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07|回复: 0

当前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三股逆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2 16: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淑章 来源: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index.htm

内容摘要:当前汉语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视的现象,我把这些现象称作“三股逆流”:一是不顾我国文字法的规定,滥用外语的现象;二是鼓吹“网语”,不积极推广普通话的表现;三是运用汉语的无序状态,严重干扰国家汉语规范化工作。虽然汉语发展的主流还是好的,但不能因此忽视以上所述三股逆流。我们应以法律为武器,维护汉语的尊严。

关键词:外语   “网语”   无序状态   汉语   尊严   文字法

    同圣人比岁数,这事很滑稽吧?而如此做的人恰恰是我自己。因为论岁数,我今年七十有五,比孔子多活两年了;而孔子活到七十岁时,便“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而我逾“古稀”已五载之多,说话、写文章尚且战战兢兢,惟恐触犯某些人的“规矩”。这回所以一反常态,敢用大家看到的这个标题写文章,那是由于我想到:快入土的人了还不敢说几句想说的话,岂不让年轻人笑话!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对于这份遗产,我们作为子孙,应该千方百计地保卫它,继承它,并使之健康地向前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有不少人非但不珍惜,反而有意无意地蹂躏它,玩弄它,甚至破坏它。

    就我所见,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我把它称作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三股逆流。

    第一股逆流:喧外语之宾,夺母语之主。

    一是外语扭捏地踱入大小媒体。

    例一:不少报刊上、电视上提到体育赛事,某某迎战某某时,多写成“某某VS某某”。我不懂英语,请教懂英语的人,答曰:“VS”就是表示双方组成一对,一方是另一方的对手。原来如此!请问:为什么不写成“某某对某某”或“某某对垒某某”呢?难道我们汉语的词语贫乏到必须求助于外语的“VS”不成!

    例二:某报登载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最in的乐队:达尔罕乐队》。看了标题,不知所云,继续看文章的内容。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out’与‘in’似乎已经成为目前判断时尚的标准。如果你自称是一个泡吧族,却不知道达尔罕乐队,那么你就一定被‘out’出局……”我无论如何读不懂,就去请教精通英语的教授,他们告诉我,“out”是在外头,“in”是在里头。至于文字要表达什么意思,连他们也弄不清楚。

    现在要问:以上所引的标题和文章如此荒谬可笑,却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二是外语神气十足地现身各个场所。

    谁都会发现,大多办公大楼标明楼层时,不写“一层”、“二层”等,而要写“一F”、“二F”等。不少地方的厕所,既不以“厕所”标示,也不用委婉语“洗手间”,而只写两个字母“wc”;更有甚者,还把两个字母竖写着:“w”写在上头,“c”写在下头。奇怪的是,这样的外语不仅现身在一般场所,还昂首于某些党政机关所在。真不知中华文明哪里去了!

    三是外语堂而皇之地抢占了汉语的位置。

    作为全国极重要的媒体中央电视台,本应该旗帜鲜明地维护汉语的尊严,坚决同这股逆流进行斗争,可万万没想到,这个电视台竟然推波助澜,一直用CCTV作为自己的标志。据说,该电视台的负责人称,已经沿用了数十年,非常珍贵,不可能轻易改变。

    好多外国人,几十年、几百年来,都用英语称呼我国首都北京,而现在他们为什么像我们中国人一样,称它为“北京”呢?而写出来也必须是汉语拼音“Beijing”呢?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争得的尊严。这是母语的尊严,也是我们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现在要问:是这个尊严珍贵,还是那四个字母珍贵?

    我国有一部全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文字法,这部法的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该章第十八条又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不知中央电视台的负责人是否知道上述文字法。严格地说,用CCTV作中央电视台的标志是不妥的。真诚地希望中央电视台坚持母语发展的主流方向,切勿替那股逆流帮忙!

    第二股逆流:煽网语之风,灭汉语之火。

    “网语”这种东西是孩子们在电脑上玩的一些词,我原以为,这些词他们彼此看得懂,玩得高兴,本来也无可厚非;其中一些词,如果既合乎语言规律又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用得长了,也必然会进入普通话的。可根本没想到它对汉语的健康发展会有多大影响。

    前些日子看中央2台的“全家总动员”节目,发现在知识问答中,竟然考查全家人的“网语”水平。看罢,着实吃了一惊。啊,媒体居然也在煽“网语”之风!何止媒体,有的教授、有的作家,也在给它鼓气呢。

    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居然说:“网语”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家陈村说:在电脑上,中文表达本身存在缺憾,使用“网语”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和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会显得新鲜,有个性。一位是教授,一位是作家,说话有分量啊!

