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68|回复: 1

鲁迅作品成鸡肋是语文教育太寂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3 12: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宁中国网 china.com.cn 2009-08-13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成都商报8月12日)

鲁迅作品在校园遭遇尴尬境地,对于中国语文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这一事件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中国语文教育长期把鲁迅的作品当做思想教育的范本来解读,导致鲁迅作品在校园遭遇死胡同,就像报道所说的:中学校园学生反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老师也反映的“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这是中国教育体制的悲哀,中国语文教育长期当做思想教育的工具和升学考试就业的工具导致的结果,使得语文教育失去了陶冶人们美好情感,失去了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的最基本功能。

其次,中学校园语文教材出现“下岗”鲁迅,使得鲁迅作品成鸡肋的现象,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国民、我们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正在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文化方面最优秀的东西,这样的结果导致我们国民的阅读素质在普遍下降;国民阅读素质普遍下降,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它代表国民整个素质的下降,教育的彻底失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简单的说,老师不会,学生怎么会呢?老师理解不懂,学生怎么又喜欢阅读和深入钻研阅读呢?正确理解和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呢?可以说老师对鲁迅的不懂和隔阂,进而不能正确认识鲁迅、讲解鲁迅、阅读鲁迅,是造成学生产生厌烦心态,不喜欢鲁迅的最直接原因。

第三则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大纲》的“硬性规定”,使得老师在解读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到思想教化的轨道,长期如此,则僵化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思维,扼杀了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和解读,使得老师学生都厌烦鲁迅作品。虽然“文以载道”,但是对于文艺作品的“道”进行过渡的解读,则出现干涩和脱离实际的空洞说道,特别是鲁迅作品,更要注意这点。所以,今天出现老师学生遗弃鲁迅作品的现象,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也难辞其咎,他们的编写水平和《大纲规定》直接规定了师生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方向。大方向失误,我们的执行者和学习者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知道,中国正在崛起,特别是经济正在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文化始终不能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出不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例,文化不能崛起,经济的崛起则缺乏智力支撑和文化认同,终究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教育,重视文化的崛起和世界其他民族的认同。而要做到这点,我们不能抛弃国粹,不能将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东西不教育给孩子,像鲁迅。所以,现在校园出现这种“鸡肋鲁迅”则说明了我们的文化发展和教育失败的一个方面。
发表于 2009-8-24 09: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余少平 于 2009-8-24 09:38 编辑

我宁可舍弃《纪念刘和珍君》而保留《为了忘却的 纪念》。
其实教材中的 鲁迅作品不是太多了 ,而是太少了 。
就中学生的 阅读与理解能力来说,《风波》《孔乙己》都是很适合作为教材的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9:41 , Processed in 0.0718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