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80|回复: 0

方言词语的雅与俗——宜昌方言词零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7 08: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作新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9-06-05  

摘 要:方言与共同语相对,共同语在古代被称作雅言,在这种意义上,与此相对的方言便具有俗的性质。本文以西南方言区的宜昌话为对象,择取词例,从语音、词义、词语的使用以及词书写符号等方面进行考察,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较,对语词的雅俗辨证关系进行了阐述和揭示。

关键词:方言; 词汇; 雅俗关系; 宜昌话

中图分类号: H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69(2002)06-0022-04

说到方言,便会思及与之对立的共同语或者说普通话;说到共同语的雅,或即会想到方言的俗;这就约如提及洋,便会想到土。如果说土与洋用国界作为评判的尺度还大抵有一种比较客观的标准依据,那俗与雅的界限似乎就显得难于把握了,因为它们既不好以地理位置来判断,说北京、上海的雅,武汉、长沙的俗;城里的雅,山村的俗;也不宜由时间的迟早来划界,说春秋、战国的雅,宋元明清的俗;古代的雅,今时的俗。

事实上,雅与俗相辅相成,是一种辨证的关系。雅的东西未必命中注定生来便雅,天子诸侯也可起于草莽农夫,古人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崇门望族、皇亲贵戚也未必不会降谪徙迁、贬列众庶。所以,高雅的精英文化何以不能生自山野乡村,出乎凡夫俗子?正统的行为观念又如何不能降及民间,成为普通民众的习俗惯制呢?

语言有雅俗的分别。春秋时期,孔夫子所操的日常生活用语,大约是方言俗语,但课堂教学、正规的交际,却是讲的“雅言”,约即所谓普通话,所以《论语》上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也正如今天的一些教师,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普通话,而课下交流,则往往讲起方言。

语言中的雅言与俗语也是相辅相成,呈现为辨证发展的关系。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们由宜昌方言中择取词例,来认识方言词语的雅俗辨证关系。其地域范围涉及的是西陵峡的秭归以至宜都、枝江一带,也就是今宜昌市所辖的区域。论述中,普通话的注音、释义以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为依据,方言举例取自日常所闻。



“搞”,宋代的《集韵》一书已有收录,不过那时它的读音和意义均与“敲”同②,也就是说,“搞”只是“敲”的异体字。

今天常说的“搞”,本出西南方言,宜昌话里使用颇多。例如:搞饭吃、搞水喝、搞什么名堂,搞是做、弄的意思。搞木匠、搞瓦匠、搞教学,搞是从事的意思。搞对象、搞关系,搞是结交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宜昌方言里,搞的第三种意义——结交,在使用中所占分量较重,而且往往带有不雅的色彩,因此,今乡村女性,特别是40岁以上的女人,一般在公开场合忌讳说“搞”(笔者在五峰县就餐时,男人说“搞一些”,而女人则说“弄一点”。)。但是如今的年轻人,似乎压根儿就不知道搞还有俗的意味,做起文章来,自然也就没有了什么忌讳。

其实,搞的使用,早已走出西南地区,进入到了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成了普通话中的有用成员。例如:

团里给她的经常任务是和家庭搞好关系。

——赵树理《三里湾》七

你在洋行车站多注意着点,遇有军火武器,我们要搞一点。

——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二章

现代的流行歌曲里,“玉女”型的代表梁咏琪也清纯地唱起了:

你东搞西搞搞,我把你休掉,你没什么大不了。

——《口香糖》

“搞”是由方言至普通话,自俗而雅的典型例子。

以下的词例常见于宜昌方言,经过考察,则可发现它们往往源自古代文献,曾属典雅的词语之列。

晏——晚

“晏”,今普通话读yàn(51),音同“燕”。宜昌方言中,读晏àn(去声15),音与“按”同,意义是晚、迟。例如:

这顿饭搞晏哒,大家都饿得有点儿心慌。

小桃儿来得蛮晏,搞得十点多钟才开工。

晏,形声字,从日,安声,义与天气、时间相关。古字书有之。《小尔雅·广言》云:“晏,晚也。”古代诗文中有用例:《吕氏春秋·慎小》:“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汉代高诱注:“晏,暮也。”宋陆游《新晴出门闲步》:“废寺僧寒多晏起,近村农惰阙冬耕。”出自西南的现代作家巴金,其作品中也有使用,如《家》二:“你们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晏?要不是姑妈来玩,我们早吃过饭了。”

腯——胖

腯,普通话音tú(阳平35),同“图”。宜昌方言中,音dú(阳平12),同“独”;意义是胖,使用中只作构词成分(词素),与胖或肥同义联合,结为复音词。例如:

易家的幺姑娘看起来蛮秀气,可生个儿子胖腯哒。

小矮子肥腯腯的个脸。胖腯属中性词,肥具有贬义色彩。

腯,来源甚古,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已收录,其字属形声结构,即从月(肉),盾声。不过,起初它只适用于说猪的肥胖,如《礼记·曲礼下》:“豚曰腯肥。”汉郑玄注说:“腯亦肥也。”但是,后来,渐渐扩大范围,可用于一般的动物和植物。而至迟到明代,它便已扩及人身了。如:明谢肇淛《五杂组·地部二》:“不过苦诸缙绅公子,体腯骨弱者耳。”

