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19|回复: 9

“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附作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 10: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许民彤 来源:http://bjrb.bjd.com.cn/html/2012-04/19/content_74430.htm

  这两天看一篇文化报道说,我们每日与他人的信息交流,使用的工具基本上是随时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等等这些快捷、短小的东西,因此,有人感慨地说,新媒体时代很神奇,一天同样24小时,似乎比我们小时候要短得多,这必然导致我们做每件事必须更短、更快,也必然导致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

  的确是这样,我们的阅读文化生活,是这些快捷、短小、杂乱的内容,占了主要的部分。很多阅读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阅读已经变成了“碎片化阅读”,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思想的碎片化的阅读时代?

  如今是微博时代,开机阅读,微博阅读,基本成了当下阅读的常态。对于作者而言,热衷于微博写作,以期收到短平快的效果;图书出版界也屈从于这种碎片化的文化生存,快速推出了微博图书。微博图书,微博阅读,成为了当下图书出版界一个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看看图书销售排行榜,把微博上的名家名段集结成书,成了图书的一个品种。微博红人张发财写历史八卦的微博结集成《一个都不正经》,其段子体叙述让千百年前的人物从故纸堆中爬起来;80后资深相声爱好者东东枪的《俗话说》也由诸多MSN签名加微博段子汇集而成;网络红人奶猪出版“段子集”《我呸》;《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则以“微博体”书话短章出版了《微书话》。

  此外,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讲述主人公与某明星在微博平台发生的情感纠葛;《精神病学院毕业生》、《蔡澜微博妙答》等一系列“微博体”图书也相继出版。

  其他名人如导演冯小刚、台湾主持人蔡康永、歌星梁咏琪等,他们都在公共场合表示,准备把自己的微博语录整理成书出版。

  这些“微博体”图书,内容大多在140字,语言简短,只言片语,没有完整的故事和逻辑,但方寸之内倒也折射出图书领域的微阅读潮流趋向,虽多番加印,频频问鼎畅销榜,但却是典型的碎片化阅读下的产物。

  有关图书出版方面的人士分析: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数已达到2.5亿。现在,微博已成为主要的互动平台,有敏锐出版眼光的人便把“微博体”从线上发展到线下,而由线上的影响力到线下的传统出版,微博内容变成图书则快得似乎更像是一场“闪婚”。如今“微博体”图书热,与此有很大关系。

  微博与图书的结合,使得图书出版固然适应了快捷、及时的“微阅读”需求,也出现了一些热销、畅销的“微博图书”,但是,这些“微博体”图书,其思想蕴含、内容质量和艺术品位究竟怎样呢?一些书评者认为,“碎片化语言”承载的内容、思想都很有限,它们的内容显得太过随意,充斥着微博上的边角料而缺乏完整体系。有的读者网友则指陈,这些微博书不过几句流水账,或引几句书的内容评论,或回答网友的提问,或名人轶事摘抄,把它们叫做“微博拼凑书”,或更名副其实。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图书中的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必须同时思考,具备领悟抽象思想的能力,具备讨论严肃精神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很显然,阅读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微博体”这种技术性的阅读,其明显的内涵的浅显,理性力量的匮乏,逻辑的无序性,思想的碎片化,则根本无法带来阅读的精神享受、思索的兴味、沉思的回味和思想的快乐。  

  说到底,“微博”阅读,使我们的阅读生命不复处于整体之中,阅读的实质和整体根本不复存在,而最终在这种微阅读中,我们的生命、同等的活力、生命的蓬勃兴旺被压缩在最小的单位中,生命只剩下可怜的零头……难怪有书评作者说,现在很多人有了微博就放弃了博客,有了博客就放弃了书籍,这些都是本末倒置的。

  当下我们之所以热衷于出“微博书”,热衷于读“微博书”,更多地源于我们精神本身的快餐化。的确,我们很少有空闲时间,生活并不完满;我们除了追求一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目标外,不想去发觉自己的能力;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我们满意,即使精神生活也必须服务于我们这种短暂的快乐,因此,快速浏览代替了精读,作为读者我们不再与读物进行精神交流。

  “微博”图书热成图书出版潮流,不正是折射出了我们这样的阅读文化心理和阅读文化选择吗?
发表于 2014-11-8 23: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碎片化阅读的“轻”与“重”
来源:北京日报  2010年04月20日 09:58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对于这种新兴的碎片化阅读,人们的态度各持一端。保守主义者悲观地认为,垃圾信息泛滥成灾,文化正在大踏步倒退;乐观主义者则认为,信息丰富多元,碎片化阅读促进了大家交流。实际上,不管喜与忧,这种阅读方式使人们阅读的份量变轻了,同时,真正的阅读变得困难重重。


  从人类阅读史上来看,碎片化阅读具有空前的普世性,它使阅读不再成为一项特权,人人都享有此项权利。相比过往的木简、羊皮书、纸质书,电子阅读器更便于阅读,理论上所有的知识、信息都能让众人同时共享,这对当下社会的建设极具促进意义。不管身份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发言、交流之中,无论是教授还是农民,都自由享有阅读的机会。信息层出不穷,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甚至使得都市宅男宅女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阅读变得没有难度,变得轻盈。读者不必像过去那样背诵经典,只要加以电子搜索即可,也不必乘车去图书馆借书,身上所携电子书即藏有千万册。获取信息的便利,也使得大家不再珍视阅读的严谨性。面对海量信息,轻松、趣味性的东西越来越受读者欢迎,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普遍盛行。段子文化的兴起,不能说跟碎片化阅读没有关系。这种段子文化往往令读者不加思考,容易患上惰性思维症。片断信息的迅速复制传播,也使得读者容易受情绪牵制,乃至演变成文化群虻。

