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79|回复: 0

“老百姓的故事”走近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3 07: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谢瑞玲 张军 王晓军
来源:http://www.swtv.com.cn/magazine/2003-3/31.htm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在电视上开始看到一群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普普通通的日子里过着的普普通的生活,耳边时常响起那浑厚的男中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中,我们认识了《生活空间》这个栏目。几年过去了,《生活空间》更多关注的是那些尚不那么知名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想法和生活状态,它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普通百姓,也使电视的平民意识得到了更多的体现。
  新闻报道的“平民意识”。这意味着长久以来在我国新闻界占统治地位的旧的新闻传播观念与实践开始了一次大“跃迁”,新闻界从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进入了平凡真实的大众生活,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向开阔了广大观众的视野,也更开阔了新闻工作者的眼界。极具“平民意识”的《生活空间》栏目,使新闻真正走向了平民、人生和社会,尤其在深入普通人思想领域的尝试中更显突出,它所反应的人物、事件乃至话题各有不同,但在人物选择、主题凝炼上却都与大众在情感上保持了一致。
  人物选择中的平民意识。值得一提的是“新闻人物”这个概念,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推进,“观众需要”、“社会需要”又摆在了重要位置。“新闻人物”的含义,以及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新闻人物”,就有必要重新界定、审视。可以说新时期“新闻人物”的界定已不再如前,它不仅仅包括陈旧概念中的“新闻人物”———各条战线上的先进模范人物,也包括在思想转变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就涵盖了那些平民百姓,然而对这些百姓的报道必须有一个时间的尺度,要有历史感,否则也只能算作是一种平面的展示,缺乏深度。
  在典型人物、知名人士的报道方面,《生活空间》着意突出了他们本性的一面、个性的一面,更具人情味,人们看到的是与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的形象。从一定意义上看,这也是符合新闻的大众性、接近性特点的。
  这个时代的观念,需要新闻把带着泥土、带着露珠、活灵活现的东西送给他们。《生活空间》在人物选择上所体现的强烈的平民意识,表面上看是与老百姓生活、思想极其接近的一些程式化的琐事,但骨子里却是非常个性化的,他们在情感和观念上看似只代表自己,并且各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但越是个性化的东西,就越具有普遍意义,越能喷发出共性的东西,能更好地体现新闻事业作为大众传媒的初衷。
  主题提炼的平民意识。“生活空间”主题的提炼从社会角度看,大多重在深入社会的心脏,让人们在浮躁与忧虑中看到自己曾经或正在忽略的,或者没有忽略却又无暇顾及、以及顾及了也没有一个积极有效解决方法的各种社会问题。从新闻角度看,“生活空间”所揭示的主题对新闻的广泛性、指导、教育性都做了更加全面的诠释。
  新闻的广泛性是新闻的社会属性之一,这种社会属性不仅包括人类的各种新发明、新发现,更包括了邻里关系、人间情话等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过去,许多人只将广泛性片面地理解为对各行各业生产、生活的报道,而忽略了与广大观众联系最密切的柴米油盐、家庭生活、个人思想方面的报道,大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和禁锢。《生活空间》作为精品栏目,它的报道对象覆盖面极广,从黄土高坡的老农民到胡同里巷的老工人,从白发双亲到稚嫩孩童,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几乎触及了社会的每一个细胞。这些报道相对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单一性,它们的信息容量、范围都发生了变化。
  《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新闻专栏,一方面重视对热点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注意对隐性热点因素的把握,由此可以看出它对观众的指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观众欲知、已知的事件、现象的报道中,也体现在观众“应知”事实的报道中,它无形中已将观众“应知”事件的概念加以延伸、提炼,使之更具“平民”风格。“应知”指的是报道的事实并不是受众正在那里寻求的,从编辑记者看,是他们出于全局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意识到的,从受众方面看,这是一种潜在的受众需要,一但被唤醒,就立刻得到回应,因此相对于欲知、已知的事物,对应知事物的报道就更具指导意义。
  就《生活空间》新闻来看,它的教育作用不同于一般消息评论,它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寓情于理,以超越所观察所报道的事物本身的气魄,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从而提炼更切合实际、更深刻的报道主题,让观众从细微处见精神、见思想,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益,并理解新闻深层次所蕴涵的思想价值。
  《生活空间》新闻的教育性并不单纯地体现在它所提供的信息表征,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深刻的主题思想,引发了各个阶层尤其是普通平民百姓对现实问题全面而深入的思考,进而能理智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和社会的阴暗面,并能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

(作者单位: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  编辑:吉俊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8 18:39 , Processed in 0.0617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