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12|回复: 0

《南通地区方言志》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8 20: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鲍明炜
来源: 苏东方言研究
(南京大学,南京210093)

-----------------------------------

[中图分类号]H 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S07-005(2001)02-0133-02

[收稿日期] 2001-03-10

[作者简介] 鲍明炜,山东鄄城县人,1919年生,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通地区在江海之角,南临长江,东濒大海,古时陆地将成未成之间,天地洪荒,地势和生态颇为复杂,据说曾是避难逃生之地。可以想见,这里的初期居民是来自五湖四海,语言是汇合南北的。现在情况也说明这一点,江边是吴语,海边是通东话,西边如皋海安是江淮话。南通城区究竟是什么方言属性呢?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把南通话归入江淮方言,但大家的看法仍在疑似之间。1986年在重庆开会讨论《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的编写方针时,是否收入南通话还很费考虑,通过一番讨论,认为南通话虽在不少方面接近吴语,但作为吴语突出特征的全浊声母,南通话并不具备,且词汇基本属于江淮方言,因此归入江淮方言是正确的。自此以后,南通方言算是最后完了性。

  南通话外地人很难听懂,两个本地人讲话,外地人简直不知道所云,但若是面对外地人,他们会立即改说相当普通的普通话,而且差不多都会说两种话,可见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话不好懂。研究或介绍南通话的著作不多,清末民初孙锦标著《南通方言疏证》(1913),只限于词汇;王均教授早年曾系统研究过他的母语——南通话,并写成调查报告,但迄今未见发表。近年发表的有关著作,据说存在着不同意见,似乎南通话的庐山真面目仍在若隐若现之际。1982年南通市语言学会成立,陆文蔚会长重视本地方言的研究,各市县会员的兴趣也很高。在这种形势下,应陆会长之邀,我和薛遴同志在南通师专办了语音学习班,十几位学员,地区各市县都有,多为中学语文教师,有一定基础,主要学习国际音标和记音,约一周时间,大家初步了解了方言调查方法。这样就开始了南通地区方言的研究,正好编写地方志的工作开始了,大家分头编写各市县志的方言部分,边调查边学习,经过一番摸索,如期完成了任务。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大家有了信心。接着开始分工合作编写《南通地区方言志》。但是这一地区跨吴语和江淮两大方言区,其间许多不同的居于中间状态的方言片,情况十分复杂,如何处理为当,记音是否准确无误,大家心中没有底。这时王均教授因公应邀回到家乡,随即高兴地参加编写工作。王先生是专家,又是当地人,且作过深入地调查研究,驾轻就熟,于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了。

  南通地区一市六县(市),方言分为江淮,吴语,通东三区,通东区是中间地带,就全浊声母而言偏重吴语,但有大量江淮话的词汇。这个方言小区不易确定边界,因为它的方言特点是渐变的,从吴语到江淮,从江淮到吴语,随处有差异,边界处同样不稳定。今以四甲为中心,只能算是个代表点,事实上各乡镇的话都有其特点,但其间的共同点也是明显的。这次把通东话划为一个小区来描写研究是个创获,在方言研究上是第一次。这层次上来说,这个方言小区是第三层,吴语与江淮话融合而有南通话,南通话又与吴语融合而有通东话,已是第三代了,因而吴语的成分更多些。

  本地区除海门启东是吴语以外,其余全是吴语与江淮方言融合的产物,其历史地理的演变和语言要素间交互影响的过程,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古代长江比现在宽得多,如皋南通都在水中,江北沿江自西往东陆续成陆,海门启东分别设县于清代中叶与民初。从泰州到黄海之滨是中古以来发展起来的,语言的形成较为晚近,情况也较为复杂,现在是江淮方言具有明显特点的通泰片。据研究先秦时期这里曾是吴语区,后来北方话逐步南压,遂成为南北兼容的一种方言,就其表层看,词汇和声母系统偏向北方话,就其深层看,韵母和声调系统则偏向南方话,亦可说是吴语。自西向东这种向吴语倾斜的程度越来越深,到南通已达到令人眼花撩乱的地步,到通东小区就变成带有江淮色彩的吴语了。打个比方,假如你到江南江北访友,各住了几天,然后又去走访通泰区,你会发现这里的话又像江南又像江北,而且各地不同,大同而小异。下面列几个字的读音以见一斑: 现在大家对于苏皖江淮方言的地位问题颇有议论,我以为说它是官话大区的次方言或独立成为一个方言区都无不可,问题是要把方言的属性弄清楚。汉语究竟应划分几个方言区,应当按照方言的特点分清主次,最后全面统一地加以划分。

  经过全体同志的艰苦努力,本书终于大功告成了,我们衷心感谢南通师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深切怀念陆文蔚先生,是他以极大的热情,为南通的文化建设不遗余力的倡导,组织,领导这本书的编写,费尽心血,但是功亏一篑,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满怀遗憾的割舍了他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此书问世时,我们将以这部传世之作馨香祝祷,告慰先生在天之灵,永为纪念。

2000年4月           

[ 本贴由 梦的轻波 于 2004-1-29  00:25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30 06:28 , Processed in 0.0623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