  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传统书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而碎片化阅读是散乱无序的,读者自身需要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为知识。个人在参与群体交流时,如何不为流行的群体性情绪所左右,能作出自我分析、决断,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个人就会变成一只无头苍蝇,在信息海洋中茫然不知方向。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应具的重量所在。RJ233

  碎片化阅读的“快”与“慢”

  人物:于灏,男,32岁,软件工程师

  每天早上起床后,于灏习惯性边吃早餐边读手机报,随后从霍营站匆匆乘坐地铁13号线去上班。在拥挤的地铁里,他站着仍然不停地浏览手机新闻,直至半个多小时后到达公司。刚在办公桌前坐下,于灏就打开电脑,挂上QQ、MSN,开始跟朋友交流最新信息。最近他还开设了微博,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生活所见、所感发上去,跟大家交流。

  中午吃饭时,于灏也不肯歇着,登录各大网站、论坛看新闻,参与热点话题讨论。当然,网络流行的悬疑、穿越小说,他也没少看,电子书成了休息时的伴侣。下班回到家直至睡觉前,他还要抽空看电子书,自称至少达两个小时。于灏说生活节奏太快,自己只能利用零碎的时间,见缝插针地阅读。“当大家在等车、坐车时,除了手机阅读,恐怕很难站在那里看纸质书了。”不过,他也觉得,自己的这种阅读属于快餐文化,不太可能吸收营养,想读经典作品时还是要坐下来慢慢看纸质书。

  碎片化阅读的“挺”与“踩”

  -处理海量信息

  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媒介的传播速度加快,导致信息泛滥,为碎片化阅读创造了条件。我们不可能用以往的阅读方式接受海量信息,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应对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改变了我们文化发展的节奏,使得深度文化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破坏了印刷文化的很多习惯,消解印刷文化的深度性、连续性、统一性。但碎片化阅读很难简单用好坏来评价,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对我来说,网络阅读就开阔了我的视野,查阅资料也很方便,但进行学术研究肯定还是要传统阅读。

  -将成文化灾难

  李建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印刷文化带给人的是一种从容,尤其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入体会。而碎片化阅读则更平面化,剥夺人们阅读时沉浸其中的感觉。尤其是,碎片化阅读更具有一种娱乐性和游戏性,使得阅读不再具有文化意义,而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这种片断式阅读的习惯,容易使人疲倦甚至厌倦,因为它只是身体上的一种联动,这时的所谓阅读,就具有了“反文化”的特性。碎片化阅读取代传统阅读,可能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一旦取代,则势必是一场文化的灾难。

  阅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内容体会的深度。碎片化阅读有新鲜感,但这只停留在新鲜感上。经典阅读被取代后,我们势必成为文化无根的人,因为我们的文化不能仅停留在新鲜感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重视经典传统阅读教育,要保护印刷文化。

  -妨碍深入交流

  章赓(传媒文化研究者)

  碎片化阅读让个人不那么孤立,通过手机、微博等联接,会拥有一个虚拟社群空间,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支撑感,自己也能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家还能讨论一些公共话题,对公民社会的建立有很大意义。不过,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导致人们越来越缺乏深度、持续性的关注,所有的话题都一掠而过。碎片化阅读会导致大家的深入交流越来越困难,因为大家都习惯浅层化阅读,耐心、兴趣都会受到影响,交流的气氛也必然是浅层的。大家仍然需要深度阅读,但深度阅读将会变得更加私人化,变成个人的爱好。

  -丰富了生活

  刘稳(中央民族大学学生)

  读了很多年的纸质书,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用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边听音乐边看电子书。电子设备所带来的阅读在我的生活里占有一席之地,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但这种阅读只限于我对信息的需求,而当我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时,依然会用传统的方式去阅读。电子阅读和传统的持书阅读并不冲突,而是占据的时间段不一样。

  -不容易积累知识

  张云飞(公务员)

  现在我每天上网看新闻,也看手机报,要花两三个小时。但这种阅读不容易积累知识,只留下模糊的印象,看过也就忘记了。电子阅读的随意性太大,都是被人为引导的,读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阅读的是什么。表面上阅读量很大,但实际上有效信息、知识很少,也缺少沉淀。养成这种阅读的习惯后,想沉静下来进行深度阅读就很困难,人会有浮躁感,要克服浮躁感是有难度的。

  -便于讨论共同话题

  王倩(出版社编辑)

  每天上班我都会打开电脑,也会把QQ、MSN都挂上,开始浏览网页、交流信息。我从网上信息中会获得一些话题,而这些话题在影响着我的生活和工作。由于朋友大多也是80后,所以我们聊天也都有一些共同的话题,而这些话题来源于手机、网络信息。我们会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戏剧性或人性的信息,以供交流。如果有一段时间不去看这些信息,那我就out了!但是,网上阅读太浪费时间,有时候不知不觉大半天就被占用了。

  本报记者 周南焱 实习生 李祥 RJ233

  相关数据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算上手机报等彩信类阅读媒体,手机阅读在中国用户中的普及率将超过3成,也就是超过2亿用户。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此外,我国人均手机阅读时长为每天6.06分钟。

