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44|回复: 0

东北文化为啥火遍全国 小品是振兴突破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3 00: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陶玲宋莉   来源: 长春日报  http://www.gjart.cn 2006-3-7 14:44:21

    应该说,早在十几年前,东北文化的预热就已开始了。东北出了个“赵本山”,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促成了“东北文化”热。也就是从那时起,赵本山开始自觉地担负起了振兴东北文化的重担。紧接着,由他带起来的范伟、高秀敏等也跟着走进了振兴东北文化的行列中来,何庆魁、张惠中等一大批“笔杆子”也因黑土地而被镀上了一层金。他们极为自觉地组成了一支队伍,浩浩荡荡地驰骋在全国的文化圈中。东北文化全面振兴的战役由此打响。
   
    东北文化的振兴是从赵本山开始的,小品是这次振兴的突破口,二人转是重点,接着是以雪村为代表的东北题材歌曲,直到今天,东北题材电视剧又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登陆。
   
  鲜亮亮的东北品种
   
      东北小品——东北文化的排头兵

    “六年没见,听说小崔你忧郁了?”在今年“春晚”上,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表演的小品《说事》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节目,这再一次证明了东北小品的不凡实力。
   
    从赵本山到范伟再到高秀敏,从何庆魁到张惠中再到张猛,一批表演者配有一批作者,而这批作者的创作方式是量身订做,正因为如此,东北小品大获成功。
   
    纵观东北小品,它豪放、幽默、诙谐、调侃,总能让人在笑声中体味世态炎凉,《昨天·今天·明天》、《红高粱模特队》、《拜年》等,生活在这里被浓缩。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兆林认为,东北人具有幽默的特点,幽默是小品的根,东北小品为什么受欢迎?除了与二人转有联系外,还因为它的平民化、地域性和思想性。
   
    二人转——最具东北特色的文化品牌

    谈到东北文化,二人转总是要放在很高的位置。东北人有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由此可见,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三百多年来,东北二人转就像一朵朴素的野花,在东北民间傲然开放。如今,二人转这一地方戏剧品种已经转出东北,“烧遍”中国大地,各路二人转艺术团体纷纷进军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的舞台。
   
    2004年和2005年,长春和平大戏院的头牌演员和吉林省吉剧团联袂进京演出,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之后,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行的“东北二人转名家名段演唱会”、“转星进羊城”、《秋天的二人转》转进首都剧场……演员们精彩的唱腔、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力、各怀绝技的特色表演让观众领略到二人转那别具一格的热辣风情和强大的生命力。今年,赵本山和辽宁民间艺术团预计要在全国几十个城市进行百场二人转巡回演出,要把二人转这把“火”再度烧旺。
   
    二人转何以赢得全国观众的喝彩?有关专家认为,是这一剧种浓郁的平民性、与观众的“零距离”,使东北二人转成为观众的“宠儿”。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关音光说,二人转是东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牌,“二人转之所以让东北及全国观众喜欢,是因为它表演形式丰富,二人转是集戏剧、歌舞和曲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人们看一场二人转相当于欣赏一台综合性文艺晚会。而且,二人转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二人转来源于生活,这让它浑身上下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体现了东北的民俗、民风,东北人天生那种幽默、大气、豪爽的性格特征全都体现于其中。”
   
    赵本山也说过,看过了东北二人转,就可以了解整个大东北。
   
    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李鹏飞说:“提到东北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二人转。二人转已经成为最具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他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工作节奏逐渐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放松,需要一种轻松、健康的文化节目作为消遣。二人转这一来自民间、内容幽默的文化节目恰恰迎合了人们放松的需求。“而且,二人转演员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根据台下观众的情绪变化,他们可以在舞台上进行创造性发挥,积极地与台下进行沟通。演员如此,台下的观众也一样,他们不是消极地欣赏,而是以激情、掌声、笑声,甚至是跟唱、帮腔与演员进行着交流。一场戏下来,演员与观众几乎是浑然一体,快乐共享。这就使台上台下的交流达到相互激活、共唱一台戏的整体效果。
   
    “东北味”歌曲“土”并时尚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庞龙的《家在东北》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曲。近年来,从网络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大学自习室》到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里的歌曲,东北题材歌曲已经成为时尚。
   
    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圣水湖畔》三部电视剧主题曲的曲作者杨柏森认为,随着这些年来东北语言类小品以及东北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尤其是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圣水湖畔》等电视剧的热播,东北题材歌曲也随之发展起来了。而且,东北题材歌曲朴实、热情,旋律流畅,歌中的人情味、生活味十足。杨柏森说,东北语言是最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质朴而纯真,风趣幽默、不矫揉造作,充满了张力和情趣,它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而且,东北话接近普通话,易流传。
   
