍,所以,汉字从宋朝以后,其体式、性能就一直得不到改进和提高,僵化至今;汉语从清朝以来,就一直在退化。因此就出现了书面文字语言与民众日常口语分离越来越远的现象:文人有文人的“深奥”语言(文言文),文盲有文盲的浅显语言(白话)。文人的语言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文盲的语言是世界上最易学的语言。这是世界上其它民族语言所没有的现象。今天的汉语、汉字很不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需要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所以,要让汉语得到正常发展,必须首先改革严重阻碍汉语发展的汉字楷体。将汉字楷体改进成同汉语完全匹配的汉字新体。


第六章
人类文字的产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22:03 , Processed in 0.0703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