  微博用户数量在近一年内更呈爆炸式增长。以新浪微博为例,自2009年8月正式上线后,用户数以每周50%的速度增长,目前用户已达700万左右。微博单条信息基本都在150字以内,便于网络、手机传播、阅读。在国外的Twitter网站上,微博数量去年增长1400%,每天微博数量达到了3500万条,平均每秒微博数量达到了600条。

  而在电子阅读器方面,该市场去年营收增长265%。2010年仅第一季度,中国的电子书阅读器销量将从2009年的80万台跃升至300万台,达到全球市场的20%。出版行业普遍认为,电子书取代大部分纸质图书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表于 2014-11-8 23: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作者:张中江 来源:http://www.kf.cn/kfrb/html/2014-04/18/content_162538.htm

今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一路告别甲骨青铜、竹木简帛,时至今日,阅读正变得轻盈与丰盛:不必捧着典籍摇头晃脑“苦读”,取而代之的是“指尖阅读”,手指一动,信息纷至沓来;不必舟车劳顿借书阅读,备一电子设备,随时随地都携带着一座“图书馆”。

阅读的姿势也由洗手焚香,变成了躺着、歪着、斜着——舒服就行。让人“舒服”的快餐阅读、浅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近年,微博阅读、手机阅读成为时尚。那种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也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

大众阅读呈碎片化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的77.1%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的52.3%增加了1.6个百分点。

仅从调查结果来看,国人的阅读率近年一直保持增长,但这其中并非没有令人担忧之处。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国人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各类媒介接触时长来看,中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平均每天接触互联网、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等媒介的时长有所增加。

数字化阅读作为当下的一种趋势,增长迅猛并不出人意料。但因其引发的碎片化、浅阅读风潮,令多位专家表示忧虑。

据媒体报道,上海大学教授赵剑敏指出,现在不少年轻人掌握的历史知识过于零碎,他们从电视剧、网络小说、微博等看到一些有关历史的零碎片段,然后整合起来形成一段历史知识。

很多人都熟悉这样一个场景:公交车上,大家都低头摆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其中,不少人在利用路途的短暂时间进行断断续续的阅读。回到家中,频频刷微博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必修课。这股风潮甚至蔓延到了出版界,一本本微博图书纷纷上市。

诚如专家所言,当下的大众阅读已呈现越来越碎片化的趋势。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专家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其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交互性强。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

同时,专家也表示,碎片化阅读本身并非就代表进步和未来,或者说是没有缺点。碎片化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还有专家对数字阅读所引发的碎片化、浅阅读增多现象表示了担忧。在他们看来,重网络阅读、轻纸本阅读等现象影响了青年人的读书兴趣,使读书成为一种被动和强制性的行为,无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无尽乐趣。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已经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当阅读成为“悦”读,就变得没意义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阅读和实用相联系。读书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不是为谋取现实利益。”詹福瑞说。

数字化时代该如何阅读

有评论指出,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应有的能力所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表示,首先,数字阅读还处在发展之中,需要有效地完善和引导,朝着更好的方向深化。同时,还需要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支撑,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

其次,不可无视数字阅读的缺点或者盲目乐观,以至于在政策和舆论上认为传统的阅读、深度的阅读、纸质的阅读都已经是过时的、陈旧的方式,而简单地倡导碎片化的阅读。

最后,尤其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依然需要有效地引导人们以深阅读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浅阅读来替代深阅读。对未成年人来讲,培养对纸质图书的阅读习惯仍然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和方面。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9: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冲刺阶段广州高考模拟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碎片化阅读与破碎的个体


  【高三3班 易恺诚 57分】


  1如果说有什么文化比不阅读的文化更糟糕的话,那就是当下社会流行的碎片化阅读文化。在铺天盖地的讯息流的冲击下,完整的、深入的、包含分析阐释工作的“深阅读”,正在逐渐被浮光掠影的浅阅读取代。


  2当深思熟虑、严肃理性沦为鸡零狗碎、东拼西凑的碎片时,阅读的本质便发生了扭曲。而这,是阅读的悲哀,更是文化的悲哀、个人的悲哀。


  3碎片化阅读暴露了时代文化生活的破碎残缺。真正的阅读是不可复制的个人体验,它能带给人精神的触动与心灵的升华。萨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阅读体验:我在书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书里重新开始我的生命。完整、深入、全神贯注的阅读,才能直抵灵魂最深处。而碎片化的阅读,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早晚刷几条励志微博,公交车上用眼一瞥今日新闻,下班后用电子书“秒杀”网络小说——我们将阅读时间分解,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填充,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用一碗速成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却忘了鸡汤虽好,却不管饱。碎阅读,难以带给人内心的震撼与哲思的洗礼,更遑论精神境界的提升。


  4碎片化阅读不仅反映出破碎的生活,更折射出个体精神碎片化的困境。碎片化的,难道仅仅是阅读吗?我们的社会结构是破碎的,利益关系维系的社会,粗暴地将人沦为原子化的个体,自私的信息攫取大行其道,我们的生存语境是破碎的,无力理解长篇巨著和深邃哲理,对功利与平等的渴望令人奋不顾身投身于成功学的罗网。我们的文化审美是破碎的,教授为官、文坛出位,种种文化怪象陋习不断跌破公众对学术与文艺的认知底线,文化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碎片化的中国阅读,背后是一条完整的碎片链条:社会碎片化、人文碎片化、精神碎片化,最终个体分崩离析,成为碎片化时代的链条上的一个牺牲品。


  5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警告人类:我们将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碎片化的阅读正是碎片化了我们。社会风气浮躁、群众理性缺失,功利主义盛行,道德底线瓦解,价值体系崩溃——碎片化阅读现象是对阅读现状的警示,更应为时代文化的失落与精神文明的失陷敲响警钟。


  6我不希望预言成真:“我们真正感到悲哀的,不是因为不会笑与不会思考,而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笑与为什么不再思考。”碎片化阅读,会让我们不再思考么?