    呜呼!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好多国家服务了几千年的汉语,作为联合国的用语之一的汉语,被全世界公认的极具表现力的汉语,正在吸引着全世界各国人民,在它的故乡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可为了在网上聊天方便,部分人胡乱编造的一些“词语”,却被吹捧为“新语言”,说什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会显得新鲜,有个性”。

    好!现在就让我们见识见识这种“新语言”吧。请看:

   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

    昨晚,我的JJ带着她的青蛙BF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JJ的BF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说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PLMM。真是好BT啊,7456……

    这两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读者看得懂吗?如果想读得懂,恐怕还得请上述教授和作家来培训呢!

    请读者认真想想,面对汉语发展中出现的这股逆流,我们究竟何去何从?

    噢,忘了!我应该把上面那两段话中的一些“词语”解释一下:

    GG(哥哥),偶(我),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KPM(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JJ(姐姐),青蛙(丑陋的),BF(男朋友),PMP(拍马屁),PLMM(漂亮妹妹),BT(变态),7456(气死我了)。

    这明明是汉语、英语字母、拼音字母,以及简缩、谐音等手法的杂乱拼凑,却被某些人奉为“新语言”。

什么叫语言?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我们的汉语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历代的中国人都在促进其健康完善地发展,这是主流。

2005年9月22日,上海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国家机关公文、学校教育教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全国广大教师和广大家长以及我国不少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他们对“网语”的态度,同上海的“规定”的精神完全一致。这是令人欣喜的。

    第三股逆流:促发展是假,扰规范是真。

    除了上述两股逆流外,还有一股隐藏得较深不易被人们一下子觉察的逆流。这就是当前在汉语的读音、书写、嵌词、造句等方面出现的无序状态。

    我国文字法第一章第三条清清楚楚地写道:“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我国宪法第一章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可是,不少人对这些法律或不理不睬,或视而不见,把汉语看作是由他们摆弄的工具。音,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词,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句子,想怎么造就怎么造。于是,社会上流行着这样的话:“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有例为证:

    例一,商店橱窗中,把“袜子大减价”写成“妹子大减价”,把“我店不坑人”写成“我店不啃人“,甚至把“卖人造革鞋”简化为“卖人革鞋”;机关办公楼内,把“副厅长”写成“付厅长”,机要处门上写着“非公莫入”;某个医院里,把“换肾”写成“换臀”……

    例二,不少文字工作者用词造句彰显所谓个性,他们想表达一个意思,既不考虑哪个词语能与这个意思适合,也不顾及读者如何理解,只图自己痛快,顺手拿来一个词语,就强迫人家为其服务。于是,不知多少词语遭到了被任意歪曲的不幸。比如,“首当其冲”这个词语,本来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可有人硬逼它表示“首先得到好处或奖励”。“炙手可热”本来是用来比喻人的,形容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接近,可有人却用它来比喻“热门”,说什么:“‘二战’成了时下影视、美术、文学等艺术创作炙手可热的题材。”“守株待兔”本是用来讽刺希图侥幸的,却有人用来表示在军事上的固守。

    例三,一部名为《历史的选择》的电视剧中,毛泽东面对严峻的形势说道:“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而电视的屏幕上却打出了这样一行让读者如入五里雾中的字幕:“脸谱老爷,一翻三仪式……”

       例四,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某君,竟然当着面,称对方的父亲为“家父”!错了也倒不要紧,改了就行。可是,事情偏偏不是这样:某君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理由是,当时他的眼睛是看着对方的;某负责人也替他辩护说,某君只是在“家父”前少说了一个“你”字;还有人说,某君是为了同对方套近乎,就如他在冯巩面前称“咱爹咱妈”一样。呜呼,我说不出话!称对方的父亲应说“令尊”,意谓“您的父亲”;称自己的父亲才说“家父”,意谓“我的父亲”。我堂堂中华文明用语,竟被如此践来踏去,岂不可悲!