  东北题材电视剧——东北文化的大军团
   
    近年来,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东北题材电视剧已俨然成为了荧屏上的“保留剧种”:从赵本山的《刘老根》系列,到《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和《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东北题材电视剧不约而同地在央视和各地方电视台四处开花,甚至挑起了各家电视台黄金档的“大梁”。
   
    《圣水湖畔》曾以5.8%的收视率创造了央视2005年最高的收视率;《刘老根Ⅱ》的首播也曾创下全国平均收视率10.34%的好成绩;日前,在辽宁电视台影视频道热播的电视剧《马大帅Ⅲ》收视成绩创造了新的纪录;尽管播出后备受争议,但由潘长江主演的央视贺岁剧《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最终的收视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收视率为6%,最高收视率达到9%,是近三年来春节期间央视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东北题材电视剧为什么能如此吸引观众?央视影视部主任汪国辉表示,东北题材电视剧受欢迎,除了东北方言小品为东北题材电视剧奠定了观众基础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东北拥有大批的作者,他们熟悉农村、热爱农村,描写农民和农村是他们的强项。
   
    而且,从东北题材电视剧的演员和创作阵容来看,东北题材电视剧集中了一大批近年来活跃在小品舞台上的演员和话剧演员:《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的主角全是清一色的东北小品和二人转演员,而中心人物则是大家都熟悉的赵本山。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潘长江等东北演员在全国拥有稳定的观众群,他们在荧屏上有号召力。
   
    东北风情戏剧
   
    东北文化的奇葩不仅是小品、影视作品、歌曲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极具东北风情的戏剧也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被戏剧界专家誉为“演农村戏已成品牌”的长春市双阳评剧团以演农村题材的剧目享誉全国。该剧团常年在农村巡演,与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熟悉并理解农民的生活处境和状态,因此他们塑造出来的农民形象真实感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个剧团创作、表演的《月难圆》、《三醉酒》、《三姓人家》和《三嫂》等多出剧目,先后获得“文华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
   
    在话剧界,带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很难突破地域的局限。然而,由哈尔滨话剧院创排的话剧《秋天的二人转》却创造了奇迹。《秋天的二人转》以话剧样式为载体、以二人转艺术样式为媒介,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热辣风情,这部戏已在全国的三十多个城市演出了一百余场,无论是在文化中心北京,还是在江南水乡,抑或是在岭南小城,这部戏都是满载着观众的掌声与喝彩。
  
    东北文化有它“火”的道理
   
    名人效应造就东北文化品牌
   
    不可否认,以赵本山、潘长江、高秀敏、何庆魁为领军人的东北军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渐成强势、叱咤艺坛,成为中国大众文艺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他们在创作、表演、经纪中介、策划、推广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
   
    赵本山——东北文化的一面旗帜在所有传播东北文化的人当中,谁也不能忽视赵本山的作用。在演艺界,赵本山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作为电视小品的领军人物,他几乎就是小品的代名词,他是央视“春晚”的常客,也是俗文化在舞台上的代言人,是搞笑的明星,逗哏的王者,主流电视媒体隆重推出的引导一种文化娱乐时尚的领袖级人物。
   
    和那些盘踞在北京的御用“喜剧”演员不一样,赵本山是真正来自民间的,他脑子里装满了各路农村人物。除了央视“春晚”这个大舞台外,最重要的,是赵本山自觉以农民作为创作原型,天然地赢得了农村观众的喜爱。他所扮演的角色从来不是官员、城市白领和知识分子,他的角色永远是农民、普通人,哪怕是那个当了老板的“刘老根”,也不脱离小人物本色。在赵本山的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那些有着一整套民间生存智慧、善于自我解嘲的普通人,那些为生活所累却没有丧失希望、烦恼中带着眼泪和笑容的生活片段……其实,这正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写照。这,使得赵本山从黄宏式主旋律小品演员和潘长江式丑角演员中脱身出来。
   
    除此之外,赵本山在创作、表演、经纪中介、策划、推广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由此产生的“赵本山经济”推动了东北文化产业链的成熟。
   
