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35|回复: 1

中国孩子需要学习汉语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8 15: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生不重母语  外语全班偶像  语文错字连篇
来源:南方日报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32/2008_12_8/1_32_3930_0_1228717169750.html 2008-12-08

     在上两周广州中小学举行的期中测试中,语文试卷出现的最频繁错误却是错别字,有的小学五年级学生一篇800字作文就出现近20个错别字。

    母语真的天生就能懂?怎样才能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呢?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最原始”的语文教学如何有效进行成为了不少教育工作者忧心的话题。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在国内语文却遇冷。

    最近各中小学举行期中考试,不少语文考试都面临着这样的尴尬:难题得分率不低,基础题却“不合格”。

    “比如‘错别字识辨’、‘汉语拼音认读’等一些最基础的题目,得分率不足60%。”广州市天河区一个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无奈地说,这些题目的得分率在这几年有下降的趋势,而且也反映在平时的测验和作业中,有的学生回答一段三行字的“阅读理解”,可能有10来个字是错字或别字。“很多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没有用心去读,学过的、看过的字词或用法如‘水过鸭背’,转头就忘。”

    【记者调查】

    500字周记40多个错别字

    据了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包括英语在内的外语学习越来越被重视,学习外语的孩子年龄也越来越小。相比之下,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却越来越受冷落,就连“家庭补课”也没有哪个家长会考虑到“补习语文”。

    “有的孩子甚至连简单的‘的’、‘地’、‘得’和最基本的标点符号用法都不会。”尽管是从小学数学科退休下来,但在帮朋友孩子补习的关老师也举例说,她所辅导的一个五年级学生,500多字的周记中有40多个错别字,但那位学生却一点都不紧张,认为“考试能写对就可以了”。“就连他的父母也不紧张,觉得还是先学好英语和数学为重。”关老师认为,这样的教育就会有所偏离。

    据悉,这样的思想存在于大部分家长的心里,纷纷认为语文作为母语“不用学也会”,“现在写错别字以后不写就行”,“用电脑就没有问题”……以至于母语还说不流利的年龄就去学外语;外语成绩好成班级偶像;双语幼儿园昂贵的学费也丝毫冷却不了“入园热”等现象比比皆是。

   【追根溯源】

    没有单位会考写字对错

    相比国内孩子、家长对语文的“冷处理”,国外的中文教育就显得“大热”。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水平考试在世界34个国家设立了150多个考点,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为什么在全球“汉语热”升温的同时,国内的汉语教学却遭到“冷遇”呢?“其实国外汉语和国内语文教学本身没有矛盾,不存在一个热另一个就得冷的对立面”,暨南大学大二学生小孙说,但在整个社会的升学、就业比拼中,外语都相当重要,怎么可能让学生和家长不看重外语学习呢?“最简单的例子,英语要过四、六级,但中文的水平考试却没有,更没有单位会考你会不会把字写对了,所有东西都电子化了……”

    小孙说得十分现实,的确是“社会生存法则”的一个真实写照。不少受访家长也表示,当社会把外语看作一种相应的能力给予重视时,谁敢在孩子的外语学习上放松?相反,如果语文教学只体现在最终高考的语文成绩上而且又是母语时,谁又会特别花时间在语文的“补习”上呢?

    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外语是强有力的谋生手段”的心理在作怪外,“语文冷”与其基础教学的方法也有关。“机械化的教学,填鸭式的背诵,使很多学生都对语文失去兴趣。”广州市一黄姓家长指出,以作文为例,总是让学生套用一个模式写作,议论文是这样,记叙文是那样,“就连写《我的父亲》都是千篇一律,如果不按固定的模式写就打低分,这怎么可能让小朋友喜欢上语文?”

    【专家把脉】

    童话进课堂提高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文字应用的基本修养?日前,在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首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颁奖典礼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建议,要从小培养学习语文和应用文字的兴趣,其中老师可将儿童文学带入课堂,多讲童话故事,以此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让童话代替教训和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把有趣的童话和优美的儿童文学带到课堂中去。“老师课堂中讲的都是‘真理’,‘一个字写50遍’,学生只会越听越烦,越写越抗拒,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怎能提高?”他认为,语文教师应在教材统一的基础上,把好的文学作品扩展开来,带进课堂。“学生喜欢听老师讲故事,自然而然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对老师有所期待,也更加喜欢听老师讲课了,并对汉语言文化的魅力产生兴趣。”
发表于 2008-12-10 15: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读了小学上中学,中学毕业去接受再教育,后来侥幸考入大学读工科。不管语文水平如何吧,反正现在好歹也能写几篇研究汉语的论文了。
可是回头想一想,说实在的,我觉得自己在学校的语文课中什么都没有学到——除了汉语拼音是初中语文老师教给我的,其他一切,好象都是自己通过读书慢慢掌握的。那么,为什么能读书呢?难道不是语文老师教我认的字吗?
那还真不是。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认得字的。
别人认字是先认一二三,或者“上大人”等等。我最先认的两个字是“孝感”。当时父亲在湖北的孝感专署工作,有天他在地上写了“孝感”两个字,告诉我说:“我们现在在孝感。”后来不知怎么就认会了很多字,等我回到武汉时,大概是五、六岁吧,就能读龟山上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了,上学之后,拿到语文书,从头到尾也没有什么不认识的字。三年级时看到了家中破四旧时漏网的一本《红岩》,一晚上打着手电就读完了,从那时起就从识字进步到了读书,可惜没有书给我读!幸亏父亲的级别足以订到《参考消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订的!必须是党员,还要什么级以上),于是每天坐在小板凳上读。路过的人见了都奇怪:“你读得懂吗?”我当然很生气:为什么读不懂?每个字我都认得!:)
        后来开手做作文,我的作文当然比别人写得好。因为他们都是这样的套路:“目前全国形势一片大好,我校形势也不例外。我班……”我却会运用倒叙!甚至使用排比,用拟人、拟物……这些是从哪里学来的呢?不是课本,是报刊。当时的报纸上固然也全然是一派假大空的文风,不过有一些报道记述革命英雄事迹,那就稍微讲究一点技巧。这样的报道汇集成了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我省下的零用钱就拿去买这书,大概一共出了四册吧。我都买回去细心读,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就像沙漠里的胡杨树一样,从这样干巴巴的文章里汲取一点微薄得可怜的养分。
        现在的语文教材当然不是这样的了,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给了学生多少有益的知识呢?即使不指望语文教育培养出文学家,至少要培养他们热爱汉语吧?为什么孩子们提到作文就头痛?我们学校里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出了什么重大差错?

[ 本帖最后由 余少平 于 2008-12-10 16:29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8:16 , Processed in 0.0747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