    汉语运用得如此混乱,理所当然地引起国人的关注和批评,理所当然地引出“汉语要加强规范”的呼声!可是,当有关人士和部门认真来承担汉字规范化这一历史任务时,却有人声称,上述现象正好表明语言是要“发展”的。我认为,促进语言的发展是假的,其有意无意地干扰语言规范化却是真的。

    本文无意谈论发展和规范的辩证关系,但想说一段话提醒读者,以免上了某些“发展论”者的当。

    篮球的赛场有四条边线,比赛时又有各种规则。运动员在比赛时,均要受四条边线和各种规则的限制。但没听说哪一个优秀运动员会抱怨这些限制,因为,正是这些限制,才使他们的才华和技艺得到了发展。篮球比赛的这些限制比之于语言,就是它的规范。规范非但不限制语言的发展,恰恰相反,它正是语言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相信,汉语发展过程中,其主流是健康的,有力量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它的逆流,尤其要警惕上述三股逆流的汇合!

    《语文报》创始人陶本一先生大声疾呼:“全社会要像保卫黄河一样,保卫汉语!”我也想用嘶哑的喉咙大喊一声:“让我们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汉语的尊严!”

  (《内蒙古日报》 2009-07-14  <北国风光 >)
   
    网友评论

    【史晓丹】 2009-8-16 0:37:09    李爷爷说得甚是!中国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珍宝”!然而它就这样仁慈的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入侵的“来宾”(外语)自己休息!令我不解的是:这位来宾却一点离开的意思也没有?我不懂别人位置却可以心安理得地坐得那么稳&#8226;&#8226;&#8226;&#8226;而且更令我费解的是——它竟可以理直气壮地坐得越来越稳了!有时我还以为是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呢!因为有一次经历我不敢忘:有一次一个同学写了一串数字给我,我好半天没看懂,就去请教我的那位同学,他却说是“对不起”的意思!   

这个道歉的方式很特别,但却似乎没办法让人接受!我突然发现中文这股清泉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浑浊!它不再是甘甜的而是难以想象的味道,不知可不可以用恶臭来作诠释。我突然好惭愧!我们的这新一代的祖国的希望不但没有把它保护的那么好,不但没有让它继续发扬光大还肆意地滥用!是我们的责任却不负责,真是可耻!!!在这里要真诚的表示感谢李老师提醒我们的责任!

    我一直认为中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还是我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古人总是吟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最令人赞叹的是全诗不会写一个愁字,却可以表达出惆怅的心境!而当今的所谓新时代!语言却匮乏得很!匮乏到用阿拉伯数字代替表达!匮乏到用外语帮忙表达!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真的老了么?不能再为我们服务了么?那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失去这位老朋友的!外国朋友都有在学习中文,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的运用它呢?

     难道我们要自己成为一个不比外国人了解中国语言的中国人么?  


    【孟日】  2009-8-5 18:00:15  李先生所言既是。我们是应该是为中国的汉语言发展而担忧。想要再次振兴汉语的精神,是要国人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事情。但这毕竟是一条相当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

    看过文章,学生不光替汉语的生计感到悲哀,而更多的是为国人轻视汉语的作为感到愤慨。

    怎样的社会背景造就怎样的人们心中的语文,而怎样的救急措施可以把中华文明体现的文化韵味从人们心中深挖出来。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也许可以解释,至少在中学生范围内解释某些不重视语文的原因。

    “分数决定命运,努力决定结果”这便是应试教育最光彩的口号。但也是最黑暗的一面。多少有能力而成绩一般的学生被分数淘汰,被老师淘汰,被大学淘汰。多少能力一般,只会死学死用的“书呆子”被分数肯定,被老师肯定,被世俗肯定。但是,到了社会上呢?有能力,活泼,口才好的孩子一次又一次被领导肯定,被社会肯定。而刚才说的第二种人,剩下的,只有一张大学文凭。但是,这个社会有文凭的人多的是,少的,是有能力的人。

    提到这么多次“能力”是因为这是社会需要的,是国家需要的,而也是现在学校给不了我们的。学校给我们八门甚至更多的功课,结果学生们一窝蜂的把努力集中在难学,难懂的科目,但哪想,这种教育制度把语文一次又一次的逼到悬崖边,使我们没有时间去学,甚至没有时间去想把语文振兴起来。

    这是教育制度的悲哀。

    但是,我们在抨击社会的语文不良现象的同时,是否想想我们自己该为它做什么,想想我们该为它奉献些什么,想想我们在面对世俗利益和自己原则相碰撞的时候,是否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坚持着我们自己对社会尊严和社会责任的崇尚,这就是我们开始振兴语文的第一步。
    我对于语文的理解:不仅是交流的一种工具,还是我们中华名族传承下来的文化符号。发扬汉语精神,并不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面对着中国地位一再的提高,英语的学习热头想必会慢慢减弱,而汉语的传播速度,会传播更快。这是国际趋势,也是社会潮流。