在宜昌方言里,胖腯、肥腯的使用范围,却与上古汉语大有差异,它们通常只用于人。若用于小孩,胖腯往往“儿化”,而且腯还可重叠。如:

我儿子长得胖腯腯儿的。

如果用于植物或动物,则多带有拟人的色彩和亲切的成分。例如:

羊子种了一颗花生在盆里,不几天,冒出一个嫩芽,胖腯儿哒。

由此推测,胖腯的说法,大约是中古以后进入宜昌方言并保留至今的。

还可提及的是, 腯,今或音dēn,说成胖dēn、胖dēndēn,其字也应作腯。腯以盾为声,宜昌方言中多缺“u”介音,故盾念dēn,而不念dùn。至于今宜昌方言念dū,普通话念tú,则属于语音的演化,关于这一点,将另撰专文讨论,此不赘。

烘——熬

烘,音hōng(阴平55),宜昌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相同而意义和用法有别。现代普通话中,烘指用火或蒸汽使身体暖和或者使物体变热或干燥,如烘手;把湿衣服烘干。而宜昌方言中,烘则是指把食物放在锅、罐子等炊具中加水用火烹煮。例如:

一块腊肉,几个洋芋,放在沙锅里烘了一阵,火笼边就满是香味了。

留下锅巴,加上米汤,烘了一锅香喷喷的稀饭。

以上两例中的“烘”,用普通话来说,应该是“熬”。由此可以看出,宜昌的烘正与普通话里的熬相同。在古汉语里,烘、熬原本是同义词。

“烘”本是用火烧或烤。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中说:“烘,燎也[1]。”所谓燎也就是烧。宋《集韵·送韵》:“烘,火干物。”意谓用火烤物使变干。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烘正是古代烘烤意义的延续。

宜昌方言中,烘的古义也有部分残留,这种情形体现在作为词素使用的时候。如“烘篮”——一种烘烤衣物,特别是小儿衣物的圆形竹器,用时罩于火盆,上铺衣服、尿布等。

“熬”原也是以火祛除物体(特指谷物)中的水分,其方式大约与今所说的“煎炒”相当。《说文解字·火部》即说:“熬,干煎也。”儒家礼典,如《周礼·地官·舍人》、《仪礼·士丧礼》、《礼记·丧大记》中记载了一种古代的丧葬习俗:用火“熬”干谷米,置于棺木周围,以此吸引蚍蜉、蚂蚁一类的昆虫,避免其侵害棺木,损伤尸体。所谓熬应即煎炒的意思。唐代王健《三隐者居》诗中有云:“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这也是说用文火炒麻仁来吃,与今天的熬煮是大异其趣的。

据上而知,熬、烘均有用火使物变干的基本意义,所以,汉扬雄《方言》卷七将二词同列一条,说:“熬……烘[2],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东齐谓之烘。”可是,到了现代汉语,熬和烘却都在词义和用法上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烘烤、煎炒转而指加水用火烹煮了。不同的是,在以华北为主要基础的普通话里,加水用火烹煮之事取用的是熬,而烘则仍然保留古义;在宜昌方言里,加水用火烹煮则取用的是烘,而原来的用火使物变干则说烤。

殡——种

殡,现代普通话中音bin(去声51),意义是停放灵柩。宜昌方言中,殡音bin (去声?);在作为词素使用而与其他词素组合为复音词时,其意义与普通话相同,如:出殡(迁出停放的灵柩);而单独使用时,殡则作动词,意义是种,与普通话有别。例如:殡南瓜;殡葵花;殡豇豆。

去年,红艳到长阳实习,农民教她的农活之一就是殡洋芋。

雨水早,春分迟,惊蛰殡苕正当时③。

可以注意的是,殡表示种,其所适应的范围只在旱地作物,而且是将植物种子逐一放入地里,然后用土掩埋,至于将种子大把大把地播撒在地里,不用加土掩埋的播种,则不能说殡,而应说撒或种,如:撒谷种;种小麦。

宜昌方言中的殡——种,尚不具有普遍的意义,现代普通话里并没有这种说法。但是,殡——种,却与典雅的古代文献语言中殡的常用义有着深刻的联系。

古代汉语里,殡的基本意义是掩埋,涉及的对象是人,确切地说是尸体。古代丧葬之礼,人死之后,殓尸入棺,临时掩埋,此即叫做殡。上古史料表明,殡的位置在堂中。大约夏代殡的位置在堂上靠近东边的地方,殷商时期在堂上两楹(柱)之间,周代则移到了堂上靠西边的地方,所以,《说文解字·歹部》说:“夏后殡于阼阶,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宾阶。”现代普通话所用的殡正是上古汉语的沿袭和继承。

宜昌方言里,殡虽单用时具有不同于现代普通话或上古汉语的意义,但是其作为词素使用时,却也留存了古汉语的意义,而且保留有上古时期堂上的位置特征,上述的“出殡”,在宜昌地区便指将灵柩从停放的堂中迁出,以送往墓地埋葬。

