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0|回复: 0

语文仍在误苍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3 10: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s://m.toutiao.com/article/73 ... e-ac41-0c6e4c1a33cb

本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2008.12/B,15年过去了,里面的观点现在看来或许有失偏颇,不过,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似乎并未解决……

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来说,写下这样的标题,自己也感到很沉重。几年前,人们对语文教育就颇有微词,甚至群情汹汹,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本当有许多委屈与无奈,何以不去辩白,而要反戈一击?

俗语云:爱之深,恨之切。倘是一无情无义抑或无知无觉之人,他又如何能有此切肤之痛,并扼腕怒斥呢!

新课改理念本能促进语文精神的回归,并让语文走上一条更新之路,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又起到了多少作用?强大的惯性仍然支配着语文按照既定的轨道踟躇前行。

一、看看教材

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一般都是按照新课标要求编制的,比起以前“繁、难、偏、旧”的旧教材,它兼顾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更注重了文章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给予了关注。可以说,比之以前,已经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但是,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一,过度的英雄主义渲染。

在小学课本里,又不少篇幅宣传战天斗地的英雄人物,如《狼牙山五壮士》《丰碑》《奴隶英雄》《景阳冈》《我的战友邱少云》《黄继光》《小英雄雨来》等,为了突出英雄形象的高大,书中常有一些细节描写。比如:

“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我的战友邱少云》)

“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景阳冈》)

“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得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像他的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了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小英雄雨来》)

这些细节,对成人来说,应该没什么,但面对儿童,面对心性尚在发育的,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的,甚至尚无是非辨别能力的儿童,则不免有暴力、血腥之嫌。

在意大利名著《爱的教育》里,恩里科的父亲告诉他:如果遇到两个比自己小的孩子打架,你要尽力去劝阻他们;如果遇到两个成人打架,你要尽力躲避——以免幼小的心灵受到污染。什么是人文关怀,这就是最好的人文关怀。比之我们灌输的“不怕牺牲、坚决斗争”的思想,孰是孰非,诸君不妨自己判断。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人对“脐下三寸”极为敏感,生怕青少年受到毒害,可是,对于其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暴力却毫不在乎。于是,在对青少年有终身影响的教材里,我们就能看到《水浒传》里的取心挖肝、烹食人肉的英雄人物,能看到嘴里咬着敌人半块耳朵的志愿军战士,能看到与地主同归于尽的小孩子……

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为弃之。”意思是说,叫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民去作战,就等于是抛弃他们。我们有意无意的把小孩置于战争中去宣扬,是否可取?另外,现在老虎已经是我们需要极力保护的动物了,还在这里宣扬武松打虎,是否已经与我们的现实背道而驰了?

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最大的亮点就是增加了不少人文关怀的内容,如“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等,对以前那种口号式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提法做了修正。可见我们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正在积极矫正以前的一些错误,可是我们的教材,影响更深远的教材,在这些方面却似乎有点滞后了。

其二,奇怪的课文编辑。

在中学课本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每一期都有1-2篇鲁迅的文章,似乎没有鲁迅的文章的课本就不是课本了。如果说中国真的没有好文章可选那就罢了,可是,明明有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啊!远的不说,就说与鲁迅同时代的,文章造诣不亚于鲁迅的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施存蛰等人的文章就一篇都没有;当代影响很大的如王小波、王朔、刘恒、池莉、苏童等人的文章也一篇没有,而鲁迅先生在初中课本里一人就占了7篇以上,高中也是同样的待遇。

尤其令人费解的是,凡是鲁迅的文章里的不大符合规范用法的句子不但要原样保留,还要师生们去反复品味鉴赏。历次考试也不惮厌烦翻来覆去地考。比如:“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晦涩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在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风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社戏》)学过鲁迅文章的学生很少没有被这些所谓微言大义的句子搞懵过。此外,凡是鲁迅文章里的错别字,那不是错别字,那是“通假字”,仍然要原样保留。如在不足千字的短文《雪》里,就有如下错别字:胡蝶——蝴蝶,壶卢——葫芦;在散文《藤野先生》一文里有:烂熳——烂漫,模胡——模糊,喝采——喝彩。

不知道编辑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些是错别字,却不更改。如果说,这是“为尊者讳”,可又要在下面加上注释:喝采,即“喝彩”。就如我们都不知道“尊者”头上有块疮疤,我们的编者没想到请医生治疗,却随时把他的头发撩开,指着那里说:看,这里有疮疤!只是苦了我们的教师,听写的时候学生来点“鲁迅写法”,看你咋办!

不过,对于其他人物的作品编辑们可就不那么客气了,改起文章来那是毫不含糊。诸位不信可看下面两个例子:

一是重庆籍作家莫怀戚的《散步》,原著里在写“我”面对母亲和儿子不同意见时,有这么一句话:“一刹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编辑硬是给人家删去了。这句话从任何角度看,对文章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虽然只是散步这一件小事,但它关系着一家人的和睦与否,关系着一家人的人伦亲情,也更加突出我选择的慎重。难怪莫怀戚在谈到删改时也是悻悻地说:“又对某些文字做了删减,我认为使文章减色一些!”不知道编辑大人凭什么硬要删去。

二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原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写得非常美:“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编辑不知道又发现了什么不好的苗头,生生地把“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删除!

此外,有的课文居然重复出现在课本里,如《生命,生命》《珍珠鸟》《两小儿辩日》《卜算子·咏梅》等,在小学课本里已经出现,但在初中课本里又出现了,有时真让人怀疑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真的没有作品了!