【点评】:文章紧扣“碎片化阅读”之弊展开,从“碎片化阅读”是阅读的悲哀,谈到“碎片化阅读”是文化的悲哀,再是谈到个人的悲哀,层层深入,说理深透、语言精练,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充分展现了考生良好的人文修养。(丘红丽)


  与书“长谈”


  【高三19班 陈妙婉 56分】


  1我不能想象把芥川龙之介的细碎生活中真诚的乐趣切割成碎片;我不能想象把张爱玲哀怨迷离愁怅的爱情世界撕扯成碎片;我更不能想象断去泰戈尔的鸟飞过的痕迹。碎片化阅读,破碎了那明媚的瓦尔登湖畔的阳光,击碎了策兰含着诗意的春日的河畔。混乱了栖云扣击的幸福柴扉。别了吧,碎片化阅读,给我一个宁静的午后,让我细味康德所见明星之光芒。


  2我不愿碎片化阅读,那美妙的景色怎能被割裂?这一刻我在仰望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下一刻我却观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那破碎的无法连接上的分立的美景,我该如何纵情把你们拥抱?我怎能接受在康德悟出人性真理的夜空上赫然出现了瓦尔登湖畔的明媚太阳?


  3别了吧,碎片化阅读,别破碎了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那位画家朋友描绘的最纯净的芬兰湾的霜;别迷离了济慈心中最婉转的歌喉,别让我潜沉的诗情没有落户的安处。


  4我不愿碎片化阅读,婉转的柔情岂能被中途喊停?那丝丝真意、点点真情的文字,在被逐字或逐句破碎之后,你能说那氤氳的情香不会悄然消释吗?你能说你还能在破碎的时光中静静把它们连缀起来,细细体味内在的悲欢离合吗?不能,我的朋友。书承载着作家的灵魂,每一次阅读都是与作家倾心的促膝长谈,让作家之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你又于心何忍?


  5是的,阅读是一次长谈的过程,静静地,久久地坐在书前,你才能读懂阿波利奈尔绽放在拉雪茨公墓的恬静的笑靥,你才能读懂萨松心中那猛虎细嗅的蔷薇是如何香甜,你才能读懂毛姆是如何忽略了地上的六便士银币,最终揭开人性的枷锁。


  6停下来吧,我的朋友,阅读不是闲时无聊的消遣娱乐,不是打发时光的无聊游戏,而是精神的醍醐,是人性的阶梯。你怎忍心把那么多美好的景色,美丽的情感,都一丝一点无情地撕开呢?低泣的灵魂,你可听到?


  7择一个午后,捧着挚爱的那本书,凝视着微笑的灵魂,既已错过了那绚烂在北漠的紫薇花,就不要再荒芜了轮回的春夏。


  8与书一次次倾心的长谈,我微笑着……



【点评】:反对碎片化阅读,主张与书“促膝长谈”,用这样唯美的语言去表达这种观点,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呢?一个博览群书的爱书的孩子,外露的才气足以打动阅卷老师,如果也能象这篇文章展现的一样,紧扣材料立意行文,得高分就不奇怪了。(丘红丽)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9: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1、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
2、阅读上诉材料,推断民营书店衰弱的若干原因。
3、阅读【它山之石】,结合前几则材料,说说你获得的启示。(至少两点)

【参考答案】

1.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2 分)

2.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碎片化阅读往往能让人们迅速获得海量信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惰性。

B.很多外国政府对实体书店实行免税,并提供资助,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

C.从近两年国民阅读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看,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D. 深度阅读是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办法,这需要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

3.阅读上述材料,推断民营书店衰弱的若干原因。(4 分)

4.阅读【它山之石】,结合前几则材料,说说你获得的启示。(至少两点)(4 分)

【答案】:1.碎片化阅读就是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2 分)

2.B(2 分)