殡在历史的演进中,由堂而野,由尸体、灵柩而至于其他事物,意义逐渐有所转移。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说吴指南死于洞庭之上,“遂权殡于湖侧”,这显见是殡在户外。南朝齐人孔稚圭《北山移文》云:“道帙长殡,法筵久埋。”殡义同埋,涉及的事物已转移到了关及道法的书籍文献。

宜昌方言的动词“殡”——种(放入种子,以土掩埋),应就是上古词义的进一步发展,即由暂埋灵柩于堂上而扩展转移至野外及其他事物的结果。

釽——破

釽,普通话无此说。宜昌方言中, 釽音pi(阴平55),意义与破相同。通常作动词(不及物),充当谓语或补语,例如:

我伙计(妻子)给我买了一件新褂子,穿起来一看,荷包(口袋儿)上原来釽了一个洞。

她男的(丈夫)跟(给)她买了块手表,她接过来看都不看,往地上一丢,结果把表壳子甩釽哒。

也可作形容词以修饰名词,充当定语。例如:

小李送来一个包装严实的瓷瓶,打开包装一看,却原来是个釽家伙(东西;物件)。

以上所举例子中的,用普通话来说均可替换为破。

值得注意的是,宜昌方言里, 釽与破是同时存在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词义的广狭有不同。釽一般用于由裂缝而至于破烂,破则不尽于此,还可用于完整物体的部分破损,因此,凡用釽的地方,也可以说破,但用破的时候,却未必能换成釽。

例如:

好好的一张纸,拿在手里一撕,就釽成了两半。

阳台上掉下一件硬物,砸釽了他的头。

句中的釽可换为破。

小闫好不容易用泥土垒起一面围墙,他拿个杠子一捅,便把那围墙捅破哒。

老覃有一本线装的善本书,可惜让老鼠给咬破哒。

这两句中的破,就不宜说釽。

由此可以看出, 釽的基本语义特征在于裂,即裂缝而至于破烂。

考察古代字书,《说文解字》新附有釽字,其注解说:“釽,裂也。从金、爪。”可见, 釽字的初义与列开、分析这种动作特征相关。唐皮日休《移成均博士书》:

“摫其微言, 釽其大意。”句中之釽即是剖析。宜昌方言之釽——裂缝而至于破烂,其意义特征原应是古雅语词的继承和发展。

剌——破

剌,普通话音là(去声51)④,意义是违背,如乖剌(违背常情)。宜昌方言中,音读为lǎi(上声34),意义指被锋利的东西划破。例如:

二狗子从巴芒围墙下爬过去,剌得满脸是伤。

他一不小心,手便让刀子剌了一条口。

以上二例,剌后只可跟补语,却不带宾语。

让人感兴趣的是,在宜昌方言里,剌——划破——似有后面可出现宾语的发展趋势。

玩扑克时,有用主牌以应对副牌的出招,对此,宜昌人的用语可谓丰富,常见的说法即有:宰了它、杀了它、毙了它;还可名词用为动词,说:刀了它、枪了它,从而使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近年来,扑克场上又往往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

这方牌我没有了,我剌了你。

你应该垫了这方牌,保存实力,为什么要剌了它。

句中之剌,显然已是带有宾语的。

追根问源,剌的使用也原本不俗。

《说文解字》有“剌”字,其《刀部》云:“剌,戾也。从束,从刀。刀者,刺之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戾者,违背之义。”视此,剌的本义即是违戾、违背。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说:“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此剌即违背。

可是,剌与划破有何关系呢?看看“别”的语义发展情形大约有助于对剌的认识。

“别”,本分解、剖开。《说文解字》说:“别,分解也。”引申而有离别、离开。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开与违离相去不远,分解、剖开则与划破相近。由此观之,剌——破与剌——戾,意义关联。因此,宜昌方言中的剌是有其古雅的历史渊源的。

最后可提及的是,今宜昌说剌时发音为lǎi(上声),而普通话则为là(去声51),此属于语音演变所形成的差异,这已是下一篇文章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了。

总上所述,雅与俗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中的雅言与俗语,呈现为辨证发展的关系。特定地域中的词语,包括带有俗陋色彩的词语,可以进入共同语的行列而成为雅言,普遍使用的典雅语词,在历史的演进中,也可从共同语的雅言行列里淡出,而仅存留于个别的方言中,从而降格背上俗的名分。这种雅与俗的辨证发展,除了社会文化的原因之外,其主要的内部动因便在于有效实现语言的功能,不断调适语言体系的内部结构,以满足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情感传递等信息输送与接受的需要。

注释:

①王作新《宜昌方言词及其文化意义》(载《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为“宜昌方言词零拾”之一,本文为之二。

②《集韵·爻韵》:“敲,横也。或作搞。”

③自《四川谚语·农业生产》。宜昌亦如是说。

④又音lá(阳平35),指移动刀刃使物体破裂或撕开,其正字现代作“拉”。参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参考文献:

[1]尔雅·释言[M].

[2]钱绎·方言笺疏[M].

作者简介:王作新(1957-),男,湖北枝江人,三峡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文化史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2:39 , Processed in 0.0922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