    希望人们再次审视自己对语文的态度,审视自己对责任的看法,审视人的一生中,需要坚持的几种原则。

我们引以为傲的民族自尊感。  


   【张开达】 2009-8-2 22:46:28  我认为说的很对,即使当今世界正趋于国际化,英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汉语的地位不容改变。

现在,许多人认为:英语与汉语相结合的所谓中式英语,会成为语言发展的一种潮流,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但是,语言终究是语言,它有一套完整的、规范的使用法则以及悠久的历史内涵,绝不是仅仅几个字母能够代替的。而且,现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更能说明汉语拥有巨大的魅力。而我们国人反而不重视汉语的学习,盲目追赶潮流学习一些表面上能提升自己时尚程度的莫名其妙的新新“语言”,更是让历经千年的汉语无地自容。

作为联合国官方语言、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更应该去保护、发扬它,而不是漠视人们的滥用和弃用。

作为一个说着拥有悠久历史语言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它为自豪,为骄傲。在飞速发展的世界中,维护汉语、维护尊严。

【赵欣】2009-7-25 19:58:51  我接触汉语不过十八年,学习英语也只有短短八年时间,网语尚不通晓,白字错词倒是时常写.论资格,本轮不到我对汉语的发展问题置喙,但读了老师的文章后,作为一个汉语学习者、爱好者,以及汉语发展的亲历者,不禁有所感。请略陈固陋。

外语在各个方面的入侵,老师在文章里已尽述.在这里,我只是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讲一些我的经历.不久前我去“小伦敦”接学英语的妹妹,在走廊里看着一队队搭着肩、嘴里念着含糊不清的英文的孩子,心里感到一丝无奈:如今英语补习班遍地开花,初、高中的补,小学的补,幼儿园的也补,甚至连胎教班也粉墨登场。只要稍有些名气,便班班爆满。各种英语学习机更是标到几千元的高价。同比之下,汉语补习班可谓是寥若晨星,就连学校的语文正课也成了一些同学的“补觉时间”。晚上我辅导妹妹做功课,心更是凉了大半截:七岁的她已经把拼音和英文字母彻底混淆。其实早有教育学家表示过担心,但英语早教依然“如火如荼”家长希望孩子多掌握一种技能,提高与世界交际能力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英语早教已给汉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在母语和外语中选择后者,不是一种悲哀吗?

我不能理解的是一句口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难道我们浸浴在华夏五千年文明与智慧中的孩子们,竟要用一门外语来评判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吗英语真的这样神通广大吗?我表示怀疑。我初中老师的同学,学生时代英语一流。而如今从事保险工作的她,除非是遇到一个想买保险而又一句汉语不会的英语学家,否则她的才华怕是要埋没了吧!依我愚见,虽然我们需要对外交流,但真正从事对外工作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R常生活工作是很少接触外语的。那么这种全民性的、以把英语水平提高到于汉语水平不相上下的教学方式,是不是有点资源浪费?

其次,英语固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依旧只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没有必要上升为一种上至权威下至民众的集体崇拜。我不禁想到沙皇俄国也曾以学习法语、讲法语为尚。那是由于当时沙俄较为落后,因而向法国学习所致。我们自然有许多地方需要向他人学习,但这种崇拜是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民族自信心的缺失?

无论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也许在汉语发展过程中我们真正该警惕的,正是这种重视外语,忽视母语的观念。下一步,我们应在强化汉语价值观念上下足工夫。

我对网语了解不多,但对把网语作为一种新语言的说法很不赞同。第一,在我的观念里,语言的词汇、语法要有全面性,既可以通过它来表达人类思想的任何意思。而网语用来完成一篇“新新人类”的R记尚可,想要“翻译”一篇新闻联播的新闻稿可就难上加难了。想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似乎还得靠母语汉语。第二,网语基本是对一些词汇的变形、恶搞,且领域十分狭窄。而所选的这些领域通常不大被主流认可。试想我们的交流里充斥着gg(哥哥),mm(美眉),BT(变态),恐龙(长地不漂亮的女子),青蛙(长得不英俊的男子)这样或误导价值观或带有侮辱性的词语,那我们的语言就相当“生动形象”了。

关于不规范的汉语使用,我常自嘲:“没事,二百年后都是通假。”托应试教育的福,我们在青年时期在汉语规范上很是下了一番工夫。但试后,我们说话写字就难免信马由缰了。汉字的规范不应只由利益驱动,而应营造一种求真求实的风气。错了就改正,而不是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狡辩。只有这样,汉语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汉语经过数千年的锤炼,承载着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必将随着中国的R益强盛而向世界展示她独到的魅力。我们要对此有足够的信心。历经汉语发展的我们,惟有堵截逆流,正确推动发展,才能对得起滋养我们的千年文明。

【经历】2009-7-23 9:27:43  先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溢于言表,其情可鉴定!为学生加油!