3.①人们阅读方式发生改变,数字化阅读比重增加。②碎片化阅读(或数字化阅读)比纸质书阅读更方便、快捷。③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成本更低。④我国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不大,纸质书需求不大。⑤民营书店入不敷出。⑥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造成冲击。(4 分,每点1 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4.【示例】①当前我国国民的阅读习惯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不少人热衷于碎片化阅读,以色列人、日本人、加拿大人对于纸质书阅读的热情值得我们深思,静下心来深度阅读,我们会收益更多。②从全民阅读调查中发现,与世界上的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阅读量较少,我们应该向爱读书的加拿大人、以色列人学习,积极参与到全民阅读的行列中。③民营书店的逐渐衰弱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政府、民间组织可以学习国外好的做法,扶持民营书店。(4 分,每点2 分,结合材料呈现现状1 分,针对现状写出启示1 分,言之有理即可)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9: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碎片化阅读的利和弊”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自有数字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新闻出版传播领域以来,阅读的碎片化以及浅表性、浏览性问题就不断地招致各种严肃批评,许多有识之士表达了深切的忧虑。然而,这些批评和忧虑并未阻拦住碎片化阅读的发展。近些年来,被指认为典型碎片化阅读的手机阅读愈发普及,据报载,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2013年超过10亿,其中90%的人会用手机来阅读。尤其是智能手机的阅读,在其阅读功能连续超越电子阅读器和具有移动功能的平板电脑之后,全球智能手机用户陡增,已逾11亿,其中中国以2.7亿用户位居榜首。如今手机出版物真可谓五花八门,微博、微信铺天盖地。举目向社会各个角落望去,忙于看手机的“低头一族”比比皆是,人们的生活已经被移动互联网覆盖。这种覆盖的结果,在使得社会开放空间更为广阔,交流更加畅通无阻的同时,人们的阅读碎片化愈发普及,人类不可或缺的整体化阅读和经典性阅读受到愈发严峻的挑战。为此,文化界、出版界、读书界许多专业人士愈发加大了谴责碎片化阅读的力度,用“痛心疾首”“大声疾呼”来形容谴责之狠、谴责之烈、谴责之急迫,一点也不为过。

不过,平心静气去想,人类社会的阅读历史其实正是由碎片化和整体性两类阅读构成。【“碎片化阅读的利和弊”阅读答案】“碎片化阅读的利和弊”阅读答案。((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难道不正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老子的《道德经》只有5000字,也就是一篇博客,也属于碎片一类。先秦经典大都是短小碎片的文本,这些碎片的存在并没有干扰到后来大量鸿篇巨制的诞生和阅读。再如,现代人的读报与读书,显然分别属于碎片化阅读和整体化阅读。当19世纪中叶国人开始创办中文报纸时,不知道社会上是否有过关于碎片化阅读的批评。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近代报业的兴起带来了我国近代科学和思想文化的解放,催生了大量现代经典性著作。

欧洲人惯于在旅途中捧读大部头经典著作。这是我们经常拿来教育国人要热爱读书的例证。现在,国人在旅途中捧读大部头者尚属凤毛麟角,但也有改观。过去我们的同胞在国际航班上往往高谈阔论,如今捧读手机与平板电脑者则渐见增多。【“碎片化阅读的利和弊”阅读答案】文章“碎片化阅读的利和弊”阅读答案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1403489496424.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有人说如此还是不行,这还不是正经读书。可是,凡事不妨往好处去想,对于国民阅读率历来就比较低的中国,也许用这种相对廉价便捷的阅读终端去读一些内容基本良好的文字,使得大众从不读到读,从读之甚少到读之较多,并不失为一种相宜的阅读方式。特别是对#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于许多普通上班族的年轻人而言,在拥挤的上班公交车上,捧读手机实在要比捧读一本书方便得多,能在碎片时间里读一些值得一读的碎片文字,也是一番难得的用功。倘若有些人读了一些短小碎片后,发现了一本好书,引起了兴趣,闲暇下来再去深读整本书,更是相得益彰的事情。再有,移动互联网阅读在中国如此普及,也许这就是最适宜的中国式阅读。欧美数字传媒高端人士早就在预言人类无纸化时代即将来临,那么,广大中国读者或许正是以这种方式来迎接无纸化传播也未可知。

国人对于社会科学文化潮流早已具备一种顺势而为的清醒态度。在移动互联网阅读已成潮流的当下,我们也应当顺势而为。既要提醒人们不要放弃和弱化整体性、经典性阅读,也要承认并尊重亿万受众乐于碎片化阅读的权利。要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不仅只是一味批评碎片化阅读的某些弊端,更要为他们提供更多优美、感人的碎片,让他们在低头的瞬间,能够读到更多优雅、精彩的文字,更多优美、精致的短章,更多现代人的论语,要把移动互联网发展成为生动、活泼、清新的精神文化空间,这才是文化界、出版界有识之士应当尽力去做的事情。

(文章有改动)

6.下列关于“碎片化阅读”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碎片化阅读的典型,是指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陡增,而带来的愈发普及的手机阅读。

B.碎片化阅读相对于整体性阅读而言,是人们于碎片时间里,只在公共场合进行的非经典的片断性阅读。【“碎片化阅读的利和弊”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www.gkstk.com/article/yuedudaan.htm

C.碎片化阅读的普及,是因为微博、微信铺天盖地,人们的生活被移动互联网覆盖。

D.碎片化阅读虽然不断招致各种严肃批评,但对于阅读率较低的国民来说,不失为一种相宜的阅读方式。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对碎片化阅读加大谴责力度,是因为碎片化阅读挑战了整体化阅读和经典性阅读。

B.碎片化阅读与整体性阅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阅读历史,前者不会干扰后者,碎片化阅读曾经催生了大量现代经典性著作。

C.由于廉价便捷的阅读终端的普及,中国读者或许正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迎接即将来临的无纸化传播时代。

D.文化界、出版界有识之士不要一味批评碎片化阅读的弊端,要发展移动互联网,提高“碎片”质量,善待“低头一族”。

8.为本文拟一个标题,最贴切的一项是

A.当F碎片化阅读

B.碎片化阅读的利和弊

C.善待碎片化阅读

D.碎片化与整体性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9: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碎片化阅读”范文
一、碎片重圆

李暾晖

1在这个充斥着信息碎片的时代,我们的灵魂乃至世界都随之碎片化了。思绪在无数碎片上跳动,犹如刀尖上的舞蹈,一失足便是万劫不复……真正的阅读变得弥足珍贵,那我们将如何碎片重圆,还灵魂一个家园?

