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16|回复: 0

百公里之外的“北京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 15: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东陵杂咀之二

    走在清东陵旁侧的马兰峪小镇街头,路遇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他那方圆形的脸微黑透红,一双剑眉下的眼睛又细又长,炯炯有神。问起话来,他是当地的满族人,但却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诧异之时,小伙子说马兰峪及周边的4个村子的人都和他说话一样。地处河北省遵化境内的马兰峪距北京100多公里,“北京话”怎么会凭空飞到这里?

  当地人说,清东陵和马兰峪语音的京腔京韵,源于老北京内城的“旗下语”。清初,从顺治选定在马兰峪西侧的昌瑞山下建“孝陵”之始,马兰峪镇内外就有了从北京调派来的满汉官员及八旗兵。雍正当朝以后,掌握重兵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从西宁回京奔丧,而后被雍正留在东陵守陵。守陵当然只是一个借口,实际上,雍正担心曾经手握兵权的皇弟威胁他的皇位,于是十四阿哥被软禁在马兰峪。如此,马兰峪又增添了不少讲“旗下语”的旗人。所谓“旗下语”,指的是清代旗人所说的汉话。清兵入关以后,“满八旗”迅速汉化。由于北京内城的汉人被强令迁到外城,所以进驻北京内城的“满八旗”所学的汉语只能是随其入关的“汉八旗”所讲的“辽东方言”。后来,“辽东方言”与原来的“北京方言”会合,形成了清代的“北京话”。

  据当地人说,马兰峪原本是一座小镇,明代修长城时建起了石头城。山野之间,它的繁盛是清代皇帝在其西侧昌瑞山下修建陵寝以后。昔时的马兰峪兵丁以守陵护陵为业,大清国寿终正寝以后,除了种庄稼以外,其后人多有以采金为业者。当今的马兰峪有4万余人,多为满族;清东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有关旅游业的开发已成当地的热门。营生之业可变,但马兰峪人从祖辈承传下来的“北京话”语音却不曾改变。

  如今的马兰峪,已经没了城墙,镇外路边的旧时兵营也变成了民宅。昔时的陵寝祭器库早已荒废,只有一头残了脸面的石狮子可怜兮兮地蹲在尘土飞扬的街头。在镇内的一条巷子里,我们找到了一座已然破败的大院子,其间的一些房屋已经倒塌。据说这里曾经是十四阿哥住过的地方。即使不破败,它大概也活泼不起来。兄弟阋墙,刀光剑影,为了黄袍加身哪管骨肉亲情!静静的院子里,仿佛可以听到十四阿哥无奈的叹息声。倒是大院里的几个孩子撩人兴致———听着他们与北京孩子一般无二的语音,我们恍若走进了老北京的四合院。

按:原文出处佚,可能是《北京晚报》,但应是好几年前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2:47 , Processed in 0.0618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