【cg】2009-7-22 9:50:29   个人比较赞同对外语的逆流,但网语则不能一概而论它不能进入正式的语言领域是肯定的,但并不妨碍它在网络的流行。

【文举】 2009-7-21 20:14:34  先生对母语的热爱,对母语当前面临危机之忧患,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总是要遭遇各种逆流.但是我相信,大浪淘沙,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汉语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和前行的脚步!

先生此文振聋发聩,深刻尖锐,这也是先生的一贯风格.廉颇不老,心系神州,心系母语!

我们除了向先生那样为纯洁规范母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别无选择。

【学生路】 2009-7-20 11:00:15  讲的好!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逆汉语发展之流的时弊,李老师入木三分地将时下汉语发展中的最主要的三种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现象揭露了出来,真是痛快之极!

百姓常讲的一句话,说“人之将老,其心也善”,我想李老师是不会说假话的,何况,作为内蒙古权威的专家,在文字、语法、修辞、古代文言文方面颇有造诣的语言学教授,他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是严谨的,对待学问是十分讲究原则的,他对语言、国家、民族是有感情的!面对当前社会上我们的母语存在的种种认识、使用、运用上存在的问题,他深恶痛绝,直抒胸臆,“长此下去,还有多少人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还有多少人能尊重本民族的东西”?

当然,李老师也不是不懂发展进化论,他也能接受汉语言的发展变化和不断进步,李老师更不是顽固守旧派,面对新生事物,他也会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去伪存真,好的东西就接受,不好的东西一定会排斥,然而,面对“网语”、“新语言”,李老师确实不敢恭维,当然其中也不乏有进步的、好的语言,但一定不能认为这些语言很好,会取代“旧语言”,成为新的发展潮流,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yyh】 2009-7-20 10:25:21  当你明白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最宝贵遗产,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当你知道各个国家和人民在对待本民族语言上十分尊重、十分有感情,当你了解尊严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汉语之于我们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继承、发扬、传播我们的母语,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维护、尊重、正确使用我们的汉语,于是乎,你就会理解一个七旬老人所说的话、所讲的道理,你就会体会到李老师的良苦用心和真情流露。

我由衷地希望,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那些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一定要努力学好母语,认真使用和运用汉语,千万不要赶潮流、比新奇,做出一些有伤于母语和民族感情的事情,最终害了自己,也误导了别人,最终成为本民族语言发展中一个叛逆者。

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面对其惨遭践踏,先生以赤子之心,如椽之笔,历数“逆流”之状,直斥叵测之举,忧患之情溢于言表。先生所言极是。目前,汉语弱化、边缘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何止是媒体和网络?与教育,这个母语传承的主阵地相比,它们只不过是推波助澜,而失守,则在教育本身。看看一个一般学生的成长过程,从学龄前四五岁,到义务教育、高中,再到大学,十六七年的时间,每个学生学英语的时间占三分之一的不在少数,请过多少英语家教、上过多少英语辅导班恐怕连自己也不清楚。然而,那些几乎用尽了四年光阴而取得英语四级或六级证的本科大学毕业生,有多人不能独立完成六七千字的毕业论文,甚至求职简历都不能写,这不是母语的悲哀吗?这难道不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吗?

感谢先生的奋力呼号!

【何以为国】 老先生所言直击文化时弊,可谓是对三股逆流的当头棒喝!茶余饭后常常和朋友聊起对这些垃圾语言的感受,与老先生甚是相同,可惜,吾辈没有老先生振聋发聩之举.我们的国粹已越来越接近灭绝的地步,比如说中医;我们的文化正被其他国家作为本国文化大肆炫耀(这未尝是坏事),比如说端午节.可惜,国内的一些不肖之孙却在把国宝汉字当成集贸市场的猪肉随便肢解!呜呼!相反,我国考古研究者评职称必须过英语考试之关!可悲可叹可憎!那些作祟者也是国人啊!有戏言:等我国强大了,让那些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在评职称时,一人发一个刻刀,一人发一个乌龟壳,考考他们的甲骨文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1:06 , Processed in 0.0743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