2碎片化的产生便是因为渴求。首先我们应该明了,网络上产生的碎片模式是应运而生而不是凭空捏造。有了在时代滚滚车轮之下挣扎的大众,才有为节省时间产生的信息碎片,企图让人们用更短的时间了解更多。其次,其产生拉动了新兴产业的经济增长,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既有了金钱的追求,那便一发而不可收。究其根本,原罪在人。

3碎片化的泛滥导致真正阅读的困难。信息洪流冲进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摧毁了经典,改变了阅读方式,由于缺乏深刻的思考,必然导致无根文化的蔓延。当我们仅剩不多的时间被用于处理碎片,那我们的思绪便会停滞不前,我们无法通过深层次的阅读来获得更多的精神食粮。如若我们无法改变现状,那么阅读将会无休止的碎片化,我们的灵魂会在碎片的海洋中迷失乃至窒息而死。

4改变碎片化,得从改变自身开始。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这句经久不衰的话只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却并没有付诸实践。当我们奔跑在冲往名利的大道上时,不妨驻足片刻,在那书砌成的长椅上倾听心灵的声音,而不是以一种碎片的形式来割裂灵魂。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真正的阅读,而非沉浸于走马观花式的碎片。

5让碎片重圆,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不只是要从需求方面做出改变,在供应方面也应减少碎片的产生,让大众生活在一个真实,内涵丰富的环境中。解铃还许系铃人,既然原罪在人,我们理应为了恢复圆满的世界做出改变。一壶清茶,一张摇椅,一本书,在灿烂的阳光下来一次真正的阅读吧,体会心灵的升华,摆脱碎片的束缚,还灵魂一个家园。每个人做好自己,我相信,碎片重圆,已然不远。

6碎片化的减少乃至消失,会让我们的灵魂也随之圆满,当我们的思绪在书籍上舞动时,这片广袤无垠的舞台足以让我们纵情放怀。看四周碎片重圆的世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米饭,还是糖果?

林少华


1米饭,在口里嚼久了,才有甘甜,且越嚼越甜;糖果,入口即化,顷刻流露的甜,顷刻消逝的甜。饭如传统阅读,糖如碎片阅读。选一段时间,看本经典吃碗米饭,还是随时看条微博吃个糖果?

2选个日子,于夏夜伴随虫鸣,泡杯浓茶,点燃熏香,居陋室中,四溢茶香,花味萦绕,侧窥明月,指尖在书皮上摩挲,喝口茶,翻开用智慧浸泡的纸张,眯眼看纸上优雅的文字——这是传统阅读。办完手头的工作,空闲之余,掏出手机,漆黑的屏幕瞬显光芒,于光芒中,有万千世界的各个资讯,瞥一遍,关掉屏幕而继续工作,不知循环多少回——这是碎片化阅读。问个问题,你喜欢米饭,还是糖果?

3这个新名词,碎片化阅读,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地上的番薯,有根可寻。客观原因,一是现代人生活时间本身就是零零碎碎的,看似一天到晚都在忙,但又看似一整天都有无数个小空闲;二是获取资讯的手段改变了,简便了,资讯范围广了,但是篇幅却也短了不少。主观原因,追根到底,也得抓住每个人的功利心来进行批斗一番,正因为功利心,形成了一味追逐利益、效率的社会,就连阅读,也要效率,而碎片化阅读,就是这种心态的产物。

4碎片化阅读体现出人的浮躁,也助长人的浮躁。一味追求效率的阅读方式,使每位读者囫囵吞枣般,把一段段文字在脑海中扫过,只留下大概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无一丝有深度的思考领悟可得,在这种阅读中逐渐掏空自身内涵,成为空心人,没有底蕴,只剩浮躁。然这种方式并非百无一用,至少它在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广阔性上,比传统阅读有很大优越。

5我喜欢吃米饭,并辅以糖果。阅读的方式,我认为是多多益善的,传统阅读能助长思考,培养内涵,熏陶精神,但这必须付出不少时间,而碎片化阅读恰好能弥补此缺点。最好的阅读,并不是一天到晚埋在书堆里,更不是捧着手机打发时间,而是借助网上获取的各种知识,辅佐自己在阅读书籍中以更多、更广、更深的角度去思考。

6一味否定是顽固,一味接受是愚昧,在传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上,把握好两者的度,才是聪明读者的选择。



三、冰山一角

范启航


1冰山的体积有极大一部分隐藏在冰山之下,名言的力量往往蕴含在一本书之中。一个人阅读的深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深度;一个民族的深度才决定国这个民族的力量!可惜当今满大街读书人的读书人不再满腹经纶,而是满腹“碎片”。

2“碎片”阅读有什么危害?是什么造成了如今一个碎片化在时代呢?古人读书可谓咬文嚼字,诗鬼李贺为碎片锦囊呕心沥血,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个字的功夫就费尽了他们全部心思。如今人们背的下普罗泰格拉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却不晓得普罗泰格拉是什么人。听说过李贽、朱熹,却不知道他们提出过什么学说,做过什么大事。结果便是一个把这些人的名人名言背的滚瓜烂熟的人实际上什么也不知道,这才是当今许多读书人的悲剧。