    1992年,赵本山举办了东北三省“赵本山二人转大赛”。通过此次比赛的选拔,赵本山组成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就是他以后拍摄电视剧、举办二人转演出的主力。2002年,赵本山开始租用剧场举办二人转演出。曾有人做了一个估算,一个剧场每年就能带来400万元的收入,而赵本山同时租用了4个剧场!2004年,赵本山担任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院长,学院可以为他的演艺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之后,赵本山又开始打造自己的传媒王国,他将辽宁民间艺术团升格为本山传媒集团,以演出、影视制作、艺术教育、广告四大产业为支柱产业。演出业以经营沈阳刘老根大舞台等4个二人转剧场为主,也是集团的主业;影视制作业则被赵本山定性为“集团发展的依托产业”;艺术教育则是以本山艺术学院为主。本山传媒集团是赵本山最核心的产业,赵本山表示,“本山传媒集团”的每一个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产业链,从演员培养到最后的产品(影视剧和演出场所)形成“产业化一条龙”。他说:“我的经营思路是,不管做什么,都不离开东北文化这片土地。”
   
    何庆魁——东北文化的坚强后盾
   
    “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别以为穿上马甲我就认不出你了”、“谢谢啊,缘分啊”……这些在大街小巷广为流传的口头禅,竟然出自一个打过鱼、卖过菜的农民之手,他就是剧作家何庆魁。由何庆魁编写、赵本山主演的小品多次在“春晚”小品评选中拔得头筹。人们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惊讶地发现,这位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农民”不仅仅是一位拨动中国笑神经的高手,在制造笑声的同时,他还不声不响地把东北文化传递给了全国观众。
   
    纵观何庆魁的《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心病》、《卖拐》、《卖车》等喜剧小品,以及《刘老根》、《马大帅》、《圣水湖畔》等影视作品,都会发现何庆魁是一位关注黑土地文化发展的东北人,他关注东北人的人生欲望、人生境遇、人生苦乐以及种种人生问题,并把东北人的故事提升到用喜剧的心态笑对坎坷人生的美学高度,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在本土文化挖掘上,何庆魁是超前的,他采用特征鲜明的乡村生活场景、憨厚朴实的农民语言,并与时代紧密结合,艺术地表现了东北人和东北文化,让农民了解科学,让观众了解农民。何庆魁说:“农村是我的根,我不能从黑土地上把自己拔出来。拔出来,我的艺术之根就枯竭了。我这一辈子,感情的根和老百姓这种血缘的根都不能拔出来,只能越扎越深。”
   
    著名戏剧理论家王兆一这样评价何庆魁:从二人转到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是何庆魁的一个里程碑;从小品到电视剧,《圣水湖畔》是他的一个飞跃。
   
    吉林省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郝国忱认为,何庆魁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他生活底子特别厚、基础扎实,26年的农民生活为何庆魁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且,何庆魁非常善于观察生活,所以他的作品总是那么贴近生活。
   
  高秀敏——黑土地上永远盛开的丁香花
   
    高秀敏生前与赵本山、范伟搭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结构平台,她不但在舞台上留下了《将心比心》、《拜年》、《卖车》、《卖拐》、《心病》、《送水工》等一系列经典小品,而且还延伸到如《圣水湖畔》等电视剧领域,逐步建构出以往少有的东北乡土文化传播模式。
   
    作为公认的“小品铁三角”中唯一的女性,高秀敏塑造的角色,大都是来自吉林黑土地农村的大姐、大妈、大婶。因为她是在这个人群中长大的,了解这些人的开心与烦恼,能深入挖掘和深刻理解着这些人的心理状态。往往在上台一分钟之内,高秀敏就能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把观众带进人物,导入剧情,其艺术形象有着明显的吉林黑土地标签。她通过自身的艺术表现向越来越多的观众传递着吉林妇女的风貌。
   
  成熟的创作队伍推动东北文化升级
   
    东北小品、电视剧为啥这么火?不仅仅是因为有赵本山等人的名人效应,还因为在这些明星的背后有一支成熟的创作队伍,他们是推动东北文化升级的坚强后盾。
   
    据了解,吉林省有个省市县三级创作网,这个创作网培养出许多基层剧作家,比如创作了《刘老根》和《圣水湖畔》的何庆魁、《希望的田野》与《美丽的田野》的编剧冯延飞。这些人多数都是农民出身,有着丰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写起农村戏来得心应手。后来他们中一些人出了名,但这些人一直也没有离开农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汲取创作的养分。《美丽的田野》的编剧冯延飞,虽然现在不是农民了,但是他的朋友全是农民,他说自己还是个农村人。
   