二、看看教参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应该是最权威的教学参考书了,教师们平常授课多是以之为标准的,但其中的不少地方也同样令人费解。

在《列夫·托尔斯泰》里,有这样几句描写托翁外貌的句子:“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教参里这样解释这几句话:“托尔斯泰到了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真佩服编者的想象力,把一个人的外貌如此紧密地与其政治立场挂上了钩。按照此逻辑,如果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不转变,他就不会有“几分慈祥可敬”,更不会有“俊秀之光”出现在他脸上,他至死也只能是一个“丑陋粗鄙”的人!不过,这篇文章的作者可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而不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这样的挂钩方法是否有生吞活剥之嫌?反正我讲课的时候讲到这里就觉得别扭。

像这样动辄与政治挂钩或断章取义的简单粗糙的评论解释在教参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俯拾即是。于是,在任何社会都能见到的《我的叔叔于勒》的场面就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威尼斯商人》自然就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高利贷者心狠手辣、贪婪冷酷的阶级本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有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的私塾教育的作用;《孔乙己》就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甚至《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也具有了反封建的意义。

这样分析倒是简单,凡是封建社会的东西或资本主义社会的东西都给予揭露或批判就得了,至于这些现象是否是这些社会的特有现象,那就不管了。反正帽子造起来简单,随处赠送即是了。其实,人经过数百万年方才进化到现在的程度,人性最深刻的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换得了的,许多不良现象在各个社会都能看到,我们如果仅仅因为发生在某个社会就认为它只是那个社会的特有现象,除了自欺欺人以外,还愚弄了别人,让人在陶醉麻痹中丧失了独立的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作为传播文明、启迪心智的教育殿堂,不能不慎啊!

三、看看考试

相对于教材和教参的谬误,考试可更让人看不懂了。以致有不少语文教师在中考或高考前,半是打趣半是无奈地告诉学生:要想考得好,先去烧注香。古代科举考试的状元虽然大多没成大器,可好歹也有那么几位知名的嘛。现在我们的中考、高考状元,尤其是文科,或者更直白点,语文中考、高考的最高分,其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的状元们,但是,可有一位知名文学家?别说当不了文学家,可能真正的文学家也要被考得没脾气了。

重庆市2003年中考有道文言题,题目是: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有学生答:忧患使人振作生存,安乐使人萎靡死亡。结果得0分。答案是:要有危机意思,不要贪图享乐。

2006年语文中考试题,现代文阅读《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后有这样一道试题: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有学生答:点题。结果不对。答案是:形象地点题。

同年语文中考试题里有这样的试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就有许多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组句子。有学生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结果错误。教师说,这是牺牲精神,不是奉献精神。

这样“严格”阅卷出来的学生,确实要具有高超的得分能力,否则你纵有子建之才恐也要牺牲在我们阅卷老师的笔下。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阅卷就是要这样严格要求嘛!确实,经过反复大量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类似题的答法,只是语文的灵性将失去不少,学得灵性更将失去不少,像这样机械训练出来的学生可能比八股文训练出来的学生好不了多少!

好不了多少也就罢了,反正中国学生有毅力,有恒心,而且队伍庞大,总有“优秀人才”脱颖出来,灵性啊,美感啊,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但是,且慢,难的在后面——有些试题你根本就不明白死在哪里,比如作文。

现在考试作文中考一般都是55分左右,高考啊60-70分,比重不轻了。可是,要想作文得高分,真得靠运气了。

同样一篇作文,打得高的可以打到50分以上,打的低的可以只给你30分!20多分的差距啊,对有的学生可能是要命的。可在我们阅卷老师那里却是轻轻一挥就完成了——杀人不见血啊。而且你还没有理由翻案——欣赏角度不同嘛!你说你语言优美,他却喜欢构思巧妙;你说你文风质朴,他却喜欢辞藻华丽;你说你有真情实感,他却喜欢高唱赞歌;你说你有思想的深度,他却说你想入非非……徒唤奈何!

就算你运气好,你做的就是他喜欢的,那也要看他有没有这个能力。

有人统计了一下高考阅卷教师的阅卷时间,每份作文平均用时不能超过1分钟,而一般人的阅读速度也不过400-600字/分钟,要知道高考作文可是要求800字以上啊!也就是说,这些教师都是超速阅读,基本上就是个机器人的待遇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还要分析构思、体悟情感、品味语言,不是超人又是什么!——只是苦了我们的学生,满以为自己绞尽脑汁、殚精竭虑写出来的锦绣文章能让老师青眼有加,殊不知,它只不过是电光火石般在教师那里“扫描”了一下而已。什么含英咀华口有余香,什么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想都不要想。每天那么大的阅读量,不让老师反胃,就已经不错了。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他看到高考语文试题“脑子里一片空白”;中国古典文学界泰斗程千帆说,让他做语文高考题“得不了多少分”;余秋雨说,花两三个小时也不能够写成一篇高考作文;王蒙曾做过几次模拟高考的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最好的一次成绩也只有60分;贾平凹说,如果让他当语文教师,经他辅导的学生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中国数以亿计的学生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学习。每天,中国数以千万计的教师也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指导学生学习。许多学生从早上七点一直学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更晚,付出了整整十几年的大好光阴,其中,花在语文学科上的时间少说也占1/4,可是,他们学到真东西了吗?他们到底学到了多少本领?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于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真理在哪里?难道就在那一堂堂带着教师(教参)偏见的课堂上?在那一道道一味拔高不考虑儿童认知心理的标准答案上?还是在阅卷教师那挥洒自如的阅卷笔上?

在此,我不禁要问:语文仍在误苍生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0:12 , Processed in 0.0612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