3“碎片”阅读的危害就在于一知半解,长期的一知半解的后果将是人们不再有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动力。人们变回满足于前任或者别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而不再愿意自己动手去思考去创造。苏格拉底说:“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全民的“碎片”阅读很有可能就是造成一个民族缺乏思考力的根本原因。毕竟什么样的阅读造就了什么样的人。

4习惯于一知半解,人们就再不愿意去把握整体,找到创新的灵感。一直掉落的苹果很有可能造就一次伟大的发现,一个字的差异可能让史学家翻烂上十本数据。这才叫做学问,做学问就是不断的钻研与思考!毕竟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不可背下一句名言就知道整本书的主旨。“碎片”化阅读让人们逐渐忘记,整体的功能是可以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浅阅读让人们不在懂得延伸与拓展。

5无奈的是,浅阅读和碎片阅读大抵是人们迫不得已之事。学生忙于作业,上班一族没日没夜地赶着业务……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喘不过气来,怎么可能让深阅读有生存的可能与空间?快节奏的生活决定了快节奏的阅读。但是人生本来就应该向深阅读那样细细揣摩,慢慢体会的,怎么能用“赶”来走过如此美妙的人生呢?

6整个社会的浮躁是可以用个人内心的宁静来抑制的。加深阅读的方法并不是杜绝浅阅读,而是在肚子里真正装下几本着作之后,再试着浅阅读,这样的阅读才会具有分量。

7读书不能只读冰山一角,人生的道路看似很简单,很有趣,而事实上是一本藏有宝藏的秘籍,只有静下心来慢慢领悟,才可能找到真谛…….

四、零为末,整为根

刘榕熙

1阅读塑造了人的心灵,而好的阅读更使其茁壮成长,终成参天大树。阅读之于人也正如此:碎片化阅读于外部呈现,但它终是那心灵之木的枝叶;完整性阅读在内部彰显,它才是一颗树的根本。

2树之枝干本是相互依存,但我们应更注意不可本末倒置,应进行足够数量与质量的完整性阅读以构筑发达的“根系”。无论碎片化阅读如何逐渐占据大众阅读的领地,通过书本这样的传统的媒介进行的连续性阅读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因为完整性阅读对时间、空间的基本要求无形间也对人的精神与身体活跃程度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说,我们为完整性阅读付出了整块的时间、几乎完全的精力,于是它也是我们收获系统、完善、扎实的知识体系,哪怕就仅仅是感情的体验,也是更有深度与维度的体验。因此,用完整性阅读打好根基是非常必要的。

3也只有确认根与主干的长势良好后,我们才怀着愉悦的心情去尽情地垒枝笼叶。

4碎片化阅读正如那一树丰笼的叶子,它能伸向更远的天边,它沐浴了更多的雨露阳光。在社会节奏日渐加快的今天,碎片化阅读确是更切合多数人实际的阅读,因为尽管今日人们的时间规划的越来越充实紧凑,还是有大把的时间从环环相扣的连接间漏掉了。而碎片化阅读相当完美地把这部分时间利用了起来,可说是减轻了最大的一种资源浪费。

5碎片化阅读的缺点在于不成系统,而这一特点又恰恰成为它的优点——碎片意味着更多的机遇,更多的角度,更多的见解与声音。是的,有时候乍现的灵感与它所作的严密阐述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火花,需要更多更敏捷的应答,需要更高远的天空与更迅速的气流——深埋于泥土中的根给予养分,却给不了所有的一切。

6善待完整与碎片化的阅读,正如爱一棵树要善待地下的全部。牢记零为末,整为根。要浇灌树木的根,是它撑起整棵大树,是它让花果枝叶都记着来时的路;要伸展地上的枝,是他撑起一片阴凉,是它托了一棵树的绿叶、红花、生机勃勃。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立意参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审题说明】
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

1、 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

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

2、 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

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

3、 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
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4、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

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

【评分标准说明】:

1、50分以上的作文必须具备:(1)观点正确,立场鲜明;(2)思路清晰,详略合理;(3)论据丰富,说理透彻。54分以上的作文,除了上面的几点,还必须文面整洁,书写较好。

2、关于字数要求:400字以上,少50字扣1分;400字以内,20分以下评分;200字以内,10分以下评分;只写1、2句或只写标题,给1-2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碎片化时代的碎片化写作
      ——论新闻写作方式的转变


来源: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52&id=9258987


知识快速增长,信息“核裂变”,统一性被打破,人成为单个的人……

在这种时代环境中,各种思想、观念、信息、新闻事件,包括每一个个体的人本身,都是一种碎片——人不可以是全息全维的,人只能是有限的人,而这个极为有限的人背后已没有世界的统一性,所以,人是碎片。

碎片的人接受的信息只能是单个的、非全面的、有遮蔽的,所以信息不仅由于自身的“核裂变”被碎片,而且由于人的接受能力所限、由于人的单个性而被肢解、被碎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自然就土崩瓦解,那么,代之而起的新闻写作方式又应该是什么呢?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先简要地勾勒一下什么是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即“五个W+三段式”。

——多年来的新闻写作教育,使这个范式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脑海中,固化成新闻写作的基本思维模式——尽管每篇新闻作品的写法不同,每个人的新闻写作风格不同,但万变不离其中——这一新闻写作方式一直内在地发挥着它的作用,使全中国的新闻写作固化,从而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传统。

然而,这一新闻写作方式在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秒杀”时代,显然是笨重和拙劣的,必须抛弃!