    被称为“东北文化的活化石”的崔凯,是辽宁地域文化的代言人。他创作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送水工》等作品均获得央视“春晚”小品类金奖。崔凯说:“小品的创作首先应该具有地域特色,然后才能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突出民间艺术、发扬本土文化是小品必备条件。”除了崔凯外,辽宁还有张超、张惠中、李春明、乔杰这些作家、编导。
   
    这一大批生长于黑土地上的作者应该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老百姓生活,先天的亲和力加上地域色彩,使他们的作品成功了一半,再加上时尚审美元素,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一定会“火”起来。
   
    老百姓爱啥演啥,老百姓爱啥写啥,这是东北军团的统一思路。
   
    市场运作为东北文化打开通路
   
    成功的市场运作是东北影视作品火爆全国的原因。从《希望的田野》到《美丽的田野》,离不开以丛丽、阚小龙为首的吉林大地影视传播有限公司的成功运作。何庆魁和高秀敏于2004年9月一起在辽宁省葫芦岛市成立了中国东部影视城庆魁影视公司。何庆魁说,中国现在缺乏农村题材的影视拍摄基地,所以他要把葫芦岛市的东部影视城变成全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专用基地,向全国推广东北文化。
   
    另外,还有成功运作《军歌嘹亮》、《欢乐农家》、《青衣》、《国家命脉》等影视作品的大连天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他们为大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的家在东北
   
    在《纪委书记》、《省委书记》、《突出重围》等作品中担任主角的杜雨露认为,一部好剧的出炉,不是生搬硬套出来的,而是顺应市场规律拍出来的,老百姓不会买“脱离生活”的账,“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老百姓生活,认认真真去创作一个有生活、有故事、有人物、有思想的好本子,这样的好本子自然有人投资,也不愁没有好演员去演。”
   
    因执导《大雪无痕》、《绝不放过你》而闻名遐迩的导演雷献禾说,他曾在东北农村生活了6年,黑土地上生长的高粱、大豆,黑土地上生活着的质朴、善良的农民,使他感受到真实、富饶的东北,感受到了厚重的东北文化。东北人的幽默、粗犷、豪爽、正直等性格深深地感染着他,这也造就了他今天的艺术风格,东北文化的积淀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身为东北人,创作出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的英宁在谈及东北文化时说,东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非常直接,“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拉倒,这样直来直去的性格非常痛快。东北人的性格很鲜明,这是东北剧中人物吸引人的一大优势”。
   
    电视剧《美丽的田野》的导演兼制片人阚小龙认为,黑土地就该打农村戏这张牌。他说,“每个制作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而我就是对农村戏情有独钟。有人曾问我农村戏现在都泛滥了,为啥还拍?我说中国有那么多农民,是一个相当大的收视群体,而且对于农民来说,看电视也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所以从人口的角度看,农村题材戏还是少。”
   
    在《希望的田野》剧中主演乡党委书记徐大地的演员程煜对东北地域文化有着他独到的看法。程煜告诉记者:“东北文化的内涵太丰富了,诸如二人转、东北小品,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等歌曲也只是展现了东北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东北文化还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在“东北风”劲刮之时,记者也有一种担心,这便是“东北风”能刮多久?
   
    “东北风”能刮多久?
   
    当年的“西北风”的风力要比今天的“东北风”猛,然而持续不到两年时间,就销声匿迹了。这固然有文化自己发展无法逾越的障碍,但缺乏学习研究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在今天全国劲吹“东北风”时,我们却没有看到有分量的研究“东北风”现象的学术文章。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很多东西,它在迎合主流观众的主流审美趣味的同时,它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局限性。克服局限,改造弱点,就可能持续辉煌。比如我们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辉煌的背后,那种自我审美、自我陶醉、自我玩味的作家情结,是不是一种局限呢?走出黑土地外面是更大的一片天,放在大背景下展示黑土地的魅力,这种胸怀在有些作品中能读出来吗?
   
    我们的二人转就真的那么好,一点毛病都没有了吗?脏口如何解决,“粉词”何时消灭?在辉煌的映衬下,二人转的弱点就更清晰了。迎合观众,这是商业法则,但丢弃剧种自身的特点,变成杂糅各种艺术品种的混合体,二人转的根本在哪里?
   
    清醒,是一种胸怀。理论家、有关部门坐下来,就某一课题进行专门的研讨,已显得十分必要了。
   
    另外,东北文化是东北三省共同的文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者应该是一盘棋。然而,各自为政、缺乏整合,这也是事实。怎么样整合三省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盘棋作战的局面,这恐怕是文化精英的责任了。
   
    我们期望“东北风”能长久地刮下去,但愿这不仅仅是一种期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18:18 , Processed in 0.1085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