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64|回复: 0

到北大旁听是远逝的传统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9 12: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傅国涌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7-11-23 
$ q7 o+ n  O' _6 t1 Y 8 q: d  K% c6 ?* G7 v' M' }$ q
    最近有媒体报道,北大要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北大校方称,这与即将开始的本科评估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堵住挤占学校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同时表示,查证不是要拒绝校外人员到北大旁听,持有正规旁听证的校外人员并不会被拒之门外。4 z* T; n) D# e6 x! @: N: U5 F
$ l. t3 V& r8 U& S4 d( J  r' E
  在北大,旁听早已是一种传统,曾创办“世界”报系的一代报人成舍我,年轻时想到北大求学,因为没有中学文凭不能报考,只好给蔡元培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万言长信,蔡校长准许他以同等学历报考旁听生,使他有机会进北大,开始“东斋吃饭,西斋洗脸”的旁听生涯,和他同时考取北大预科国文门旁听生的还有孙伏园,后来成了著名的编辑家,以首编鲁迅的《阿Q正传》知名于世。北大当时规定,旁听生如果第一学年的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可以改为正式生,如果这一年都不缺课,还可以加全勤分。我没有听说过,今天的北大还有这样美好的旁听制度。
2 y( K  `" H6 A+ ]2 P# R4 ^) I
; B. w: Y: ~+ ^# r( w  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的青年毛泽东,也曾是北大的旁听生,参加过哲学会、新闻学会,听过兼职讲师邵飘萍等人的课。在那个时代,没听说要办什么“正规旁听证”,也没听说有人指责他们“挤占学校教学资源”,更不会有人把他们叫做“社会闲散人员”,当然,不会有人想出教学楼查证件这一招。
$ ]& e; @. e$ W( A, z, c/ I/ w 4 j* B6 A) Y) D' l! X
  北大居天下之重,一举一动都会牵动舆论的关注。在本质上说,作为一所国立大学,北大是用国家资源办的,也可以说是所有纳税人供养的,理应属于所有中国人,在任何时候北大都是中国的北大,中国人的北大,这个性质不是校方能改变得了的。因此,“挤占学校教学资源”一说不知从何说起? 7 Z5 o: r+ d' p

" j+ K" T) p# I8 L, t  今天的北大不再是蔡元培时代的北大,那是毋庸讳言的。但是,北大作为一所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大学,一个有过“兼容并包”传统的大学,在中国拥有特殊的地位,世人对它多抱有仰羡之心,到北大去旁听,对于没有机会进入这个大学的人是一种向往,也是一种弥补,对北大来说,旁听的传统源远流长,而且曾经制度化。大学,顾名思义当然是有容乃大,包括北大在内,大门都应该朝所有的人开放,北大的教学楼应该敞开胸怀欢迎人们来听课,而不是设置诸如“正规旁听证”之类的人为门槛,更不能用查证件之类的方式拒绝学生之外的其他人旁听。那绝对不是大学之大,只能是大学之小,小气、小心眼的小。我不知“本科评估”为何物,想来总不会高于大学开门办学的宗旨。2 p) V6 U/ `" f0 w' v& s$ J
3 S/ x- }: Y8 f1 t5 [- y# `
  现在,媒体都在纪念西南联大七十周年,这个时候,我们会特别怀念那些曾经的好传统,北大的旁听制度也是其中之一。大学就是大学,用蔡元培先生的话说,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是包容各种学问、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大学不是衙门,大学之所以为大,靠的不是等级森严,不是戒律俨然,不是关起门来,相反,开放是大学的生命,世界各国乃至中国百年的高等教育史无不可以证明这一点。
6 e3 i5 B1 ?' n
4 D1 W# y/ j3 ]6 X' a" q4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13:28 , Processed in 0.09796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