碎片化时代的新闻写作必然是碎片式的——必须与碎片化阅读适应。

什么是碎片?碎片是一种空间上的形容,它是统一性破裂后的产物,是整体失去整体性的一个部分;如果从时间上描述它,就是“秒单元”、或“读秒”、“秒杀”等等。

有了上面的定义,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碎片化写作就是从新闻事实中取出一根“肋骨”(碎片),使新闻作品短到不能再短,使新闻传播快到不能再快之地步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这种全新的新闻写作方式我更愿意称之为——“半句话新闻写作”。

那么,为什么要“半句话新闻”而不是“一句新闻话”?因为,在传统的新闻实践中,一般是把最不重要的新闻编写成一句话,这叫一句话新闻或标题新闻,而半句话新闻恰恰相反——它是最重大的新闻要以最快最简捷的方式来表达之必须;一般地,要说清一件事情,最少需要一句话,因此,传统新闻写作对一句话新闻或标题新闻有许多要求,比如,必须是由主谓宾构成的一个健全的句式,必须是一个含有三个以上W且能够把事情说清的一句话。但在许多“语境”和情况下,不需要“一句话”,仅“半句话”甚至一两个字就能达到表达新闻事实的目的,比如“快跑!”这就是一则新闻——因为某种情况下,所有接受到这条信息的人都知道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事情是什么?你虽然没有说出新闻事实,但新闻事实已跃然于人们的脑海。又比如“大地震啦!”、“上天啦!”、“危险!”、“恐怖!”等等词汇,都可以构成新闻。又比如,这次四川雅安发生地震,我见到的第一个新闻是“刚才,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最短的则是“四川雅安大地震!”,后者全是名词,不合“规范”,但在当时所起的效果,与前者不分伯仲……由此可见,一句话新闻或标题新闻,在许多情况下达不到最短最快的要求,不够碎片,所以要用“半句话新闻写作”来称谓这种新的新闻写作方式。

碎片化写作的另一层含义是分式写作——同一新闻事实,由于传播工具不同,写作的方式当然也不同,比如,微信、微博、口语新闻,就要用“半句话新闻”;广播、电视就要用导语式的新闻,纸媒是最传统的新闻传播工具,当然你可以因循守旧,用传统的三段式写作新闻。这些新闻作品是独立的、完整的、可单独使用的,而不是标题、导语、主体的分开写作。由于种种需要,另一种分式写作是连续并列式的写作,比如,先写一个“半句话新闻”,然后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直到把这个新闻资源使用殆尽,这样就形成一串有关联的但又相对独立的新闻。而最理想的新闻作品是能被各种媒体分别采用的新闻,但这需要其它手段,后面将要讲到,这里从略。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媒体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新闻写作方式,向新媒体学习,而这种学习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即传统媒体可以采用新的新闻写作方式写新闻,而新媒体不可采用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写作新闻。

这里可能会带来许多疑问,比如,碎片化写作是“浅写作”吗?碎片化写作能反映出新闻事实的全貌吗?碎片化写作能否以有限撬动无限、以秒速达到永恒?回答是——碎片化写作是最自由、最需要知识和智慧、难度最大、技艺最高超的新闻写作。它可以是“浅写作”,以满足大量“浅阅读”的需要;也可以随意肢解新闻事实,而又能使人窥一斑而见全豹;它可因传播需要被碎片,但又是带有普遍性和“极值原理”的碎片。而碎片化写作一般可采取以下手段达到上述目的——

一、选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新闻的写作方式可以千变万化,但不可变的是新闻必须要有新闻事实。在这一点上,新媒体也好,传统媒体也好,都是一样的。然而,现代社会的复杂性程度很高,信息处于不断“核裂变”状态,对于一个带有各种局限性的个体来说,能捕捉到一个重大新闻事实,必须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智慧,同时,还要有一点运气。

二、高度概括。半句话能把全部新闻事实说完,绝不用一句话……没有什么标题、导语之分,这半句语话就是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它符合最短、最快的碎片化写作要求,适合所有媒体传播,因而会传播得更远更广。

三、凸显事物最主要的特征。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寥寥数笔,勾勒轮廓,留下大片“空白”,由读者用想象填补,事物的全貌尽显。

四、文本链接。以半句话新闻为核心,各种文体不断不链接,形成树状,这是一种文本链接。把半句话新闻不断链接,对同一新闻资源进行不断发现和挖掘,形成一长串并列的报道。这又是一种文本链接。还有一种扩张式的文本链接,即后面的链接不断对前面链接进行扩张式写作,这种方式从内容上讲往往递进的、增值的。

五、连续报道。像电影的蒙太奇,把一个新闻事实分开来连续不断传播……

六、超文本写作。即在文本之外,有图片、视频、影象、声音等链接,快速将一个新闻资源一网打尽,立体呈现。

七、象征与暗示。取其一点,一个部分,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启动读者的想象和思维,由读者创造出全体。

总之,碎片化写作是碎片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需要,而不是故意要把完整打成碎片搞什么花样。如同一面被打碎的镜子,它的每一碎片里,仍然反映是的是一个完整的太阳。碎片化写作是一种高智能的创造性劳动!
发表于 2014-11-13 07: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1:38 , Processed in 0.0802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