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8|回复: 1

[小升初] 小学阶段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5 13: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905/20/8546499_234494160.shtml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语文考试试卷中,阅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掌握阅读答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在小学语文考试阅读题中,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问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①核心人物   ②核心事物  ③核心事件   ④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多角度描写。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

       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1)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2)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6.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7.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

        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8.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

       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  

        ①肖像描写    ②外貌描写    ③神态描写   ④动作描写
        ⑤语言(对话)描写     ⑥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9.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

       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0.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增强表达效果。

    21.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4.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5.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6.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7.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28.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29.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0.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1.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32. 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3: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马老师小升初  2015-01-27 09:28:24  小升初 小学语文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七、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十、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十一、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十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2、递进 ……不仅……而且…… ……不但……还…… ……连……也……

  3、选择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4、转折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5、假设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6、条件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7、因果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8 18:51 , Processed in 0.0638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